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wǎng)資料
南方網(wǎng)訊 1918年秋至1919年底,我正在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即現(xiàn)在的“中文系”)讀書。在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我參加了當時北大學生組織的新潮社。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但那時中國人民的覺悟還不很高。我國人民新思想的真正開源之時,應該說是1917年俄國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當時有一份宣傳新思想最有影響的雜志《新青年》,是北大的名教授們?nèi)珀惇毿恪⒗畲筢、胡適、錢玄同等人辦的!缎虑嗄辍窞槲逅倪\動的爆發(fā)做了輿論準備。1919年的五四運動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1918年下半年,北大文科、法科的部分進步學生組織了新潮社,創(chuàng)辦《新潮》雜志,為《新青年》的友軍。新潮社設在沙灘北大紅樓東北角的一個小房間里,與北大圖書館毗鄰。參加新潮社的有:法科同學汪敬熙、何思源;文科的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顧頡剛、江紹原、康白情、李小峰、孫伏園、俞平伯。因年久,我已記不得誰是主編了。我們辦刊物曾得到校方的資助。校長蔡元培先生親自為我們的刊物題寫“新潮”兩字。英文名Renaissance,是“文藝復興”的意思。
《新潮》和《新青年》同是進步期刊,都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宣傳“賽先生”(即Science,科學)與“德先生”(即Democracy,民主),但在辦刊方向上卻稍有不同:(1)《新青年》偏重于政治、思想、理論論述;《新潮》則偏重于思想、文學方面,介紹一些外國文學。(2)《新青年》內(nèi)部從一開始就分為左、右兩派,斗爭激烈,直至最后徹底分開;《新潮》的路線相比之下則稍“右”一些。
我參加《新潮》時僅18歲,知識很淺。由于自己出身于舊家庭,所以對有關新舊道德的討論比較注意,曾寫一篇有關新道德的文章。顧頡剛寫過論述家庭的文章,怕自己家里知道,署名“顧誠吾”,在《新潮》上發(fā)表。
《新潮》的政論文章不太多,大多數(shù)是文藝作品,我那時初學寫新詩和白話小說。我最早的一首新詩《北河沿之春》發(fā)表在《新青年》上(其時尚未有《新潮》),記得中有四句:
雙鵝拍拍水中游,
行人緩緩橋上走,
都說春來了,
真是好氣候。
我發(fā)表在《新潮》上的第一首新詩是《冬夜之公園》,描寫當時北京的中央公園(現(xiàn)在的中山公園)。以后又寫了描寫天津海河的新詩《春水船》等。我還寫過兩篇白話小說:《花匠》和反對婦女守節(jié)的《狗和褒章》。《花匠》曾被魯迅先生編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里,說的是花匠修飾花卉,把花的自然的美完全破壞掉了。這是一篇反對束縛的文章。這些早期的作品現(xiàn)在看起來是很幼稚的,因為那時年紀很輕,思想里并沒有明確的反封建的意識(我們當時對“封建”的理解是分封諸侯的意思,與今天不同)。盡管如此,這里面實際卻包含著反對封建、要求民主的思想。
1919年我從北大畢業(yè),隨即離京回南,以后就出國留學!缎鲁薄吩谖译x開后仍然接著辦,后來還出了幾種叢書,但具體情況我就不太清楚了。
作者簡介:
俞平伯(1900─1990.10)
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
原名俞銘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先后任浙江省視學、浙江師范國文教員,上海大學、北大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貒,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大學、中國學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過北京大學的“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重要詩人,提倡過“詩的平民化”。1922年1月,曾與朱自清、鄭振鐸、葉圣陶等人創(chuàng)辦五四以來最早出現(xiàn)的詩刊《詩》月刊。
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現(xiàn)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全國文聯(lián)委員,中國作協(xié)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是中國白話詩創(chuàng)作的先驅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冬夜》、《古槐書屋間》,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都t樓夢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紅樓夢研究》(再版)是“新紅學派”的代表作之一。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終年91歲。(編輯:姜志)
[俞平伯:回憶《新潮》]相關文章:
1.用新潮造句集錦
2.用新潮怎么造句
5.山地回憶教案
7.回憶人的傷感美文
10.回憶是思念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