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說過:藝術(shù)就是用盡可能少的事物來表現(xiàn)盡可能多的思想。作為文學門類中以精煉見長的詩,總是要求比其他藝術(shù)更簡潔,更凝煉。而含蓄便是使詩達到簡潔、凝煉的最有效的途徑。
什么是含蓄呢?古人說,含蓄就是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就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就是“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由此看來,含蓄就是用極少量的具體的可感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現(xiàn)豐富的生活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以瞬間表現(xiàn)永恒,以有限傳達無限,以少少許勝多多許;用富于概括性和內(nèi)涵豐富的形象去遙指天外,給讀者以想象的無限廣闊的空間。每位詩作者,都應該熟煉、精到地掌握并運用含蓄的手法,力求在詩中深隱香精,使其耐人尋味、余味無窮?梢哉f,詩愈隱而不露、意在言外,其味愈濃郁強烈。
李商隱在巴蜀(即今四川)寫給妻子的《雨夜寄北》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短短28個字,雖無一句談及旅行的清苦和孤獨;然而,卻足以引人聯(lián)想。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是回答妻子的問訊。旅居在外的人,本應知道歸期的,作者卻別出心裁地寫出“未有期”,這就含蓄著不盡的凄楚。接著以景寓情:凄風苦雨連綿不斷,漲滿了池塘。旅途的孤獨寂寞尺在言外了。最后兩句寫得格外深沉,詩人不言對妻子的思念,卻說:何時才能團聚,剪燭西窗下,徹夜長談今天這一段令人愁腸寸斷的生活呢?“共剪西窗燭”時的夫妻和睦、情深意洽,與此時的“巴山夜雨”的素然寂寞,正好形成強烈的對比。詩人用如此簡潔、精煉的語言,卻蘊含著這樣豐富、深厚的內(nèi)容。
再讀一首唐代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寥寥20個字,便使我們看到:一個欲睡未睡的少婦,事先把落在窗前樹上的黃鶯趕跑,深怕它的啼叫聲驚破她思夫的好夢,使她不能在夢中與遠在遼西征戰(zhàn)的丈夫傾訴離情別緒。這首詩妙就妙在作者不去正面狀寫閨中少婦的無限思念,也沒有去直接描繪夫婦歡聚的甜蜜的夢境,而是從側(cè)面著眼,集中筆墨,描寫了這位少婦在睡前打黃鶯兒的這一動作和內(nèi)心的復雜歷程。這一“動”一“想”,給我們的想象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在新詩中,同樣有著令我們百讀不厭的作品。例如,匈牙利愛國主義詩人裴多菲的一首短詩《你吃什么,大地……》:
你吃的是什么,大地,你為什么這樣渴?
你為什么要喝這樣多的眼淚,這樣多的鮮血?
在短短的兩行詩中,作者用精煉的、明白如話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間的悲哀、辛酸、不平、痛苦和戰(zhàn)爭、廝殺、掠奪、搏斗,控訴了舊世界的罪惡。
詩最忌平直,而應該講究抑揚頓挫、曲折開闔。什么是抑揚頓挫、曲折開闔呢?清代詩人袁枚通過舉例,巧妙地為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這樣說:有人問,詩歌怎樣才算是曲折呢?他就舉了當時的詩人王仔園的《訪友》詩:
亂烏棲定夜三更,樓上銀燈一點明。
記得到門還不扣,花陰俏聽讀書聲。
像這樣的詩就是曲折的,若到門便扣門,那就直了。他接著又舉了方蒙章的一首同名詩:
輕舟一路繞煙霞,更愛山前滿澗花。
不為尋君也留住,哪知花里即君家!
這兩首詩都是以“訪友”為題,寫得十分有情致,詩的意境是美妙的。但第一首的曲折與第二首的曲折又略顯不同。前者的曲折在于情節(jié),后者的曲折卻在道理,事出意外。
我們期待著含蓄雋永的詩!
[文似看山不喜平--漫談詩歌的含蓄和曲折]相關(guān)文章:
1.漫談清高與金錢
3.含蓄的情話詩句
4.漫談中秋散文
6.最含蓄的情話詩句
7.含蓄的表白的詩句
10.含蓄思念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