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 理解李白在詩中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學會知人論"詩";
2 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zhuǎn)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shù)風格;
3 通過感知、理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shù)風格;
2 詩人表現(xiàn)雄奇險峻的寫法;
3 品味寓于詩中的思想感情,體會其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教學設(shè)想: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 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 研讀法、點撥法 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 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媒體設(shè)計:
1 《蜀道難》朗誦帶或與課文相吻合的音樂(供師生朗誦)
2 《唐之韻》有關(guān)李白的音像資料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dǎo)語設(shè)計:
提起李白,我們最熟悉的莫過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摯的感情,有清麗的詞句,但我們也許只感到它的優(yōu)美,并不覺得有什么出奇,因為同樣意境的語句,在其他人的詩里同樣可以讀到。再后來,讀的詩越來越多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綸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體濃"… …也許從這里我們開始驚詫于他才思的綺麗,那些打破常規(guī)而有無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來的?他的字里行間,果然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
大家還記不記得高二時我們學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哪有通篇記述夢境的?人間哪有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間的言語!他的句子沒有任何格律的束縛,有的是《詩經(jīng)》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興遞飛,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氣;他神飛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里,在他的夢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fù)了他仙人的姿態(tài):上穿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毫無拘束地游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游《蜀道難》。
(解說:此導(dǎo)語設(shè)計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營造一種詩情氛圍,讓學生了解李白詩歌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后面教學步驟的展開作鋪墊。)
二 解題
(解說:這部分可根據(jù)情況有選擇的講解,展示的只作資料。若以前教師對此知識沒有做系統(tǒng)的介紹,在此可祥講。)
1簡介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
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shè)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guān),任務(wù)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xùn)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wù)就是采集民歌,供統(tǒng)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chuàng)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就屬于后者。
2 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quán)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zhuǎn)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shù)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對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說法,如以為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如課文注釋①等,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nèi)粲信d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贊同:此詩作于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后,仿佛已經(jīng)預(yù)感到潛伏著的社會危機,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艱難。
3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舊題。《樂府解題》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jù)這一詩題傳統(tǒng)的內(nèi)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diào),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xiàn)了詩人杰出的藝術(shù)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特點。
三 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 理清思路
A誦讀課文,消滅字詞等障礙
① 學生自己自由誦讀,標出讀不準的字詞、讀不順的句子。
② 對照注釋第二次誦讀解疑,相互討論質(zhì)疑,教師巡回答疑,掃除一部分文字障礙。
③ 放錄音或教師配樂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jié)奏,把握感情基調(diào)。
(解說:這樣設(shè)計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改變以往先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跟讀的陋習,讓學生的"難點"主動突兀出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求知;同時每個學生在一課中的盲點并不相同,先由他們自己標出盲點,再給以明晰的答案,這樣印象深刻,記憶準確,教學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借標準的朗讀或配樂朗讀,能調(diào)動學生讀本詩的興趣,從而初步地感知全文及把握感情基調(diào),保證教學重點得到落實,避免時間虛化。)
B內(nèi)容與形式的總理
學生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的語句,理清思路,完成課后練習二。
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解說:這一部分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作適當?shù)攸c撥,讓學生學會利用標志性的語句,學會篩選信息、找要點,從而把握本詩的整體思路,使學生在具體研習課文時有了一個綱,起到導(dǎo)向作用,培養(yǎng)學生清晰的思維能力。)
2 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解說:以下四步,在具體操作中可有選擇地進行,教師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調(diào)整順序,沒有必要照搬。)
① 按照詩人的思路和所寫的情景,全詩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解說:以課本教參的分層為主,另介紹傳統(tǒng)的三層分法)
開頭到"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為第一層,這是從歷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極寫蜀道隔絕之久與開辟之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使人聽此凋朱顏"為第二層,從現(xiàn)實山勢高危的角度,極寫蜀道度越之難;
"連峰去天不盈尺"到結(jié)尾,從未來人事之險的角度,寫蜀地安居之難。
(解說:采用師生共同研讀法,先提出問題,由學生思考、討論,相互爭議,最后教師明確。但在這種層次的劃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種,比如傳統(tǒng)的分法和我們課本的分法就不一樣。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就應(yīng)大力支持。)
② 為什么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用文中典型的語句來表示。
(解說:這一設(shè)計其實是對①的具體深化,讓學生自己找到準確的研習點,學會比較信息,學會篩選信息;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為背誦作好了準備。)
③ 詩人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這樣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解說:這樣設(shè)計的意圖是引導(dǎo)學生深入作品中,讀出李白作品共性中的個性來,借助于以往李白作品的學習經(jīng)驗,來分析、識別本詩的獨特之處,從而進一步提高把準課文特點的能力;同時借助于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品味詩中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詩歌的鑒賞能力。)
④ 全詩最后一段寫劍閣,對天寶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明確:在風光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像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兇煞的雙關(guān)語句,從而表達了對過失的憂慮與關(guān)切,為詩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蘊、現(xiàn)實的內(nèi)涵。
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心懷異志者可能恃險作亂,后來發(fā)生的安史之亂,正證明了詩人的憂慮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解說:從現(xiàn)實的大背景出發(fā),從感性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為詩人的敏銳的感悟力。同時也把錛市學習放在一個大語文的背景下,讓學生感悟人生,感悟歷史。)
3 欣賞品味
① 找出文中最能打動你的句子,并說明為什么。
② 找出文中在語言上你認為最好的句子,并說明為什么?
③ 在表現(xiàn)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是由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為鑒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并不是教師說給學生的。所以在此,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說,他們可能說的不好,但正是在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體會悟到說好的技巧。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嘗到鑒賞的甜頭,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說起時,教師可拋磚引玉,如以下示例。)
示例一
"連峰去天不盈尺…… 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里?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的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zhuǎn)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shù)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風光變幻,險象叢生。
示例二:
"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為什么描繪的如此動人?
李白之所以描繪的如此動人,還在于他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的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zhì),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shù)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讓我們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xiàn)自由不羈的氣魄,而后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也對于表現(xiàn)他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嘯傲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精神都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課堂訓(xùn)練:
① 閱讀課文,經(jīng)自由討論,完成"練習第三題"
(解說:安排這一訓(xùn)練,不僅使課后練習課內(nèi)解決,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把握作品的藝術(shù)風格,同時在考慮篇章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手法上,認識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
② 練習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段落。
5 課堂小結(jié):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詩,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guān)切。
(解說:從詩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進到小結(jié),目的在于讓學生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明確詩人的思想傾向,體會其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的應(yīng)用)
四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這首詩
2 閱讀《行路難》(其二),在思想感情和藝術(shù)手法上與《蜀道難》比較。
行路難(其二)
李白
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 ,擁慧折節(jié)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索蔓草,誰人更擔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解說:對此詩的分析可參考《唐詩鑒賞辭典》)
附:板書設(shè)計:
蜀 道 難
李 白
開辟之難
難(nan 度越之難 難(nan) 安史之亂
安居之難
浪漫主義的現(xiàn)實情節(jié)
(解說:對高中生來說,板書不必過多、過細,但必須點到恰處,點到亮處。)
[蜀道難(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7.《蜀道難》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