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一點審讀
廣西昭平縣昭平中學語文組(郵編:546800) 尹春花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大量運用了引用、列數(shù)據(jù)、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教參指出“在教學中應(yīng)該指出,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jù)!痹谔幚斫滩纳,很多老師也喜歡把這首詩作為一個切入口,讓學生借此信息抓出一些關(guān)于荔枝的一般知識,并以判斷這首詩是否正確來確立學生對荔枝的感性認識。結(jié)構(gòu)圖一般如下:
殼如紅繒--錯
膜如紫綃--誤作
瓤肉瑩白如冰雪--正確
漿液甘酸如醴酪--對
這些信息都是從作者賈祖璋老先生的文段里得出的。但這樣的解讀是否正確?
我在廣西教書,廣西是荔枝的重要產(chǎn)地之一,所以,學生對荔枝自然也熟悉得很。但分析到“殼如紅繒--錯”時,學生開始議論起來。學生提出,白居易是以詩人感性的眼光來看荔枝的,白居易的“殼如紅繒”應(yīng)該是把殼的顏色比做“紅繒”,而不是作者賈祖璋所說的“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tài)”。學生的解讀讓我開始重新審讀白居易的《荔枝圖序》。
翻閱白居易的《荔枝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文中關(guān)于《荔枝圖序》的寫作目的 “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文中的“一二三日”是概數(shù),表示時間很短,即人對荔枝的認識不多。第一個“識”意為“認識”,引申為“見過”,第二個“識”可引申為“了解”!安蛔R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就理解為:沒見過以及見過卻了解不多的人!独笾D序》的寫作目的就是: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了解不多的人。另一種理解,“識”都取“見過”之意, “一二三日”是確數(shù), “及”取其引申義“涉及、牽扯”,“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直譯即為“沒見過荔枝和見過荔枝但不涉及(荔枝摘下后)一二三天(內(nèi)見過)的人”。意譯即為: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見到它三天以內(nèi)變化情況的人。
該取何種解釋?荔枝在古代非常難求。為了博得楊貴妃一笑,唐玄宗不惜冒用加急文件,快馬加鞭趕運荔枝,留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千古絕諷和罵名?梢,荔枝的保鮮和運輸能夠在當時仍是一大難以解決的問題。荔枝 “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結(jié)合當時的保鮮水平和運輸能力,我們可以知道,當時見過荔枝的尋常百姓,大部分也是見到或吃過“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的荔枝,是已經(jīng)變了質(zhì)的荔枝。因此,第二種解釋更為貼切現(xiàn)實,貼切說明性文章“用詞精確”的特點,作者寫作《荔枝圖序》的目的即是: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雖然見過卻沒有見到它三天以內(nèi)變化情況的人。
既然寫作目的是為了向人們介紹離本枝不超過三天的荔枝,那畫面中的荔枝也應(yīng)為最鮮活形態(tài)的荔枝。說明事物的文字,多為直觀上對畫面進行修整!独笾D序》這篇畫中序文,文字應(yīng)是說明或補充畫面內(nèi)容。依此,“實如丹”“殼如紅繒,膜如紫綃”應(yīng)是作者從視覺感受上對圖畫中荔枝顏色的補充說明,即“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 “殼像紅綢,膜像紫綢”,這是荔枝的特有顏色。再者,紅繒手感滑潤,荔枝粗糙凹凸起伏,見過荔枝的人都不會把二者從形態(tài)上進行比較。白居易的本意是向人們介紹荔枝的一些知識,他本人也見過荔枝吃過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因此,他不可能向別人傳達“荔枝的形態(tài)和紅繒相類似”這種顯而易見的錯誤,賈祖璋老先生說的 “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tài)”當為錯誤的理解。且荔枝和紅繒的共同之處只在于顏色上的接近,白居易詩序中的“殼如紅繒”并未“錯”,詩人是用了老百姓熟悉的“紅繒”來做一個比喻,便于沒見過荔枝的人能直觀而準確地把握荔枝的顏色。錯的是賈老,他斷章取義的誤解了白居易的序文。而同樣的,“膜如紫綃”也同樣是詩人用詩性的眼光來寫荔枝。反觀荔枝殼內(nèi)壁,映入我們眼簾的確是這如紫綃般美妙的顏色!皻と缂t繒,膜如紫綃”完全符合荔枝的真實狀態(tài),且體現(xiàn)了詩人對荔枝的詩意解讀,解說通俗易懂且富有浪漫的想象力。所以,在講解《南州六月荔枝丹》時,若完全從賈祖璋老先生的文字來看荔枝,則違背了白居易創(chuàng)作《荔枝圖序》的本意,也違背了《荔枝圖序》的原文信息。
那這段文字該如何處理?筆者認為,有效的方法即為,先讓學生看看賈祖璋老先生對荔枝的說明,學生再結(jié)合自身對荔枝已有的了解來審視賈老先生的表述,批判接受文章信息,這樣,才不違背科技說明文“傳播科學知識”的本來意義。
[對《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一點審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10.高一地理必修一的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