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被漢軍圍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項羽力戰(zhàn)脫身,卻深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在烏江岸邊自刎而亡。于是,后世便有了一出霸王別姬的凄美故事和一首“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古名詩。
但在今年8月最新一期的《中華文史論叢》上,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院長馮其庸撰文指出:項羽并非自刎烏江,而是死在距離烏江120公里的東城。這篇名為《項羽不死烏江考》的文章給烏江岸邊的千古悲歌打上了問號。
[ 轉(zhuǎn)自鐵血社區(qū) http://bbs.tiexue.net/ ]
葬身地距烏江120公里
上世紀80年代,馮其庸前往安徽考察。他最初的想法是寫一部“《史記》地理考”,對《史記》中涉及到的地點進行重新考證。從那時起,他就對項羽自刎烏江岸的說法產(chǎn)生了懷疑。此后20余年里,馮其庸沿著項羽兵敗潰退的路線進行了實地調(diào)查,積累了大量材料。直到去年,馮老才將所有的史料和證據(jù)進行了梳理,完成了《項羽不死烏江考》的論文。
據(jù)馮老認定,《史記》有關(guān)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兩處涉及烏江,當另作分析外,其余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破籍東城”,“追籍至東城”等等。
東城又在哪里呢?東城在今天的安徽省定遠縣,距離烏江有120公里。
根據(jù)史料,項羽從垓下突圍出來后還有八百余人,但到了東城激戰(zhàn)后,項羽身邊還剩下28人。此時,漢軍有數(shù)千人將其團團圍困,項羽已是步行,手拿短兵器迎敵。從常理推斷,又怎么可能從東城突圍,再走120公里到烏江岸邊呢?
一座有名無實的“九頭山”
[ 轉(zhuǎn)自鐵血社區(qū) http://bbs.tiexue.net/ ]
那么,項羽究竟有沒有從東城突圍呢?
據(jù)《漢書》記載,項羽東城突圍不是在東城縣城,而是在當時東城縣境內(nèi)一座山上。“這座山”在初唐李泰《括地志》上被再次提及:“九頭山在滁州全椒縣西北九十六里!韨鳌祈椨饠≈翞踅,漢兵至此,一日九戰(zhàn),因名。”按照這個記載,項羽的確曾率領(lǐng)28人突破了漢軍的重重包圍!熬蓬^山突圍戰(zhàn)”一直以來被說得有板有眼,說是山石上還留有磨刀的痕跡。
為此,馮老委托當時的定遠縣文化局局長開車前往全椒縣尋找九頭山,想看一看東城距離九頭山究竟有多遠。但那位文化局長繞著全椒縣東南西北找了個遍,都沒有找到這座九頭山。據(jù)當時全椒縣文化局的同行介紹,全椒縣根本就沒有一座九頭山。1988年,全椒縣重新修訂縣志時,已經(jīng)將九頭山的有關(guān)說法取消了。
另有一種說法,九頭山其實是在離全椒縣不遠的和縣,但和縣只有一座花山,也從未叫過九頭山。
馮老據(jù)此認為,九頭山其實是一座千百年來有名無實的山。既然九頭山找不到,項羽從東城突圍的史實自然也就值得商榷了。
確切記載出自元雜劇
[ 轉(zhuǎn)自鐵血社區(qū) http://bbs.tiexue.net/ ]
如果項羽根本沒能從東城突圍,而是葬身于東城。那“烏江自刎”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
馮其庸認定,《史記》、《漢書》均無“烏江自刎”的明確說法。到了唐代,《史記正義》轉(zhuǎn)引古書《江表傳》時也只提到“項羽敗至烏江,漢兵追羽至此”,提到了烏江,但仍無“自刎”一說。
再往下梳理,在元代的文史資料中,馮老終于找到了項羽烏江自刎的最早記載。但這段記載其實是出自元代中期劇作家金仁杰的雜劇《蕭何月夜追韓信》。馮老由此認為,項羽烏江自刎是民間傳說,由民間傳說形成了雜劇。
上世紀80年代,馮老在烏江實地調(diào)查時,訪問了當?shù)剞r(nóng)民。當?shù)厝司谷徊捎昧嗽s劇中艄公說的“渡馬不渡人,渡人不渡馬”這兩句話來講霸王。馮老覺得,元雜劇流傳廣泛,影響深遠,這大概就是“烏江自刎”的傳說得以廣泛傳播的原因。
烏江不在東城
也有人認為,“自刎烏江”與“身死東城”實為一說。據(jù)宋代歷史地理學(xué)著作《輿地廣記》中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边@樣一來,《史記》中雖明確記載項羽“身死東城”,但烏江很可能在東城治下,故而也可稱項羽“烏江自刎”。
[ 轉(zhuǎn)自鐵血社區(qū) http://bbs.tiexue.net/ ]
但據(jù)馮老考證,秦漢舊制,東城轄區(qū)并不包含烏江。
傳說中項羽自刎的烏江岸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縣境內(nèi),和縣在古時被稱為歷陽!豆鄫雮鳌防镉小跋聳|城、歷陽”的記載,這就說明歷陽當時并不屬于東城。否則,《史記》作者司馬遷只要說“下東城”就夠了,沒必要再說“歷陽”。
另外,譚其驤先生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淮漢以南諸郡”圖,明確標著“陰陵”“東城”“歷陽”。這也說明,在秦時它們是并列的三個縣。到了西漢,“東城”與“歷陽”之間又新增一個“全椒縣”,“東城”與“歷陽”已經(jīng)完全不接壤了。
中學(xué)教師最早提出質(zhì)疑
馮老還特意說明,是一個名叫計正山的人最早提出了“項羽并非死于烏江”的觀點,引起了他的興趣。
計正山正是定遠縣前文化局局長,也是受馮老委托尋找九頭山的人。1985年2月13日,計正山在《光明日報》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項羽究竟死于何地?》,第一次質(zhì)疑項羽在烏江自刎的真實性。當時,計正山是定遠二中的一名教師。
[ 轉(zhuǎn)自鐵血社區(qū)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計正山的說法,“項羽身死東城”明確載于史書,只是長期被人們所忽略!妒酚涰椨鸨炯o》的論贊中就曾點明:項王“(漢高祖)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妒酚浉咦姹炯o》中記載更為明確:“漢五年……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薄稘h書灌嬰傳》也記載:“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qū)④囼T別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
但由于缺乏有力的證據(jù),計正山的觀點一直以來未能產(chǎn)生較大影響。而馮其庸老先生對自己的觀點很有信心,覺得所掌握的證據(jù)很充分。
項羽到底是身死東城還是自刎烏江?不知此番是否能有定論。
[項羽之死新說:霸王葬身之地不在烏江]相關(guān)文章:
8.烏江自刎原文翻譯
9.《楊修之死》教案
10.青春小清新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