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實際是一個教師內(nèi)在文化素養(yǎng)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學就只能是個空架子。而事實上,包括本人在內(nèi),我們語文老師備課過程中更多的只是讀課本、看教案、學教參,以本論本。于是,一本語文課本僅僅是一本語文課本,學生通過課本看到的還是課本。
但事實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你不能認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是教學生讀懂課本上那非常有限的篇目就算是完成教學任務了。你也不能把一篇文學作品用一套公式定理來進行程式化的教學。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認識到,語文學習更廣闊的天地是在課本之外,在日積月累的廣泛儲存與積蓄中。而語文課本只是語文學習的一片小小的試驗田,它更多的時候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口,是一個文學通道,語文教師的職責便是引領學生透過這扇小窗口望見文學夜空中滿天的繁星,領略這星空綻放的閃爍著智慧的璀璨光芒。
從教三十年,深深體驗到一個語文教師的廣泛閱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且以古詩文教學為例,將點滴感觸,粗陳于此,與同行分享交流。
一、腹有詩書,教材處理別有洞天
哲學家大衛(wèi)休謨說:“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者的心中!苯處熓紫纫獙W會研究教材,語文教師一定要有獨立閱讀體驗,要有一雙善于從教材中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怪的東西上發(fā)現(xiàn)出美來”。讓我感觸尤其深刻的是我校語文教研組的田老師,他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每次聽課評課,他都能對文本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讓在聽教師恍然大悟,佩服至極。這種能力絕非與生俱來,而是與他的天天堅持閱讀密不可分。試想,教師自己只有一瓢水,而且這瓢水在風吹日曬下已日漸減少變質(zhì),還能把文本怎樣?以其昏昏,怎么可能使人昭昭?
是!當你拿到一個文本的時候,你要有獨到的鑒賞能力,你要聯(lián)系作者的一言一行,作者的一顰一笑,作者的淺吟低唱,作者的喜怒哀樂……你要細細品味,拿捏重心,只有在這個基礎上的課堂教學設計才最貼近文章的原始味道,你才能引導學生真正走進作品、走近名家。而這一切都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所謂“讀教相長”,所謂“讀書破萬卷,教學氣自華”者是也。
本人在古詩文教學中,就有深刻體驗。
俗話說,“文史不分家”,本人從來喜歡歷史,閑來,總會翻翻《中國通史》、《上下五千年》等史書。因此,對上下五千年歷史,頗懂一二。也喜歡讀古代文學史及文學大家的作品,這些閱讀為我的古詩文教學平添風采。比如,教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晨興理荒穢》、《五柳先生傳》,這三個文本被分別安排在八年級上第五單元和八年級下第五單元。在教《桃花源記》時,我便把陶淵明的人生經(jīng)歷、志趣追求與學生作過交流,還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上網(wǎng),了解過他的人生際遇、作品及風格,比照閱讀了他的《飲酒詩》與《歸園田居》組詩,同學們在閱讀中對陶淵明的志趣、追求已有所了解,也能吟誦他的諸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等名句,有了這個底子,這學期,學生再學《五柳先生傳》時,就毫不費力了,在掃清字面障礙的前提下,他們自己能輕松地解讀這篇文章了。
同理,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學《陋室銘》、《湖心亭看雪》;學《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等詩文,我給學生講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結”,給他們講了古代文人“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的心理。因此,在學習這些文章時,非常自然地,學生就會去探究作品的“時代背景,寫作背景,作者的人生際遇”以及作者的寫作風格。在七年級時上《陳太丘與友期》,他們已開始很有興趣地去了解魏晉風度了,這不是一個氣象崢嶸的年代,因此,學生的興趣督促我重溫了這個年代,重新走進了魏晉大家,而我的引導也培養(yǎng)了學生透過作品讀作者、讀時代的良好閱讀習慣。使得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不僅僅停留于字詞的疏通與就本論本。
有了良好的文史功底,古文教學不再枯燥乏味,我能引導學生眺望“經(jīng)典詩文呈現(xiàn)的精神氣象”,真正實現(xiàn)了生命的喚醒與詩意的回歸。我覺得,一個老師如果總是能高瞻遠矚、居高臨下,去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教學,以此引導學生讀好每一篇文章,真的能讓學生受益匪淺。
二、腹有詩書,語文教學燦若桃李
1、詩意語言,營造氛圍
“讀書讀到一定程度,平時上課就信手拈來,妙語聯(lián)珠;掌聲不斷、笑語相連;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像樂師按動琴鍵一樣得心應手”。
這是教學的理想境界,是教學上的珠穆朗瑪峰,沒有相當功力,難以做到;诒救藢旁娢牡氖煜,有時在課堂上確實也能營造這樣的氛圍--不時地插入古典詩詞,名人名言,經(jīng)典故事。久而久之,學生耳濡目染,心領神會,他們也非常注重古典詩詞的積累,名人名言的搜集,不時還能“我唱他和”。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首先,他們的古詩文功底肯定會越來越深。功底一深,他們就會有興趣去讀、去品、去模仿。長此以往,底厚力足,浩然之氣漸漸乎生。至于思維、表達、分析,寫作,不就都在其間進行了嗎?現(xiàn)在,我們學生一拿到新教科書,就會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的“課外古詩文閱讀”部分,搖頭晃腦地吟誦一翻,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熟悉的,便邀來同伴,“背”得更響,好不得意。有了這樣的情懷,語文教學就有了基礎,有了指望。
曾看到一位不知名的教師在網(wǎng)上的一篇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現(xiàn)在各地都在轟轟烈烈推行新課標,很有些削足適履和形式主義的傾向。對此,我有一個固執(zhí)的想法:中學也好,小學也好,語文的事情哪有那么復雜?教師自己先愛讀書讀好書了,再使學生愛讀書讀好書;教師自己先把文章寫好了,學生熏呀熏的也能寫得不錯了;教師上課出口成章了,學生學呀學的,也能意暢辭達,甚至富有文采了--不就得了嗎?
2、名著導引、激發(fā)興趣
去年,于丹的《〈論語〉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國》極為暢銷,本人也買來看了,發(fā)現(xiàn)《論語心得》比較淺近,又雅俗結合,適合我們的學生讀,而《品三國》,如非讀過《三國演義》,著實難讀!墩撜Z》與《三國演義》可是經(jīng)典著作,何不帶領學生一起讀呢?于是,利用暑假,布置閱讀《三國演義》與《〈論語〉心得》,并做好讀書筆記,開學一看,發(fā)現(xiàn)有一個同學讀《三國演義》,儼然一幅易中天的架式,天天讀一回,又天天品一回,他的讀書筆記儼然一本“品三國”了。乍一看,品得還挺有道理,何不請他為同學們講講呢,于是由三名同學組成的“講師團”為兩個平行班同學開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講座課。盡管稚嫩,卻閃耀著思想的光芒,盡管難登大雅之堂,卻著實令講座的同學大為興奮,過了一把教授癮,讓全體同學都心生羨慕,躍躍欲試。每次寒暑假,我都給學生布置了名著閱讀作業(yè),并鼓勵他們做好讀書筆記。兩年來,學生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天天閱讀,天天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每個同學都有了厚厚的近兩本讀書筆記。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當然,課外引領,光有推薦,讓學生自打自鬧可不行,教師定要融入其中。接手這個班近兩年來,本人自己也在班上開了三次講座。--“中國古代文學史簡介”、“我‘品三國’”、“唐詩宋詞”,基于對外國文學史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的不了解,這方面的教學與引導比較欠缺,深深感到愧對學生,正努力閱讀這方面的書籍。
“讀書心得”、“學生講座”、“教師講座”,在相對枯燥的學習生活中可能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的,對于閱讀,教師最該做的,就是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和提升他們的閱讀品位。其中,教師自己喜歡讀書,是做到做好的第一前提。當教師懷著一顆被屈原、司馬遷等形象激動過、被李白、杜甫的詩意浸潤過、被余秋雨、周國平等哲理文字熨服過……被真善美洗禮過的心靈走進課堂時,他(她)的教學就會具有直達學生心靈的震撼力。
我們一直埋怨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課外閱讀無序低效,責怪他們讀了多年的書,還不會讀書,每次考試,錯得最多的肯定是閱讀題。我想,所有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我們的語文教師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認為語文教師要努力實現(xiàn)教師自身的轉(zhuǎn)變,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必需,讓書籍成為我們的精神伴侶,讓“讀書創(chuàng)造成果”成為我們當今和未來“贏”的策略!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鄒兆文 胡志強《語言分析與文本解讀》,《語言教學與研究》,20
[腹有詩書教自華(人教版)]相關文章:
2.對教案的教后反思
3.用捧腹大笑造句
4.
5.
6.
7.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