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就是細細地體會其中的意味。品味語言,就是指對文章語言的細心揣摩、辨析與聯(lián)想,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更緊要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發(fā)現(xiàn)它的語言特征。語文課標中也將“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課標提出的階段目標中也指出:閱讀要“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可見,閱讀教學就應該讓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語言,感受語言的精妙。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閱讀教學中,運用辨析比較的方法啟發(fā)學生去玩味語言,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更有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培養(yǎng)。
從哪些方面品味語言:
1、從遣詞造句的角度去鑒賞,包括用詞、句式。 如疊字疊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的選用、整句散句、長句短句等。
2、從修辭的角度鑒賞 如: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引用、對偶、借代等,這些修辭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為彼,形象生動,想象力豐富;擬人的作用是化物為人,親切自然,人格化等。
3、從語言風格的角度鑒賞
語言風格舉隅: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筆寫意蘊.
②.平和沖淡,如周作人,用淡筆寫濃情。
③.蒼勁雄健,如魯迅,剛健之中見哲思。
④.絢麗濃艷,如徐志摩,用詩意寫濃情。
⑤.清婉雋永,如冰心,用婉筆抒寫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達主旨
4、從語體的角度鑒賞 如:書面語與口語、普通用語與專業(yè)術語等
5、從情感的角度鑒賞 要善于體味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表露出來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細膩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示例:評《春》的語言特色━━━清新、雋永、警策
朱自清的《春》之所以漂亮動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善于運用樸實、雋永的語句,把讀者引進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如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短句淺語都是從口語中來。從達意上說,平易好懂,從修辭上說,經(jīng)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之后,節(jié)奏明快,有濃厚的抒情味。作者還善于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如寫春風拂面,說“象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等。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現(xiàn)力,蘊藉深厚,句外有意,樸實清新中有雋永的特點。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具有的是一種樸素的美,平常之中顯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傳達出自己的心境,甚至還含有某種生活哲理。如“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后,作者禁不住對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笑著,走著。 春天象健壯的青年,有鐵一樣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边@個結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畫卷之后,縱情地對春天予以贊美,進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從而開拓意境,揭示題旨。
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在課堂上點引學生品味語言,從而摸索語言規(guī)律,獲得言語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是一個廣泛思考的問題,下面介紹幾種品味語言的方法:
一、咀嚼法
朱熹說:“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薄≌Z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細細地咀嚼,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比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jīng)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边@一句看似語義矛盾,要引領學生細細咀嚼“似乎”與“確鑿”。這一對詞語放在一起,正表明了百草園過去與現(xiàn)在的矛盾。過去的百草園并不“只有一些野草”,還有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可以玩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等,確實是“我的樂園”。但現(xiàn)在“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jīng)隔了七八年”,園中兒時所有東西的印象都已經(jīng)淡薄,所以它已不再是“我的樂園!
二、比較品味法
比較,才能鑒別。這是人們認識深化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在語言品味中,最適宜比較法,以達到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培養(yǎng)語感,提高運用語言能力之功效,具體做法有:
1.“添加”與原文相比
如《杏兒熟了》一課中寫過路人羨慕杏樹上杏子長得好的話:“呵,好杏兒呀!”教者可設計將其增改為:“呵,樹上結滿了好杏兒呀!”讓學生比較哪句更好。學生反復品讀后,覺得原句是過路人看到滿樹的黃澄澄的杏兒情不自禁地發(fā)出的由衷的贊嘆;而增改后的話雖然完整卻是顯得做作,不如原句親切、簡潔、傳神,從中得到了語言形式美的熏陶。
2.“刪減”與原文相比
如《千里躍進大別山》中描述劉鄧首長親臨前線指揮的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寫道:“只見劉司令員和鄧政委由縱隊首長陪同,大步走了過來! “把‘大步’去掉好嗎?”學生略作思考后認為不好,因為此時劉鄧大軍正面臨著敵軍前堵后追、船毀水深的窘迫局勢,“大步”正形象地反映了劉鄧首長內(nèi)心的焦慮。其間 “‘大步走’換成‘跑’行嗎?”可以在講臺上分別做了匆匆跑過和大步疾行的動作:“跑”,雖然也能體現(xiàn)出當時的心情,但有失鎮(zhèn)靜感;而“大步走”則是緊迫之中透著沉穩(wěn)練達,正顯示出劉鄧首長久經(jīng)戰(zhàn)場、胸有韜略、穩(wěn)步前進的大將風范。
3.“調(diào)換”與原文相比
調(diào)換,就是調(diào)整原文的詞序、語序,或改換其標點、詞句、段落,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課文語言的妙處。如教《春》一文,讀到“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將“嫩嫩的,綠綠的”這兩個詞語提到句首修飾“小草”好不好呢?“偷偷地”和“鉆”能不能換成“暗暗地”和“長”呢?讓學生品讀、推敲、切磋,領悟到:如果按照語法常規(guī)表達,這句話應說成“嫩綠的小草不知不覺地從土里長出來”,而課文中的句子修飾語后置,或者說修飾語獨立為另外分句的謂語,使長句化短,更加口語化、情趣化,同時也突出了后置成分:“嫩嫩的”,指質(zhì)地;“綠綠的”,指顏色,表明生命力旺盛。草,植物名詞,習慣上用“長”搭配,這兒用“鉆”,表示自主的、有意識的動作,健壯有力。“偷偷地”一般用來寫人的,說“小草偷偷地鉆出來”,是語法上的超常搭配,構成了修辭上的比擬,從而將春天的“小草”人物化,描畫得生機勃勃、情趣盎然,抒發(fā)了作者的興奮和贊美之情。
4.“前后改動”與原文相比
如教《金色花》,引導學生品味:“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兩個句子,先變換句式:“你這壞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媽媽,我不告訴你。”然后細細讀一讀,再和原句比較著讀,學生領悟到原文的句式強調(diào)“你到哪里去了”,媽媽的著急之情躍然紙上;強調(diào)“我不告訴你”,表現(xiàn)出孩子的頑皮,自以為得意。這些改后的句子無法體現(xiàn)。此時教者緊接著問道:如果語序不變,將原文第一句句末的問號改為感嘆號、第二句句末的句號也改為感嘆號,好不好?一致認為不能換。原文第一句重在問,而改后重在責怪,這里的“壞孩子”不應是真的壞孩子,媽媽只是嗔怪;原文第二句改為感嘆號,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讓媽媽知道呢?她不想讓媽媽知道自己曾做過的事,自以為得意;但又希望媽媽明白自己曾做過的事--那是自己的杰作。改為感嘆句后,就變成絕對不想讓媽媽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這樣的語言品味,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深深情意。
三、情境體悟法
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在特有的情境氛圍下,學生學習語言、品味語言、聯(lián)想或想象活躍,美讀的興趣更濃,情味更突出。在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1.運用聲情并茂的誦讀創(chuàng)設情境境
如教《小珊迪》一課,首先讓學生聽誦讀錄音,繪聲繪色的誦讀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中。他們似乎看到一個穿著破衣服、打著赤腳、腳凍得又青又紅的可憐的孩子,在街上乞求人們買火柴;似乎聽到了小珊迪乞求那位先生的話語。他們的同情之感油然而生。接著,教者讓學生默讀深思、分角色誦讀,誦讀最能揭示小珊迪美好品質(zhì)的句段。當讀到小珊迪被馬車碰傷了,就要死了,臨死前還讓弟弟來還錢還掛念著弟弟這部分內(nèi)容時,學生都是不禁潸然淚下。學生已入境入情了,感情的潮水奔涌著,一個可憐、可愛、可贊的小珊迪浮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最后,再讓學生帶著對小珊迪的同情、贊揚的熾熱的感情來誦讀全文。小珊迪那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zhì)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
2.運用圖畫展示的直觀形象創(chuàng)設情境
對圖文并茂的課文,可利用圖畫的展示創(chuàng)設出教材所描繪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感受、理解語言,提高認知能力和審美情趣。如教《月光曲》中皮鞋匠聽琴聲后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一段時,可巧用兩個具體形象的畫面:第一個畫面向學生展示浩月東升“微波粼粼”的景象;第二個畫面是“風起浪涌”的景象。畫面使學生面對鮮明而生動的物象,情感受到觸動。然后,讓學生通過理解“升”、“灑”、“微波粼粼”等詞語,想象出第一幅畫面的美與靜;通過理解“刮起”、“卷起”、“涌過來”等表示動作的詞語,想象出第二幅畫面由靜到動的變化。學生看著具體形象的畫面,很快就理解了詞語,并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
3.運用音樂表達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情境
音樂富有優(yōu)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動學生幼小的心靈,將他們的情感帶入某種境界之中。利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情感,有利于深入理解、品賞課文語言,把握韻味。如《草原》一課的第一段,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內(nèi)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草原“一碧千里”,滿目綠色,與天相接,那翠綠的顏色仿佛一直流入天邊,這草原的景色,讓人看也看不夠。還可以出示一幅草原景色圖,讓學生看著圖畫,聽配樂朗讀。美麗的圖畫、悠揚的音樂、優(yōu)美的文字,把學生帶入那秀美、迷人的草原,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了,學得積極、學得投入。
4.運用恰當?shù)奶釂柡忘c撥創(chuàng)設情境
文章的重點段落主要詞語最能展示人物性格和思想品德,最能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導讀時得注意運用提問和點撥來營造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品味語言,理解文章旨意。如教《月光曲》一課的第三段,設疑:“貝多芬出于對窮兄妹的同情走進了茅屋,他看到了什么?這一舉動說明了什么?” “作為當時一名著名的音樂家,他能走進這間凄清的茅屋,是多么不簡單。≡谀莻世界上,沒有人去同情這位雙目失明的姑娘,有身份的人是不會光臨這間茅屋的,而音樂家貝多芬不僅走進來了,他還要為盲姑娘彈奏一曲,這足以表明貝多芬對窮人的同情、關心和熱愛!
四、朗讀品味法
通過朗讀進入到作品所營造的藝術境界中,進而感受到它的情境、意境,體味作品的音樂美、繪畫美。如教蘇軾的《江城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時,可以讓學生一邊吟誦,一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讀方法如下: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讀后,一個風華正茂、意氣風發(fā)的青少年形象便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了。
五、生活體驗法
學習、品味語言,解讀文本,要從生活方面去體驗,要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因此,在教學中應善于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要“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jīng)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茅盾語),理解其義,曉悟情趣,誘發(fā)語感,讓學生將語言形象升華為自我的、獨特的體驗。如《春》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春》這篇散文語言很美,我們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樣多角度地描寫春風的。(學生品讀、切磋)
生:首句把春風比做母親的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風溫暖柔和的特點。
師:你被母親的手撫摸過嗎?
生:撫摸過。
師:請說說在什么時候、有什么感覺。
生:前天肚子有點不舒服,媽媽就用手輕輕揉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極了。
師:有人把春風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嗎?
生:(堅決地)不行!因為春風和媽媽的手一樣,都是溫暖柔和的。
師:回答真精彩!請你讀一讀這一句,傳遞你被媽媽撫摸時的感受好嗎?(學生讀得聲情并茂,尤其強調(diào)了“輕輕的撫摸”處)
生:還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通過對泥土氣息、花香、鳥兒唱曲、牧童笛聲的描寫來烘托春風的溫暖、柔和、宜人。
師:什么是側面描寫?
師:(學生沉默不語,片刻后追問)描寫春風卻大寫曲子、笛聲,作者是否在走彎路?
生:(脫口而出)因為這是春風中的音樂,描寫恰到好處。
師:如果刮的是臺風,風中會不會有這樣“婉轉”的音樂?
生:(恍然)作者寫鳥兒唱曲、牧童笛聲,其實都是為了突出春風的溫暖宜人,這就是側面描寫呀!
師:(感慨狀)語言看似千變?nèi)f化,實際上字字句句都圍繞春風溫暖、柔和、宜人的特點展開,風箏飛得雖高,可是卻一線在手,不蔓不枝,這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呵!
當然品味語言的方法不止以上幾種,但好的文章的確需要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它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我們讀書應該養(yǎng)成細心揣摩品味的習慣!墩n程標準》“體會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痹谄綍r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視引領學生品味語言,作為語文教師,更應切切實實地走回到語文最初的意義上來,引領學生品味語言之美,從而激發(fā)學生在語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感受母語之美,既提高他們對文本解讀能力,又使語文課堂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品味散文語言,體味情感--散文閱讀技法指導]相關文章:
1.情感散文精選
2.遺忘情感散文
3.情感愛情散文精選
4.別來無恙情感散文
5.散文閱讀精選
7.人生情感感悟散文
8.金秋十月情感散文
10.散文小雨沙沙語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