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珊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很別致的一篇,有很強的紀實性,先寫看不到戲的失望,幾經(jīng)周折一群孩子單獨駕船去趙莊看戲,引出大篇的文章。江南水鄉(xiāng)的月夜,六一公公的淳樸善良,農(nóng)村兒童的天真友好,文中都有精彩的描繪。
但小說的環(huán)境對于學生是陌生的,初讀文章學生并無多大興趣。我告訴學生我的童年就是在浙江的鄉(xiāng)下度過的,正是這篇文章又喚起了我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在課文閱讀中穿插描摹自己童年的趣事,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學生聽得饒有趣味,也引發(fā)了閱讀的興趣。熟讀課文之后,選準切入點--“戲好看嗎?豆好吃嗎?”展開學習探究,嘗試寫《我讀〈社戲〉》,每個人都把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寫下來,然后交流傳閱。從學生的習作中,可以了解他們是否真正感悟課文,由讀拓展到寫,讓學生與作品展開心靈的對話,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這比停留在文章結(jié)構(gòu)層面的了解要深刻、有用得多。
看到學生對魯迅寫江南水鄉(xiāng)的《社戲》這么有興趣,我又引出了有趣的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告訴學生北方大戲也另有一番情趣,不信,你去看看與魯迅過從甚密的朋友--蕭紅筆下的《呼蘭河傳》中的野臺子戲。
學生興趣盎然,花上幾天功夫就把《呼蘭河傳》讀完了。學生會比較異同:江南水鄉(xiāng)乘船看戲,東北小鎮(zhèn)的人趕著馬車看戲。魯迅刻畫的是孩子們的快樂世界,蕭紅展示的是北方的世俗風情畫卷。但在兩位作家的筆下,臺下比臺上的“戲”更有意思。學生的思維在兩部小說間跳躍,體味不同的意趣;蛟S隱約還把南北方的文化在心里暗暗比較,想想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呢!這樣的閱讀是很有趣的活動。
最后的談話將學生思維帶入更高的層次--對文學現(xiàn)象的認識。在30年代的中國文壇上活躍著一大批與蕭紅地位相當?shù)淖骷,然而歲月流逝,為什么人們記得的仍是這個創(chuàng)作遠非等身的女作家呢?魯迅的話可以闡釋這一點:“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闭嬲哂袑徝纼r值的“地方色彩”,一定是民族文化大背景襯托下的地域文化。沈從文的《邊城》可以讓你領略湘西風情,張愛玲的《金鎖記》可以再現(xiàn)30年代大上海的都市風情。于是接下來學生手中又有了新的課外讀本。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在課外學習中延伸,如此循環(huán),得法于課內(nèi),收益于課外,學生必然獲益不淺。(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鐵路一中)
中國教育報
[得法于課內(nèi) 拓展于課外]相關(guān)文章:
7.小學生課外課件
8.課外活動教案
9.課外的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