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現代美文之掙扎參考
莫高窟的掙扎
人生從未如此文化苦旅過,前段時間,我重走了絲綢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輝煌壯麗,一成不變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維,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詩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從這里開始。當我在大馬路上饑寒交迫接近絕望的時候,看到無盡的青黑天下壓著金邊,有夕陽霞光的地平線處就是敦煌,當時的場景就像電視劇《西游記》中的一幕,我好激動,馬上想說的是: 大師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進了城,《西游記》里面奇詭的神秘文明,變成了現代化的摩登小城,緊湊潔凈,飯館的'霓虹燈閃爍。擦肩而過的很多都是外國人,場景讓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變成了絲綢之路上中西貫通的重鎮(zhèn),異國商賈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當然是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訴我: 莫高窟一定會讓你覺得失望的。 乍一看,確實是如此,這里和中國其他旅游景區(qū)沒有區(qū)別,到處都是戴著墨鏡遮陽帽,滿臉不耐煩地排隊的旅客。人群里最大聲的永遠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著要回家。
但我并沒有失望,因為原本也不是為了尋找民族自豪感而來的。
四百多個洞窟只開放了二十多個,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總逃不過種種磨難,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掙扎。
第一種磨難來自于自然。這里的雨少風大,強風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長地久,入口處設置的窟檐逐漸磨損,失去了遮蔽陽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一副衣不蔽體的模樣。
第二重磨難來自于宗教變遷。佛教傳入中國之后,經歷過四次滅佛的劫難。最早是北 魏太武帝: 各地有造佛像者誅,有經書焚燒,有僧侶悉坑之。 敦煌由于偏遠,不僅沒有受到廢佛令的破壞,反而成為中西僧侶和教徒的避難所。他們把信念附在一斧一鑿里。
到了ll世紀,新疆部分地區(qū)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僧侶預感到劫難的可能性,就把數萬件經書和藏畫放在17窟中近千年。l7窟就是著名的藏經洞,早就被洗劫,經書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當時藏經和尚洪辨的雕塑孤寂地守著空無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難是 不懂 。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過。絕美的壁畫的圍簇下, 往往是呆滯死板的佛像,臉被涂得紅紅白白,一點表情都沒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無動人之處。
開放參觀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從未被重塑過,三座佛像,分別是 過去佛 現在佛 未來佛 。低眉的是彌勒,慈悲帶笑,婉約悲憫至極?唔斒侵眽嫸碌娘w天飛天總是成雙的,,窟壁四周是撒滿金粉的千佛像,現在金粉金箔脫落了大半。在這 樣的洞窟前,人一進去就有下跪的欲望 出于對美的誠惶誠恐。
第四重磨難是 不惜 。藏經洞被發(fā)現之后,當時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有關現代美文之掙扎參考】相關文章:
1.掙扎現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