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集錦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目送》讀后感1
《目送》之于我來說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么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么深的魔力吸引著我拿起它,接著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于《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說,因為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筆記,他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fā)自龍應臺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弦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
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zhuǎn)換。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著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guī)缀跏菙?shù)著日子盼著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著,盼著,那一天終于姍姍來遲,我也終于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舍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著這次活動,不知為什么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著我的背影,仿佛要看穿我,卻又那么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蛟S,他們在等待著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煲綄嬍伊,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nèi),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舍,我并沒有發(fā)現(xiàn)那么。現(xiàn)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舍,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蛟S,這轉(zhuǎn)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著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fā)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xiàn)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系,氤氳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著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后,不要那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現(xiàn)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
《目送》讀后感2
我一直喜歡龍應臺,像她一樣筆鋒犀利的作家太多太多,但能夠如她般理智客觀的卻太少太少,那時候讀到她寫“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一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崇拜到不行;后來看到她的照片,并不漂亮的中年女人,結合她那句“我的人生里沒有那么多時間與精力去揣測別人對我的看法與評價,該做的事太多了”,便覺得,她一定是將所有的精力都化作了那些睿智的文字,所以才會那樣的蒼白干瘦。
然而等到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卻發(fā)現(xiàn),這個筆鋒強悍的女子,竟然也可以那樣的溫柔婉轉(zhuǎn)。所以當《目送》的集子出來,便毫不猶豫的買了,這段日子里,一直是我的枕邊書。
《目送》共收錄了七十四篇散文,里頭寫的多半是親情,父親、母親、兒子、兄弟……相伴的快樂;選擇的痛苦;放手的無奈,筆觸淡然而情感深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繁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完這一段時,驀地有些氣短,覺得不能往下翻,就停下來,靠在枕頭上想一想,想著想著,便記起少時讀過的課文《背影》,朱自清在里頭寫到父親翻過月臺去買橘子,“父親是一個胖子”、“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小時候讀這些,語文老師大贊的“描寫到位”、“感情真摯”只是應付考試的筆記,實情自然是一團糨糊,可現(xiàn)在再回想,卻仿佛瞬間醍醐灌頂,開了竅,只是隨意這么一想,都覺得眼淚有流下來的趨勢。可見是真的長大了。
或許,每個人都會犯下對父母態(tài)度不好這樣的錯誤,工作累了、汽油漲了、被老板罵了……不能對老板發(fā)作——他會炒你魷魚、也不能對路人光火——人家沒準會揍你、至于證監(jiān)會發(fā)改委什么的,人家會理你才怪;于是在心里淤積起來,窩上一整天,遇到爸媽的關心便一股腦兒的發(fā)泄出來。
其實,大多數(shù)的時候,發(fā)泄完了,緊接著就是后悔?珊蠡谕炅,有幾個去道歉的么?
爸媽又沒錯,若說有錯,那最大的錯,大約就是把你生出來,然后一邊把你拉扯大,一邊還要受氣挨罵。而你之所以這樣有恃無恐,是你吃準了,他們是唯一、不、唯二、不會不要你,不會離開你的人。
然而,人都是要離開的。
真的到了那一天,大概就是那句大俗話說的,哭都來不及!
我把《目送》放在床頭,每天空下來就翻幾頁,反省一下自己今天是不是又對著父母大放厥詞了。
《目送》讀后感3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睍r,卻溫暖婉轉(zhuǎn),如風吹麥浪!赌克汀穼懥烁赣H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與放手以及纏綿的不舍與絕然的虛無。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背影漸行漸遠!
書中與母親隔洋通話的部分令我感動,母親記憶力衰退記不起過去的事兒,龍應臺便很用心地不讓老人感到寂寞與悲傷。母親略帶撒嬌地怪龍應臺不回家探望她,龍應臺安慰母親,溫柔地告訴她其實幾天前才去看過她……“人老了都是這樣嗎?不斷地縮小成一個點……”這樣的問題,帶著心疼與心酸,誰不會動容?
而這樣一位母親,卻是向往美麗的女子:在六十五歲時突然去文了眉與眼線,七十歲還想去隆鼻。她多少次與龍應臺站在梳妝鏡前說:“女人,就是要漂亮!
我想,這樣一位愛美之人是值得尊敬的。她擁有一顆年輕的心,不將年齡當作放棄美麗的借口,如此勇敢地做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做的。她擯棄世俗的舊觀念,打破條條框框,伸手迎接屬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每個人都擁有那份美好,可惜多數(shù)人在車如流馬如龍的世界匆匆過活,無暇回首流連風景。其實,那些花兒都不在心外,只是需要我們?nèi)ヅΠl(fā)現(xiàn)而已。
沙上印、風中音、光中影
《卡夫卡》這篇散文寫的是龍應臺在臥室“對戰(zhàn)”一條千足蟲的經(jīng)歷,在這過程中作者的各種思想起伏讓人驚嘆,捉蟲這種家常小事也被她描述得一波三折。當她拿起殺蟲劑時,不禁同情這條無辜的蟲子,不禁讓我感受到作者細膩的心思。龍應臺查找了這條蟲子的詳細信息,不禁感嘆“這蟲子還真有它自己的風情和生命呢”。當她敏銳的心捕捉到這一感動時,內(nèi)心也一定是十分充實而圓滿的吧。每種情景,每件事物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有原因的,去關注這些小事,去思考想象的時候,那生活的美好便在心中綻放了。
生活不是一輛直達終點的列車,應當享受過程而不是只追求目的。有多少人在忙碌中匆匆過完一生,回過頭來卻鮮有深刻的記憶。所以現(xiàn)在,慢下腳步,多留心客廳的角落,廚房的電燈;多留心媽媽的叮嚀,外婆的飯菜;多留心一本書,一個微笑。用盡所有姿勢,聆聽世界的心跳。
沙上印,風中音,光中影,都是稍縱即逝的。但一瞬間的感動,卻是無法磨滅的。每個人,懷著不同的情感來到“花”前,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姿,得到不一樣的風情。
對于行路的我們而言,《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是深邃而美麗的,因為它字字句句都滲透著對生命的深切思考,對人生的深沉喟嘆。華枝春滿,悲欣交集。
當你來看此花時,世界都在改變著。
《目送》讀后感4
上井歸來在家時,偶然在妻子的書桌上發(fā)現(xiàn)了一本書——《目送》,信手翻閱書序《你來看此花時》,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頓時躍入眼簾,讓我難以釋手。
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段,作者敘寫自己送兒子去上學,幼時手牽著手穿過幾條街,母親看著兒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兒子往前走,不斷地回頭;待到兒子十六歲赴美去做交換生,卻已是很明顯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作者一直等候兒子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沒有,一次都沒有;再往后,兒子就讀她任教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母親的車。此種落寞,讓她回憶起自己當年由父親送去任教大學報到,直到小貨車轉(zhuǎn)彎不見,
她還站在原地。
或許是自己還年輕,作者傳達出的某些情感我尚不能徹底體悟,但我在心底早已深深地感激龍應臺能用冷靜、隱忍的筆觸,以真摯、樸素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并表達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
的感情、最刻骨銘心的傷痛。即使龍應臺說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但我依然感激于他的分享。
《目送》關注的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收錄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離逝、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見刀光劍影,唯感清風拂面、動人心弦,處處都有我們
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皆是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書中還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時間”的自拍照片,溫馨有味,情趣盎然。
文章兩次寫了這樣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句話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讓身為子女的我們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jīng)路程。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即將成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zhuǎn)換”,龍應臺告訴我們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是啊,在這世上,路終歸要一個人走,只是希望我們今世的緣分能
夠更長一些、希望我們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點……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jīng)付出過的愛,再多的“傷逝”與“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在幻變的歲月中我們唯有心懷感恩堅定前行,學會懂得花滿春枝的悲
歡,學會珍惜身邊至親的眷念,學會目送自己的時光和故事,學會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5
《目送》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寫的一篇聞明中外的文章,在語文學習中經(jīng)常會遇到,但我每次閱讀時都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感觸,仿佛緊繃的心弦被輕輕叩響……
這篇文章中,作者記敘了兩次刻骨銘心的目送。
華安是作者的兒子,剛上小學的他是那么得稚嫩而又透著絲絲膽怯。他那時對于媽媽是多么依戀,可能他一輩子都不會明白,但作者卻永生難忘。正如她所寫:“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21歲的華安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這時的他好像與母親不在同一個世界,甚至是——存在他人難以理解的代溝。母親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站在路邊,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這是一種心酸的目送。
對于我來說,同樣身為一個女兒,也許感慨更多的是第二次目送。
作者讀完博士后回到了臺灣教書。一次父親用一輛送飼料的小貨車載她去上班,到了之后父親把車側門的窄巷邊,對作者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敝钡礁赣H離開后,作者還愣在那兒,千頭萬緒涌上心頭罷。
每當我讀到這兒,總會對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嫌棄自己的父母貧窮、怕丟了自己的面子而在別人面前對父母只字不提又或是夸下?诘膫尉觽兏械叫邜u。龍應臺當時作為一名大學教授都沒有嫌棄自己的父親,那他們有什么資格?父母把能給我們的都給了,我們還能有什么要求呢?
人年紀大了總會被一些疾病纏身。年老的父親身體十分不好,黃昏多半時光都是在醫(yī)院度過的,作者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去看望他。因為病情,父親的大小便不能自理。有一次,作者發(fā)現(xiàn)父親的排泄物淋濕了他的褲腿,她便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手帕擦凈,即便是再臟,她也毫不在意。
那天,天空中閃著細細的雨絲,被風吹斜,飄進了長廊內(nèi)。作者的眼前是一口巨大而又沉重的棺木,緩緩地往爐門內(nèi)滑行——她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是家里的老二,有個姐姐比我大11歲。作為一名初中生,我的父母在同齡人的父母中年紀算是比較大的。他們總是對我說,要好好學習,將來找份好工作,讓他們過上更幸福的日子。我總是一邊微笑,一邊點頭答應著,但我明白——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來的更快。所以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最幸福的時光,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來孝順父母。當然,也要努力學習,因為只有考上理想的大學,他們的辛苦才沒有白費,我才能對得起他們。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且行且珍惜。
《目送》讀后感6
龍應臺女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他敘事的方式、很細密的用語、以及文章中縝密的心思,讀它的書總讓我有無限的想法,總讓我靈魂在心靈深處擺湯,一面讀著書,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這次選了很喜歡的龍應臺的作品—目送,為我的閱讀主題。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得是短的?一條河里的水,是心的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回過幾次?
一開始覺得要批判這本書實在很難,母子的親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來,當我在一次的仔細閱讀,很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一次的閱讀是一個很大的收獲,以前的這本書,在心中是驚不起多大的波瀾的,而現(xiàn)在,讀完這本書,種種思緒卻紛紛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學之後,離鄉(xiāng)背景之後,對於一切的觀感都變了,對父母的愛也不再認為是理所當然,很珍惜回家的時光,對於父母,總覺得對他們虧欠許多。
其實這本書中常常說的是父母對子女離去的嘆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盡絕時,默默的流下思鄉(xiāng)的眼淚,每一次回家,都覺得父母為何以如此衰老?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漸漸離去? 總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讓他們覺得自己過得很好,游子在它鄉(xiāng)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總是在告別時微笑的說再見,在上車時獨自在心中流淚。
想討論的第一點,這本書可能是敘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個倔強的青春期孩子做對比,卻總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媽媽的離去,對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開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書有類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歸類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對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頭發(fā),而父親因為工作產(chǎn)生了無盡皺紋的雙手,每一次回去總是擔心,是否他已漸漸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蒼老。
每一次返家總是仔細的為他涂上層層的護手霜,因為平常的他總覺得,手已經(jīng)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沒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時候,他辛勞的雙手可以不因凍傷龜裂,其實我一直明白,我們常常在目送著他人遠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總是知道父母對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卻總是不知道,目送著他們漸漸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離鄉(xiāng)了,總會有回來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卻是再也換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為目送,龍應臺女士想必也曾經(jīng)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離去,是否,是否這種感覺已經(jīng)隨著年齡增長而漸漸消失了?
《目送》讀后感7
柔和的橘黃色的燈光自雪白的燈罩中緩緩灑下,合上摩挲的書頁,思慮良久,仍不知以何為題,提筆于紙上,方寫“目送”。
于我而言,太過悲情的書我是萬萬看不下去的,但《目送》卻成了例外,迄今為止它是唯一一本令我心痛卻又不忍放下的書籍。
龍應臺描寫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但她卻可以用不同尋常的態(tài)度,寫得如此動情。她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她寫盡了無數(shù)人的癡怨離愁,道盡了無數(shù)人的無可奈何,試問在讀完書后,我又怎能佯裝淡定,置身于外?
“目送”,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兒女目送父母容顏的逝去,父母目送兒女的遠去……如今仔細想來,平日里的“目送”竟都是我們忽視的款款深情。我獨愛文中的一段話,相信也觸動了無數(shù)讀者,它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于父母來說,孩子成長遠去的背影,你不必追,無論你有多么深愛他。
每一個人,都是孤零零的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將會是孤零零地離開。作為父母,清楚地知道自己絕不可能永遠地陪伴孩子,所以努力要做的便是在離開之前,教會孩子如何獨立,如何生活。盡管有時面對兒女的不解和背影很是無奈,但是也明白著——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日益衰老的背影,你不必追,無論你有多么不舍得。
當我們看到父母頭上的銀絲,觸碰到父母臉上的皺紋,心中都不免傷感著時光的遺失。不知從何處看到的一段話:“父母的頭發(fā)白了,把滿頭的黑發(fā)給了兒女;父母的脊背彎了,把挺直的脊梁給了兒女;父母的皺紋多了,把年輕的面容給了兒女!备改负蛢号秃孟袷巧陈┑膬啥耍@一端的充實又何嘗不是以另一端的流失為代價呢?我們,就是這樣目送著他們?nèi)找嫠ダ系谋秤,不斷成長著。我們與父母的一段情,因為短暫,所以更美好;因為難得,所以更寶貴;因為失去,所以更珍惜!
“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苯K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親身經(jīng)歷他們的艱辛,如同當初的他們一樣,又把自己的一切給了孩子,再目送著孩子們遠去,面臨即將到來的孤獨和死亡,到那時,拜祭,終究也只不過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人生,本就是一場沒有回程票的旅程,途中的路人行色匆匆,能夠相遇便是緣分,你與某些人產(chǎn)生了或朋友,或夫妻,或親人的關系。無論情深或是義重,都且行且珍惜吧!
愿世間的每一段感情,都能被溫柔以待,所有的“目送”都不再有遺憾。
《目送》讀后感8
《目送》這本書收錄了龍先生的七十八篇散文,書中寫盡了生活百態(tài)——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子女的遠離、友人的關心、兄弟姐妹的攜手。她用簡單直白的文字,透過生活常態(tài)去解讀人生,這是她對于父母、子女、家庭、生死的又一思考力作。
在這開篇大作《目送》中,龍先生的開頭很有意思,從自己牽著年幼的兒子去上小學說起,到后青春期和兒子的交流日漸疏遠,從而思及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這樣漸行漸遠。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逐漸成了一方總是固執(zhí)地給予,一方總是固執(zhí)地拒絕。我們都認為,我們長大了,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也想試試一個人過馬路的時候會不會進退兩難;一個人去外婆家的時候會不會迷失方向,一個人旅行的時候會不會結交新的朋友...那些一個人的時候,是見證我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然而我們忽視了一個問題,你之所以擁有一個人生活的技能,是因為有人陪你經(jīng)歷了千萬次的失敗,仍舊相信你值得擁有成功。
我在讀到龍先生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边@莫名的分隔線,好似一把利劍,直扎我內(nèi)心。
芳華歲月,我們拼搏、進取,努力成為優(yōu)秀,更優(yōu)秀的人。我們說著偉大的抱負,做著關于理想的事,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有著追不完的夢。時間對于我們來說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需要時間去成長,去創(chuàng)造價值,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的時間漸漸地被工作填滿了。我們對雙親的奉養(yǎng)日漸遠離,而我們的音訊也不能及時的傳達給至愛之人。
龍應臺先生在《兩本存折》中,寫下一段話,她說:“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錢”回頭來換取已經(jīng)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shù)字,都無法兌換。”
何為孤獨?念而不能擾,擾而不能留,留而不能久。此為孤獨。所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想必還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論身處何地,你永遠是他最牽掛的人。“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
從龍應臺先生的書中,我讀到了她對于父親逝去的不舍,對于母親日漸衰老的無奈,對于子女遠離的理解。顯然,在生命的刻度里,每一次目送都意義深遠,每一份孤獨都飽含深情。都說“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在國家繁榮富強的今天,我們在為新生活拼搏的同時,也應該擔起家庭的這份責任,別讓每一份孤獨獨自前行。
《目送》讀后感9
這個假期,又陪女兒讀了一本書,是她們老師推薦的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這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感悟的散文集。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字字驚心,句句動人,以女人細膩的心感悟身邊細膩的情。
《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觸很多,其中很多句子都令我沉思良久,反復回味。特別是,《目送》中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在生命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欣慰中透著失落,平靜中隱著哀痛,尤其對子女更是如此。
孩子小時候,對我們是那么依賴。記得第一次送女兒去幼兒園時,她是那么不情愿從我懷中下去,不肯撒開她緊摟著我脖子的小手。我硬硬地掰開她的小手,讓她抹著眼淚,一步三回頭地走進幼兒園?粗菪〉纳碛跋г陂T里,我的內(nèi)心是那么地不舍。
現(xiàn)在女兒上初中了,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去上早自習。她膽子小,不敢下樓,我便在樓梯上趴著扶手目送她下樓,再從樓上的窗戶里目送她騎車的身影消失在晨曦里,內(nèi)心又是那么地不舍!
也許將來,女兒長大了,也會像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拒絕這樣的目送。甚至在目送她時,我會連她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也等不到。
那時的我也許也會像龍應臺一樣心痛、一樣失落。可我仍在期盼這一刻。雖然明知孩子的長大也就意味著自己的老去,但仍會期盼;雖然明知孩子的獨立會失去對父母的依戀,但仍然期盼!
再回想一下自己的背影是不是也曾給另一個人留下了同樣的落寞?自己年輕的時候忙著去上學,去工作,無暇顧及的母親,不也在目送著我嗎?她的內(nèi)心又該是多么的不舍!每每想起這些,無限的悔恨便充滿心間,當時走的為什么那么急?為什么就不能回身給母親一個擁抱?幸虧一切還來得及。
母親今年六十六了,在為她祝壽時,我買了一個大蛋糕,母親因為血糖高,一口沒敢吃,可仍然格外興奮地看著一大家子,尤其她的孫子及外孫們吃個熱鬧!母親那笑瞇瞇、欣慰的表情定格在了我的眼里、心里。
《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經(jīng)歷的,總能引起我的共鳴。讀的是作者的經(jīng)歷,腦海中浮現(xiàn)的卻是我的女兒和我的父母的畫面。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我們擁有的或已經(jīng)遠去的親情。
我們的子女會長大,我們的父母也會老去。挽留不住的,是生命匆匆的腳步,能留下的只有記憶。讀《目送》讓我懂得了對于生命最好的態(tài)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讓我明白,再多的遺憾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帶著愛與釋懷與生命和解,不再糾結過去曾經(jīng)失去的,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減少將來遺憾的,這也許才是我們對待親情應有的生命態(tài)度吧!
《目送》讀后感10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臺了。透過一本本凝聚著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tài)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nèi)涵。
而今的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 深刻的人文關懷 。 為教育、為生活、為生命。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采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其實,我們的教育與學生,不正也是如此嗎?
聯(lián)系到老師教育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是有道理。孩子終會長大,他們終是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種種!坝行┞钒!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zhuǎn)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孩子們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目送》讀后感1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的文字,喜歡那種簡單樸實的文字中透露出的真摯細膩的情感。
做為母親,文中講述了從兒子華安上小學第一天開始到中學、再到大學這么多年中的幾件事。第一件,在兒子上小學的第一天,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準確的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孩子也在不停地回頭,眼神訴說著不舍。后來是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我”與他在機場告別,“我”固執(zhí)的看著他的背影,他卻從未回眸。最后,兒子上了大學也只是同路不同世界。
身為學生,看到這些總是會對號入座,想著自己便是龍應臺筆下的華安,想著自己第一天上學的時候,那時候的記憶已然不清,不知是否同其一樣,有個一直將目光跟隨著自己的身影值得我們?nèi)デО俅位厥住?/p>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用!笨吹竭@兒的時候心猛然一顫,那是的龍應臺,內(nèi)心是痛的吧。那時的華安,已經(jīng)長大,不再是小時候那個依戀父母,走幾步一回首的小孩子了。那是他長大了么,如若是長大了,又為何看不見身后的母親、感受不到那緊緊追隨的目光呢。不是說母子連心的么,為何當母親的眼神漸漸黯淡時華安感受不到一點心痛呢。懂得人生這個詞的含義對于我們不過是不久之前的事,那么,對于龍應臺筆下的目送,我們又能懂得多少呢。那種屬于父母的對于子女的眷戀與無奈,我想還要等到我們真正身為人父人母時才能真正體會,畢竟人生可不是紙上談兵。
在看他人的文字時總是能頭頭是道的說出他應該怎么樣不應該怎么樣,可有道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生活中,誰又能知道自己到底錯過或是無視了多少滿懷期待的眼神。只希望我們都能早些發(fā)現(xiàn),至少,要在它們消失前發(fā)現(xiàn),因為,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去另一個世界,正如文中寫到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這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nèi)。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彼裕鳛樽优,我們該在父母在世時回應他們的目光,那些不舍的、充滿擔憂的目光,而不是讓那些目光像是進入了深邃的黑洞,沒有出口也沒有退路,最后終于變成朦朧的淚眼。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我們有再多的遺憾和不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xiàn)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12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fā)現(xiàn)父親已經(jīng)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jīng)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huán)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里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zhuǎn)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視著。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
難道真的要經(jīng)歷作者在醫(y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y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guī)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
聯(lián)系到老師教育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是有道理。孩子終會長大,他們終是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種種!坝行┞钒!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后感13
目送,是纏綿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給離去的人讓其早早歸來的叮囑,是一股超越了世界將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間的神奇力量。
——題記
每天早上走路上學,使我每天都能看到路邊不同的風景。這天,天空飄起了蒙蒙小雨,我拿出一直放在包里的傘,默默感嘆父母的英明。路過A小區(qū)門口,一個跟我一般大的男孩正從家門口出來,手上卻沒拿傘。他的媽媽在陽臺上大喊:"兒子,等等,傘!""這么小的雨,不要了。""小心著涼,媽媽給你拿下來!"只見母親匆匆地跑下樓,趕到門口時,兒子的背影早已遠去。母親身軀一震,向前走了幾步,癡癡地望著男孩,目送著兒子漸漸消失。離得好近,我看到她低低垂下的眼簾,還有,掩不住的失落。
此情此景,我不禁念出《目送》中的這句話——"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跟那個男孩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不再對父母百依百順。會為父母一些舉動感到尷尬,會冷靜的分析父母人性中的弱點,會與父母吵架甚至有離家出走的想法……看了這本《目送》,漸漸地我開始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龍應臺的文字,她的經(jīng)歷,她的感情,讓我從前根深蒂固的思想產(chǎn)生變化——叛逆不一定是青春的必然,獨立不一定是離開父母、拒絕關心的結果。如果你想展翅高飛,必定要先感謝給你翅膀的父母。
每個人都扮演著很多角色。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她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的消逝。有些人,目送后還能再見,有些人,離開視線后便再也見不到了
一輩子,不知道要目送多少個背影遠去,看多少人離開。這本書,寫父親的逝世,寫母親的老去,寫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里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于愛的信息!渡⒉健芬晃闹校齻?yōu)槟赣H發(fā)明的"大字報";《為誰》一文中安德烈讓媽媽學做的"西餐"無不浸透著真摯濃郁的愛。在《尋找》、《憂郁》的文字里,我也讀懂了作者傷春悲秋的情懷,就像秦觀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
《目送》讀后感14
我不知怎么評價一個人的文筆,我只是覺得龍應臺的文章很和我口味。她的文章沒有華麗的修辭,沒有絢爛的比喻。卻像坐在院子里享受陽光的沐浴一般溫暖。給人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清澈,我認為這種文章就應該坐在書桌前慢慢品味,伴上一杯清茶,慢慢享受心靈的旅程。
目送,是父母看著孩子長大,孩子看著父母老去。可悲的是被目送的人往往明白的太晚。父母看著我們長大,可我們長大了才明白他們的目送,只能暗暗惋惜自己沒有回頭去滿足父母的目送。當我們目送父母老去,他們卻已經(jīng)沒有機會去看我們的目送了。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交替父母目送我們,我們再目送父母。我們目送著那個背影,那人卻用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是龍應臺在《目送》中的一句話。回想起來在一次次的目送中我與父母的距離竟越走越遠了。從幼兒園時的哭哭啼啼的道別,到小學的三步一回頭,現(xiàn)在卻頂多是一聲再見,有時甚至連這句最后的底線也沒有。不知何時起我就習慣走在父母的前頭,迎著朝陽大步向前,卻沒有,一次也沒有尋著陽光照耀下的陰影回頭。如果只是輕輕一瞥就會輕易發(fā)現(xiàn)后面還有兩個人默默的目送著我的背影,可惜沒有,一次也沒有。
猶記得讀完這篇文章,父親送我去上補習班。在下車后我頭也不回的走了出去,轉(zhuǎn)進那個拐角,我的目光無意識的掃回了剛才他停車的地方。車還在原處,只見父親從車窗里探出頭來,看著我若有若無的回頭,他的嘴角浮起了不易察覺的微笑?墒沁@次我看到了,那微笑里包含了許多東西,許多我無法描述的東西。我向他揮揮手,他愣了愣,大概是對于我的揮手感到驚訝,這種表情馬上又轉(zhuǎn)化成了微笑,只是這次的微笑全是滿足。我的心不經(jīng)有些苦澀,我從來沒有想過只是我的一個回頭,帶給父親的卻是莫大的滿足。
又記起小時候父母出遠門時我趴在陽臺上,他們總是回頭對我招招手,我也和他們招招手?涩F(xiàn)在的我們寧愿寫微博和陌生人分享心事,也不愿和最親最親的父母交流。我們寧愿沉浸在耳機中的音樂,也不愿意聽父母講的故事。寧愿獨自坐在自己的房間,也不愿給父母一個溫馨的擁抱。我們離父母越來越遠,和父母越來越陌生。
其實父母需要的不多,只是你的一句話,一張便條,一個擁抱,一個回眸......
這篇文章寫到了結尾我的心情卻沒有想象中的輕松,也許最后這句話可以稍稍彌補我對父母的歉意吧:
親愛的爸爸媽媽,對不起,還有謝謝你們這今生對我的目送。
《目送》讀后感15
初識龍女士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針見血的筆桿子給我以公民意識的啟蒙。而《目送》與《野火集》大有不同,少了那種犀利,多了柔情,親切而含蓄,令人感嘆。
《目送》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字里行間,寫盡悲歡離合,令人動容,感同身受。這部跨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游走于“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目送,一個簡單溫暖的動作卻穿插了我們的一生,那些倏忽而去的背影是否應經(jīng)帶走了人們太多的記憶、溫情和牽掛?在目送中,時光悄然帶走了滿頭的黑發(fā),帶走了挺拔的身軀,帶走了如火一般熾熱的凝望。然而,在那個不斷變化成長背影后,目送的人一直都在,那份落寞與希冀一直都在,直到有一天,他或她再也無法目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边@是一個談不上奢望的等候,目送的落寞便悄然由那些轉(zhuǎn)身而去的背影再也沒有回頭開始延……那些倔強的背影一次次傷者母親或是親人最柔軟的內(nèi)心,那些等候中的一瞥一次次充塞著生命中的凄傷,而原本不該是這樣,原來也不是。
那些長大了的身體總渴望擺脫父母、家庭的束縛,那些渴望飛翔的翅膀,總有一天希望高舞晴空,卻從來沒有想過回頭,從來沒顧忌過曾經(jīng)棲息過的溫暖胸懷……
生與死,也許就在這目送之間,也許,別離是每一個生命必須的演繹。然而,站在生命之路上的兩個人,有一個卻始終緊緊拽著那根牽絆的絲線,把自己的柔情一絲絲年捻進短暫卻又漫長的時光里,等候。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弊x著這樣的落寞,我久久不語。今生今世,已說不清有多少次目送。然而,每一次背影轉(zhuǎn)身的瞬間卻始終刻在心間,那是一個母親漫長時光里最真切的回憶,也是一個母親最落寞的回憶。
《目送》一書,可視為龍應臺的人生筆記,不僅僅就內(nèi)容而言,從寫作態(tài)度來說,本書體現(xiàn)了她真正的實質(zhì),比較接近生命本體的、巨大問題的關注和回答。作為讀者的我,仿佛也進行了一次“目送”人生的旅程,有些情緒體驗能夠感同身受,有些因為缺乏經(jīng)歷而不能體會。沒關系,這本書足夠強大,留待日后慢慢品味。
【《目送》讀后感集錦15篇】相關文章:
目送讀后感(集錦15篇)01-14
目送讀后感-讀后感01-22
《目送》讀后感-讀后感01-22
最新目送讀后感600字01-23
目送讀后感(通用15篇)01-20
《目送》教學設計12-18
目送好詞好句12-11
目送好句摘抄09-19
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01-05
目送好詞好句精選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