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清史稿列傳一百二十》原文賞析及譯文
李清時,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學士光地從孫。乾隆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四年,授浙江嘉興知府。上南巡,或議自嘉興至杭州別辟道行民舟,清時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屬,上通吳江平望,下達杭州壩子門,號為副河。丁父憂,去官。服除,授山東兗州知府。二十二年,擢運河道。
二十六年,河決孫家集,運河由夏鎮(zhèn)至南陽兩堤俱潰,清時督修筑。議者或擬用椿埽,費帑①以六十萬計;或擬建石堤,費以三百萬計。清時少時行瀕海間,見筑堤捍海為田者,擲碎石積水中,潮退則以木攔之,填土其上,堅筑成堤,因參用其法。以河東、西兩岸皆水,得土難,令以石壘兩旁,積葑②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積葑上,費帑十四萬有奇,而兩堤成。曹縣溢,水瀉入微山湖,出韓莊湖口,閘隘,水不得泄,令于閘北毀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聞,上命于其地建滾水壩,高一丈二尺余。清時請減低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閉閘蓄水。泗水經(jīng)兗州西流入府河,濟寧城東舊有楊家壩,遏水使入馬場湖,蓄以濟運,遇伏秋水漲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壩為閘,視水盛衰為啟閉。汶水分流入蜀山、馬踏兩湖,舊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經(jīng)袁口、靳口,淺澀不能進。清時規(guī)分水口,令南壩加長,北壩收短,以為節(jié)宣③,并減低何家壩,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二十九年,調(diào)江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東河道總督,賜其母大緞、貂皮。清時以河堤歲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勢,過高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飭所司,當水漲具堤高水面尺寸呈報,擇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發(fā),耿家寨(稱十四堡)水及舊堤上,賴預(yù)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諸弊,歲減派料至千余萬斤。三十一年,運河東岸漫口,自請議處,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東巡撫。高苑、博興、樂安三縣被水,清時謂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驗。遽疾作,乞解任,不許。三十三年,卒。
清時治水善相度情形,窮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叢澤、支流斷港中,或徒步按行諮訪,必得要領(lǐng),乃見諸建置。 (選自《清史稿·列傳一百二十》)
[注]①帑:國庫中的錢幣。②葑:蕪菁,又名蔓菁。一種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③節(jié)宣:節(jié)制和排放。
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時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屬 屬:連接B.過高糜帑 糜:消耗
C.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弱:減少 D.清時治水善相度情形相:治理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清時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屬B. 遏水使入馬場湖,蓄以濟運,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焉用亡鄭以陪鄰
C.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 D.因參用其法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李清時善于治水的一項是
、 擲碎石積水中,潮退則以木攔之 ②令以石壘兩旁,積葑其中
③于其地建滾水壩,高一丈二尺余 ④清時規(guī)分水口,令南壩加長,北壩收短
、萸謇搴庸ふ髁现T弊,歲減派料至千余萬斤⑥徒步按行諮訪,必得要領(lǐng)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面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的一項是
A.乾隆皇帝南巡時,有人建議重新挖掘一條水道,便于民船通行,而李清時卻力排他議,打通原有水道,改造出一條“副河”。
B.李清時小時在海邊見人們先在海水中投入石塊,潮水退后,用木樁攔住,然后在石塊上填土,以此來造田,這給他治水以很大啟發(fā)。
C.曹縣發(fā)水時,大水流入微山湖,又從韓莊的湖口流出;而這里的閘口狹窄,水流受阻,清時下令毀掉北面的堤壩,挖溝排水。
D.李清時在任河東河道總督時,運河東岸曾經(jīng)決口,他主動請求前往治理,廣泛征求意見,采取得力措施,使大堤恢復了原貌。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水涸,募夫起土置積葑上,費帑十四萬有奇,而兩堤成。(3分)
。2)舊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經(jīng)袁口、靳口,淺澀不能進。(3分)
。3)乃飭所司,當水漲具堤高水面尺寸呈報,擇堤最薄者培之。(4分)
參考答案
1.D(觀察,察看)
2.B(兩個“以”都為連詞,表目的。A前一個“于”為介詞,在;后一個“于”為介詞,向。C前一個“而”為連詞,表轉(zhuǎn)折;后一個“而”為連詞,表遞進。D前一個“因”為連詞,于是;后一個“因”為動詞,依靠)
3.C(①是清時小時看到的捍海為田者的做法,③是皇上的命令,⑤不是治水的環(huán)節(jié))
4.D(“自請議處,原之”意思是:李清時自己向皇上請求處分,皇上原諒了他)
5.(1)河水干涸之后,征調(diào)民工挖土放在上面,花費庫銀十四萬多兩,修成了兩邊的堤壩。(3分。注意“奇”“而”等字和省略句的翻譯)
。2)過去的做法是分水時讓河水向南流得少,向北流得多,后來卻與之相反(向南多,向北少),運糧的船只經(jīng)過袁口、靳口時,河道淺而阻塞,船不能通過。(3分。注意“制”“乃”“反”“澀”等字的翻譯)
。3)(李清時)就命令管事的官吏,當水漲時,測量(提供)河堤高過水面的尺寸上報,選擇堤壩最低的地方培土加高。(4分。注意“乃”“飭”“具”“培”等字的翻譯)
參考翻譯:
李清時,字授侯,是福建安溪人,大學士李光地的從孫。乾隆七年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授任編修的職務(wù)。乾隆十四年,被任命為浙江嘉興知府;噬夏涎,有人建議從嘉興到杭州另外開辟一條水道行駛船只,李清時從官塘外找到相連接的水道,向上通往吳江的平望,向下能通往杭州的壩子門,被稱為副河。遭逢父親的喪事,辭去官職。辦完喪事后,被任命為山東省兗州知府。乾隆二十二年,提升為運河道。
乾隆二十六年,黃河在孫家集一帶決口,運河從夏鎮(zhèn)到南陽兩邊的河堤都被沖垮,李清時督促修繕。討論這事的人有的打算用捆扎成的護岸的東西,將花費六十萬國庫銀兩;有人打算修建石頭的堤壩,將花費三百萬兩庫銀。李清時小時在海邊行走,看到修堤攔海造田的人,把碎石塊投到海水中,退潮后用木樁攔住,在上面填上土,加固成堤壩,李清時就參考了這種辦法。因為運河東西兩岸都是水,取土困難,下令用石頭堆砌在兩邊,在中間填入葑草,河水干涸之后,征調(diào)民工挖土放在上面,花費庫銀十四萬多兩,修成了兩邊的堤壩。曹縣發(fā)水,水流入微山湖,從韓莊湖口流出,韓莊閘口狹小,水不能流出,就下令毀掉閘北的石堤,在地面挖溝泄水。這事被皇上知道,皇上命令在這個地方修建一道滾水壩,高一丈二尺多。李清時請求降低到一丈高,讓湖水下降到一丈后,就關(guān)閘蓄水。泗河經(jīng)過兗州流進府河,濟寧城東過去有楊家壩,堵截河水使之流進馬聲湖,蓄水補濟運河,到了伏天秋水暴漲不能排出,淹沒了農(nóng)田,李清時下令改堤壩為閘口,看水勢大小來開啟或關(guān)閉。汶河分流進入蜀山湖和馬踏湖,過去的做法是分水時讓河水向南流的少,向北流的多,后來就反過來(向南多,向北少),運糧的船只經(jīng)過袁口、靳口時,河道較淺,船不能過。李清時重新調(diào)整分水口,讓南邊的堤壩加長,北邊的堤壩縮短,作為控制河水蓄積和排泄的措施,同時降低何家壩的高度,讓汶河水向南的減少,向北的增加。
乾隆二十九年,李清時調(diào)任江南準徐道。三十年,提升為河東河道總督,皇上賞賜綢緞和貂皮給他的母親。因為每年修繕河堤時,管事的人不衡量地勢的高低,過度花費庫銀,卻沒能讓低洼的地方增高;李清時就命令管事的官吏,當水漲時,測量(提供)河堤高過水面的尺寸上報,選擇堤壩最低的地方培土加高。等到入伏后秋水暴漲,耿家寨(又稱十四堡)河水超過舊堤,全靠預(yù)先修筑的新堤才免過水災(zāi)。李清時整治征募河工、征收材料方面的各種弊端,每年減少征收材料達一千多萬斤。乾隆三十一年,運河東岸決口,李清時自己向上請求處分,皇上寬恕了他。乾隆三十二年七月,任命他為山東巡撫。高苑、博興、樂安三個縣遭受水患,李清時認為小清河下游堵塞,所以上游才決口,下令讓有關(guān)官員調(diào)查驗證。這時突然發(fā)病,請求辭職,皇上沒有答應(yīng)。乾隆三十三年去世。
李清時治水善于觀察推斷水勢狀況,探究事情的原委。常常乘小船出入于荒草叢生的湖澤、河叉廢港之中,有時徒步考察巡行,征詢走訪,一定要找到問題的關(guān)鍵,才實施修建工程。
【《清史稿列傳一百二十》原文賞析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管晏列傳》原文、譯文及賞析07-17
《樊絳列傳》原文與譯文賞析04-15
《史記魏公子列傳》的原文及譯文賞析04-13
《北史·傅永列傳》的原文及譯文賞析02-25
管仲列傳原文及譯文09-28
《游俠列傳》原文及譯文06-09
《明史·列傳第七十一》的原文及譯文賞析12-02
《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原文及譯文09-28
屈原列傳原文及賞析11-22
《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原文和譯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