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健社科論文系列】(32)
作文審題的“元素比喻法”
楊 清 健
中學生寫好作文,當然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訓練的結果。光有老師講,沒有學生練,學生是學不好作文的。我認為還是學生以練為主,因為寫作不僅是一門學問,更重要的是一項知識性技術性的能力。作文教學,老師充當?shù)慕巧匾氖墙叹。關鍵是怎樣“練”?
學生寫好作文必須具備兩大條件:生活、思想的積累,語言和詞語的積累。在目前教育體制下,處在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面臨各科學習任務的重壓,他們不可能有許多生活的體驗和思想感受,甚至閱讀必備的中外名著的時間都抽不出(事實上他們安不心閱讀,且毫無計劃性)。
本人多年從事作文教學和創(chuàng)作實踐,我以為學生要做到“兩個積累”,必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地閱讀”。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有計劃地閱讀”,學生的“兩個積累”的目標基本達成,而想象力同時也得到很大提高。(如何做到“兩個積累”和“有計劃地閱讀”,見本人拙作《閱讀感悟作文法》,此處不再贅述)
那么,假如學生做到了,有一定的積累,針對一則“高考話題材料導語”,如何快速地審題,發(fā)現(xiàn)或聯(lián)想到材料中蘊含的主題,從而為作文的構思寫作提筆作好準備,是非常重要的且是另一個方面的問題。為此,本人非常愉快地向廣大教師和中學生介紹審題的“元素比喻法”。
先看例題1:
實驗者將金魚缸中間插緊一塊大玻璃板,注滿水,一邊放入一尾大金魚,另一邊放入許多小金魚。小金魚在水中歡快地游來游去,大金魚瞄準游過來的小魚,狠命地沖了過去?上攵,大金魚被重重地撞了回來,撞得“鼻青眼腫”。反反復復,大金魚游了過去,又被撞了回來……它累得在一旁喘息著。實驗者認為時機巳到,將中間的大玻璃板取出,一群小金魚悠哉優(yōu)哉地游滿了整個大魚缸。幾條小魚游到大魚的身邊,有一條甚至游到了大魚的鼻子上。但大魚瞅得清楚,就是不張口吃。它大概在想:這些小魚是吃不到的。
這則材料說明了什么呢?請看參考答案。
可抽出話題:1、挫折;2、思維定勢。主題:1、人們在初入社會時總是滿腔熱情,勇往直前;等到經(jīng)受數(shù)次挫折后,就會銳氣大減,走向心灰意冷、自卑甚至一蹶不振的極端。金魚的實驗告訴我們:人生的挫折不可避免,關鍵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敗中吸取教訓,成功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2、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里,總會被一系列的重復事例形成習慣性思維,這種思維往往會造成一種思維定勢;思維定勢會給人們積累寶貴的經(jīng)驗,但也會給創(chuàng)新帶來障礙。
例題2:
一位鄉(xiāng)下農(nóng)夫有頭老驢子。一天,老驢子不小心跌進一個深坑。農(nóng)夫聽到驢子的哀鳴,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之后,斷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著它痛苦而死。于是,農(nóng)夫決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驢悶死,以便使它早些脫離苦海。 當農(nóng)夫開始往坑里填土時,驢子被嚇昏了,但幾乎是同時,老驢又鎮(zhèn)靜下來,每次倒下土塊,它馬上往上走一步。老驢不停地抖一下,爬上來一步。當土塊打在背上有疼痛時,那只老驢就是不放棄。不知過了多久,那頭筋疲力盡、傷痕累累的老驢子,終于安全地回到地面上,原來會埋藏它的泥土堆,最終卻拯救了它。
答案:話題:面臨困境和采取的態(tài)度。主題:當我們遭遇困境時,消極的人總是用悲觀的眼光去看待這世界。他們不敢去面對困境,容易退縮和逃避,喜歡怨天尤人,不去為成功找方法,總是替失敗找借口。積極的人就不這樣,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尋找解決困難的途徑。他們會為理想而活著,敢于向命運挑戰(zhàn),樂觀向上,并且把不利的因素化為有利因素。
例3、閱讀語段后,你有何感想,主題是什么?
有一種鳥,它能夠飛行幾萬里,飛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僅是一小截樹枝。它把樹枝銜在嘴里,累了把那截樹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飛落到樹枝上休息一會兒,餓了它就站在樹枝上捕魚,困了就站在那截樹枝上睡覺。誰能想到小鳥成功地飛越太平洋,靠的卻僅是一小截簡單的樹枝!如果小鳥嘴里銜的不是樹枝,而是把鳥窩、食物等旅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股腦兒全帶在身上,那小鳥還飛得起來嗎?
答案:主題1 如果一味地苛求成功的條件,再好的條件也會成為一種負擔,成為捆綁在翅膀上的黃金。主題2 成功,就是在沒有條件中創(chuàng)造,就像那種飛越太平洋的小鳥,靠一小截簡單的樹枝,立足、生存和飛翔。
這樣一來,就出現(xiàn)一個問題:如何概括主題,如何抽出話題,有何規(guī)律?
顯然要注意文中的暗示,采用聯(lián)想、類比法概括主題;主題和話題有何關系,話題等于主題嗎?再看下面一個事例:
三個旅行者同時住進了一個旅店。早晨出門的時候,一個旅行者帶了一把傘,一個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另一個旅行者什么也沒有拿。晚上歸來的時候,拿傘的旅行者淋得滿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滿身是傷,而第三個旅行者卻安然無恙。
解題分析:三個旅行者的條件和結果的現(xiàn)象,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果我們把整個審題過程看作是比喻,那么文段中的對象(元素)(包括動植物等生物、人物關系或者某種事件)就好比是喻體,而我們自己或身邊的生活和周圍的人物關系,或者社會諸關系(元素),就是本體;比喻是靠比喻詞連結的,而此處的“比喻詞”就是文章(語段、文段)中蘊含的哲理(元素)(主題或中心思想)。所謂好的主題(或哲理),就是指該文所記敘的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文章中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的規(guī)律、哲理就是主題。文章的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愈緊密,說明文章的主題愈深刻。
答案:“三個旅行者”的主題可以概括為: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yōu)勢上,因為缺陷常能給我們以提醒,而優(yōu)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話題是指能夠反映文段的中心事件的關鍵句和關鍵詞,并且要和文章發(fā)生一定的聯(lián)系。話題可以體現(xiàn)主題,但不是主題。
例4:用元素比喻法概括文段的主題。
有位女孩有一副美麗動聽的歌喉,但她卻長著一口齙牙,十分難看。可是她十分喜歡唱歌,而且天賦不錯,進步很快。有一次,她去參加比賽,在舞臺上表演時,她總是有意識地去掩飾自己難看的牙齒,她的表演讓觀眾和評委感到好笑,她失敗了。但是有位評委卻發(fā)現(xiàn)她的音樂內(nèi)質(zhì)極佳,在后臺找到她,很認真地告訴她:“你肯定會成功,但是你必須忘記你的牙齒!痹谶@位評委的幫助下,女孩慢慢走出了自己長著齙牙的生理缺陷。在一次全國大賽中,她的極富個性化的表演和歌唱令所有觀眾和評委為之傾倒,她終于脫穎而出。她就是卡絲黛莉,美國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她的齙牙同她的名字一樣響亮,代表了她的形象,歌迷們還稱她的牙很漂亮。長了一口齙牙,應該說是一種缺陷。如果你只盯著自己的缺陷,那它只會告訴你是多么的不完美,多么不幸?墒,你站遠了再去打量,這種缺陷有時卻可以成為長處。上帝關了一扇窗,又會打開另一扇窗。這話不無啟迪,我們根本不必要為自己的平庸或者丑陋之處感到自卑,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你完全可以從這些自認為丑陋的缺陷中找到自己有價值的東西。
用元素比喻法分析,“卡絲黛莉的成長過程”就是喻體,生活中象她類似經(jīng)歷過程的人和事就是本體,而劃線部分的句子,本身將生活和文段的事例緊密聯(lián)系起來,因而是主題。
例5、用比喻的思維,概括短文蘊含的思想
有一戶人家的馬從馬棚里跑了,馬主人沿途問遍路人,但無論如何描述馬的樣子,仍然沒有人知道。他沮喪極了。剛好有個人經(jīng)過,問明原委后,告訴馬主人,不妨改變問話的思路。馬主人得教而去,先是問路邊的農(nóng)夫,哪兒有溪流,又問樵夫哪兒有山丘可登高望遠。于是,馬主人爬上山巔,鳥瞰流水方向,終于看到那匹又渴又累的馬,正在溪水旁喝水休息。
用元素比喻法分析,喻體是“馬主人和他丟失的馬”,本體是生活中存在的類似的原型。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的是主題: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那個馬主人,馬就象問題的答案,思考問題的方向一錯,縱然百思仍不得其解。關鍵是思維定勢在作怪,這時你就必須有勇氣摒棄過去的一些思路,尋找新的途徑。打敗原來的自己,才可誕生出一個全新的自己。所謂成敗盡在一念之間,這一念是觀念,是習慣,而天下最難改變和突破的,也是自己這些看不見的觀念。話題:1、換個角度看問題;2、打敗原來的自己。
綜上所述,我們在高考作文時,在面對“話題導語”材料時,如何審題;在對你自己的閱讀和生活的積累的材料面前,如何審題,是高考作文的關鍵。因此,材料的審題也就是“掐準”材料的主題,理解話題和主題的關系,避免“掐不準主題”而下筆時“離題萬里”,或偏題走題。所以,同學們掌握審題的方法是重中之重。元素比喻法,可大致用圖表直觀表示如下:
喻------------材 (科學實驗、生活事件、自然啟示和寓言故事。)
元 體------------料
素 喻---主
比 (緊密聯(lián)系材料與生活的各種思想和哲理。)
喻 詞---題
法 本------------生
體------------活 (現(xiàn)實生活的各種人和事,以及諸社會關系。)
Tel:(0791)8630056(H) 13027224787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學語文組
郵編:330006
2004年11月16日
[作文審題的元素比喻法(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7.學憲法講憲法參賽演講稿
8.學憲法講憲法2分鐘演講稿
10.學憲法講憲法小學生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