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精選1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F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1
在工作之余,我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有了深刻的思考。
對于核心素養(yǎng),如果教師沒有能夠完全理解,知識只能停留在認知領域,而素養(yǎng)卻能鍵入到人的血液神經系統中去,是人的一種天性流露。當一個教師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時,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會讓教學有根。核心素養(yǎng)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核心素養(yǎng)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fā),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書中又強調了幾點:
1、要充分挖掘學科知識特有的道德教育資源;
2、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生活和行為;
3、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道德和心靈世界;
4、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導。
于此,作為一名物理老師,我受到很大啟發(fā):每門學科都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發(fā)掘,把德育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課堂教學要轉化為學生課外的成長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著對學生的整個生活發(fā)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興趣與選擇;意味著他過去的一切都收到審視和重新估價。
心靈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學之根本。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fā)展的過程。把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將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yǎng)。
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的瑰寶,二其它含混晦澀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苯逃羌捌鋰烂C的偉大事業(yè),通過培養(yǎng),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yōu)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說人就不像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聚焦課堂變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新時期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經常反思。反思是教師得以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必備條件。素質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教育工作既要有實干精神,又要善于開動腦筋,善于在反思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解決教育教學存在問題。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途徑,反思是教師進步的一大階梯。我們要在反思中揚長避短,在新形勢下以自己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目標。當然,反思不僅僅是停留在腦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寫教育和教學反思。
這樣在反思中積累成功的經驗,才能不斷進入教育教學新境地的鑰匙,不斷提高自己對教師道德的認識,規(guī)范自身的教師道德行為。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心靈,完善人格、激勵意志,并對學生給信任和寬容,讓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和積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積極改進。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良好道德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塑造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斷成長。
教育應當是個人一生中連續(xù)不斷的學習過程,終身學習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作為為社會、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教師,更應要求以終身教育為目標,將終身學習貫穿于一生,以核心素養(yǎng)為指揮棒,打造高效課堂教學?傊,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2
一、優(yōu)化策略,加強體育道德
書中提到:“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斌w育品德包括體育道德、體育精神和體育品格。體育道德要培養(yǎng)學生遵守規(guī)則、誠信自立、公平正義;體育精神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參與運動,培養(yǎng)自尊自信、意志頑強、超越自我、勇于進取的精神;體育品格包括培養(yǎng)學生文明禮貌、相互尊重、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勝負觀等,這些是體育學科獨有的育人要素.問題在于如何讓孩子們理解與感受,并內化于心,表現于身。
以低年級的課堂為例,針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教師以親切、富有童趣的課前導入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以游戲活動的方式增強孩子們守規(guī)則意識,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強孩子們的團隊意識和競爭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成功體驗,從小樹立正確的勝負觀,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這樣的課堂不僅有趣,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技能,獲得自豪感,也能讓孩子在體育活動中獲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師一味講解技術動作,學生枯燥反復練習的課堂,教學為主會更高效、更實用,也更讓學生獲益,同時道德滲透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二、善用競賽,提升體育精神
體育不是一門只關于運動技能的課程,它還涉及心理健康、體育精神、體育人文等。體育課堂,特別是體育競賽往往有很強的競爭性與挑戰(zhàn)性,有輸有贏,有強有弱,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敢于挑戰(zhàn),在面對失敗時從容面對。在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的體育精神。教師應該及時總結引導提升,讓學生在學習體育技能的同時提煉自身所表現的體育精神。并結合優(yōu)秀人物如:中國女排不畏困難、敢打敢拼,不斷進取,取得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的拼搏精神;中國奧運代表團從零到有,直至巔峰,失敗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跡等,提煉“為國爭光”“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等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煉過程中錘煉屬于自己的體育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fā)揮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
三、關注互動,培養(yǎng)體育品格
課堂教學實施中有兩種互動方式: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兩種互動貫穿整個課堂。在大部分的課堂中教師一般會較多關注師生互動,以此來讓教學內容順利、有效的實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數能關注到生生互動的內容。而生生互動中又能直觀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學生之間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沒有在活動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能不能協調、溝通各自的想法聯合力量為達到目標而相互作用;互動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學生在分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師有目的的指引下,學生以學習運動技能為核心相互交流探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體會運動樂趣與學習的意義。
以球類課堂為例,在技能學習掌握后進行的小組比賽中,學生通過對自身水平的認知結合自身技術特點分配場上的位置,比賽中團隊合作、相互激勵,在賽后及時總結分析,這些互動都有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動都是正面的,也會出現爭論、指責、批評等負面情緒的宣泄。教師要第一時間疏導,這也是學生情緒控制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良機,教師要抓住“課堂生成”的“關鍵點”及時進行體育品格的培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3
剛開始讀這本書,倒不是很難理解,但真的很難讀下去,第一章全是關于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論知識,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其所云了,為了克服自身的這個問題,用筆比著讀,讀到有意義的地方還可以勾畫下來,讀著讀著,我總感覺這本書像是趙校長寫的書,里邊關于教育、課程的一些真理完全和趙校長如出一轍,終于知道為什么271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學校遍布各地,屹立不倒了,我們走的教育方向和國家完全一致,符合道。淺談一下我的理解:
一、素養(yǎng)
這本書講的是核心素養(yǎng),自然必須清楚的知道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的內涵,概念不清、離路徑不明,必然會迷失方向。作者講了很多素養(yǎng)和教養(yǎng)、修養(yǎng)、涵養(yǎng)的關系,這幾者之間有共通之處,涵養(yǎng)與修養(yǎng)可以說是素養(yǎng)的一個體現,素養(yǎng)是積淀下來的東西,素養(yǎng)跟人的關系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為一體,素養(yǎng)可以說是一種習慣、一種氣質、一種性格
二、素養(yǎng)的DNA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華所子啊,我們都知道,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界定為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里很明確地指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兩個重要表現方面: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德才兼?zhèn)洳拍芊Q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為習慣,例如我的課堂中排隊、不喧嘩、杯子擺放等等,都是一種品格。能力就是學習之后剩下的東西,高分低能的現象,就是只關注了知識,而忽視了能力,用知識教知識,才培養(yǎng)出了書,我們需要在教學中把課內與課外、知識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學生能靈活、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知識,發(fā)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隨時能生長出知識。文中講到了三種不管哪門學科必須擁有的關鍵能力:
1、閱讀能力。在課堂中,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閱讀能看懂的內容,老師就堅決不要講了,自己需要講的就是學生看不懂你的內容,養(yǎng)成學生自學能力,閱讀能力。
2、思考能力。備課的時候,自己多預設問題,問題是思考最好的營養(yǎng)劑,一位教授講過:能夠帶上滿口袋問題走進課堂的課,算好課;能夠在課堂上喚起學生提問、發(fā)問的課,算更好的課;能夠喚起學生提問,居然被學生的問題問倒了的課,算是最好的課。有教授的話在這兒嗎,以后再被學生問倒,就不尷尬了,哈哈哈
3、表達能力。如何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看學生有沒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徹,我的課堂一定要鼓勵學生多用自己的話闡述自己的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其實,教是最好的學,讓學生也來當老師,要想讓其他同學明白這個問題,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4
長達近兩個月的讀書活動——《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的閱讀已經結束。回顧兩月的讀書狀態(tài),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獲著。
該書作者余文森,教育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教師教育學學院院長,兼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早在十年前,就從一些資料上看到過他的文章,他以嚴密的邏輯,準確的語言,大量的事例將一些生澀的東西講得通俗易懂,讓人從中受到教益。
此書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主線,層層深入地告訴大家在核心素養(yǎng)的導向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是怎樣的,怎樣達到這個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什么,為什么要關注這些等等。其目標指向一點,那就是:以素養(yǎng)為核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中“學會”一詞很重要。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
“核心素養(yǎng)”這個詞,我們常聽到,但它具體指什么,卻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是指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必備品格指自律、尊重、認真。也就是說,我們教學的最終指向是培養(yǎng)他們的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而這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書中明確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是:讓學生有價值感,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讓學生成為快樂人。而讓學生成為快樂人有兩方面意思,一是讓學生具有尋找快樂的能力,二是帶給學生快樂。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給學生帶來快樂,他又如何去尋找快樂呢?所以,讓學生“樂學”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只有在“樂學”中,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而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在我們的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這個過程所帶給他們的情緒體驗,否則會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將關注點轉移到學生上來
聚焦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堂教學,其關注點應該有所轉變。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確定了教學目標,然后把任務完成,再在作業(yè)、評講時查缺補漏。至于學生怎么學的,關注不多,只要他學會了解題就行,能做那一類題就好了。讀了這本書,才發(fā)現自己的關注點出現問題了。
在課堂上,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是興奮的還是有氣無力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tài):是少數精英參與了,還是大多數孩子參與了;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tài):是否真的在討論,是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并有理有據;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有沒有問題提出來,是怎樣解決的;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tài):他們從這一課時學到了什么解決問題的方法,還發(fā)現了什么新問題。
四、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參與
在這本書里,我還了解到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及情境化的具體策略。本書系統而明確地提出閱讀教學模式的步驟是: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背一背,做一做,寫一寫,講一講。這種教學模式挺適合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且全是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就是在活動中發(fā)生的,他們在做中學,也在學中做,這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的。
創(chuàng)設情境,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名師都提出情境化教學策略,但具體怎么操作,還似是而非。通過學習情境化教學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幾種方式:聯系生活實際、實物、圖像、動作、語言(朗讀,描述,比喻)、新舊知識和觀念、背景知識和場景、問題等。
總之,余老師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還知道了為什么要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也知道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相信,如果我們真的把核心素養(yǎng)作為圓心,以學生為半徑,那么畫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圓滿!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5
閱讀完《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備的三種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認真。其中認真關乎做事的態(tài)度,現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強調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和精神對待萬事萬物,對待所有的工作。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就要認真工作,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認真輔導每一個學生,認真與學生進行每一次心靈的溝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學生們都已經離開,還有老師伏案疾書,為明天的課潦草做準備,被老師的認真態(tài)度而感動!辦公室中,時?吹酵瑢W科教師,為了一道題的出題意圖而討論的熱火朝天;因為一個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幾個搭班老師,共同討論共同找辦法解決;曾經沈婷老師為了出一份自己滿意的試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電腦前,經過深思熟慮,認真敲打出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期末要開家長會了,為了給家長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牛主任從手機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視頻,自己學習剪輯軟件,制作出令我們都羨慕的視頻!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讓我們不斷的挑戰(zhàn)自我,突破自我!
從學生的角度講,就要認真學習,正如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所指出的:“字要規(guī)規(guī)矩矩的寫,話要清清楚楚地說,課文要仔仔細細的讀,練習要踏踏實實的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而對于數學學科,更要認真的寫字,工整整潔的字體不但能贏的老師的喜愛,更能夠增強自我的信心?墒牵瑢W生長期對自己的要求比較低,個別學生的書寫很是潦草!針對這種情況,班老師讓寫字不工整的學生去她的辦公室,握著學生的手一筆一劃的教,不但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嚴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寫字習慣,養(yǎng)成認真寫字的好習慣!正是有了老師的認真與較真,才慢慢促進學生的認真!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是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必備品質。十一班的劉佳和冬煥彪兩個同學,不受其它學生的干擾,上課認真聽講,并記錄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課就跑過來問老師問題,一遍聽不懂,就跑過來問第二次,這種對自己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才有了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
俗話說“凡事就怕認真二字”,日本就是一個追求認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會中,一個人如果跳槽兩次,是很難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輩子只從事一份職業(yè),并做事認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過的報紙都會疊的整整齊齊,才使得他們?yōu)槭澜鐒?chuàng)造了很多品牌!
做為一名教師,要認認真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對待每一個學生,影響每一個學生,以我們的認真喚起學生的認真!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6
今年的暑假,我們?yōu)槠谖逄斓募信嘤柹钊肓私猱斚禄馃岬脑掝},核心素養(yǎng)。當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的這本書時,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時間得到了這本書。靜心開始閱讀,通過閱讀,讓我對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不斷的提升我的思考。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發(fā)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這些變化對人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呼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yǎng);其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yǎng),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核心素養(yǎng)”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
作為核心素養(yǎng),如果教師沒有能夠完全理解,知識只能停留在認知領域,而素養(yǎng)卻能鍵入到人的血液神經系統中去,是人的一種天性流露。當一個教師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時,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會讓教學有根。核心素養(yǎng)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核心素養(yǎng)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fā),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
粗淺了解了本書,下面就要細細研讀。因為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fā)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7
2021年11月我參加了廣東省楊昌彪名師工作室與湛江市袁燕青名師工作室聯合開展學員跟崗研修活動,“核心素養(yǎng)”一詞貫穿整個培訓的過程,讓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了更深入、更透徹的了解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我專心研讀了由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余文森教授撰寫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
該書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部分對教師進行了專業(yè)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是一本既注重理論內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實踐應用的策略介紹的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用書。
從書中,我了解到“核心素養(yǎng)”首次出現在2014年3月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
余教授在書中指出:核心素養(yǎng)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zhàn)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qū)。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區(qū)別及聯系,明晰了核心素養(yǎng)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余教授還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書中第一章第四節(jié)“核心素養(yǎng)與三維目標的關系”中提到“核心素養(yǎng)來自于三維目標又高于三維目標”,且指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三維目標中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目標”,“要體現并聚焦于學科的精神、意義、文化,反應學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韻、之神”,與“學科知識”、“學科活動”融為一體,才能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且“要在內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品格,轉化為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有品位的人”,這一維度的目標才能實現。
可見,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緊密不可分割,要在把握這一維度的目標,注重巧妙融合與真切落實,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具體到某學科的具有學科特點的素養(yǎng)體系。結合高中物理學科來分析,物理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興趣,對物理文化內涵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規(guī)律,發(fā)現物理之美,感悟物理魅力,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興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tài)度,具有科學的精神和價值觀。
通過閱讀《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我初步解決了近期教學工作實踐上的一些疑惑,找到了理論指導方向,使我課堂教學得到改進。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道路上,我將追隨教育改革的腳步,不斷學習與探索,不斷改革與實踐,希冀做好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優(yōu)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8
“核心素養(yǎng)”是近幾年出現的教育新名詞,剛開始對這個名詞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夠全面。這個暑假拜讀了余文森老師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文中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詳細闡述了什么是核心素養(yǎng)?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什么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讓我從本書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也意識到了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教師擁有什么,才能夠給予學生什么。教師只擁有知識,就只能給學生知識,唯有智慧啟迪智慧,唯有素養(yǎng)才能培育素養(yǎng)。下面是本人對此書的一些啟示:
文中的第二章講到了課程改革與教師素質。
二十世紀初,國家教育部就高舉新課程改革的旗幟,可是,又有多少學校能夠真正在實踐中落實?書中寫道:“教師素質是決定教學改革的最終力量和最終依靠,教師素質跟不上,一切教學改革都將流于形式!贝_實如此,想要課改,必須改變的是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學校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而教師則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和引導者。教師的素質高低決定了課程改革的速度和質量,甚至是成敗。
如今,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上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也是學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靈智慧的人師,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質。所以,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更高的使命,我們不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更多地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做一個有智慧、有文化、有豐富精神世界的高素養(yǎng)型教師。
文中第二章還提到:“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的,兩者總是具體地統一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樂學科,由于它的性質決定了音樂教學是兼具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音樂教學過程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體驗,又不能輕易淡化“雙基”的學習。因為音樂審美的過程需要音樂的專業(yè)知識來支撐。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必須把歌譜中的節(jié)奏和旋律唱準確。沒有一定的音樂能力,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就不能夠深入。新課標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該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強調在音樂審美的基礎上學習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和運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礎知識也要通過音樂的聆聽體驗來進行,不能脫離音樂情境。只有這樣,兩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鳴的是提到了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的聯系。書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是需要豐富的教育活動來滋養(yǎng)和支持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根本不能完成這樣的使命和任務,只有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才能實現教育的根本目的!睋伊私猓總學校為孩子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但是我也發(fā)現了很多課外活動只流于形式,很難落實到實處,受很多的內外因素影響。
比如:家長和主課老師的不支持,認為影響成績;授課老師沒有精心準備活動內容,導致學生參加的積極性不高等等。我曾經就發(fā)現一位學生身上的典型現象,正好我曾經教過她一年數學。在我教她數學的時候我發(fā)現每次上課提問她都很沒有自信,上課總是走神,成績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負責學校的舞蹈社團,讓我認識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她”:在舞蹈課堂上,她是最認真、最自信的那一個。
很顯然,她非常地喜歡“舞蹈”這一課外活動,在舞蹈課上,她獲得了快樂、自信和愉悅。所以,我們并不能因為一門功課就否認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現出的優(yōu)秀。就如書中所言:“教師應該主動去發(fā)現每個學生的強項,動腦筋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教學方案,讓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得到充分發(fā)揚,為每個在校學習的學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寬闊平臺!
第十一章“意義化策略”中講到了教學意義。文中認為:每個學科都不僅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同時也都有自己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這種價值性和道德意義同樣是學科知識的一種內在屬性,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成性因素。這不禁讓我對音樂學科的教學意義進行了思考。
“音樂”這門學科,從幼兒園乃至高中,都和學生的日常教學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體現出音樂學科的重要性。中國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過:音樂,是人生更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爐。在小學教育階段,很多學生由于過多的作業(yè)量和學習量,讓他們小小的身心背負著很大的精神壓力。
在所有學科中,音樂課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學生的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觀念的滲透,促進學生德智美的發(fā)展。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我們音樂教師要重視音樂這門學科帶給學生的影響,正確地運用教學手段,發(fā)揮這門學科的真正價值,體現它的真正意義。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科老師去研究和實踐。教育總在不斷地完善與改進,只要有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從心出發(fā),從實際行動出發(fā),我們就能不斷進步。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可發(fā)展性的教學。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9
假期我讀了一本有關課堂教學的書籍,書名是《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數圍繞核心素養(yǎng)展開。剛開始對核心素養(yǎng)這個名詞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書的作者余文森老師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式,幫我理清什么是核心素養(yǎng),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诹⒌聵淙说慕虒W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老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教人。
書中的第二章提到:“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相互交錯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樂學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情緒、速度等各種音樂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讓我們理解的背景、價值觀,更是通過歌曲對學生進行感性教育。比如:《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曲,它讓學生了解烏鴉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讓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書難。
除了閱讀了教育書籍,在假期中,我還聆聽了三場音樂講座,也是讓我受益匪淺。首先是朱曉老師的《評價促成長,學生穩(wěn)步前進》,她提出課堂評價的目的在于幫助師生在課堂上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加強學生學習的動機。但需要注意的是,進行評價時要遵循學生年齡的特點,注重評價的內外全面融合,適合主體發(fā)展。然后是繆海云老師帶來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這堂課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鮮的名詞——沉浸式教學,簡單來說是一種追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學方式,學生“沉浸”在教學環(huán)境中,達到積極、高效的學習體驗,并能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課堂的學習目標,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給學生審美上的沉浸。最后是高誼老師提出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從中我了解到教學的前提是教師預設,而生成基于預設,是預設的提高和創(chuàng)造過程,預設是根本,生成是靈魂,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學生成長。這就對我們老師要有較高的要求,要深入鉆研音樂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氣,還要確立“為學習而設計”“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預設觀,當然,老師的綜合素養(yǎng)也要過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這次假期我受益良多,開學之后我要繼續(xù)珍惜悅讀會的寶貴機會,從書中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不斷的充實自己,夯實基礎。最后引用繆老師說的一段話:“教師自己認知和體驗的提升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學習,自己把自己浸泡在音樂中去體驗,這是教師的辛苦,也是教師的幸運!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10
核心素養(yǎng)進入課程,走進中小學已經有幾個年頭,但是對于核心素養(yǎng)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如何落地?課堂上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很多老師其實是比較模糊的,去年我有幸加入了袁燕青名師工作室,在跟隨名師學習的過程中,核心素養(yǎng)一詞貫穿著整個培訓的過程,讓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了新的認識。在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教育教學中的核心素養(yǎng)有了深刻的思考。書中內容分為三大篇幅,從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談到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最后對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做了詳細的闡述說明。
書中提到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必備的品格和能力”,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類災難的兩大根源。
首先談到能力,現在的教育中經常把學生的智力發(fā)展看成主要的能力,老師、家長、學生、社會都為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做出過很多努力,然而這是一種狹義的能力,那真正的能力又是什么呢?我們的學生在走出校園以后會慢慢忘記曾經所學的具體知識和內容,忘記了公式,忘記題目怎么做,但是通過學校的教育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具備了閱讀、書寫、觀察、思考和表達能力的話,將是一生中受用不盡的無價之寶,F階段由于中高考的指揮棒的作用,很多學校和老師還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傳授知識上,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以至于很容易培養(yǎng)出“高分低能”的書呆子,這樣不利于為國家培養(yǎng)出所需要的人才,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剛畢業(yè)的大學生的時候,都有著這樣的抱怨,“現在的大學生怎么什么都不會做啊”,然后還要花時間和金錢重新對剛畢業(yè)的學生進行培訓和指導。曾經有個醫(yī)學院的學生跟我講,他在實習的時候發(fā)現他自己什么都不會,連醫(yī)院的護士都不如,明明在學?荚嚨臅r候也都通過了,書也背的不錯,當實際操作的時候發(fā)現自己一片空白,讓他很焦慮,覺得自己很沒用。我們的學校是為了社會培養(yǎng)人才,輸送人才的地方,培養(yǎng)有能力的學生不僅要抓學生的知識能力,更要培養(yǎng)讓學生受用一生的能力。
其次談到了品格,韓愈在《師說》一書中說道老師的作用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其中傳道就是我們當下說的“思想教育”,德育是教育的基礎,德為先,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是不可成才的。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獲獎者說:“幼兒園!庇浾哂謫枺骸澳谟變簣@學到了什么呢?”諾貝爾獲獎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后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边@位諾貝爾獲獎者的回答告訴我們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條件,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對人終身發(fā)展的作用很大,這些都是學校,家庭必須重視的問題。
在這次北京冬奧會上有一位日本的花滑選手羽生結弦獲得了眾多中國網友的喜愛,大家喜歡他的原因用一句話來形容“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羽生結弦獲獎無數,在這眾多獎項的背后是他自律、認真的品格在支持著他把花滑事業(yè)做到了極致,還有他的人品,在失敗的時候不會為自己找借口,懂得尊重他人,在自己受傷嚴重的情況下還在關心他人的傷勢,尊重我們的國家,在發(fā)布會結束時,向著我們的國旗深深的鞠躬。我想他能圈粉無數的原因不僅是因為他的顏值和才華,還有他那美好的品格。
反觀在這次冬奧會上的韓國運動員,雖然韓國運動員的短道速滑是非常的厲害的,但是因為他們低劣的人品和卑劣的手段,一直為全世界人民所不齒,失敗了就會找各種原因賴上,從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我想這種運動員也不會有什奧林匹克的精神,終將不會成為短道速滑的一代宗師。
羅曼。羅蘭曾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好的行為品格是受用一生的財富,其價值遠超海量的知識和高分數。我們的學校不僅要培養(yǎng)有能力的學生,更要培養(yǎng)有德的學生,如果只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品德的培養(yǎng),終將會培養(yǎng)出一批精致利己主義者,這對我們的國家民族和社會發(fā)展有百害而無一利。要培養(yǎng)出有品德的學生,老師要加強自我修煉,努力做一名有人格魅力的老師,言傳身教,塑造學生的品格。
以上是我對書中的一小點談了下自己的感受,書中還有很多非常豐富的內容值得我去學習和探索。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能逐步落實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11
目前,基于學科素養(yǎng)的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在全國征求意見,這就標志著中國基礎教育開始邁入核心素養(yǎng)的新時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從理論、觀念、操作三個層面對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系統闡述,包括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大主題,旨在幫助教師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
書中余教授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這一主題方面,重點闡述了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課堂教學的具體路徑和方法。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操作系統。只有將觀念和理論轉化為實施策略和行動方案,核心素養(yǎng)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題是全書的重心和落腳點。靜下心來細細思考,作為一名社會學科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怎樣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社會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該包含哪些方面。
一、語言能力:在社會情境中借助圖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文化意識、人文修養(yǎng)和行為取向。三、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
四、學習能力:指主動拓寬學習渠道,積極調試學習策略,努力提升學習效率的意識、品質和潛能。社會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四要素的關系為:知識能力是學科基礎、文化品格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心智特征、學習能力是發(fā)展條件。我認為,讓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點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質:
一、主動與進。簩W習有正確的認識和持續(xù)的興趣,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成就動機,能夠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語言運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
二、監(jiān)控與調整:能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情緒進行自我監(jiān)控和有效管理,面對學習困難能夠自我激勵、自我調適,適時反思和評價學習效果,并對學習目標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調整,主動適應,堅持不懈。
三、選擇與獲。豪谜n內外多種學習渠道特別是網絡資源,獲取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并結合學習目標對信息資源進行選取和整合,廣泛涉獵,有的放矢,既勤于學習,又善于學習,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四、合作與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敏銳觀察語言現象和語用規(guī)律,能從多角度、新視角去觀察和理解歷史現象,嘗試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讀和評判多元化現象,勤于思考,探異求新。
核心素養(yǎng)實則也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吾日三省吾身,課堂教學堅持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體現人文性的教學,科學性的教學,發(fā)展性的教學,真正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12
素養(yǎng)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fā)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素養(yǎng)滲透于人的整個心靈,涵蓋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養(yǎng)的形成是多種復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界定為“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品格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個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養(yǎng)是素養(yǎng)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聚焦點和著力點。
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準確把握學科本質和學科特性是構建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具有學科性、科學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學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各項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從理解、運用、思維和審美四個維度說說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語言理解能力:能讀懂文本的主要內容,了解文本表達的特點,積累語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語感;
語言運用能力:能根據具體語境和任務要求,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嘗試著運用自己活得的語言活動經驗,交流順暢,文從字順。
思維能力:能在閱讀、表達等語言活動中,主動思考;能運用想象與聯想,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初步認識,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初步認識,具有初步的評判意識。
初步審美能力:感受到漢字之美,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審美體驗。
語文素養(yǎng)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高雅的言談舉止。
由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不是教書,真正的教學是教人,用學科來教人。在學科教學中,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yǎng)、成績的提高這些都很重要,但是這一切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健康、幸福、尊嚴、和個性的發(fā)展以及內心的自由。教師應該學會尊重和寬容,在鼓勵或要求每個學生都學好學科內容的同時,一定要尊重和寬容那些學得慢的甚至根本學不了、沒有興趣學的學生。課堂上一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參與狀態(tài)、交往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生成狀態(tài),是課堂教學適合學生的發(fā)展。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13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使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yǎng)有了深刻的認識。
一、概念內涵
素養(yǎng),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fā)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作者用了9內容詳細闡述了素養(yǎng)與素質、教養(yǎng)、修養(yǎng)、涵養(yǎng)之間的關系,這幾者之間有共通之處,涵養(yǎng)與修養(yǎng)可以說是素養(yǎng)的一個體現,素養(yǎng)是積淀下來的東西,素養(yǎng)跟人的關采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為一體,素養(yǎng)可以說是一種習慣一種氣質、一種性格。
核心素養(yǎng)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界定為“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边@里很明確也指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兩個重要表現方面: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
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每個學科不僅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采和思維方式,也都有自己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這同樣是學科知識的一種內在屬性,是與學科知識相伴隨的內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成性因素。所以,學科教學“最大的道德教育資源就是學科知識本身!睂Υ,我有深切體會,不管是哪一學科的教師,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時時踐行“立德樹人”。每門學科都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發(fā)掘,把德育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把課堂教學轉化為學生課的成長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真正的教育意味著對學生的整個生活發(fā)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光趣與選擇;意味著他過去的一切都收到審視和重新估價。
德才兼?zhèn)洳拍芊Q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為習慣,例如:在課堂上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與發(fā)言,放學排隊不喧嘩,能和同學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等等,都是一種品格。能力就是學習之后剩下的東西,“高分低能的現象,就是只關注了知識,而忽視了能力,用知識教識才培養(yǎng)出了“書呆子”,我們儒要在教學中把課內與課、知識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學生能靈活、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知識發(fā)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隨時能生長出知識。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 篇14
在假期的第一天,選定了余文森老師的《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作為寒假閱讀的開端,余文森老師是教育學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課程改課領域,著有《有效教學十講》等多部專著。
核心素養(yǎng)是近幾年的非常熱門的教育詞匯,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幾乎耳熟能詳,多少能講出一些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來,但也僅僅只是些碎片化的認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師的這本書則詳盡地闡述了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機制,以及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觀、六大教學基本策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層次地剖析核心素養(yǎng),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構建起對“核心素養(yǎng)”的認知框架,受益匪淺。
筆者剛入職教師時,就時常在一些美術類講座上聽到“美術課堂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展開教學”,后來通過查詢資料得知,美術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當時初為人師的我,知所云,卻不知其所以云。美術課上,紀律管理就已經是一件讓我頭疼的事情,更不要說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開展教學活動了,F今,不知不覺工作6年多,已經不再擔心曾經擔心的課堂紀律的問題,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對美術課的喜愛僅僅是因為美術課沒有做不完的練習、不像主科那樣有壓力時,我還是有點遺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們愛上美術課,是因為美術本身的魅力。從這個側面也反映出,我這個美術老師沒有將富有美感的、極具吸引力的美術帶給他們。因此,閱讀《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正適時,讓我重新反思美術課堂。
觀念是行動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當我們真正理解了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那離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師說,素養(yǎng)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是一個人的“人格”,是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一經習得,便與個體生活、生命不可剝離,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有可能伴隨一生。愛因斯坦說:“當知識遺忘的時候,留下來的就是素養(yǎng)!倍诵乃仞B(yǎng),則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景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的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進行分析情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綜合性品質。不同的學科,培養(yǎng)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兩者是上位與下位,整體與部分,抽象與具體的關系,是目的、方向與手段、途徑的關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機轉化、相互促進的關心,不是簡單機械的總和。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也不是單靠學科教育就能完成的,還要依托很多非學科的教育和活動來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動。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特性和教育內涵的有機融合。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提升,是學科教育對人的真正的回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要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學科活動為路徑、以學科教師為條件、以學科考評為保障。
本書的第二篇章闡述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觀重建,首先要確定人是教學的對象和目的,人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學科教學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服從和服務于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面健康發(fā)展。語文教師不是教語文,而是用語文教人,數學教師也不是教數學,而是用數學教人,美術教師不是教美術,而是用美術教人。對教師而言,至關重要的是學會尊重和寬容。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素質不一樣,個性和興趣不一樣,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不一樣,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樣,教師在鼓勵或要求每個學生都學好學科內容的同時,一定要尊重和寬容那些學得慢的,甚至根本學不好的、沒有興趣學的學生。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知識、技能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質的內在性是養(yǎng)成學生強烈的價值感,讓他們成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要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要讓學生變成快樂人,具備尋找快樂的能力,成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樂人。其次,教師應樹立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觀,真正落實以學定教,實現少教多學、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相長、先學后教,“先學”立足解決學生現有發(fā)展區(qū)問題,“后教”旨在解決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問題,讓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以數學學科為例,基于數學本質的課程觀絕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達到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學習目的。
第三篇章闡述了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在這些具體而生動的策略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結構圖、繪制思維導圖、進行項目學習、情景化教學、問題導向教學、對分課堂等,每一種嘗試或應用都是課程改革在一線教學中的有力推動,引領風向標的同時,也總結了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借鑒。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生長和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學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包含多種層次的活動系統,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枯燥乏味的知識產生豐富的附著點和切實的生長點,讓學生在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識、提升能力、養(yǎng)成核心素養(yǎng)。
假期的第一本書,是偏理論類的,平時這類書看得少,“缺什么,補什么”,因此特地將它作為寒假讀書會的首本書目,希望在質樸的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放平心態(tài),始終保持初心,始終保持對課堂的敬畏,“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后感12-03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的讀后感(精選7篇)04-20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的讀后感(精選8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