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樹相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篇教我們怎樣說理的典范小故事。文章先用大量的筆墨詳細地描述鄒忌和妻妾客人的對話,生動地刻畫了鄒忌的心理活動經(jīng)過和神態(tài)動作,寫得生動活潑,富有理趣。作者以自己與徐公比美受到妻妾客人的不切實際的贊揚一件生活小事,諷喻了高高在上的國君更易受臣民蒙蔽的道理。作者先以妻、妾和客三種人的不切實際的相同的回答,推出了他們說假話的原因: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接著將生活中的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的家庭及人際關系與 “宮婦”“私王”、“大臣”“畏王”、“四境之內”“有求于王”的君臣的關系一一對應并比較,水到渠成地推出君王受蒙蔽很深的事實,使齊威王心悅臣服地接受了批評,從而證明了廣開言路從諫如流能興邦強國的重要性。文章說理透辟,論證有力,得益于其恰倒好處地運用類比論證法。什么是類比?類比是根據(jù)兩個事物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屬性,其中一個事物還具有另一屬性,從而推出另一個事物也可能具有這一相同或相似的屬性。可見,類比是用以進行推理的一種思維方法,用這樣的思維方法進行推理通常就叫類比推理,有時簡稱類比或類推。
使用這種論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一、類比論證是用兩個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進行比較。甲事物(指客體)具有某種屬性,從而論證乙事物(指主體)也具有某種屬性。鄒忌的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與齊威王的“宮婦”“私王”、“大臣”“畏王”、“四境之內”“有求于王”都是人際關系方面的事實,鄒忌得到不切實際的贊美的事實和齊威王受蒙蔽的事實有相同的屬性。反過來,如果齊威王沒有和類比的事實有相同的屬性,也就不能推出“王之蔽甚矣”的這個正確的結論。由此可見,用來類比的客體事物(鄒忌比美)在論證中起著印證主體事物(齊王之“蔽甚矣”)的作用。
二、用來類比的甲事物,一般是生活中比較小的事,例如:“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樣想過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一點?并且慶幸并且感激這樣的安排?”(《我與地壇》)本段文字將學生看待起早辛勞的學習與長長的假期的悠然享受的態(tài)度與如何對待生與死這樣的大問題進行類比,從而印證了死不必急于求成,死是“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的大道理,生是勞苦,死是休假,耐人尋味又風趣幽默,樂觀豁達,表明了對死亡的看法和態(tài)度。
三、類比論證的重點在說理的羅輯性和嚴密性。如《鄒忌諷齊王納諫》里是通過相同的屬性的兩兩相比,將妻“私臣”、妾“畏臣”、客“求于臣” 與“宮婦”“私王”、“大臣”“畏王”、“四境之內”“有求于王”兩兩對應,令人信服地推論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從而有力地說服了齊威王納諫。所以,類比論證是在嚴密的說理中使人信服地承認某個道理。例如:2004年陜西高考滿分作文《任人唯親,任人唯賢》的片段:古往今來,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屢見不鮮,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古時有一位賢臣,深得君主信任,君主要他推薦一位能輔助自己處理國事的人,他出人意料地推薦了跟自己有仇但很有才能的人。晏子也是中國古代的名臣,他竟然將跟隨他多年,情同手足且從沒有做過錯事的高綴辭退了,原因是高對他的過失一言不發(fā),他們都是人,都有普通人的感情,可是,他們在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時候,沒有被感情所左右,做出了理性的選擇。作者先將古代的兩位賢臣做類比,同樣是朝廷重臣,同是舉薦人才,但一個是舉薦跟自己有仇的人,一個是辭退了跟隨自己多年的人,原因何在?小作者一語中的:“他們在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時候,沒有被感情所左右,做出了理性的選擇!本o接著假設類比:如果當今社會的領導們在任用干部、選拔人才時,能像古代的這位賢臣和晏子一樣,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少---些感情的色彩,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我們黨的干部隊伍也許會更加純潔,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就會更有保障。古人尚能做到任人唯賢,更何況今人呢?推理嚴密,很有說服力。
在作文中運用好類比論證,不僅可以使論證的道理透辟,令人信服,還可以使說理淺顯易懂,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如果我們在運用過程中注意以上幾點,也一定能使自己的作文征服老師讀者。
(作者地址:新疆博樂市高級中學 郵編:833400)
萬樹相
[類比說理,透辟有力--《鄒忌諷齊王納諫》寫作手法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