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壞孩子》優(yōu)秀讀后感4篇
篇一:我不是壞孩子讀后感
《我不是壞孩子》這本書羅凱路還沒有讀完,也許他讀完了也不會完全理解其深層的意思……仍需要我們慢慢的解釋、辨別和引導!
這是一部很好的題材,但有些揪心!使我內心有種無比巨大的壓迫感,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孩子!他們的人生該如何描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責任來源于父母、老師的態(tài)度和眼光。這本書中所描寫的一個令班主任頭疼的差生葉小開是一個性格頑皮,喜歡惡作劇的男孩,是一個沉浸在快樂日子里、不知世事變化、有集體榮譽感的男孩。然而突然有一天得知自己在老師心中竟然是一個個壞孩子,于是開始了自己不是壞孩子的證明過程。葉小開通過努力學習、做好人好事來證明自己,但是由于家長、校長和老師的不經意,使得葉小開證明自己不是壞孩子的努力失敗。葉小開在學校得不到老師和同學關愛的陽光,在家里父母也沒有細心關注過他的感受,整天生活在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之中,最終走向了絕望,記錄了一個天使翅膀漸漸消失的心疼歷程。
“寬容、理解和關愛”是凈化孩子心靈的過濾器,是締造孩子美好人生的源泉!多年來,我們對孩子的評論似乎就形成了一種定論,那就是孩子是否聽話、成績是否好。聽話、成績好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壞孩子。一個孩子再聰明,只要不聽話,給別人帶來一些麻煩,日子久了就成了大家都看不順眼、討厭的壞孩子。
通過這個故事,我深刻地認識到要細心關注孩子的內心活動,特別是調皮搗蛋孩子的心靈世界。不要用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分數至上”的教育會傷害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承受自卑的情緒和巨大的壓力,甚至會形成伴隨孩子一生的陰影。其實無論成績好壞,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都渴望被尊重、理解、關愛,渴望被公平對待。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大腦的人,不是一個任人支配的木偶。活潑好動、好奇、調皮搗蛋是孩子的天性,屬于正常現象,這說明了他們生命力旺盛、有思想和冒險精神、有獨立意識。我們不能以這些理由過分批評、打罵刺傷孩子的自尊,給他們框上一個“壞孩子”的罪名。
我們都愛孩子,都希望他們將來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那么我們家長應先從提高自身做起,身教更甚于言教。家人對待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一致,要和藹,沒有壓力地和孩子聊天,真正的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他們成為好朋友。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要用脫離孩子能力的高目標來要求孩子,要知道成績不是唯一,一個擁有健康身體,良好心態(tài)的孩子也一樣能在其它方面贏得掌聲。多用欣賞、贊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用肯定、表揚、鼓勵的話去激勵孩子,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能夠做的更好。試想如果葉小開在證明自己的過程中,有人能發(fā)現并及時給于肯定就絕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fā)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老師要多一些細心、耐心、愛心來對待孩子,正確引導啟發(fā)、鼓勵協助他們向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希望!
孩子的路還很長很長……而我們需要做的則更多更多!
篇二:我不是壞孩子讀后感
這本書我是利用睡前的兩個晚上一氣兒讀完的,歐陽寧遠也只用了將近一周的時間就看完了。我是先看的,看完后覺得心里沉甸甸的,但我什么都沒有對孩子說,主要是不想給他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我想他會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果然,兒子第二天看完幾個章節(jié)后就連說了兩三遍:“葉小開太可憐了!”之后,每次看完書掛在兒子嘴邊最多的就是同樣的這么一句話,隨著情節(jié)地發(fā)展他會忿忿不平地替葉小開打抱不平:“高潔太可惡了、他的班主任太壞了、高潔的表哥真的很討厭。。!钡鹊龋杏X孩子非常能理解葉小開的心理,覺得他受了很多委屈卻無處“申冤”。特別是作者在最后章節(jié)寫了兩種結果---一種是以葉小開跳樓作為悲劇收場,另一種以葉小開轉學開始全新的生活給讀者留下了希冀。當然,我想每個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在合上這本書的時候都希望葉小開會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我首先覺得葉小開的父母太“失敗”了---他們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回家后情緒表現異常、悶悶不樂的情況下,作為父母卻沒有及時跟孩子進行溝通,只是一味地指責他,那么孩子怎么會有心情跟他們訴說“委屈”呢?合格的父母首先應該從作孩子的朋友開始,要努力成為孩子最信任和依賴的人,當他在外面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他才會毫無保留地向家長敞開自己的心扉。
其次,我和歐陽寧遠的觀點比較一致的是葉小開的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稱職的老師。作為老師肯定喜歡成績好、各方面表現良好的孩子,但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會十全十美,他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即使大人也是如此的)。好老師就像伯樂一樣,應擅于發(fā)現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發(fā)掘他們自己或許尚未意識到的潛能!如果很輕易地就給孩子貼上一個不太好的“標簽”并一直以這樣的眼光看待他,那么這個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和潛能是會被逐漸埋沒的。如果老師能更多地關注到孩子們取得的點滴進步并及時地表揚他們,那么每個孩子都能樹立“我很棒!”、“我真的很不錯!”等等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意識。
同時,該書的作者引發(fā)了我和孩子對很多問題的思考,比如應該結交什么樣的朋友才算真朋友?---至少我認為像劉大威這樣的孩子是讓人不敢作為好朋友去接納的。歐陽寧遠一度很排斥高潔,我問他:“高潔真的過分嗎?男孩和女孩該如何相處?出現矛盾時該如何化解?”通過這樣的提問,他也意識到同學間的交往也是一門學問。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一個人物---王偉,我也曾問過歐陽寧遠:“與葉小開相比,王偉是好孩子嗎?”“他幫助葉小開就是好孩子!”孩子曾如此回“那么他偷人家的手機呢?他利用葉小開拿他家里的錢上網呢?”我又問,最終,孩子才意識到書中真正的壞孩子其實是王偉。
最后,感謝吳老師向我們推薦的這本書,它引發(fā)了家長和孩子們對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很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討,我們從中確實獲益良多。謝謝!
篇三:我不是壞孩子讀后感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一直是我認為的最好的學習方式。雖然對目前教育體制下的一些教育方式不盡認同,但對“多讀書,讀好書”的倡議,我們一家都是欣然而為的。從買書到讀書,再到寫讀書心得,我都欣喜的處于一種“被推動”的狀態(tài),孩子成了主導——不僅用自己的零花錢買書,自己認真地閱讀、學習,還督促我讀、主動與我交流感想,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
在讀完《我不是壞孩子》這本書后,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哀,好像最珍貴的東西像廢紙一樣被無情地撕碎。書中的葉小開,是一個單純、活潑、熱情的孩子,如果能有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正確的教育引導,他肯定是完全另外一個樣子。但故事中,他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學校、家庭、社會都沒有公平地對待他,在孩子眼里,他已被拋棄,沒有人相信他,甚至沒有人愿意聽他微弱地辯解。文中的結果都是我很不愿看到的,甚至我不太贊同作者把這樣的結局寫在書里給孩子們看,但葉小開似乎沒有其它的出路。
對于教師來說,教好一個好學生固然重要,但教師更大的成就應該是教育好那些看似有“頑疾”的學生。作為學生,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單純而天真。他們希望得到關注和認可,有時,為了達到被關注和認可的目的,他們采取的行動可能會超出常規(guī),我們習慣于以成年人的視角評判他們行為的對或錯,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動機,從而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簡單勾畫出好孩子壞孩子的界限。而我們現行教育體制上的瑕疵將少數教育者的思維導向推向了功利主義,不僅沒有心平氣和的`對待孩子行為上的偏差,甚至給他們貼上“無可救藥”的標簽,沒有給他們公平的表達機會。教育的本質應該是關注和服務于每一個個體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以此為出發(fā)點,作為一名教育者,將那些行為上有偏差的孩子引導到正常發(fā)展的軌道,遠比升學率、高分率這樣的數字游戲更有實際意義。
南非有一句諺語:“教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弊鳛榧议L,不能把教育責任簡單地推給學校,因為家庭教育、生活環(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現在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個不對稱點,家長的受教育經歷與現在孩子的受教育經歷有著很大的差別,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差異很大。在葉小開的經歷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對父親的心理變化過程——從小時候對父親的依賴,到后來對父愛的疑惑,甚至到了后來的畏懼。造成這個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得不到來自父親的理解、寬慰和肯定,二是親子之間正常溝通交流的缺位。葉小開的父母沒有很好地解決兩代人思想上的反差,沒有從孩子的角度進行思考,甚至喪失了對孩子的信任,這對孩子的打擊是巨大的,這也成為葉小開走向叛逆的一個重要原因。試想,一個各方面都還很不成熟的孩子,面對著一個令他感到絕望的環(huán)境,會是怎樣的心態(tài)?
我覺得,學校、家庭、社會都應該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而努力:
一是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慎用“標簽”,不要輕易下“壞孩子”的定義。用同樣的眼光看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會做錯事,但不是壞孩子,一旦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孩子的心理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變化,因為被肯定的愿望不能實現,孩子就會真的按照“壞孩子”的標準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在缺少判斷力的年齡,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我們的責任在于,不要輕易否定孩子,不要戴上有色眼鏡,要給他公平的表現機會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成長環(huán)境。
二是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每個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要引導孩子,但引導不是命令,不是包辦,不是決定。要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甚至對孩子也要有敬畏之心,在批評孩子之前先想一想,我們是不是還能做得更好。孩子有時何嘗不是我們的“老師”,從“小手拉大手”到“廉政進校園”,孩子們的純潔和真誠難道不值得我們敬畏嗎?彎下腰和孩子說話,多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特別是那些看似有“頑疾”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些肯定,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多聆聽他們的聲音。
雖然都知道成長比簡單的獲取知識重要,但落后的體制、浮躁的心態(tài)往往讓我們在實踐中迷失,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樣的,也許每個孩子想的都不一樣。作為家長,我只是希望孩子們以后能生活得比我們這一代更加從容而幸福。
最后,我想用這樣一句話作為這篇心得的結尾:中國的教育盡管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們心底依然充滿對教育的期待和熱愛,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篇四:我不是壞孩子讀后感
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我不是壞孩子》一書,第一感覺是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似乎稍嫌早了一些,特別最后跳樓的情節(jié),孩子估計是難以理解的。小學高年級或者是初中的孩子來讀這本書可能更合適。
記得我在孩子這個年紀,喜讀《少年文藝》,此次閱讀,似乎找到些當年看該雜志的感覺。
因為動筆較晚,因此有機會拜讀了其他爸爸媽媽們作品,收獲良多。臨到自己寫時,竟斟酌了許久,不知道從和何處下筆。
正如一些家長所言,本書的風格筆調比較沉重,我覺得這是作者刻意為之。個人認為,本書的受眾應該是成年人,比如家長和老師。本書雖然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講述的故事,著力描述了一個小孩子的行為和其背后的所思所想,對于老師和家長的刻畫是比較臉譜畫的,著墨不多。為什么這樣寫?無他,目的只有一個,讓身處成人世界的家長和老師們,讓作為強勢群體的家長和老師們再次從孩子的視角審視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們的孩子們是多么的無助,多么地需要我們的平等對待和無私的關愛。
葉小開到底是一個壞孩子么?
相信,讀過此書的孩子和老師們,基本上不會有幾個會認為葉小開是個壞孩子,相反他誠實,善良,有活力,有上進心,有愛心,如果不在學校,一定不會被貼上"誰和葉小開玩,早晚進班房"的標簽。然而,不該發(fā)生的情況,它確實地發(fā)生了。為什么會這樣?無他,用成人世界的價值評判標準來衡量,葉小開當然不夠好,從成人世界的利益角度出發(fā),葉小開一定是壞的。在家長和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一定要聽話,懂事,守規(guī)矩,還要學習好。不滿足以上幾條標準,一般就會被歸入壞孩子的行列,而葉小開很不幸的一條都不滿足。
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要用利益的標準去衡量孩子,學會賞識孩子身上的誠實,勇敢,善良,堅強,有活力,有愛心等一切一切的美好品質,-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這些容易作到么?不容易。對于老師來說,學習不好的學生,會影響班級的平均成績,拖班級的后退,乃至影響老師的考核評定;不遵守課堂紀律,好動的孩子,確實也會影響到課堂秩序,在管理上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于家長來說,更多的是希望子女成龍成鳳的期望和現實的差距,會造成自身的心理落差,這種落差會導致在教育上的急噪,甚至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和愛。極少數可能還會覺得孩子給自己丟面子?磥,確實是不容啊!但是,不容易,也得做啊。
想到陶行之先生著名的"四顆糖"故事,順便貼在這里,再回味一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擔任過一所小學的校長,有一天看到一位學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他去制止了王友,并要王友放學后到校長室去一趟,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時,王友已經在門口等候著,準備挨訓。但出于意料之外,陶行知非但沒有訓他,反而送了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聽話,能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很驚奇地接過這塊糖。之后,陶行知又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糖,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制止你時,你立即停止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所以我應該獎你。"王友在驚奇之余又接過了第二塊糖。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對王友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同班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同學,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勇氣與壞人作斗爭,所以應該獎勵你。"這時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說:"陶校長,你懲罰我吧,我做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聽了很高興,笑著掏出第四塊糖,說:"你能正確的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我的糖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吧。"
如果葉小開的老師能夠如陶先生那樣,是多么的幸福啊!
再談談文章的兩個結局。
一定要寫跳樓么?
作者的用意應該是希望能夠以一個悲劇的結局來對讀者產生更大的觸動,相信跳樓的結局相對轉學的結局來說,更能被讀者記住。當然,這個結局也不是沒有現實意義。注意到因為學習壓力而輕生的孩子越來越多,而且低齡化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由此看來,作者也并非只是為了營造文學效果。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也越來越重要。在這一點上,家長應該比老師擔負起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責任,F在的學校,一個班動則是大幾十個孩子,老師疲于應對日常的教學事務,要求他們能夠洞察每個孩子的細微的心理波動,不太現實。而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孩子在學校遇到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家長應該及時給予孩子幫助,做好孩子心理上的疏導工作,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如果葉小開的父母能夠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平等地對待孩子,及時解開孩子的心結,相信葉小開也不會走上絕路。從葉小開的悲劇結局上,我覺得有兩件事情家長沒有做好:
一是幫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們,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的時間不長,很多孩子不太適應兩種教育模式的轉換。
幼兒園時期,雖然也有一些活動教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但是對孩子的約束還是相對較少。但是進入小學階段,小學生必須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規(guī)章制度等,以保證學校的教學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學校能夠正常運轉。很多孩子對于這種大大增強了的約束不適應。這時,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可能從效率出發(fā),只是提出要求,但是能夠真正和孩子講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的道理的,還是不多。像葉小開身上最為人詬病的調皮搗蛋的毛病,如果能夠給他講清楚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相信他應該能夠理解:學校生活實際上是一種集體生活,要讓學校這個集體能夠正常的運轉,必須制定一些規(guī)則讓大家去遵守。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會給這個集體里的所有人帶來不便,也包括你自己。要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講道理的,前提是你將道理說清楚并且獲得他們的認可。
另外一點就是幫助孩子正確地對待事實存在的不公平現象。葉小開無疑在某種程度上是被老師和同學冤枉了的,而他在這種情況下,既得不到外在的幫助,自己又沒有辦法將內心的負面情緒釋放掉,從而導致悲劇的發(fā)生。一方面,家長要告訴孩子堅持對的
東西,公平地待人待己。但是另一方面,家長也要讓孩子認識到,在學校中,并不一定事事都能保證做到公平。比如說,葉小開和高潔在操場上發(fā)生沖突的事情,確實葉小開是背了劉大威的黑鍋,受到了老師和校長的批評。從絕對公平上來講,這對葉小開是不公平的,對葉小開的心理影響很大。但是如果家長能夠早些讓葉小開認識到,現實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今天可能發(fā)生在你的身上,明天可能就會發(fā)生在別人的身上。被老師錯誤批評了呀,被同學冤枉了呀,被爸爸媽媽誤解了呀,都有可能發(fā)生。如果學會用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去看待這種不公平,也就釋然了。
當然,要做到以上兩點確實有難度,需要家長敏感地體察。但是,幫助孩子提升心智,從容應對世間事,確是家長必須應該擔負的責任。
關于轉學的結局。
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希望。
可愛的孩子們,讓他們選擇時,幾乎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這個結局。如果葉小開能夠象聰明的小豆豆那樣幸運,轉到"巴學園",遇到小林校長那樣的校長,那就太好了。愿孩子的生活中,還是盡量多一點陽光吧!
亦涵的觀點:
1。這本書里除了王偉以外,沒有壞孩子。
2。葉小開很冤枉,他只是有點調皮。
3。一旦失去了大家的信任,想要重新獲得信任,就很難了,所以葉小開很難改變別人對他的看法。
4。葉小開很可憐,希望他能夠轉學,不要跳樓。
【《我不是壞孩子》優(yōu)秀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不是壞孩子》讀后感12-31
詩歌我們不是壞孩子11-21
我們不是壞孩子300字作文01-28
我們不是壞孩子高二作文09-26
老師我們不是壞孩子初一作文03-29
《媽媽不是我的傭人》優(yōu)秀讀后感12-31
《我不是教你詐》的優(yōu)秀讀后感01-07
壞孩子的天空優(yōu)秀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