荔波漳江導游詞
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qū)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境內,總面積118.8平方公里。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荔波漳江導游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荔波漳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由小七孔景區(qū)、大七孔景區(qū)、水春河景區(qū)、漳江風光帶組成,總面積273.1平方公里。以典型、豐富、集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為基礎,以千姿百態(tài)、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惜罕見的生物種群、絢麗多姿的真山真水為特色,以田園風光和古樸濃郁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為補充,特色鮮明、神秘奇特;集山、水、林、洞、湖、瀑、險灘、急流于一體,匯峻、險、奇、秀、幽、美于身,極具觀賞價值。 2007年6月27日第31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 小七孔景區(qū)位于荔波縣西南部,距縣城28公里,景區(qū)北首有一座建于道光15(1836)年的小七孔古橋,景區(qū)之名由是得之。
銅鼓橋
該橋位于小七孔景區(qū)東大門處,橫跨在樟江河,銅鼓橋長126米,凈跨60米,寬2.4米,高25米,橋身兩端采用瑤山銅鼓造型,故稱此橋為“銅鼓橋”。 瑤山瑤族將銅鼓視為神賜之物,鎮(zhèn)寨之寶,是權力的象征。橋頭設立的圖騰柱象征著瑤族的尊嚴,對祖先、神靈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圖案展示了瑤族傳統(tǒng)、獨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小七孔古橋
位于景區(qū)之首,景區(qū)之名由橋而得。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七孔古石橋,橋由麻石條砌成,橋身爬滿藤蔓和蕨類;古色古香的橋下是綠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兩岸古木參天,巨大的虬枝沿著橋伸臂,宛如巨傘撐在橋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向當?shù)氐默幾骞媚镄』锎蚵牬蚵犼P于小七孔橋的傳說,回來和我們分享。" 群山巖浪千千歲,響水河畔萬萬年”
涵碧潭上游長1.6公里的狹窄山谷里,沿高高低低的河床,錯落著68級瀑布和跌水。一路但見高山流水、綠樹紅花,但聞泉鳴瀑響、鳥啾蟲吟,便油然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覺眼前詩意盎然,美不勝收。遂為文人墨客冠以“知音谷”的雅號。
過小七孔橋,曲行百米許,即見拉雅瀑布。可見瀑首懸藍天,旁綴白云,幾疑天河自空而降。瀑勢如山倒,吼聲狀雷,頗為壯觀。瀑布騰空噴瀉,橫向墜落,同響水河縱向錯落的68級跌水瀑布構成一幅絕妙的立體交叉瀑布群景觀。瀑在路側,人在瀑下,倍覺暢酣和親切。瀑布濺噴的水霧飄飄灑灑,紛紛揚揚,給游客以撲面涼爽和美的享受,可一洗征塵的暑熱和勞乏,頓覺輕松和振奮。
龜背山原始森林
漫山野生著無數(shù)龜背竹,故名。巖石崢嶸,怪石嶙峋,古木參天,藤蘿纏繞。此山有二絕:一是林中的古藤纏繞,恰似人工搓絞 的麻繩,殊為奇特;二絕乃山林上端入口處有一條樹根碗口粗,沿路伸延數(shù)十米,如游動的巨蟒,令人咋舌;龜背山上隨處可見不屈的樹根如蛇蟒似蚯蚓,執(zhí)著地在巖石上尋找土壤和水份。它們或盤根錯節(jié),插入深深淺淺的裂隙孔竅;或抱著巨石生長,把頑石拱離地面;或把巖山擠破,達到石破天驚的地步,令人驚奇和嘆服。
小七孔水上森林——亦名瑤池,長約600米,分上下兩段。河谷里叢生著茂密的喬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從河床的雜木林中穿涌而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沖涮,河床已沒有了一粒泥沙,連磐石也被激流磨光了棱角而變得“圓滑”起來,但樹木卻象多情的漢子,死死扎根在河床妻子的懷抱里,紋絲不動。美麗的愛情之樹四季常青。這種“水在石上淌,樹在水中長”的奇景,人見人嘆。(小七孔水上森林中,石上盤根錯節(jié),枝間古藤纏繞。游人手攀曳藤、足踏盤根,沿河穿行,踩瀑踐浪,有驚無險而趣味無窮。) 鴛鴦湖
由兩個大湖、四個小湖串聯(lián)組成的一個奇妙的水網(wǎng),是一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處達38米,湖岸嶙峋、犬牙交錯,濃蔭圍匝。湖水如茵,深不可測,湖水四季恒溫。綠島之間,
港汊交錯,水面迂回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宮。狹窄處如水上林蔭巷道,開闊處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時分,濃霧似乳,籠罩湖面,朦朦朧朧,愈覺野趣無窮。臥龍?zhí)?/p>
原名翁龍?zhí)?λ固匕岛印P龍河的`出口處。從地表看它只是臥龍河的源頭,近年又從這里筑壩引水發(fā)電后入響水河,成兩河的總水源。暗河從崖底涌出,潭面上不見蹤影,只有壩上雪崩似的滾水瀑布,潭外流不息的渠水,才感到臥龍河在潭底翻動,潭邊怪石奇樹林立,古木森森,潭外水聲轟鳴,霧雨蒙蒙,四周高山緊鎖,水潭猶如地底深淵,即便是發(fā)洪水時,潭面也猶如鏡子般平靜。
大七孔
大七孔景區(qū)與小七孔景區(qū)遙相呼應,以進入景區(qū)的一座大七孔古橋而得名。說了那么多美景,現(xiàn)在來說一下這里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吧,荔波瑤族是開拓荔波的最早居民之
一。遠在殷周之前,他們就披荊斬棘、繁衍生息在荔波這塊沃土上,從三支瑤族現(xiàn)存幽崖葬中,清楚地展現(xiàn)了遠古瑤族的葬俗和民族意識。懸棺葬、幽崖洞葬是遠古時代我國南方民族的一種葬俗,時至今日,瑤麓瑤族仍完好的保存著這一遠古遺風。各部落有自己的土語;有自己的特殊裝扮;有自己的習俗;有自己的自然宗教儀式;有自己的領地;有正副大頭人,有議榔會議和部落大會;有自己的石碑律和習慣法;實行部落內通婚聯(lián)姻,用親屬和姻親關系維系全部落。天生橋 方村河伏流出露不遠,有一橫跨河兩岸的天然巨巖,是喀斯特是貌奇觀之一,谷稱天生橋,又謂仙人橋。
婦女上裝有短衫和背牌兩種,短衫與男裝相同,但胸前無花。夏時穿背牌,背牌用蠟染布做成貫首衣,前后二塊,花有多層,精心刺繡而成。下著白褶裙,裙用蠟染土布制成,裙邊繡花,腳裹綁腿。婦女頭包青帕,別銀簪,身著右衽無扣短農(nóng),再穿背牌。背牌繡有大方形圖案,胸佩五至九根扁形項圈,下圍蠟染繡花百褶裙,后套圍片,腳套腳籠,又系有繡球腳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