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娟
在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文學(xué)界,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無疑是最優(yōu)秀的作家之一,「他和我們時代的關(guān)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哥德與他們時代的關(guān)系」。這是美國詩人、劇作家奧登(W. H. Auden)對卡夫卡的贊譽。與卡夫卡同時代的德語小說巨匠托瑪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也稱贊卡夫卡的寫作是「精心設(shè)計、充滿好奇的縝密、客觀、清晰透明、適切的文體形式,一個準確寫作的保守主義者!
然而,對大眾讀者而言,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現(xiàn)代人的疏離與寂寞、孤獨與絕望,在困境中不斷探求、尋索出路,卻往往發(fā)現(xiàn)生命的怪誕與荒謬;人,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世界龐大組織底下,竟然無路可走?ǚ蚩ㄒ虼吮煌瞥鐬榇嬖谥髁x的先驅(qū),被冠上虛無主義、不可知論者,甚至無神論的頭銜;人們普遍認為卡夫卡必然也是病態(tài)、憂郁、怪僻與荒誕。
直到一九五三年,卡夫卡終生不渝的知己馬克思?布勞德(Max Brod, 1884~1968),寫作《卡夫卡傳》,展現(xiàn)卡夫卡不同的形象和多面的色彩,他更從民族心理、猶太教教義和宗教神學(xué)出發(fā),詳細分析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及作品的深層含義。雖然學(xué)術(shù)界不少人批評布勞德:過分從宗教和神學(xué)解讀卡夫卡,但沒有人能否認,在這個世界上,無人能比布勞德更深入、更全面地認識卡夫卡。
二十二年終生不渝的摯友
布勞德與卡夫卡,都是住在捷克布拉格的猶太人,同樣主修法律,同樣是以德語寫作的文學(xué)家。兩人在一九○二年相識,成為終生最親密的朋友。
卡夫卡于一九○六年取得法學(xué)博士之后,進入保險局擔任臨時雇員,由于寫作時間銳減,于是他和布勞德花了很大心血,尋找時間較短的正式職業(yè)。結(jié)果卡夫卡進入半官方的「勞工事故保險局」工作(1908~1922),布勞德則進入郵政總局擔任法律顧問。兩人上班時間都是下午兩點結(jié)束,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下班后一塊用餐,然后約好晚上再見面,討論他們所喜愛的文學(xué)(卡夫卡最愛哥德和福樓拜,也喜歡閱讀圣經(jīng))。兩人的交情簡直可以用「秤不離鉈,鉈不離秤」來形容。
布勞德比卡夫卡更早成名,第一眼就看出卡夫卡的創(chuàng)作天才。他是卡夫卡作品的第一個讀者和評論者,珍視卡夫卡一切作品,即使是兩人書信往來的片語只字,他都妥善保存。卡夫卡發(fā)表過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布勞德強力游說和鼓勵之下,才得以出版,至于生前未發(fā)表的作品,也全數(shù)交給布勞德加以焚毀。布勞德卻沒有遵照朋友的遺言,反而出版了《卡夫卡全集》和三部長篇小說:《審判》、《城堡》、《美國》。布勞德為自己善意的出賣這樣辯白:卡夫卡完全了解他不可能燒掉這些遺稿,若卡夫卡真要這樣作,他應(yīng)該交待別人去執(zhí)行。
根據(jù)布勞德,卡夫卡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健康的,他的精神趨向根本不是病態(tài),而是自然偉大,顯示著向上、簡樸和絕對的誠實?ǚ蚩m然安靜,「可一旦他說起什么,馬上會令人側(cè)耳傾聽,因為他的話總是內(nèi)容充實,命中要害。與好友交談時,他的舌頭有時靈活得令人驚訝,甚至激越亢奮,直至忘我,風趣的話語和關(guān)懷的笑聲簡直無休無止。真的,他喜歡笑,笑得歡暢,也懂得如何逗朋友笑。」
這樣的卡夫卡,實在與他作品中陰暗的角色性格迥異。不論是《審判》和《城堡》中的主人翁K,還是早期的《判決》和《蛻變》(或譯《變形記》),讀者都可以立刻看出卡夫卡自傳式的影子--生活充滿苦悶與掙扎,無助地尋求解脫之法,最后卻被迫向生存低頭。
父親巨大的身影無所不在
卡夫卡心靈苦痛的源頭,很大一部分源自暴君式的父親。雖然布勞德批評卡夫卡將童年夢魘過度放大,但任何人只要讀一讀卡夫卡在一九一九年寫的《給父親的信》,就不難理解卡夫卡終其一生,不論是童年還是求學(xué)期間,不論是職業(yè)還是婚姻的選擇,父親巨大的影響總像噩夢般纏繞著他。信是這樣開始的:
最親愛的父親,你最近問我,為什么我說我怕你。同往常一樣,我對你無言以對,部分由于我對你的畏懼,部分由于解釋這種畏懼涉及太多細節(jié),突然談及,我一下子歸納不起來。
三十六歲的成年男子,寫下這樣百余頁的一封信,述說自己內(nèi)心的糾葛。這份血淚的自我剖白,目的不是控訴,而是愛的嘗試?ǚ蚩ㄒ簧囍鴮で蠛透赣H和解,盼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不過母親卻不敢將這封信轉(zhuǎn)交。
卡夫卡的父親赫爾曼,是個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富商。他的體格壯碩,說話充滿了自信,動作快速,脾氣火暴,他期盼長子卡夫卡像自己一樣剛猛,然而卡夫卡瘦弱的外表和性格,簡直和父親有天壤之別,卡夫卡敘述自己在父親面前自慚形穢。
父親對兒子的行為總是暴跳如雷,特別是卡夫卡經(jīng)常一連幾天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不出來,更讓父親火冒三丈。父親從來不曾試著去理解兒子的才華,也不喜歡卡夫卡所有朋友。雖然卡夫卡的母親個性極為溫柔,總能給兒子許多安慰,但她對丈夫百依百順,長期在生意上充當丈夫的助手,她能給孩子的時間也就極為有限。
卡夫卡回憶童年有一次,為了找人跟他說說話,半夜藉口要水喝,無理取鬧,結(jié)果被父親扔到屋外的走廊,罰站一夜。他說這對他的心靈傷害很大。父親不在乎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每天餐桌上,他最在乎的只是孩子有沒有遵循種種嚴苛的餐桌禮儀,他自己卻可以吃得杯盤狼藉,同時剪指甲、挖耳朵,還時時吆喝著:「快!快!吃快點!」卡夫卡稱父親是「坐在靠背椅上統(tǒng)治著世界」,說自己「像奴隸活在父親掌控的世界里」,他「已經(jīng)喪失了說話的能力」,「父親的律法單單為他而設(shè),他卻沒有能力完全滿足父親的要求」。
對卡夫卡而言,父親就是萬物的尺度。
如果卡夫卡是個更不順服的孩子,如果成年之后他能與家人保持較遠的距離,或許可以減少一些痛苦。一九一一年底,卡夫卡的父親生病,要求兒子每天下班后到工廠巡視,卡夫卡沉默不語地順服。工作的枷鎖壓得他實在透不過氣,發(fā)出悲觀厭世的言論,布勞德趕緊給卡夫卡母親發(fā)出警告,提醒她注意兒子頭上那根輕懸的自殺意念。一九一二年十月八日,卡夫卡的母親顫抖著給布勞德回信,她鼓起勇氣對丈夫撒謊,叫兒子不必再去工廠,同時積極尋找合夥經(jīng)營人。
頭腦里裝著龐大的世界
就這樣,一九一二年成為卡夫卡寫作歷程決定性的一年,他通宵達旦寫出《判決》,找到了切合自己的獨特形式,并以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足以讓他屹立世界文壇的中篇小說《蛻變》。
《判決》是一部感情如狂風驟雨的短篇。生病的父親對兒子百般挑剔責難,不管兒子有多善良、順從,父親卻視他如魔鬼,對兒子宣判溺刑、要他永遠消失,最后更從病床躍起像要攻擊他,導(dǎo)致驚恐的兒子奪門而出,從橋上一躍而下。兒子最終還輕聲呼喊:「親愛的父母,我一直是愛著你們的呀!」然后落水致死。故事嘲諷地結(jié)束于「在這一瞬間,來往的交通從未中斷。」
父親無所不在的巨大身影,再次出現(xiàn)在同樣恐怖的《蛻變》,這次加上軟弱的母親和冷漠的妹妹角色。這是一部描寫人際關(guān)系疏離的作品,供應(yīng)全家生計的上班族格里高,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變成一只巨大的甲蟲。好像大衛(wèi)在詩篇二十二篇所描述的:「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卡夫卡讓不完美的人,賤化為昆蟲,被原來愛他的親人嫌棄、厭惡。
這部作品最能說明卡夫卡的殊異風格,如夢似幻的超現(xiàn)實意境,交織著縝密邏輯的寫實敘事,頗有舊約文體的影子,讀來令人緊張萬分?ǚ蚩ǖ淖髌繁欢ㄎ粸椤副憩F(xiàn)主義」,德國文學(xué)專家葉廷芳教授解釋這種藝術(shù)手法,反對對現(xiàn)實直接的模仿,「主張把描寫的客觀物件加以陌生化的處理,以造成審美主體與被描寫的客體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你的驚異,迫使你從另一個角度去探悉同一個事物的本質(zhì)!
格里高在家人的嫌惡中,逐漸喪失生的意志,終于虛弱而死,家人在獲得解脫之后,準備搬家開始過新生活!锻懽儭吩诿妹谩革@現(xiàn)出了她年輕的身材」,這樣光明的音調(diào)上結(jié)束?ǚ蚩ㄗ髌烦S袆游锘蚶ハx和人之間尖銳的對峙,阿爾特(Robert Alter)指出「卡夫卡作品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外地人或被厭棄者,是一種非人性對人性的入侵,或者廣泛地說,是一種對人性內(nèi)涵極大的不確定性」,他認為這是卡夫卡作品中一個重要的主題。
卡夫卡在日記中稱「寫作是他祈禱的形式」,說自己「頭腦里裝著龐大的世界」,他以創(chuàng)作為天職。雖然在公司受到普遍的喜愛,工作獲得高度評價,他對傷殘勞工也極為關(guān)心,但所從事的畢竟不是他感興趣的職業(yè)。為了獨立供養(yǎng)自己不得不為的工作,不斷扼殺著他的創(chuàng)作空間,這是導(dǎo)致他染上結(jié)核病、英年早逝的主因。陰暗的基調(diào)幾乎出現(xiàn)在他所有的小說敘述里,卡夫卡公務(wù)經(jīng)驗里公文停滯堵塞的流程,受害工人權(quán)益受損的悲慘經(jīng)歷,在偉大的長篇《審判》和《城堡》清晰可見。
約伯式的控訴與詰問
《城堡》具有鮮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說主人翁K是一個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應(yīng)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誰知堡內(nèi)層層機構(gòu),沒有人知道這項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撓,只好孤軍奮戰(zhàn),和官僚權(quán)貴不懈地進行斗爭,直到最后他始終沒有進入城堡,也無法見到城堡最高當局。布勞德從亡國的猶太人處境解讀,認為這是一首驚人的悲劇敘事詩,寫一個無家可歸的陌生人,想要在他所選擇的家鄉(xiāng)扎根,卻不成功。
打破傳統(tǒng)小說形式的《審判》,同樣沒有清楚的時空定位,也無明顯的結(jié)構(gòu)和情節(jié)發(fā)展,有的只是周而復(fù)始的事件,莫名其妙被控的約瑟夫?K,渴望獲得一個公正的審判。K卻始終見不到最高法官、進不了最高法庭,《審判》結(jié)束時有這樣一段:
這最后一次工作的失敗,應(yīng)該由那個沒給他留下所需力氣的人來負。他的眼光注射著那棟俯臨石曠的房子,最高層射出一線閃爍的光亮,窗扉突然打開,在遙遠的高處,出現(xiàn)一個身子向前傾、手臂伸出的模糊人影。那是誰?一個朋友?一個好人?一個同情者?一個援救者?是一個人嗎?還是人類全體?還有救嗎?是不是有利于他的證據(jù)出現(xiàn)了?當然是的。邏輯雖然無可動搖,卻抵不住一個想要活命的人。那個他從未照過面的法官在哪里?那個他不得其門而入的最高法庭在哪里?他舉起手,張開所有手指。
隨后K荒謬地被殺身亡。在這兩部長篇小說里,古老約伯的控訴異常明顯。
然而,卡夫卡想表達的究竟是什么呢?難道只是無罪之人向至高上帝的控訴?事實上,卡夫卡從不認為人是無罪的,他經(jīng)常藉著小說人物無愛的表現(xiàn),定人有罪。他說過:「我們?nèi)换钤谧飷旱氖澜缋,和特定的罪行無關(guān)!箍ǚ蚩ǹ隙ㄗ锖驮锏拇嬖,明白人類墮落后都活在罪的咒詛之下,這個主題幾乎出現(xiàn)在他所有作品里。
藉著獨樹一幟的寫作風格,鋪張缺乏特定時空的場景,卡夫卡營造出人類脫離上帝之后的失序、失靈,他急于說明遠離上帝之現(xiàn)象的感覺,凸顯人類一旦離開了「那不可摧毀的」,生活就只會剩下荒謬與虛無,喪失生存的意義!秾徟小泛汀冻潜ぁ返闹魅宋蹋K生和官僚的「中間階層」打交道,始終到不了最高層,中間層次無可救藥的錯綜復(fù)雜,正是卡夫卡悲觀絕望所在,是阻隔在人與上帝之間巨大的鴻溝,甚至使人失去看見上帝的可能。有人指出卡夫卡的小說是他所鍾愛的齊克果哲學(xué)的藝術(shù)體現(xiàn),應(yīng)該也是指這樣的存在困境。
卡夫卡的信念與盼望
卡夫卡從猶太心靈感受特別深刻的「流放」狀態(tài)出發(fā),寫出人類普遍的孤立和疏離,展示人如何迷失了道路。在他的小說里,人類找不到出路、無家鄉(xiāng)可歸,有的只是絕望。
卡夫卡三個妹妹后來都死于納粹集中營,生前默默無名的他卻早已成為他身后苦難世界的一則預(yù)言和寓言。很少有作家的名字化為形容詞被收入字典,kafkaesque成了荒誕、恐怖的代名詞;另一位享有這樣殊榮的是寫作《動物農(nóng)莊》和《一九八四》的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orwellian指受嚴酷統(tǒng)治而失去人性的社會。從納粹和共產(chǎn)主義的興衰來看,兩人都有資格作為二十世紀的預(yù)言家。
然而,卡夫卡并不是一直這樣陰郁絕望的,在他的語錄里(書信、日記、筆記),他寫下許多光明的句子:
「我們有罪不只因為我們吃了知識樹,也因為我們沒有吃生命樹!
「人不能沒有一種對某種不可摧毀的東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
「人只須有一次轉(zhuǎn)向善的一邊,他便得救了,無須顧及過去,甚至無須顧及未來。」
「世界之外存在著許多希望--對上帝--無限多的希望--,但不是對我們!
「結(jié)婚、建立家庭,接受所有降生的孩子,在這不安全的世界上保護他們,甚至給予些引導(dǎo),這些我確信是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極致!
「盡管如此,你們這些沉默、被推動著的、前進的、互相信任到無以復(fù)加的人們,盡管如此,我們不會扔下你們不管,即使在你們做了天大的蠢事時也不會,而且尤其在這種情況下不會拋棄你們!
上帝不會撇下人類不顧,這是卡夫卡對上帝出于希望和愛的表白。
仰望現(xiàn)代文學(xué)這樣高聳的一座奇峰,我們的確需要通過他的小說和語錄,更全面地認識卡夫卡的世界觀,布勞德說得好:「他雖然想做一團火,但他卻是一塊透視苦難的冰。」
二十世紀落幕了,人類在慘痛的悲劇災(zāi)難中步入新的紀元,此時此刻展讀卡夫卡,我們不得不承認:他仍然是本世紀一個指路的人。
參考資料:
1.Alter, Robert, "Jewish Dreams and Nightmares", from What is Jewish Literature?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Philadelphia, 1994).
2.Covan and Guinness, Louise and Os, editors, Invitation to the Classics, Baker Books(Grand Rapids: Michigan, 1998)
3.Kafka, Franz, The Complete Stories, edited by Nahum N. Glatzer, Schocken Books (New York: New York, 1971).
4.Kafka, Franz, "Letter to His Father", translated by Ernst Kaiser and Eithne Wilkins; revised by Arthur S. Wensinger, Schocken Books Inc.
5.卡夫卡著,黃書敬譯,《審判》(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
6.卡夫卡著,湯永寬等譯,《城堡》(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
7.伊塔羅?卡爾維諾著,吳潛誠校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1998)。
8.李映荻編譯,《德國文學(xué)入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再版)。
9.馬克思?布勞德著,葉廷芳、黎奇譯,《卡夫卡傳》(臺北:志文出版社,1999)。
10.葉廷芳,《變形記》賞析。
原載于《校園》
[卡夫卡的夢魘]相關(guān)文章:
5.新年賀卡的圖片
7.寫凡卡的讀后感
9.凡卡的讀后感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