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后感1100字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生》讀后感11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發(fā)表于1982年的《人生》將路遙帶入文壇的同時,也將無數(shù)的爭議賦予高加林這個人物形象,最多的是對于其愛情的諷刺:“喜新厭舊”、“忘恩負義”、“現(xiàn)代陳世美”等等。人們往往傾向于將高加林的結(jié)局稱為悲劇,而我更愿意將其歸于人生階段的一種可能結(jié)果,一種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碰撞后產(chǎn)生的現(xiàn)狀。
在我看來,文中的高加林和黃亞萍固然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但兩者的默契,不僅僅存在于先進的思維方面,同時也在身份地位上有著潛意識的認同。高加林堅信農(nóng)民沒有出路,而黃亞萍盡管愛著高加林卻在本能上排斥農(nóng)民的身份。這也就是高加林在得知被檢舉后立即向黃亞萍提出分手的原因。在愛情和尊嚴面前,他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尊嚴。
愛情與遠方
再回到愛情這個千古命題上,本書的主人公又要轉(zhuǎn)換為巧珍。巧珍的愛是無條件的,她對于愛情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是符合心意,所以無論是在追求還是得到抑或是永久性失去后,她都義無反顧地愛著加林,這種愛是超越文化界限的愛,純粹,單一。相比于巧珍,高加林的愛則是模糊不清的。面對黃亞萍的表白,他無法確定,一方面是對巧珍的留戀,另一方面,是和黃亞萍靈魂的契合。而在我看來,這兩種愛,都不是真正的愛。前者包含著萬念俱灰時對農(nóng)耕文明的認命,又有道德綁架式的顧慮;后者可能只是想法觀念上一時的歸宿感,而這簡單的歸宿感,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來源于知識分子無法避免的清高孤傲。那種對自身的肯定,渴望孤獨而又希冀靈魂歸依的矛盾將高加林和黃亞萍帶到了一起。當然最為重要的是,他在黃亞萍身上看到了美好的未來!叭松袃纱蟊瘎。阂皇侨f念俱灰,一是躊躇滿志。”不得不說,高加林的愛情,更多的是帶有理性思考站在自身命運角度考慮的一種人生方式。
“當愛情和藝術遇合的時候,不是人物選擇愛情,而是愛情選擇人物。”巧珍無疑是為愛而生,為情而活的。而對于高加林,愛情不是他的唯一和全部,“他在功利主義思想支配下的愛情取舍,有他性格的合理性”而對此,“道德主義審判是無效的”。高加林對于愛情的復雜心理并沒有奪走他對于道義的冷漠,他也知道什么樣的愛情是可貴的,當他失去巧珍后,他也清清楚楚地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一塊金子。但是,對于情感的心知肚明遠遠敵不過他對于未知和遠方的渴望。
時代與希望
而在真正的.社會關系中,一件事情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往往不只是個體的因果!度松返拈_篇,即是高加林失去民辦教師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自此,關系網(wǎng)絡的錯綜復雜始終和高加林的命運息息相關。有能力有才華卻沒有機會,是那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了甘于平凡的高玉德和銳意進取卻空有一腔熱血的高加林。并在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下,使高加林這一輩人意識到只有通過走后門才能達到目的。而這,是致使高加林一切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為馬占勝的阿諛逢迎,高加林進入了縣委,從一開始的惴惴不安,到坦然接受,高加林在潛意識中認定自己就屬于這里。之后對于黃亞萍的表白,他舍棄巧珍,一方面也是他理所當然地接受了黃亞萍的“施舍”,而不再感到最初的愧疚。真正罪惡的永遠不是環(huán)境本身,而是一個特定氛圍對于個體毀滅性的摧殘。
但是,高加林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切。我之所以不愿將其稱之為悲劇,是因為這本身就孕育著希望。路遙很聰明,給最后一章的標題打了個括號“并非結(jié)局”。故事在這里就講完了,而高加林的人生還遠遠沒有結(jié)束,又或許是剛剛開始。重回故土的他,卸下了年輕時的自恃清高,拋卻了不切實際的偉大妄想,從這一刻起,他才認識到土地之于他的意義,也正是從這一刻起,他才感受到鄉(xiāng)民樸實的溫暖,開始平等地看待每一個農(nóng)民,并在此刻呻吟“我的親人哪……”
【《人生》讀后感1100字】相關文章:
《人生由我》讀后感-讀后感01-22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讀后感01-22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11-11
《極限人生》讀后感800字-讀后感01-22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范文11-25
季羨林談人生的讀后感11-11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范文07-06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作文07-06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字_讀后感800字01-20
《清單人生》讀后感1500字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