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記 教學建議一、文章主旨
文章從記述墨地遺跡入手,指出王羲之的書法達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從而闡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學苦練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學習,提高道德修養(yǎng)。
二、結構內容
《墨池記》是“記”體。按照“記”體的格式,先記地點,次寫景物或傳說,再寫事情,然后寫功用或影響,最后說明作記原由。由此,本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說明墨池的所在,接著指出古跡不實,然后強調不由天成,而須“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題小意宏,發(fā)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記”緣由,諷諭宣揚不當。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寫作時間、作者,屬于“記”這種文體的固定體例。
三、以小見大的構思
這是一篇雜記,作者由墨地的一個傳說,引發(fā)出學習必須勤學苦練的道理;再由學習書法推及到道德修養(yǎng);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必將永遠影響后世。步步推進,層層深入,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本文題目不大,但文章緊扣“墨池”這個中心,通過王羲之墨池的具體事例來闡明道理,生發(fā)廣,開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內容豐富,收到以小見大的效果。
四、鮮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雜記,但雜而不亂。結構嚴謹,章法細密,條理分明,層層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跡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結論,再從學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從王教授求文想到“雖一能不以廢”,又從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對后世影響會更大。文章邊敘邊議,層層生發(fā),縱橫開合,曲折盡意。如關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當時就已不止一處,作者既為臨川墨池作記,據(jù)此考據(jù)一番,也是符合“記”這種體裁的寫法的。但是作者只用“豈信然邪”一筆帶過,不去節(jié)外生枝,而是順此引導人們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練習書法的,然后一語破的地說明道理。從全文看來,記事是次、是略,說理是主、是洋。道理雖然因事而發(fā),但說理是目的,記事是手段,這樣安排結構,文章的主題顯得鮮明突出。
五、平實含蓄的語言
《墨池記》是曾鞏雜記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創(chuàng)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體現(xiàn)了其文從容平實、委婉嚴謹?shù)娘L格特色,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沈德潛評此文說:“用意或在題中,或出題外,令人徘徊賞之語言精練自然,筆調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敘事,有議論,內容豐富,得益于其語言之精練;文章不重辭藻雕飾,顯示出平實、自然的作風;多用詰問語氣,但卻不大聲色,多以測度語氣出之,給人紆徐從容,一唱三嘆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轉含蓄,富有啟發(fā)性。
六、設問句的運用
本文中運用了不少的設問句,于委婉含蓄中,富有發(fā)人深思的無窮意趣。如:豈有消樣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莫非他在隨心所欲、縱情漫游途中,在這臨川歇息,停留過嗎?)此處用設問推測的語氣,指出他曾到臨川一帶,也就是間接解釋了臨川城東為什么會留下墨他遺跡的原因,補充說明了臨川墨池的來歷。再如:“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我推測王君的心意,難道是由于他喜愛別人的長處,即使只是一技之長也不讓它埋沒不聞,因而連他的遺跡也一并重視嗎?)用此設問,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時也表明作者寫這篇“記”的深意所在--不僅僅重視遺跡,而更重要的是“勸其學者”勤學苦練以成大器。
七、教學方法建議
1.文章名為《墨池記》,但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并不單在狀寫墨池,而是意在勸學。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寫作意圖。
2.自古以來,有關王羲之的故事廣為流傳。教師可以多搜集一些相關內容講給學生聽,以增強學習興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再找一些勤學苦練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養(yǎng)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
墨池記 教學建議
[墨池記教案(河大版八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蟬的教案設計
2.閣夜教案設計
3.《草》教案設計
4.寫作教案設計
6.八年級下地理教案設計
10.《春曉》的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