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皮縣第一中學 曹洪新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琵琶女自敘身世一段中寫道: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對“商人重利輕別離”一句,傳統(tǒng)觀點認為:商人重利輕情,拋卻妻子,借買茶之機逍遙在外,長久不歸兩月有余,致使妻子只身漂流江湖之上,孤獨企盼。此種理解自有其道理,這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薄情寡義的商人,從整首詩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有些游離了。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深入剖析這句話背后的意蘊,則更能表現(xiàn)琵琶女命運之悲,更能深化本詩主旨。
從詩歌的寫作背景看,本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跟擁兵割據(jù)的藩鎮(zhèn)吳元濟有勾結(jié)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一片混亂。安史之亂后,唐朝的社會狀況并沒有根本好轉(zhuǎn),隨之而來的藩鎮(zhèn)割據(jù)、朋黨之爭便唐陷于更加混亂的境地。作者面對時局,挺身而出要求緝捕兇手,卻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的。
從琵琶女的命運來看,年青時的色藝俱佳,名噪當時,門庭若市,然而年長色衰,門前冷落的狀況,則是做為一名歌妓在歷朝歷代都存在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是由她們本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yè)特征所決定了的。所以如果把本詩的主旨定位于此,缺乏思想的深刻性和典型性。
她心中在期盼丈夫回來,雖然已離家兩月,但心中仍存一種希望--丈夫終究會回來的。但她是否想到,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在那個生靈涂炭的歲月,一個商人離家千里轉(zhuǎn)運茶資,難免不受戰(zhàn)亂的影響呢?也許他在奔赴浮梁的途中死于戰(zhàn)火,也許他在歸家途中遭遇不測,也許他被兵家劫持,也許……總之,他的生命早已結(jié)束。如此,琵琶女的期盼豈不成了“一場空”,她心中的憧憬豈不成了“一場夢”,她的等待沒有盡頭,她的期盼沒有答案。
這正如沈從文《邊城》中的翠翠一樣:她的心上人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然而對于琵琶女而言,“也許明天回來”只能是她的美好心愿了,“永遠都不會回來”則是一個殘酷的事實,可悲的是她對于這樣的一個事實卻全然不知,仍是滿懷憧憬的在等待,等待------而造成這個慘痛事實的根源,不就是那個時代嗎!像琵琶女這樣獨首空房的,造成家庭妻離子散的、流離失所的不是還有許許多多嗎,這樣本詩由小到大,由點到面,更全面更深入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動亂和黑暗。
琵琶女面對這樣一個沒有結(jié)局的無盡期的等待則更顯出其命運的悲凄了,弟走從軍,生死未卜,阿姨也已撒手人寰,連最后的親人--丈夫也離他而去,而自己卻全然不知--她與空船為伴的生活不知何時是一個盡頭。
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原則看,白居易所提倡的“新樂府”運動,繼承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也就是寫文要關注現(xiàn)實關注時事。這樣理解,就使得琵琶女的命運與當時現(xiàn)實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戰(zhàn)亂,弟走從軍,因為戰(zhàn)亂,阿姨身死,因為戰(zhàn)亂,門前冷落(戰(zhàn)亂造成人人居家保命),因為戰(zhàn)亂,丈夫生死未卜……一切都源于戰(zhàn)亂
,而作者的被貶,不也正是由于朝廷腐敗,社會動亂,宰相被殺嗎。這正體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張,作者借此詩此事表現(xiàn)下層百姓與朝廷官員,一野一朝同樣的淪落命運,全面而又含蓄的反映了那個動亂的時代。
作者郵箱: chx-7301@163.com
[商人重利輕別離之別解(網(wǎng)友來稿)]相關文章:
2.驚弓之鳥課件
3.生活之插曲
4.驚弓之鳥教案
7.
9.驚弓之鳥教學課件
10.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