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進士的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萬進士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十萬進士的讀后感1
以前愛讀余秋雨的書,尤其是《文化苦旅》,讀的時候覺得美得無可言說,至今這本書仍然是我最愛讀的書目之一。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讓人感覺深邃,他常常把歷史與文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讀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學的享受之外,更是對史學的補充與思考。
暑假期間,閑來無事到書店逛,看到余秋雨的書《山居筆記》,很是喜歡這個名字,覺得頗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風,隨手翻了幾頁,便買回家中。那次共買了四本書,這本書當時只是翻看幾頁之后,覺得似乎有些艱澀,便擱置在案頭,一晃就是幾個月。
幾個月后,買的書讀完了,也沒有找到新的閱讀方向,就拿來這本書,細細品讀起來。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現(xiàn)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隨著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余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凄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于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jīng)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zhì)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里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fā)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扎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fā)生變化之后,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fā)。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zhàn)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里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里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范尚存,山西晉商的經(jīng)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yè)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溫、浙、廣的商人已經(jīng)遍布全國,支撐著經(jīng)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余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xiāng)余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少小離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xiāng)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xiàn)。越是難以實現(xiàn),越成為心底里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余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并不想它曾經(jīng)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huán)節(jié)致使這一妙策變質(zhì),成為眾多書生枷鎖。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書的結(jié)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gòu)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十萬進士的讀后感2
花了很長時間,讀完余秋雨老師所作《十萬進士》一文,想寫些感受,留下點記憶。
這篇文章主要論述的中心是科舉制。從中國奴隸制社會開始采用的世襲制,即上一代做官,下一代繼而接著做下去,終因智慧無法遺傳以及繼承者無法效仿先輩們有效的利用手中權(quán)力,導(dǎo)致遞交時朝廷對官吏的任免權(quán)降低,政治控制力被削弱而由“養(yǎng)士”所替代。所謂養(yǎng)士,則是君主將文采韜略極為優(yōu)秀的人才招攬起來,需要錄用時再從中選擇合適的推薦去做官。這種方式固然令胸懷報國之志的才子們紛紛向往之,但總歸這些食客與豢養(yǎng)者并無血緣關(guān)系,卻深得重用,不得不受制于人,在管理制度上又免不了要聽命于人,使得處事后的效果大大折扣。不得已順次而生的是察舉制,即由地方官員隨時發(fā)現(xiàn)和考察所需人才,然后向政府推薦。但各級官員選拔人才的標準因人而異,免不了會導(dǎo)致小才任大職或者大才任小職的情況。繼而被九品中正代替。九品中正制把推薦人物分為九個等級。由等級的大小來決定官位的高低,使得官位制度漸漸走向有序。而隨著時間,這種制度的弊端漸漸暴露。負責選拔官吏的官員們手握重權(quán),他們心中有一把標尺,被選者往往由這把標尺來劃定自己所處之地,因而引發(fā)才子們?nèi)勘毁F族籠絡(luò),朝廷喪失選拔的公平性。就這樣隋唐年間,出現(xiàn)了科舉制?婆e制的出現(xiàn)避免了貴族勢力在官吏上的霸占,使得普通平民百姓皆能憑借一己之力造福一方水土。
科舉制的出現(xiàn)歷經(jīng)無數(shù)次的波折,盡管它的自身還存在著諸多弊端,但畢竟這是隨著歷史的實踐而檢驗出來比較符合客觀存在的選舉制度。
科舉制被西方傳教士大為贊嘆,認為這是一種完善的“文官選拔制度”。而余秋雨老師則認為他們只是膚淺的進行考察,只是粗略的瞭望了一下科舉制的程序和規(guī)則,未能窺覬深潛的隱患?婆e制時常被加入太多的裝飾和渲染因而顯得不夠純粹。進士們先要拜謝考官,參謁宰相,然后游賞曲江,參加各種宴會,還要在雁塔題名,看雜耍戲場,果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細細想來,這樣厚重的犒賞,哪怕是鐵石心腸之人,被如此折騰一番,怕也會暫時忘記這十年寒窗苦,致使原本高貴純凈的心靈淹沒在世俗的`大染缸中,喪失繼續(xù)奮斗的動力。這是考上之人的春風得意,那些不幸落地之人呢?則更加令我們惋惜,又有些許可憐。他們耳畔聽著街道傳來的陣陣敲鑼打鼓聲,眼里看盡中榜者臉上得意洋洋的神色,心中已經(jīng)是萬般苦澀?赡闹鐣先巳硕紟е猩坨R,昨日未發(fā)榜之時還被看做是天神小心供奉,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今日榜單落下,一經(jīng)失意人,眾人皆不再拼命獻殷勤,而是個個變得人五人六,對落榜者要來喝去,滿嘴是些個不著邊際的諷刺嘲弄,實在可恨。落榜者們不僅要默默安撫備受折磨的心靈還要忍受自尊心被踐踏的悲劇。若是換個灑脫的,或者還能一笑置之,找個偏僻無人的角落痛苦一場然后接著臥薪嘗膽,把旁人的廢話當做耳邊風也就罷了?烧l知不光旁人接二連三的打擊,就連家人也跟著一起扔下無數(shù)個沉重包袱,這讓瘦弱的書生們?nèi)绾谓诱小?/p>
有這樣一個記載,一個姓杜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未中,正想回家,卻收到妻子寄來的詩“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來時近夜來”,讀來不禁令人心寒。只因考試未中,家人就覺得無比丟人。連回自己家也要等到夜幕降臨,四面無人之時。這真是莫大的屈辱。試想如今的各種重要考試若是和科舉考試帶來同等的結(jié)局,那將又是現(xiàn)代人的悲哀。還有一記載,有位落榜者的妻子在與親朋好友聚會時,因旁人誤傳自己丈夫名落孫山,羞愧的不得不用一塊帷幕遮丑,以示見不得人。哪知宴會當中,快馬加鞭傳來消息,她丈夫及第了,話音未落只見那女子迅速將帷幕掀開,得意洋洋的樣子,與幾秒鐘前那副悲催的神色判若兩人。真是很滑稽。
說及第者沒有范進中舉一樣夸張,也不差一二。中榜者有的萬分興奮,馬上邀約去各大酒樓慶賀,擺脫書中的一切,大有笑傲江湖之態(tài);有的走進青樓,尋找精神上的共鳴。古時的妓女們并不只是靠年輕美貌來賺錢營生,她們中卻又才華橫溢之才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與那深宅大院里久居的書香世家小姐相比。進士們愿意同這些紅顏知己談天論地,在那書杳杳,夢悠悠的小天地里別有一番滋味。于是彼此有情有義,能否成為伴侶另當別論,至少各自享有靈魂上的平等;有的因知道自己即將被朝廷重用而向職位等級高的官員進行索取,要么就是爵位要么就是家眷。被索要者心中也是萬般無奈,若是同意這類肆無忌憚的“搜刮掠奪”不但丟了面子也便宜了小人。若是不答應(yīng),那不日這類人自是要獲得高官厚祿的,到時候再被以此來威脅豈不死的更慘。所以他們的態(tài)度我想眾所周知;有的則像是沒事人一樣。真不知這類人是真的心中被磨礪的不再起波瀾,完全領(lǐng)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義,還是佯裝出來,做出一副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局外人形象,以謀求更多關(guān)注。我想凡是憑借自身才華高中者,絕不可能如此平靜,因為不少中榜者早已經(jīng)在發(fā)榜前就得知自己一定能中,若是這樣,那便大可不必裝出喜極而泣的樣子。
余秋雨老師還分析了科舉制給中國知識分子帶來的心里痼疾。主要包括:其一伺機心理。即面對不知何時而來的機會伺機等待。其二騎墻態(tài)勢。即在政治和文化之間的騎墻派,在兩者之間游離徘徊,不知該停泊在何處。其三矯情傾向?婆e把讀書當做手段,把做官當做目的?婆e的成敗關(guān)系到家族倫理的全部榮譽,以致于很多人因失敗而不敢回家。久而久之將會產(chǎn)生矯情和自私。在這樣一種靠進士與否來判定人才的社會,自然會導(dǎo)致人格和心里上的不健康,考生們背負著過重的壓力,社會卻不為這些壓力買單反而要加的更重更沉。努力奮斗者不能取得功名,而坐享其成這卻欣然樂淘與市井間,這的確令人心氣難平。不健康的現(xiàn)狀將感染社會,社會又加深這些污垢,久而久之,惡性循環(huán),科舉制也該走向尾聲。
每個產(chǎn)生一段時期的制度總是會漸漸暴露出問題,科舉制也是如此。首先則是科舉考試往往與推薦結(jié)合在一起。我們今日所熟悉的杜牧和李商隱皆是在未考前被推薦而最終及第。若說這有失公平,也不為過。但科舉考試最重要的則是要為朝廷選拔人才。年年參加科考的人數(shù)之多,考官們面對成批的考卷,根本不可能耐下心來細細斟酌推敲,就有可能遺失人才。當年所考的題目也未必正中考生們下懷,若僅憑一次考試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未免過于絕對。那么提前來推薦某位真人才確實要比白白流失強百倍。杜牧正是憑借《阿房宮賦》征服了考官,我們今日讀來這篇文章的確是佳作,而杜牧也確實是人才。若不是推薦,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名落孫山。除了推薦,考生們還可以進行自薦。把自己認為優(yōu)秀的作品呈給主考官,作為被選拔的根據(jù)之一。皮日休,白居易正是通過自薦來證明自己。有趣的是白居易在給考官的自薦書里寫的十分謙卑,沒有一句過分夸耀的言辭?沙噬系碾s文二十篇,詩一百首已經(jīng)證明一切。
這種考前與主考官進行交流歸根結(jié)底不算光明磊落,逐漸被控制。之后的科考,考官在考前幾十天就被關(guān)進密室,不得與外界有所交流。細細比較,真與當今的高考很像。只是時代不同,如今高考的地位自是沒有科考那般重要,所考的內(nèi)容也進行大量創(chuàng)新,只是唯一不變的莫過于考生們一顆希望高中的心。
推薦與自薦雖然制止住,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作弊又是另一番景象?忌鷤儗⑺鲀(nèi)容藏匿在各個角落,甚至是寫在襯衣里。不僅如此,找人當槍手也是辦法之一。詩人溫庭筠就是個高超的槍手。據(jù)說在考官們緊盯之下,他依舊幫著八個考生完成了考卷。真是太不可思議了,F(xiàn)在想來心頭還為之一笑,贊嘆人才果真是人才啊。
看來無論古今的考生都會采取特殊方式應(yīng)對考試。這也難怪,考試總是會牽扯諸多矛盾,利害關(guān)系更是復(fù)雜。今日尚且如此,古時更艱難?脊倏倳艿竭M士們的威脅,如果不聽命與他們,不但自己多年的官位不保,家里人也會受到無辜的牽連。結(jié)果不少官員因此被陷害入獄或者調(diào)離。
這是落魄者的遭遇,自然還有“勝利者”的欣喜?忌鷤兗暗诋斕,要向曾經(jīng)提拔自己的考官進行叩謝,這時候的考官們真是春風得意,看著同朝為官的同僚投來羨慕的目光,聽著考生們頻頻的致謝以及各方人士的溢美之詞,收到價值連城的賀禮和金銀,感嘆人生得意。這時候他們早已忘記如今的一切是如何昧著良心所得,為了求榮而將尊嚴置之度外,甚至當初顏面掃地,在一介書生面前卑躬屈膝的慫樣如今也飛到九霄云外;蛟S他們手捧珠光寶氣,眼珠子里寫著大富大貴,嘴角流著口水,睡夢中夢見自己飛黃騰達的時候,還不忘嘲諷那些為了氣節(jié)被放逐,被貶謫的有志之士。笑他們的迂腐,愚蠢,同時笑自己的睿智。
被科考害的失去官位,受科考而得以榮華。這都只是某個方面。除此之外,考官們的文化水平也是格外重要。有個小例子,有位考生看到兩棵樹中有一口井這個現(xiàn)象,便牢記于心?荚嚂r候沒有例證便隨口說“自兩槐夾井以來”,考官看到此不知這個典故出自哪里,又不好意思詢問旁人,便在卷子上寫下例證新穎等評語,這位考生竟然無意間成為解元。我們常說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書籍總是讀不完的。精力再充沛的人也只能在某幾個感興趣的知識范疇內(nèi)通曉,絕不可能面面知曉?脊僖彩侨绱。不少考生文中所寫的詩詞,可能考官們并未涉及。這時候若是表明實情,不免有些丟失顏面。可若是不說,萬一被同僚發(fā)現(xiàn)失誤之處,將會落人話柄,遭人恥笑,真是兩難?脊僖彩欠踩,讓他們必須萬事皆同,這太不公平,況且也不可能做到。
科舉的弊端真是不少,難怪會走向敗落。最重要的則是內(nèi)容的無用。所考的竟是些個治國無用的題目,很難選拔出人才不說,還鬧出不少笑話。有一考生在回答“項羽拿破侖論”時寫道“夫項羽,拔山蓋世之雄,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看來這位考生并不認識西方的拿破侖是何許人也,自以為這是在說項羽的力氣很大,能夠拿起破輪子。類似這樣的考題有何用呢?專門在誤導(dǎo)考生。科舉考試有議論題和基礎(chǔ)題兩類。基礎(chǔ)題則是詩詞歌賦,而議論就是針對當前國家面臨的問題談些解決辦法或是心得體會。詩詞歌賦固然重要,但背誦畢竟無法檢測出一個人思維的能力。但背誦卻是最公平的考題,對錯只有一種判斷準則。議論固然內(nèi)容豐富,給考生們的發(fā)揮空間極大,可若是考生與考官的思維正直對立,也許一篇好文,也會流失。如此說來,只有進行徹底否定才是正確的法則。
科考早已過去很多年,我們?nèi)缃竦目荚囈惨老∧芸匆姰斈昕瓶嫉挠白。歷史總是有驚人的重復(fù),存在于歷史中的每個細節(jié)也是如此。應(yīng)試教育存在弊端,卻是唯一較為公平的手段。無論考生,考官還是每個社會人,都能夠制定各自的評價準則?涩F(xiàn)實中究竟采取哪一種作為時代的標桿,還需要進行長遠的檢驗。站在應(yīng)試之外來看科考或是高考,它都是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如果沒有考試的存在,將會失去更多人才。這是一種選拔的形式,可又不得不承認,我們都曾為了這個形式而存活。沒有人不渴望通過這樣一個哪怕不夠公平的方式獲得成功,既然它能引發(fā)廣大學子的熱情和為之奮斗的信念,至少證明還有存在的價值。至于弊端,凡事都不會一帆風順,我們唯有且行且改變。
十萬進士的讀后感3
近幾天拜讀了余秋雨老師的作品集受益匪淺,其中對科舉制度的描述和見解讓我頓時覺得眼界開闊。對科舉制度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首先,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可一看到科舉制度是從探索期——輝煌期——沒落期的曲線發(fā)展變化。從另一方面看由人性化——理性化——非人性化的發(fā)展。至于說打到孔夫子就是打到了科舉制度的的說法我很不敢茍同,我認為這其實是冤枉好人了。再次,從古至今圣人無幾,蕓蕓眾生都為生存機關(guān)算盡,危急時候更是違背道德和良知。
先是世襲制度。這種方法是我國奴隸社會種采用的辦法,后來在封建社會中也局部實行,稱為“恩萌”。這當然是不公平的。后來是漢代“察舉”制度,即由地方官員隨時發(fā)現(xiàn)和考察所需人才,然后向政府推薦。但是還不算正規(guī)。到了三國時候就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這種制度是國家委派專門的選拔官吏“中正官”,把各個推薦人物評價為九個等級。這些可以看成是科舉制度的探索期。隋唐年間出現(xiàn)了科舉制度,余秋雨老師認為:“科舉制度從根本上打破了豪門貴族對政治權(quán)利的壟斷。使國家行政機構(gòu)的組成向盡可能大的社會面開放!蔽液苁琴澩i_放以后問題就出現(xiàn)了。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失敗是對商人的輕視。不但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也限制了人們的生存空間。幾乎所有人涌向科舉考試,一時間競爭激烈就可想而知了。又刻意宣傳和烘托進士及第的虛榮心和地位。更給人留下了非參加科舉不足以的到世人認同的地步。這是科舉制度的輝煌期,也為他的沒落留下伏筆。
科舉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杰出人物,但是我認為那不是科舉之功勞?婆e制度考試內(nèi)容越來越單一,到最后竟然出現(xiàn)了八股文。到這個時候科舉考試意義已經(jīng)不大了。不盡是一種人才浪費,還造就了很大的人才缺口,國家發(fā)展步幅艱難。與列強的交鋒讓我們徹底的驚醒,看到科舉制度已經(jīng)是垂老之年,作為一個被器重了千年的臣子也在人們的不滿聲中悄悄離去。
從隋唐以來科舉制度中有允許自薦的規(guī)定,其實是很值得后人借鑒和贊揚的。對考生偶爾的作弊行為懲罰也不是那么嚴厲。我稱這段時間是人性化時期。到后來推薦已經(jīng)不允許了,但是還不至于說讓監(jiān)考老師關(guān)在貢院不讓出門,還不至于說閱卷時候不讓看考生姓名。于是科舉變的理性了。再后來就出現(xiàn)了上面的情況而且對作弊考生可能是處死,也可能是流放,而且是株連九族。走向了非人性化的道路。
可是我要說罪不在“科舉”,在當時的社會制度黑暗;在于科舉制度內(nèi)容的局限:在與對科舉外其它事業(yè)的輕視;在于人性中原始本性的丑陋。我在這里只能為科舉制度感到悲哀,為孔夫子的大起大落感到無奈。
十萬進士的讀后感4
科舉制度給中國知識分子帶來的心里痼疾和人格遺傳。
其一便是伺機心理:面對那些很多人不情愿放棄的顯然是被放大了的機會,苦熬,承受困厄與屈辱,早已成為一種被充分肯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但是當有一天及第,那種憋了那么久,終于報仇雪恨般涌出來的強烈翻身感,常常讓人們心甘情愿的在“隱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隱忍”,然而也是這種感覺,常常讓人在及第后喪失了之前那么一個謙恭的自我,而變的囂張起來。“終于熬出頭了”、這句話在中國人身上,往往可能是對自己多年努力的一種評價,也可能是對那些曾經(jīng)有過于自己的人的挑釁的開始。所有的一切,大致都是來自于,一種從第一天讀書開始,就并不追求自然漸進,而企盼一朝發(fā)跡的扭曲的社會心里。
其二,騎墻態(tài)勢,中國讀書人多數(shù)是政治和文化之間的騎墻派,兩頭牽連,都不著邊際,難以落地。及第之后便能處置行政,裁斷訴訟?調(diào)停錢糧,管束賦稅?他們或許根本就不具備協(xié)調(diào)組織能力。然而作為文人和書生呢,大部分的人自從與文化接觸開始,便是為了通過科舉而做官,素日人生感觸往往與落第入仕有關(guān),一旦及第,吟詠又成了一種手段與消遣,以便在官吏間互相唱和,在民眾間,加以點綴。在文人與官吏間,皆無以定位,不著邊際,無所謂政治品格,也無所謂文化良知,于是在中國,常常也會因為百無一用而變的百無禁忌,雖萎弱卻圓通,圓通在沒有支點的無所作為中。
其三,矯情傾向?婆e的成敗關(guān)及家庭的全部榮譽,于是因此,家庭倫理的親情牽累也就必須顧全大局,暫時分割,奉獻給那種沒有期限的苦讀、別離和期待。這本身就是一種與文化相矛盾的了。那些未及第而不敢回家的讀書人,可以置年邁的雙親于不顧,可以將新婚的妻子扔于鄉(xiāng)間,只怕面子不好看,這樣的科舉顯然開始與正常的人情格格不入,開始可能是出于無奈,但在這種無奈中必然會滋生出矯情與自私。這便是決策者怎么也洞悉不透徹的弊端,一種制度,倘若要以損害多方面的正常人情為代價,那么它就不會長久是一種良性的社會存在。而這種對人性,親情,面子,榮譽扭曲的社會存在,消消停停了千余年,甚至一直影響到了現(xiàn)在。當年唐代新及第的不少進士,一高興就到長安平康里的玩樂,卻常常發(fā)現(xiàn)這些才貌雙全,在詩文修養(yǎng),歷史知識,人物評價各方面不比自己差,只是她們沒有資格參加科舉,面對這些,新科進士多年苦求,一朝得意的全部內(nèi)容都立即褪色,唯一剩下的優(yōu)越只不過自己是個男人。長久下去看似,官方,有著規(guī)范制度的科舉,就會遇到越來越多的麻煩,開始像是一屋子喝醉酒的人,誰也沒有意識到自己醉了,只是那些物品的搖晃與傾斜。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奔著榮譽與面子,乃至于拋妻棄子,而樂此不疲,畢竟少年及第者少。
讀了這些,抄了這些,又寫了一些,并不是否定批判科舉,只是跟隨著先生探究,科舉在一定程度上,對一部分中國人格的弊病所造成的長久影響。方面一加的主觀內(nèi)容較多,方面二與方面三,是在匆匆中,摘自先生之文,以便自己以后繼續(xù)感悟,還會修改。
【十萬進士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進士劉長卿生平簡介10-27
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20篇03-17
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3篇)03-16
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5篇】03-16
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五篇】03-16
歐陽修《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的閱讀答案12-26
《十萬個為什么》小學生讀后感03-16
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精選5篇03-16
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通用15篇03-14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柳宗元》閱讀答案解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