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第五幕第二場)教案
教學目標:1.了解莎士比亞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經(jīng)歷。
2.理解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
3.分析哈姆萊特的藝術形象。
4.體味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形象。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
教學難點: 體味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同學們,相信大家對戲劇并不陌生,提到戲劇我們就不能提及世界戲劇史上的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大家知道他是誰嗎?(生答)對,他就是莎士比亞。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最杰出的代表,莎士比亞一生完成了大量的著述,有敘事長詩2部、十四行詩154首和包括著名的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在內(nèi)的戲劇37部,這些作品廣泛地反映的當時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歐洲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今天我們就跟隨這位戲劇大師一起來學習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萊特》。(板書)
二. 作者簡介:
三. 全劇劇情:
四. 整體感知。
1. 聽錄音,請同學講述節(jié)選部分的故事情節(jié)。
(同學講述,老師評點)
節(jié)選部分的情節(jié)非常曲折多變的,“比劍”這一關鍵情節(jié)包含了若干懸念:哈姆萊特是否會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萊特能否察覺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詐?雷歐提斯會不會按照和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等等。而每一個懸念都關系著克勞狄斯的毒計能否成功,哈姆萊特是否能避免厄運,我們的心開始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之中。(分析比劍前和比劍中各人的內(nèi)心沖突。)
第二課時
一. 導入:同學們,我們知道戲劇是通過矛盾沖突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哈姆萊特》這部劇作就充滿沖突,從父親猝死、母親改嫁、王位的丟失到鬼魂示冤、裝瘋避禍、叔父利用情人和母親試探、誤殺波洛涅斯、喪父后的情人落水而死、被譴英國半路逃回等一系列沖突使本劇無一刻寧靜,使欣賞者也無一刻不膽戰(zhàn)心驚,而這種令人心懸的沖突更集中地表現(xiàn)在比劍各人內(nèi)心的沖突上。
聽錄音,根據(jù)人物語言體會在這短短的一場比劍中,幾個主人公內(nèi)心發(fā)生的激烈沖突。(見板書)
在比劍的這一瞬間,作者用對比的方法給我們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沖突。雷歐提斯莽撞、一心復仇、不擇手段,但是又有一定的騎士風度,在哈姆萊特的真心道歉后顯得有一些猶豫,覺得在對方道歉的情況下自己依然使用毒劍,有失騎士風度,但是他又欲罷不能。``````
二. 通過上面的學習,請同學們談談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
猶豫、延宕是他性格的兩大特征。(分析)
敏銳、機智、真誠也是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征。(分析)
同時,在課文中哈姆萊特在思想和行為上還有兩點非常引人注意,一是天命思想,二是無所顧忌地同意了與雷歐提斯的比劍。這兩點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具體分析)
三. 解讀語言特點:
生動形象:莎士比亞善于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如把奧斯里克比作“水蒼蠅”“小鴨子”等比喻的運用使本劇語言非常的生動形象。
動作化。如在交手前哈姆萊特向雷歐提斯的一番話富有動作性。(分析)
性格化。如哈姆萊特的語言、克勞狄斯的語言、奧斯里克的語言。(分析)
四. 小結。
《哈姆萊特》是一部悲壯的悲劇,通過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的故事給我們展示血
淋淋的殘殺、陰謀和死亡的悲劇,使死亡貫穿于作品的始終,但此作給人的悲劇并不在死亡而在于哈姆萊特這樣美好的人物的毀滅和他原來那種美好理想的破滅,這正應了魯迅先生的發(fā)那句話“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五. 板書。
哈姆萊特
莎士比亞
雷歐提斯:想一劍刺死哈--猶豫--被哈激怒刺傷哈--后悔-- 道出實情
內(nèi)
心 哈姆萊特:真心向雷道歉--反激雷想讓其贏--發(fā)現(xiàn)毒劍怒而 傷 雷--了解
謀力殺奸王--立下遺囑
沖 克勞狄斯:表面傾向哈,暗中想謀殺--一計不成再施毒計--陰謀 揭穿后的恐慌
突 喬特魯?shù)拢簮圩又?-誤飲毒酒--死前的懺悔和痛苦
六.作業(yè)。
請同學們選擇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其他三部中的任意一部加以閱讀,以加深對悲劇解。
[《哈姆萊特》(第五幕第二場)(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