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1
這本書先不說其內容,光說其作者就足以讓人們震撼和敬佩的了。這位作者就是在劍橋大學擔任教授職位的史蒂芬·霍金先生。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學家,他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他就是用這三根手指用鼠標寫出了一本本的書,《時間簡史》是他的代表作。
《果殼中的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是如何以它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時還說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第二章講了一種假設。作者假設時間是有形狀的,并通過量子公式驗證了這種假設與相對論的理論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說宇宙。他認為宇宙有許多重的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第四章講了一個預言,霍金先生預言在超引力的狀態(tài)下(如黑洞)時間彎曲,我們如何降低我們自身來適應未來;最后兩章用宇宙中的各種條件來擬出我們作為生物在時空中旅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系,還提出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虛無等假設。
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讀了它,讓我再碰到其他奇怪的問題時不會再迷惑。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2
《果殼中的宇宙》這一書名出于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它的隱喻是多重的。哈姆雷特認為,即使把他關在果殼中,仍然自以為是空間之王。從廣義上看,粒子,生命和基本的處境都和果殼類似,尚不清楚的是它們中有哪些自認為是無限空間之王,F代量子宇宙學認為,整個宇宙是有一個果殼狀的瞬子演化而來,果殼上的量子皺紋包含宇宙中所有結構的密碼。
通過對此書的閱讀后,使我看到了宇宙的無限空間,及眾科學家的偉大發(fā)現。愛因斯坦的兩個基本理論:相對論和量子論。廣義相對論把空間和時間從一個事件在其中發(fā)生的被動的背景轉變變成為宇宙動力學的主動參與者。這就引發(fā)了一個偉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在21世紀仍然處于物理學的最前沿。
霍金教授以他獨特的熱情把我們帶入了奇境里,粒子,膜和弦做十一維運動,黑洞蒸發(fā)并且和它攜帶的秘密同歸于盡,我們宇宙創(chuàng)生的種子只不過是一個微笑的碩果。
科學的終極目的在于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學家遵循的方法是將這問題分成兩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訴我們宇宙如何隨時間變化的定律:(如果我們知道在任一時刻宇宙是什么樣子的,則這些定律即能告訴我們以后的任一時刻宇宙是什么樣子的。)
第二,關于宇宙初始狀態(tài)的問題。有些人認為科學只應過問第一部分,他們認為初初始狀態(tài)的問題應是形而上學或宗教的范疇。他們會說,全能的上帝可以隨心所欲地啟動這個宇宙。也許是這樣。但是,倘若那樣,他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任意的方式演化?墒,看起來他選擇宇宙以一種非常規(guī)則的、按照一定規(guī)律的方式演化。所以,看來可以同樣合理地假定,也存在著制約初始狀態(tài)的定律。
正如古老諺語所說的,充滿希望的旅途勝過終點的到達。我們追求發(fā)現,不僅在科學中,而且在所有領域中激起創(chuàng)造性。希望我們以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坐起,體驗果殼中的宇宙!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3
近些年來,感到讀的書少了,人有些心浮氣躁。前些天,和兒子商議,全家啟動了”快樂書蟲“計劃。在這種氛圍下,我認真拜讀了霍金先生所著的《果殼中的宇宙》。這本書分為相對論簡史、時間的形狀、果殼中的宇宙、預言未來、護衛(wèi)過去、我們的未來、膜的新奇世界七章,主要講得時宇宙和時空,這應該是一本走在科學前沿的書。非常遺憾的是,我讀了一遍半,許多地方仍然似懂非懂,以至于無法詳細描述其中的內容。但是,我覺得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于它展現出來的一些科學精神。
最重要的科學精神也許是思想的自由。本書中一些重要的科學理論都是在縝密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然后經過觀測與實驗認證成為偉大的真理。愛因斯坦就是個思想狂人,1900年從一個普通的工業(yè)學校畢業(yè),曾經一度找不到工作,但此后5年內連續(xù)發(fā)表了3篇論文,奠定了其世界大師級科學家的地位。畢業(yè)后短短的5年,無法從事太過復雜實驗,我相信他靠的是孜孜不倦的思索,靠的是天馬行空的想象,靠的是不盲從"科學權威"的堅持。如此說來,思想的自由和平等才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關鍵。
雖然霍金先生講了很多有關時空的概念和科學新名詞,這些有許多都是幾代科學家研究的成果,我們理應尊重和認可。但這不妨礙我們開展天馬行空的想象。書上有一個觀點,時間會從一個奇點走向下一個奇點,也就是一塊最初的粒子可以膨脹成一個宇宙,然后這個宇宙也許會再收縮成一個粒子,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時空。在我看來,這仿佛有一雙無影的手在主宰一切,如果是天地規(guī)則,那么這規(guī)則又是誰制定的,是本來就如此還是所謂的上帝、菩薩們制定的?科學研究,真的是無窮無盡的,但是世人只要有一顆探索的心,真相也許會被一點點地發(fā)掘出來。
近百年是科學技術呈井噴式發(fā)展的一個偉大時代,許多新的事物和新的生產方式被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人們仿佛可以洋洋得意了。但正如本書的書名一樣,我們也許只是生活在一個類似果殼的宇宙中,自以為是空間之王,萬物之靈,卻不知始終在果殼內徘徊。何時才能突破這個果殼呢,也許是科學高度發(fā)達時,也許是靈魂得到救贖時。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4
我看的這本書名字叫做《果殼中的宇宙》,是由物理學家史蒂芬 霍金著。
在看這本書的前言時,我就在于被霍金先生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了,霍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他22歲時就被醫(yī)生診斷為萎縮性骨髓側化癥,醫(yī)生說他最多只能活兩年?伤麤]有像別人一樣禿廢,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只有在這兩年中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來,他從此便開始努力學習與研究?墒沁^不了多久他就開始感到身體越來越虛弱了,連上樓梯都十分費力,可他仍沒有放棄。兩年轉眼就過去了,可死亡并沒有降臨到他頭上,但他只能在輪椅上度日了,之后又一次手術,不能說話了,可他并沒有向病魔屈服,沒有向命運屈服,繼續(xù)他的研究,終于通過他的努力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還當上了劍橋大學的教授。
霍金的堅持、勤奮和頑強拼搏深深打動了我,在這樣的巨人面前,我無比慚愧,想想自己平時遇到一點困難就畏懼怕苦,霍金一個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學的頂峰,難到我們不應該向他學習嗎難到作為正常人的我們還有什么辦不到嗎?難到我們不該像霍金一樣努力嗎?我們應該馬上行動,努力學習才有可能成為霍金這樣的科學巨人。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5
我對未來充滿了好奇。依然記得,在師范求學時,跟在好朋友晶的身后,讓她給我算上一卦的情景。心懷喜悅、惴惴和期待的洗撲克牌,再隨便抽出一張遞給她,然后忐忑興奮地盯著她并等待她的解說。她每次都會煞有介事地看著撲克牌,講給我聽,仿佛上面有字一樣。一般情況下,對她的說法,我是深信不疑的,也因為這些結果而高興或沮喪許久,那份耿耿于懷,至今記得。 人們總想知道自己未來的樣子,無論是事業(yè)還是情感,或是其他什么。對于“未來”這個詞,想想都神秘,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它始終蒙著朦朧的面紗,似笑非笑地站在你的前方,你往前一步,它就后退一步,你奔跑,它也奔跑,就這樣若即若離一直誘惑著你,讓你忐忑不安,也心馳神往。 如果今天的你和未來的你相遇,會是怎樣的情形呢?有人說,我會沖過去,緊緊地擁抱他(她),或者風輕云淡地說一句,嗨,你好嗎?原來,你也在這里。多么詩意,多么令人激動的畫面!我們不知來到這個世界以前,我們在哪里,也不知道離開這個世界后,我們要去往何方,因為一個偶然,我們神奇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幾十年的光景,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也不過是瞬間劃過的流星,但此時此刻,我們真實地存在著。
我應該算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對于這個世界,總是覺得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在操縱著我們,或是冥冥之中有一只大手在掌控著世間的一切。這絕對不是迷信,我雖不信仰任何宗教,但“舉頭三尺有神明”,我是無比相信的。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所有的好與不好,都是上天給你的歷練。 好和壞是可以相互轉換,也是相互依托的,在它們的內部有一個核心驅動,這個驅動就是“心念”,事態(tài)也會因此發(fā)生改變。在生活中,我既積極又消極。我每天都無比認真地做著每一件事,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最好,同時又總是很悲觀地想著,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凡事隨遇而安,強求不來。或許,我們每天疲于奔命,希圖試著改變,實際上,機緣已定,也未可知。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那么迫切想提前預見未來。可是,即使知道了未來,又將如何呢?霍金說~人類總是想控制未來,或者至少要預言將來發(fā)生什么。這就是為何占星術如此流行的原因。他在這章里,一直不斷論證著,也在不斷推翻和否定著。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侏羅紀公園》的觀眾都知道,在一處很小的擾動會在另一處引起巨變。一只蝴蝶在東經鼓翼會在紐約中央公園引起巨大雨。麻煩在于,事件的序列是不可重復的。蝴蝶一下回鼓翼時,一大堆其他因素將會不同并且也影響天氣。這就是天氣預報這么不可靠的原因。 許多人相信,世界是安全和可預言的,而且不會發(fā)生任何以外事件。但是,如果人們認真地對待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人們必須允許時空自身打結,而信息在折縫中喪失的可能性。他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當星際航船《探險號》穿越一個蟲洞,發(fā)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因為他正搭乘該船,并和牛頓,愛因斯坦玩撲克。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凡是可預言的東西,都有它的不確定因素在里面,因為世界在發(fā)展和推進的過程中,未知的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一定會有一些人類無法掌控的東西在里面,所以,世界可以預言,但準確與否,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雖然少年時代那么喜歡算卦,但真正成年以后,我反倒不喜歡這些東西了。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開始,踏踏實實的過好今天,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何必為了一個并不確定的言論而惶惶不可終日,浪費了本觸手可及的美好時光?那才是最愚不可及的事呢!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6
昨天晚上一口氣讀完霍金寫的《果殼中的宇宙》。雖然似懂非懂,而且中間通常一句話要看四五次,但是還是舍不得擱下書。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要跟之前看過的霍金寫的另一本書《宇宙的起源與歸宿》聯系起來。因為《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中提到的萬物之理(將所有局部性理論結合成一種“萬物之理”,按霍金的話來講找到的話,將會是理論物理的盡頭、人類的終極勝利)就是《果殼中的宇宙》中提到的M理論(也叫弦論)。其中M理論包括0—異型、Ⅰ型、ⅡB、ⅡA、E—異型和11—維超引力。其中設計的的有11—維超引力、P—膜、M—理論、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10—維膜、超弦、黑洞。而M理論中將這些東西聯系起來的中心就是現今研究需要找出的目標。
霍金認為人是生活在10維或者11維的空間里的,但人類之所以未覺察到,可能是因為額外維的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在高一物理必修2本書出現過的,普朗克長度為10—33厘米,普朗克時間為10—43秒)或者大到無窮大,所以人類未觀察到。
而宇宙處于膨脹之中已經被普遍認可,因為根據多普勒效應和從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輻射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霍金認為,大的額外維蘊涵著我們生活在一個胚世界中,一個在高維時空中的4維‘面’或‘膜’”中。強力、弱力和電磁力將被限制在這個胚中,所以任何與引力不相關的物理問題就會和在4維時空中的一樣。引力則會彌散到整個高維空間中去。也就是說,引力隨距離的減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計更快。
這樣,行星軌道會是不穩(wěn)定的:行星要么掉到太陽中去,要么逃離太陽逃逸到太空中去。然而,若額外維在離人類生活其上的胚不遠的另一胚處終結的話,這種效應就不會發(fā)生。那么,對于超過兩個胚相分離的距離,引力就會如上述像電磁力那樣,不能自由地發(fā)散開去,而被有效地局限在胚上,并且減小的速率剛好適合于行星軌道。
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于歸宿》中提到,銀河系是棒旋星系。恒星繞銀河系中心作緩慢的轉動,大約2億多年轉動一周。如果套用開普勒定律,外部的恒星的運動速度應當比靠近銀心的轉得慢,但是觀測結果并非如此,整個銀河系內恒星的運動速度大致相同。所以,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質,大部分分布在銀河系的外圍,從而加快了這部分區(qū)域內恒星的運動速度。對星系團內全部星系運動狀況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結論。
霍金認為,在4維“膜”世界中,人類生活在一個胚中,鄰近還有另一個“影子”胚。因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傳播到另一個胚,所以人類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類會感覺到影子胚中的物質的引力影響。這種引力在人類所在的胚世界中會顯示成一種“暗”源。檢測“影子”胚的僅有辦法是通過引力的途徑。
霍金說,弦、膜和胚“與宇宙中任何其他東西一樣,都會有量子起伏!边@些量子起伏就使得胚這樣一類客體會自發(fā)地創(chuàng)生和消失。這個過程很有一點像沸騰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過程。量子力學中的海森伯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胚從泡泡中創(chuàng)生。如果這個4維泡泡繼續(xù)長大,那么生活在這個泡泡上的人就會感到宇宙正在膨脹。
按照霍金的無邊界設想(霍金在《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中提到宇宙是有限,無界的,就像地球表面,只不過多了兩維,而宇宙邊界的唯一條件就是沒有邊界),胚世界的自發(fā)創(chuàng)生有一段虛時間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宇宙像一個果殼:一個4維球面。只是果殼是空的,在這胚世界圖像中的4維果殼是滿的:人類生活其中的胚在虛時間中的歷史是一個4維球,它是一個5維泡泡的邊界,而余下的5維或6維是卷曲的,并且卷得非常小。
依照霍金的理論,胚在虛時間的歷史將決定它在實時間的發(fā)展。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這又對應于在實時間內以暴脹方式永遠膨脹的胚。星系不能在這種胚世界中形成,從而智慧生命也不會出現。然而,高維泡泡在虛時間中產生一個有點不光滑和偏離球形的4維“果殼”的概率雖然稍低一些,但是卻能與實時間中的減速暴脹過程(胚在開始時有一個加速膨脹——暴脹的相,隨后膨脹又緩慢下來)相對應。在這個減速暴脹過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會出現。有趣的是,這些智慧生命將會創(chuàng)造一種宇宙理論,認識到他們來自于不那么光滑,也不那么圓的4維“膜”。
在讀完《果殼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與歸宿》之后,有一種感覺。人類置于茫茫的宇宙之中實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對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完全沒有實力實踐。而當中一些妄想要挑戰(zhàn)自然挑戰(zhàn)宇宙的人類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嗎?雖然他們可以說是人存理論決定這個宇宙,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類信服的。而神創(chuàng)論更是無從談起,他們想說他們那個萬能的上帝么?可惜,親愛的上帝不是萬能的,他能造出一塊自己也搬不起的石頭么?
我決定到大學的時候再重溫這兩本書,那時候肯定理解更加深,更加有感悟的!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7
我們的宇宙其實是一張膜,一切物體在上面運動,而膜的表面只是穿過萬物的時間。
在廣義相對論中,大質量物體以不同的程度彎曲著時空,這說明物體的自重壓彎了膜的表面。我們都知道,任何物體的傳播路徑直線最近,時間在通過被壓彎的膜的時候,走的路徑被質量壓彎,所以,大質量物體會彎曲時空,而狹義相對論不允許這一切。
起初,在無中,有很多(或無限)個膜(宇宙),因為無不是空間,它無限大,我們的膜很幸運,不知怎么開始擴大,于是出現了萬物,但是,無限的空間就代表著無限的幾率,那么,一定有另一個膜在擴大,早晚它們會碰在一起的!
這是一個我們目前的定律無法解釋的現象,看來,一定有一種更高級的物理定律在等待人類的發(fā)現,在目前的理論還無法解釋一些現象時,實在不能宣稱已經找到了萬物理論,例如膜的本身——時間。
時間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迷,很多科學家很討厭這個問題,但這恰好是他們的責任,但他們選擇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方法——逃避。目前,我們的膜還有一些未解之謎,等待人們去了解他,這就是萬物基礎——膜的新奇世界。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8
《果殼中的宇宙》是霍金的又一部偉大的作品。
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以及愛因斯坦是如何以它為基礎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時還說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比如介紹相對論簡史,這些內容聽了多遍,自然很熟悉。還有就是里面關于膜的描述,很吸引人。這里涉及到我們對于空間維數的感知。二維的人對她們的世界司空見慣,很難理解三維的空間。對于身處四維時空的我們,去理解更高維度的空間就更難了。但是想象一下更高維度將是什么樣子也是很頭疼很好玩的。第二章講了一種假設。作者假設時間是有形狀的,并通過量子公式驗證了這種假設與相對論的理論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說宇宙。他認為宇宙有許多重的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第四章講了一個預言,霍金先生預言在超引力的狀態(tài)下(如黑洞)時間彎曲,我們如何降低我們自身來適應未來;最后兩章用宇宙中的各種條件來擬出我們作為生物在時空中旅行的種種可能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系,還提出了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虛無等假設。
這本書的內容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讀了它,讓我再碰到其他奇怪的問題時不會再迷惑,我希望更多的朋友把他做為科普讀物仔細讀讀!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9
幾個銀白色的大字,黑色的封面,中間有一個若隱若現的果殼,它敞開著,里面是一個宇宙,在混沌虛空中的宇宙,在果殼中的宇宙。
它看似那么平凡,卻又吸引著我,我猶豫著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看到史蒂芬·霍金著后,它仿佛得到了肯定。和其它書一樣,它有前言,有目錄,不過我基本不會看,不太好的習慣。
相對論”,它好似在講一個故事,在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但它絕不止這么簡單。書中很快就對他的簡史作了介紹,豐富的插圖和幽默的語言,讓我愉快地讀完了七章。讀的過程中,它好似有種魔力,讓我沉醉在它奇妙的世界里,帶著我在宇宙中翱翔。雖然我不懂多少物理知識,但在它風趣的語言和清晰的思路中,讓我看見了許多新鮮的事物,如:黑洞、超弦、10維膜、維超引力等我從未見過的元素和物質,它們讓我領略了這宇宙的奇妙無比。
這看似一本普通的物理學書,但它所涵蓋的是超過空間,超過維度,超過時間的一種力量!人類就像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我們只有有限的身體,有限的時間,但我們的思維卻可以像宇宙那樣無邊無際!我們現在知曉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赐赀@本書后,我明白,人類的潛力是遠遠大于這座冰山的。
看著書的封面,我想到了作者史蒂芬·霍金,他軟弱的癱倒在輪椅上,頭歪向一邊。他被一種叫戶伽雷氏癥的病魔永遠地禁錮在了輪椅上,他全身癱瘓,只有兩根手指勉強可以動彈。但是!他的思維沒有受到任何限制,他一樣可以思考,可以想象。他的身體已經被深淵般的病魔約束,可他的靈魂,他的思想,同樣可以和我們一起飛翔,甚至更高。他已經
50年沒有走過路了,
50年沒有自己吃過飯了,但靠他兩根手指操控的電腦,已經達到了普通人無法達到的輝煌!
我們擁有著健康的身體,我們依然過著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生活,我們同樣在果殼中的宇宙生存,我們何時才能像他一樣走向人類的巔峰,何時又能超越那巔峰,去與茫茫宇宙抗衡!
讀完全書,我想到了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米蘭達的唱段:
呵,膜的新奇世界,里面有這樣美妙的生靈,那就是果殼中的宇宙!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10
我是學文科的,高二起沒再接觸過物理,此后接觸的數學都很淺顯?晌移珢酆每纯破兆髌罚苍S那種似懂非懂,有些類似于陶淵明的“一知半解”?又或許,那種滿眼都是知識點,滿足了我“開卷有益”的內心需求?
無論如何,我是第二次拿起《果殼中的宇宙》。浩淼的宇宙有無邊界?它究竟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處去?每一個曾在夏夜獨自仰望星空的人都會想過這個問題。霍金無疑是現代最有可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他的文筆相當好,所以他的知名,從很大意義上來說,并非來自于他的學術成果,而是來源于他的這幾本科普著作。吳超英譯得也特別好,基本無損原作的魅力?上У氖,我確實只能看懂其中的比喻。呵呵,看懂比喻也就夠了,誰也沒要求讀者用數學重新驗算一遍霍金的結論。他說“泡泡”于“膜”在數學上是等效的就是等效的,他說回到過去的概率接近于零就接近于零。我照單全收。質量讓時空彎曲,量子的不確定性原理,宇宙的歷史求和,長毛的黑洞,閉合的時間圈環(huán),超弦理論,他把我領到這么多的科學處女地,如導游般,一一指點給我看。顧慮我不懂他的語言,又作了如此多、如此精彩的插圖……
對我而言,霍金和哈姆雷特一樣,“即便把我關在果殼之中,仍然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果殼中的宇宙》讀后感】相關文章:
宇宙中的地球教學反思05-01
《宇宙生命之謎》讀后感04-18
宇宙、宇宙_1000字02-11
未來的宇宙作文05-09
易經:宇宙的生命10-03
易經:宇宙的大學問10-03
宇宙航行說課稿11-04
《周易》和克蘇魯神話體系中宇宙觀08-25
未來的宇宙作文(5篇)02-22
未來的宇宙作文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