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看見》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見》讀后感1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于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里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犊匆姟冯m然是柴靜10年從業(yè)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jīng)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超多的細節(jié)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jīng)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nèi)心和潛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斗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對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屬藥家鑫事件!犊匆姟纷屛覀冇袡C會從藥家鑫的內(nèi)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審視整件事的經(jīng)過,而讓我居然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個被全中國主流媒體斷定為“殺人魔”、看似罪無可赦的藥家鑫竟然也有那么無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個選錯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犊匆姟愤讓我們看到了“非典“時期從醫(yī)人員的艱辛和巨大的生命風險,每一天都與死神是如此的近;讓我們看見了還有盧安克那樣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農(nóng)村教育事業(yè)奉獻的外國人……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用心尋求和發(fā)現(xiàn),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么一向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于質(zhì)疑并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fā)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氐阶陨矸此,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干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著淺嘗輒止的態(tài)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yè)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yè)的基礎上,是該用計劃規(guī)劃好課余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并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fā)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發(fā)現(xiàn)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quán)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并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述的作者10年從業(yè)來一步步地成長歷程也相當精彩,對于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diào)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于工作時的心態(tài)尤其具有現(xiàn)實好處,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著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蛻變或是來自于或是剛?cè)霕I(yè)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jīng)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zhuǎn)為質(zhì)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這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齊成長著,以她的視角審視著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fā)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以前!啊犊匆姟分,我沒有刻意選取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報道里,我只選取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明白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zhì)就是不安!边@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fā)售《看見》一書后,柴靜在微博上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毀譽參半。但她并沒有表現(xiàn)出相當?shù)拇笃鸫舐涞幕貞粻幉晦q,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xiàn)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zhì)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后,《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僅是書籍資料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獲豐富,也期望這份收獲今后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好處的啟示和指引吧!
《看見》讀后感2
生活中大部分時間的悲歡應該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吧。
出門,路上下著雨,車子越來越多,馬路堵塞起來。坐在車里等待的心情很浮躁。其實我們都明白,雨過天晴之后的城市,就會是綠的樹、藍的天、白的云,甚至還會出現(xiàn)彩虹。我們何不想想這些,去思考一些美好的東西,那么生活就會是歡樂的。
我們不能總是幸運地說我遇見了美好,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用心看見了美好。相信我們在心里看見的一切,總有一天它會出現(xiàn)的。生活就是無盡的期待與相信。
柴靜曾寫過這么一句話:“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我覺得這句話與她故事中的老毛相當匹配。
老毛是一位人大代表,來自社會的基層,是地道的農(nóng)民,拖著年過花甲的身體。連續(xù)六年為了農(nóng)民的利益在奔波著。
會上發(fā)言時,老毛拿出一瓶深黃色的水,激動地講起農(nóng)村里水污染嚴重,致使農(nóng)民的身體受到傷害的問題。他毫不猶豫地批評有關部門失職,當這個問題有人答應來解決時他濕了眼眶。當年,政府就安排資金打深井解決了農(nóng)民的喝水問題。
在他接受中央臺直播采訪時,拿了個玉米反映糧價太低,金黃的玉米棒子在他手中顯得那么耀眼。他的大膽、直截了當帶給大家的不只是震驚,還有感動。他用最真摯的熱情、最樸素的方法盡力解決老百姓的利益問題。老毛提出的糧價要“小步快漲”被寫進了當年的中央文件。
第六年老毛再次接受采訪時非常氣急,急得嗓門都尖了。這次是為了一個持續(xù)多年的解決農(nóng)民貸款難的提案。他前些年得到的答復一直是“在探索中”,這次他很確定地說解決必須要拿出辦法。原來他得了結(jié)腸癌,化療的第一個療程還沒完就跑出來開會了。后來這個問題,也得到了中央的重視。
老毛大概就是因為心中一直有一份期待與相信吧。
靜默于沙發(fā)上,讀到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個人物,忽然我想停下來。于是我把書簽夾在了那一頁,放下書,推開移門。
黃金海岸的夜空泛著星星點點的光芒,只有在旅途中的我心才會這般平靜。樹的剪影隱隱約約倒映在河面上,清涼的晚風拂過,被拼湊成不規(guī)則的畫面。我獨享這份難得的清寂。
記得剛剛到悉尼的那天,也是這樣的一個夜晚。我們沒有帶電源轉(zhuǎn)換器,這在異國是個很麻煩的問題。同行的老師也沒有辦法。我只好和一個朋友結(jié)伴,出酒店試試看能不能買到。前臺告知商店已經(jīng)關門,我們抱著一份期待與相信,仍然決定出去找一找。
夜晚的悉尼郊區(qū)顯得很安謐,我們漫無方向地走著。當看到一個阿姨走向她的車子時,不知哪兒來的一股勁兒,我快步走向她,用不太流利的英語詢問她附近有沒有商店。她大致給我們指了方向。道謝后我們繼續(xù)前行著,期待著商店的現(xiàn)身,更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終于看到了一條相對熱鬧的街道,兩家商店映入了眼簾。內(nèi)心抑制不住喜悅,我們跑進了第一家便利店但是失望地走了出來。第二家店名是中文,我們激動得連氣兒都喘不過來。一句“CanyouspeakChinese”并且得到的回答是“Yes”后,我們兩個人的臉上都笑開了花。店主告訴我們附近有一個十點才關門的超市肯定有賣轉(zhuǎn)換器,并給我們清楚地指了路。道謝之后我們春風得意地繼續(xù)前行。最后,在一個來自廣州的電影院工作人員帶領下我們找到了超市,在一個澳洲、一個中國的超市工作人員指引下,我們買到了轉(zhuǎn)換器。
這一路上,我們碰到的困難其實不少,但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所以我們把一開始的惶恐變成了歡樂和自信。
回國之后,父親又把我拉去游泳。在出國之前我的游泳還必須依賴漂浮泡沫,一直不敢把它從腰上解下來。試一試吧,你不相信自己,怎么知道你行不行呢?——我對自己說,說完解下了漂浮泡沫開始游,原來我是可以的。
生活就是無盡的期待與相信。相信自己,就可以去享受滿片的薰衣草帶來的生活的芬芳。你可以在這一路中,帶著那一份充滿了期待和相信的信念,眺望更遠的地方。你會真正擁有春暖花開,還有你想擁有的美好,更可以讓身邊的人感受到你的正能量。
我轉(zhuǎn)頭往窗外一望,陽光剛剛好,它們自信地把溫暖傳遞。于是我深吸一口氣,把陽光都藏到了我的心里。我想我每天都可以看見美好。
《看見》讀后感3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里經(jīng)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fā)一下閑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獲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這本書分了二十個章節(jié),每一個章節(jié)都是一個故事、一個思想。如實說來,有些文字和語句我還難以參透背后的意思,但是從序言中,我能體會到“看見”的力量,這是一種從沉睡中醒來的力量,是人真實的活著需要具有的力量。
這本書讓我明白人活著的意義所在,我想過去已無法改變,但是未來或許會因為她的一句話或一些感悟,對我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這對于我來說,才是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
她的反問也讓我對自己的職業(yè)有了疑問:如果你來做老師,你關心什么?是關心成績,關心權(quán)威,關心自身的權(quán)益,還是關心學生,關心孩子們的發(fā)展?在這本書中,她在采訪盧安克時總結(jié)了一段很好的話:教育是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發(fā)生的事,不管故意還是不故意。教育是理睬自己的感受,也要體會學生的感受,是鮮活的,不是靜止的,只有一起經(jīng)歷過才是真正的教育。
對于一般的人來說,可能接受不了盧安克這樣的教育理念,因為他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無能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學生真正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獨立性,F(xiàn)行的教育好像要把學生用同樣的模子刻畫出來,變成大同小異的各類人物,他們的天性被束縛,為了生存委曲求全,用所謂的聽命來服從于社會。這樣的教育結(jié)果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教育要不帶有目的性,教師要擁有責任感,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柴靜在“雙城的創(chuàng)傷”中寫到的故事,讓我明白和學生一起經(jīng)歷才能做好教育。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只愿意把秘密說給同齡人聽,或者說是說給理解他們的人聽。但教師的權(quán)威性明確了和學生要拉開距離,要端起架子。正是因為這些距離,讓教師不理解學生,甚至對于一些學生的行為感到疑惑和反感,不能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才導致了教育的障礙。學生的反抗有些表現(xiàn)為外在的暴力,而有些表現(xiàn)為內(nèi)心的壓抑,時間長久,我們才發(fā)現(xiàn)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是最大的謎。我們教育的學生僅僅是生活的奴隸,而不是生活的主人。這些故事給了我啟示:如果不能安下心來,不能放開自我,就不能真正做好教育,走進學生內(nèi)心,也就不能真正看見教育的生命所在。
因為看見,所以執(zhí)著。我想用這八個字來總結(jié)這本書。柴靜擔任了十幾年的記者和主持人,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面對這份職業(yè),她選擇的還是執(zhí)著,甚至追問自己為什么出發(fā)。她坦言到:自己的生命中有一直陪伴自己的人,也有一直提醒自己的朋友。她感到幸福,在本書的結(jié)尾,她致謝了所有幫助過她的人,也明確表示了自己要繼承陳虻未完成的任務: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
因為看見,所以執(zhí)著。我也想用這八個字送給踏上教育事業(yè)的我,年輕的教師,總是敏感而又血氣方剛,擔任一份職務就力求做到完美。但是二十幾年來的教書,也讓我看到了、接觸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是鮮活的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很單純,甚至會在老師面前表露自己的缺點。剛開始的時候,我也疑惑、也有些招架不住,畢竟接觸那么多學生,有點無所適從。但是我覺得這條教育之路既然開始了,就不要停下,不論我們看見什么、經(jīng)歷什么,這都將是自己寶貴的人生財富。
教師和新聞工作者是有共通性的,他們要不斷進取,貼近生活,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不斷人性化,才能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像這本書的最后,談起陳虻時,有人說智慧,有人說尖銳,白巖松說“那是個非常寂寞的人”,是的,在人世間是寂寞的奮斗,寂寞的追問,寂寞的反省。離開以后,他的寂寞不是孤單,是沒完成。教育也是寂寞的,這條路上可能會有同行的幫助,有前輩的指點,但是走出屬于自己的教育之路是寂寞的,你必須要有承受寂寞的一顆心,這樣才能成就教育的一方天地。
想象另一種可能,讓理想國先在自己的心中存在,只有抱著這份信念,才能擁有無窮的力量,這份理想也會一直支撐著我,鼓勵著我,不斷前進,不斷改變。
《看見》讀后感4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里經(jīng)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fā)一下閑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獲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jīng)歷,她的采訪,常常會觸動我心弦,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lián)系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說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xiàn)實打擊得一敗涂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fā)的柴靜;最后是延續(xù)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并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么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曾經(jīng),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布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里,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說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說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xiàn)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敘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扎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胺堑洹笔录械某錾憩F(xiàn),更是讓我對于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xiàn)場了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qū)權(quán)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受眾,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zhí)著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yǎng)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于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了解了社會最隱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后,在這里人們?nèi)绾蜗啻,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于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fā)時,往往是施暴者結(jié)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jiān)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后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么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huán)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現(xiàn)在各種假報道泛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yè)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局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說: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fā)。
《看見》讀后感5
“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里,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
——來自柴靜的日記。
這個時代盛產(chǎn)“名人”,特別是和媒體沾邊的,有人說把一頭豬放在CCTV演播室里也會出名。這話雖然有褒獎CCTV之嫌,但也不算很夸張。
初聞柴靜出書是去年冬天的事了,當時自己沒有太大的感覺,“哦,柴靜也出書了”,心想。那時也不知道她早先出過一本書。反正名人都出書嗎,白云都出了,柴靜差啥呢。
后來看了她的新書發(fā)布會,決定入手。白巖松說,人們懷念的世界未必都是美好的,人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罷了,你經(jīng)歷的時候或許覺得很慢很難甚至很痛很苦,但經(jīng)歷過再回首的時候往往卻非常懷念。十年的心路,愿意并能夠呈現(xiàn)出來就值得一看,尤其還是柴靜,勇敢、務實而又頗具文藝范的這種作者,我們喜歡。
當當下單后很快就收到了書,看到封面立即想起了某網(wǎng)友的“批評”:“不帶這樣的,只PS柴靜的臉,任由大爺們一個個跟陳*實似的”。呵呵,權(quán)當是花絮了,其實我倒覺得封面照片蠻親切。估計柴靜也是有所考慮,所以在新書發(fā)布會上還特地說明了關于封面的設計思考!犊匆姟酚405頁,挺厚的,乍一看覺得還是對得起它的價錢。裝幀樸素,沒有一上來好幾個大彩頁,沒有眾多大牛的聯(lián)袂推薦,讓人感覺很踏實。書脊上的“理想國”三個字像天邊的彩虹。
@舒淺淺同學先行閱覽,春節(jié)之后輪到了我,從黑龍江回天津的火車上開始,當然,我是平常心讀柴靜,沒有刻意崇拜,也不帶有“柴靜只是徐靜蕾和朱軍的合體”之類的偏見。我平時讀書是很慢的,這次還是很慢,但也有不同,因為書中的內(nèi)容,偶爾會呼吸困難、甚至心痛唏噓,打開這本書,你就不禁跟著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與往事里穿行,看見……
初見陳虻,比“你對成名有心理準備嗎”這樣幼稚的問題更幼稚的是柴靜那份幼稚的心高氣傲。
進入央視,潰敗緊跟著潰敗,但或許潰敗就是蛻變的軀殼,就像她書中后來的數(shù)次蛻變,沒完但總有益。
非典,在我們還在大學里因為不能出校門玩而抱怨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出生入死奮戰(zhàn)在阻擊非典的第一線。那次是她生命的一次大開闔,原來溫暖窄小的自我,瞬時被生命拉開了無限的`可能。
山西,山西。故鄉(xiāng)情節(jié)是每個游子最深切的感情,然而這里文字的沉重讓我感到悲傷,悲傷于那樣深深的戀下,眼看失去的無能為力。當然,這段故事也同樣貫穿于著柴靜與奶奶的那段溫暖記憶。
盧安克,無能的力量,一切成熟的邏輯被推翻,重建,又被消滅,反思。
當人們?nèi)谥淞R藥家鑫和虐貓女的時候,柴靜給我們講述了兩個怎樣由于不同悲劇造成的悲劇!叭俗畲蟮拇缺墙o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看見、面對那苦難與原罪的種子,甚至是惡開出的花。這些,普遍存在于我們這些“善良”人的心里。
陳虻,以及老范、老郝,這些亦師亦友的伙伴,與他們的感情猶如血肉已經(jīng)伴隨生命而結(jié)合在了一起,走過人生最難忘的日子、最精彩的路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向陌生的人傳遞這些成長的記憶,是一種功德。這里面有痛,有淚,有苦難,有微小的歡樂雜陣其中,這一切,構(gòu)成繁復生命的每一面,有待我們?nèi)ピ庥,看見?/p>
《看見》是記載柴靜個人的心路歷程的白皮書,是中國社會發(fā)展變遷的備忘錄,想怎么定義,因人而異吧。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它會這么受歡迎,我想,大概是因為柴靜不斷拾取令人感動的過去,令人心碎的回憶,更難為珍貴的是那觸及靈魂的思考,在這物欲橫流、犬牙交錯的時代,讓人們體會到人性的感受和生命的感悟,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原始而迫切的需求所在。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nèi),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相逢。”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多有禪意!
也很喜歡書中的另一句話:“很多事情,是因為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想起王箏的那首歌,《我們都是好孩子》,“我們都是好孩子,異想天開的孩子,相信愛可以永遠愛……”。
相信吧,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夢的旅行。
相信吧,因為很多東西唯有你相信,才會擁有。
就象陳錫文發(fā)給柴靜的短信里說:“我們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讓人們繼續(xù)對明天有信心”。
《看見》讀后感6
寬容是因為理解,理解是因為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是因為深刻認識,深刻認識則基于看見。很多時候,不理解和偏見產(chǎn)生的根源就在于沒有客觀的看見。
正如胡適所說,自由而不獨立,終將是奴隸。這樣只會成為“主流觀點”“大眾看法”的附庸,不免落得人云亦云。所謂偏見的形成,多來自于盲從和不假思索的相信。不思考就相信任何一種說法,都是“奴隸”的行為,只是成為了觀點的附庸而非觀點的持有者。更可怕的“奴隸”行為是接受了社會施與我們的,潛移默化形成的傳統(tǒng)觀點,比如要尊老愛幼,比如要保護弱者,比如同性戀是錯誤的惡心的,比如女性不婚則意味著人生不完整等等。社會賦予我們的觀點有對有錯,而我們應該在有獨立思考能力之后一一拷問自己內(nèi)心已有的價值判斷,一一甄別,去推翻,圖重建。社會輿論的可怕之處在于培養(yǎng)了我們的條件反射,我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比如一提到同性戀,我們就有不認同感,卻尚未經(jīng)過大腦思考。這就是偏見。
在看書中的同性戀章節(jié)之間,我一直也不認同同性戀,甚至帶有厭惡的情緒,條件反射地判斷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看完之后我才真正的開始理解。沒有深入認識,通過道聽途說而形成的偏見是可怕的,尤其是當我們自己深以為然毫不懷疑時。事實上,我常常在想,在中國,在外面振臂高呼民主自由的背后,源動力也許并非獨立意志,而是盲從。
某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他告訴我他是同性戀。事后想想,他告訴我之前是有掙扎有糾結(jié)的,并非是因為他不認同自己,只是他怕我不理解,他怕失去一個朋友。告訴的原因是因為信任,或者說希望可以相互更加理解。那天晚上的我們聊天聊了七個小時,起初我沒有問任何問題,雖然心里有很多對他的好奇,但是我本能地覺得任何打探、好奇的行為都是窺私的表現(xiàn),那是對他的不尊重。所以我克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過了一會,他主動問我,難道你沒有什么問題想問我嗎?我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真的回答道,如果你心里有問題卻不問,就不能真正的理解我們,不理解我們,就不會真正的接受和認可我們。這樣我才放下了所有的顧忌,開始肆無忌憚地問。我才真正的明白,他所經(jīng)歷的痛苦和折磨。從剛開始發(fā)現(xiàn)的不認同自己,認為自己是孤獨的,和這個世界都不一樣的,到慢慢地發(fā)現(xiàn)這個圈子,慢慢地接納和認可自己,他在心靈成長之路上比我們遭受了更多的磨難,也正因為此他才一度告訴我說,他的自我認同感比我想象的要高的多。
回想起來,后來的對話變得格外的放松,是因為彼此都理解使然。我一直都非常非常感謝他,是他真正的讓我了解了一個圈子,讓我對這個世界多了非常多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很多,思考的很多,似乎很成熟,和他對比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強大的心靈和不可動搖的自我認同感其實來源于生活賦予的折磨。事后我就在想,雖然他一開始經(jīng)歷了很長的沒法自我認同的過程,但是最后他們這些少數(shù)人聚在一起,反而有更深的歸屬感,因為都有一個共同的性取向。但是對于我們這些大多數(shù)人來說,共同的性取向并不能帶來絲毫的凝聚力,因為這樣的人太多了,難道這不是我們的悲哀么?!
所有的偏見都是因為不了解或者不思考,也源于一經(jīng)被告知便毫不猶豫地傳播。這種不獨立的自由逐漸讓偏見加深。仍記得某個同學曾振振有詞地向我引用某段微博上廣為流傳的言論,言之鑿鑿的確信表情歷歷在目,可他卻從未深入思考過那條微博所蘊含的思想,只是做了觀點的附庸而毫不自知。在這種情景下言論自由終將淪落為少數(shù)人的話語權(quán),我們甚至還會洋洋自得地認為自己有思想,殊不知自己腦子里僅有的那些思想也是被別人控制了的。我們看到別人抱怨不自由不民主,看到別人引用的具有針對性的片面材料,看到了那種反抗聲音,我們便不加思索的將此納入我們的思想中,一遍遍地,這個變成了我們的潛意識。我們還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自己心系國家發(fā)展,自己關心社會民生,殊不知我們早已成為媒介的奴隸。
抱怨,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式,或者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前進的動力。但是一味的抱怨,一位清華的老師說,是沒有將自己看做國家主人的行為。試圖站在主人公的立場上看待問題,很多事情是可以被理解的,偏見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看見的意義。
《看見》讀后感7
看見柴靜讀后感 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nóng)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農(nóng)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現(xiàn)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是柴靜的簡介,寥寥幾句寫完了她的工作簡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會在簡介一欄寫滿各類獲獎信息或頭銜。 書名《看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仔細揣摩,其實大不簡單,因為這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將這本書粗讀了一篇,又細讀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靜整本書都是在回答這幾個問題。她在那么多的采訪手記里,留下了許多片段式的思考,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長”了出來,而實際上它們是有一根線串在一起的。 首先說說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說早期柴靜是出于一個新聞人的職業(yè)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話,那后期則完全是出于一個“人”的內(nèi)心呼喚。
在許多作品獲獎之后,她卻說:“我心里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她評價自己是個不愛扎堆的人,似乎與新聞人的要求背道而馳。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當看到一個老師帶著艾滋病孤兒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會殺夫入獄,她知道,這些都是她想“看見”的;后來報道“兩會”的時候,她也決定告別慣例,從采訪自己家的小區(qū)居民入手?梢哉f,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柴靜后繼采訪的成功,有內(nèi)心的驅(qū)動力,你才會窮根溯源,不辭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覺得,柴靜對于這些超出她經(jīng)驗和認識范圍之外的事情,從開始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后期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xiàn),這個認識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早期柴靜的問題,其實是所有未經(jīng)過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的通。灰岳硐霗M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拒絕對復雜性的體認,追求捷徑或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不講邏輯,不追求精確性。
說到底是一種惰性,畢竟追求準確是一件耗時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靜迅速成長起來了,她越來越精準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現(xiàn),不要預設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帶著道德優(yōu)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為這只會帶來冷酷),不要愛惜自己的羽毛而給自己很多“為民請命”的由頭,不要為了感動自己或別人而在涕淚交加中失去真相,這一切都沒必要,觀眾自會做是非對錯的判斷,要做的只是準確地呈現(xiàn),按照事物發(fā)展本身的邏輯去步步為營地呈現(xiàn),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夠了,“你”不必成為“我”的心和“我”的腦。進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詞”,“真實自有千鈞之力”,“事物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含的感情”。這一切成長靠的是什么?是經(jīng)驗。就像她尊敬的錢剛說的: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只有在長天大地盡情摔打過,只有對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體會,你才有足夠的經(jīng)驗以及由經(jīng)驗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最準確的判斷。也許這么說不夠形象,還是用錢剛的話吧,他說: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來,柴靜寫的是一個新聞人的進階之路,實際上,她寫的是一個人回歸理性、回歸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狀態(tài)的過程,或者更簡單地說,就是回歸“尋!,就像她的同事評價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說話”。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yè)準則,但它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正是基于這種回歸,她會擁抱失去妻子的孤獨走在奧運村的德國奧運冠軍,她也會被聽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擁抱。無他,唯誠而已,一種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東西的真誠而已。這種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惡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惡卻機緣巧合迸發(fā)出來了(這就是我曾經(jīng)為“相似的你我”這個名深深激賞的原因),所以采訪就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看見》讀后感8
從沒有看過柴靜的節(jié)目,但是在好多人的推薦之下,看了柴靜的這本《看見》。她的好是內(nèi)容,文字細密,信息量大,像個電影里的長鏡頭,從從容容地白描。你以為演完了,才不是,她換個角度喘口氣接著來,又是一個新層次,一些更深的東西。
書里講她的采訪故事,講她怎么一點點理解、探索新聞的價值觀,深深吸引我、打動我。她的字是煽情的,可情緒激發(fā)全在事實陳述之后,水到渠成,沒有強迫感,同時她對自己也是非常不客氣的。書的第一章《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一開始愣是沒有讀通這個標題,但是在行文之中,慢慢理解了柴靜要講的是什么。剛從文藝范兒轉(zhuǎn)到中央臺來做新聞,柴靜心高氣傲,一直強調(diào)自己關心新聞當中的人,但是周圍的人一再地提醒她節(jié)目中沒有人味。直到一年后她去了新疆地震災區(qū),接過地氣之后,做出來的節(jié)目才有些味道,有些細節(jié)了。從“人”到人的轉(zhuǎn)變,這是一種歷練。在演播室里做節(jié)目的時候,只想到節(jié)目要怎么吸引觀眾的目光,怎么結(jié)束這次的節(jié)目,那只是工作,只是在為制片人、獎金、虛榮心,為恐懼而工作,但是卻少了最簡單的東西,那東西不在腔子里了。她去新疆采訪完,剛才在向全國人民說孩子們已經(jīng)背著書包開始高高興興地上學了的時候,零下十二度的天氣里,一對雙胞胎姐妹只住在空地上,連個鋪的氈都沒有,她,五味雜陳。做到有人味兒已經(jīng)不容易,她還得擺脫輕慢、偏見、思維定勢,接受真實的復雜無解的事件,做這些事都特別不容易,因為除了她自己真沒人逼她必須成為一種什么形象,她跟自己較勁是在追求一些別的東西。
“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蹦鞘窃诜堑涞臅r候,柴靜的感慨。非典那會兒我還小,已經(jīng)不記得當時的情形了。柴靜在那會兒,從原來以為的每天想著怎么把每一個問題問好,把衣服穿對,每天走過熟悉又局促的街道,就這樣到死,到“欲望”將她籠罩,迫使她追求真相。接觸的多了才會有感受,如果只是坐在演播廳里,指手畫腳的對事件對出評論,那不是做新聞,是作秀。她不僅是一個記者,更是真相的揭示者,大家伙都告訴她做記者怎么能有情緒,采訪過后都以淚洗面那怎么行?但是這就是柴靜的血性,一個人該有的反應,有血有肉。雖然專業(yè)是記者的職業(yè)操守,但是觀眾要的不是一個堆積品,而是真實的報道、真正能感動人心的故事。就像做研究,只是在一邊悶頭查資料,沒有實際的經(jīng)驗的話,怎么寫得出好的想法,要下去多看多思才會更加了解,否則只是浮在面上。
第五章《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她寫吸毒的妓女,寫濫交的同性戀,她說“知道和感覺到,是兩回事。”第六章《沉默在尖叫》,她采訪因家暴而殺死丈夫的女囚,總結(jié)出“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庇謱憽八私(jīng)受的,我必經(jīng)受!钡诰耪隆对S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柴靜反思她在采訪兩會期間順口用“萬人空巷”這樣的空詞、假詞,坦白思維定勢之深,“光靠自己靠不住”。第十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她直面“煽情”,把自己將偏見美化為趣味的姿態(tài)心理一一曝光,追問記者的職業(yè)要求究竟是迎合大眾的情緒表現(xiàn),還是客觀的探索,甚至提出了一個更根本的“重建”問題——“一個世界如果只按強弱黑白兩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立方體,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狀存在!彼滤季S的萌芽,她要“讓人‘明白’”。
但是年輕時的她太過用力,一位醫(yī)生朋友曾經(jīng)這樣對柴靜說,“像我們在急診室,實習的醫(yī)生都很同情受傷的人,會陪著他們難受,但是如果一個醫(yī)生只是握著病人的胳膊,淚水漣漣,這幫不了他們,冷靜詢問才能求解。”年輕時的柴靜就是如此,但是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成長。這跟中央臺的宏大背景無關,跟著名記者的光環(huán)無關,跟那些傳播率極高的新聞節(jié)目無關,我能看到的,是一位女性,從年輕氣盛,到平淡如水。
《看見》讀后感9
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在同學的桌上,柴靜這個名字雖早有耳聞但并沒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個央視記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樣的一個記者能讓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無忌憚地玩耍,而《看見》這一個名字又有種莫名的沉重感。
個人認為讀的速度過快是對這本書的不尊重,一本書,二百八十八頁,二十個章節(jié),二十六萬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內(nèi)容的厚重感卻絕不允許你匆匆掠過,打開品讀讓人不禁停下來深思,合上又讓人不舍。
“人們聲稱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犊匆姟肥遣耢o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jīng)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這十年中,從娛樂節(jié)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xiàn)在的寬厚。她說關鍵不是別人能給什么,而是自己內(nèi)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yè)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那時的陳邙對柴靜說: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甑某砷L,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青春是用來奮斗的,相比起來,我的青春或許不值一提,但青春對于每個人自身來說都是同樣的刻骨銘心。像那年的高三,沒有人會記得你考過多少分,沒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開時失落的模樣。但只有自己記得曾經(jīng)做題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經(jīng)在失敗時痛苦地向朋友傾訴,只是因為不甘心。也許很多努力貌似徒勞無獲,但對一個人來說,他得到的是博爾赫斯說的“時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靜已經(jīng)有成熟的淡然,在許多誤解與反對的聲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真相來自探尋,來自我們自身對世界的認識。而這個過程中,平衡是我們的道德責任。藥家鑫的故事那時傳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件事。就如那時的我寫作文常想著如何把這個人批判得再犀利一點,把這件事說的再有深度一點,然而看過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多么的無知。自己那所謂的觀點不過也是從新聞媒體的觀點得來,從沒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觀點。柴靜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一個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失敗的教育才會釀成如此悲劇。書中是拋開媒體對藥家鑫殺人影響的大肆渲染,去關注事件的本身,關注真相,這也是柴靜這本書一直想傳達的觀點。
身處網(wǎng)絡時代的我們,面對形形色色網(wǎng)絡信息,我們又是否能像柴靜一樣去關注真相,關注事件本身,面對社會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書中講到的許多新聞事件,像華南虎事件、虐貓事件,當時的人們在看到新聞報道后是熱議紛紛,網(wǎng)友的批判聲也能壓過新聞的本身,然而看過這本書后,有人會后悔曾經(jīng)的妄下論斷,也有人會因為刺痛的傷口而開始謾罵。而我學到的是在許多事情發(fā)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結(jié)論,發(fā)表意見,很多時候眼見不一定為實,換一個角度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缺口。對真相的拷問與挖掘,理智對待我們所見的不公,也許是我們該學會的一種能力。
《看見》這本書是柴靜十年的心路歷程,我自認閱歷尚淺,她所抵達的高度是我不能觸及的,但也正因為這樣,讀書的意義就顯得更深遠,從讀書中經(jīng)歷他們的心路,在自己的領悟中成長,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看見》讀后感10
今天華東、華北很多地方下起了雪,我們這也是,上午的時候豆大的鵝絨般的雪花從天而降飄飄灑灑的,一點風也沒有,沉靜而從容,雪下的有幾分慵懶和悠然,想來“鈴兒響叮當”唱起來的時候天空中也是這個樣子吧……
這樣陰沉下雪的情況下,窩在家里看書是最好的選擇,我看的是央視主持人柴靜的新書看見,看了一大半寫寫我的感悟:
小時候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唱過這樣的歌:“白臉的曹操,紅臉的關羽,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但凡知道一點京劇常識的人知道,白臉的曹操是奸的,紅臉的關羽是忠的,黑臉的張飛是鬧騰的,但我原以為這不過是戲,后來我看了柴靜的書才反思了一下自己:原來我早已經(jīng)活在了戲里,那么黑白分明,意味著世界上就只有這兩種顏色而已……
細細想來,也許不光是我,小時候課本里的董存瑞、黃繼光和千千萬的紅軍戰(zhàn)士哪一個不是高大全?說起日本鬼子,哪一個不是壞事做絕?現(xiàn)在過去了這么多年,我們變了嗎?其實未必!
現(xiàn)在所謂的家庭倫理。ㄒ卜Q婆媳劇)越來越多,但好的作品屈指可數(shù),大部分的這類電視都把婆婆妖魔化了,把媳婦祥林嫂化了,把丈夫夾板化了,把孩子道具化了,我很不喜歡這類電視劇,原來不知道為什么,現(xiàn)在明白了,因為這些號稱“高于生活”的作品壓根寫的就不是生活,寫的也不是人,只是一個個極端的符號,善惡一眼就看到骨子里……
看著柴靜的書我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我們現(xiàn)在人越長越大,信息越來越全,但思維架構(gòu)越來越簡單,就好像京劇里的臉譜,好壞什么的看一眼就知道了,可是作為這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想起那些因為一個自己都不知道在哪的小島去砸車的人,想起了在網(wǎng)絡上咒罵的人(咒罵的人里有時候包括我),我們判斷的方式越來越簡單,只要發(fā)泄和怒吼就夠了,不用知道背景,也不用知道過程,一句話或者一個觀點可能引來一陣喝彩或者是圍攻!
柴靜的書里和視頻里寫過采訪過歸真堂的邱淑花和虐貓女作為一個保護動物者我曾經(jīng)大罵這些人,甚至想著一個天雷劈下來將這些人化為灰炭…但是我看了柴靜在采訪邱淑花的視頻時,我一開始認為柴靜有些過于寬容或是縱容這樣缺德帶冒煙的人,但過后想了想釋然了:
客觀和理性才能理順事情找到問題的源頭,作為一個動物保護者我略感遺憾,但是我很欣慰,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問題可能只能激化卻解決不了……
邱淑花和動保志愿者再大的問題是道德和觀念上的差異,邱認為熊只是國家合法的商品而已,而志愿者則認為熊首先是一個不應該被傷害蹂躪的生命……所以我不準備原諒那些傷害動物的人,他們也不配得到原諒,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是理由,但我不得不承認在當下的這個國度他們合法!
在采訪虐貓視頻的制作者時,他說只要錢夠了,合法,這事就能辦!但柴靜問“如果違法呢?”答:“多少錢也不干(敢)!”所以我得出一個結(jié)論:只有法律才能威懾和約束此類人性道德中最黑暗的事情發(fā)生,那么怎么才能立法呢?
最早的動物保護法誕生于英國,20世紀初英國人因為鞭打馬匹而產(chǎn)生對人道對待動物的討論,雖然最初立法沒有成功,但是隨后終于在數(shù)年后確立了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中的各項準則,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有全世界一大半的國家和地區(qū)出臺了相關法律,但時至今日中國還沒有這樣的法律,而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法律我想是因為首先是物質(zhì)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其次是允許人表述自己的建議……
上一篇博客,我寫了一篇“致李承鵬”的博客,本意是祭奠我們在碰撞中升華的思想并不想選邊站隊,但有兩位博友覺得我的博客太淡,覺得什么也沒寫,還有一位覺得按照馬列的斗爭哲學凡是于己不同的都要黨同伐異……越來越簡單的觀念自然不用浪費時間和頭腦,能發(fā)泄就行,但是這樣的東西是否對我們有所裨益呢?
我只能說如果到了這個年月我還不能做到求同存異,尊重別人,那我就不能稱自己為正確,甚至不能說我鮮活,那我只是附庸和行尸走肉……
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思緒,但盡量不要偏激,能了解背后的本質(zhì),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的評價事物,最后找到不合理的邏輯并為之努力去修繕它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想要告訴我的!
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胡適。
《看見》讀后感11
當今年上半年柴靜的《看見》在微博里被廣泛熱議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本揭黑爆內(nèi)幕的書,當看完這本書,發(fā)現(xiàn)這只是身在央視的記者柴靜對某些采訪主題的還原事實的回顧和內(nèi)心想法的呈現(xiàn)——就是這些回顧和呈現(xiàn)還引來那么多的爭議,或許只能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太稀缺。
當李承鵬把央視解構(gòu)得體無完膚,當中國人對柴靜說“凡央視贊成的,我必反對”,當外國人對柴靜說“中國沒有真正的記者”,我首先對柴靜深表同情和敬佩。在體制范圍內(nèi),在種種約束中,在每走一步都像深入雷區(qū)的情況下,柴靜還能和她的團隊做出些真情表達、真心探究的節(jié)目,實屬不易。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早已不看電視者如我,沒什么機會在電視上一睹柴靜的風采,而基本被宮廷戲、偶像劇、相親秀吸引的廣大電視受眾,又有幾個愿意一睹柴靜的風采?
柴靜“看見”的是人,是在一個個事件背后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人,無論他們是非典中夫妻雙雙離世的高級干部還是小城中一個個服毒自殺的小學生,無論他們是征地事件中大言不慚的企業(yè)家還是女監(jiān)中殺夫入獄的溫順妻子,無論他們是說出“我只是討厭屈服”的公益律師郝勁松還是備受謾罵的虐貓事件女主角,他們是人,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人生路程,他們或有別無選擇的痛苦,或有水到渠成的過失,或有身不由己的江湖感言,他們是多面的、矛盾的、扭曲的大眾中的一員。
在《看見》中,有很多被公正呈現(xiàn)了的早已被貼上標簽的“反面人物”,這可能也是這本書最引發(fā)爭議的地方。對大眾來說,很容易因事件本身就對別人枉下判斷,然而對記者的采訪來說,最重要的卻是從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還原對立雙方個人的心理和行事軌跡——這卻很容易被大眾誤讀為“怎么可以為壞人說話”,最典型者如藥家鑫。當關于藥家鑫的調(diào)查播出之后,很多人質(zhì)問柴靜,你怎么可以播放一個殺人惡魔彈鋼琴的場景?你怎么可以為他們的父母說話?——早已被事件點燃怒火的觀眾卻不知道,藥家鑫接受公開采訪的那句再次點燃眾怒的話“農(nóng)村人難纏”,后面還有一句頗令人同情的“我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我的父母”,被剪掉了。柴靜對藥家鑫事件的窮追不舍,自己也不甚清楚目的,這在她與以前的采訪對象——一個被心理醫(yī)生和她的采訪“拯救”了的曾患抑郁癥的叛逆少年——的討論中找到了答案,她只是想公正呈現(xiàn)藥家鑫當時作出捅刀行為的想法,并且告訴大眾其實完全可以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家庭教育里不應只有嚴厲,被父母架上的責任和重擔越多,孩子越可能往適得其反的方向發(fā)展。
柴靜“看見”的人當中,還有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是盧安克,這個來自德國的志愿者在一個小村里過著清道夫似的生活,陪伴著村小的孩子們,守護著他們的純真。他在那里算是支教,卻沒有工資可拿,因為他不愿意做為提高分數(shù)而教學的老師。他的收入來源僅僅是翻譯書籍的些許稿費,他也基本沒有溫飽以外的物質(zhì)需求(在這里我有所疑問的是,常寫博客的他肯定有互聯(lián)網(wǎng)需求,但是他所在的村小能滿足他嗎?)。他跟他的學生打成一片,他愛著他們,依著他們,任由他們發(fā)展自己的天性,學生跟他一起比跟父母一起親密和自在很多。他沒有作出任何的成績,也沒有教出一個“拿得出手”的學生,但是他的故事,他的經(jīng)歷,他的任由天性發(fā)展的“無能”狀態(tài),卻時刻在顛覆你的常識和價值觀。正如柴靜所說,“盧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開生活的石板,讓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不知為什么,看完盧安克的故事,特別想聯(lián)系一下他,告訴他有這么一個為他感動的觀眾在支持他,但是卻發(fā)現(xiàn)他早已因種種原因離開他愿意扎根下去的廣西小山村,以及中國這個講求名利和實效的國家。
最后,當看到柴靜這樣央視鼎鼎有名的記者也感嘆買不起北京市區(qū)的房子時,作為讀者的你會不會有那么一絲憐憫甚至幸災樂禍?另一方面,假設她只是想通過捷徑買套房子以便接父母過來養(yǎng)老,你又如何正言辭地譴責她在山西煤礦事故的責任人面前,對一疊疊的美金現(xiàn)鈔沒忍住誘惑?——假設而已,她抵住了誘惑,所以成為了飽受熱議和備受追捧的柴靜。
【《看見》讀后感】相關文章:
看見優(yōu)秀作文03-29
看見臺灣的作文08-05
看見優(yōu)秀作文8篇03-30
看見大雪歡喜的詩句12-06
看見作文400字九篇03-06
看見作文400字10篇03-24
看見的世界初二作文03-05
當我看見徐志摩簡介時詩歌欣賞10-15
【精選】看見作文300字三篇03-31
青春被看見-青春作文1100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