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用法。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學習古人再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 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用法。
2、 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脈絡。
教學難點:
1、 理解高超的勸說藝術。
2、 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195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xiàn)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二、作家、作品簡介:
作者:《左傳》的作者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
名稱:《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 “《春秋》三傳”( 同為孔子編著的《春秋》作詮釋)。《左傳》是“十三經(jīng)”之一。
地位、內(nèi)容:《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它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的歷史,包括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nèi)容,既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特點:《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人物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
三、史書體例:
1、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2、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3、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如《戰(zhàn)國策》。
4、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5、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6、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他的《通鑒紀事本末》
四、背景介紹: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
其一、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其二、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覺曾無禮于重耳,因此,戰(zhàn)前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中,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兩年之后發(fā)動了這場戰(zhàn)爭。
五、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疏通生字詞。
汜南 佚之狐 夜縋而出 亡鄭以陪鄰
共其乏困 闕秦 秦伯說 逢孫 失其所與,不知
2、再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jié),并請學生講述該故事。
3、討論各段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
開端:秦晉圍鄭
發(fā)展:臨危受命
高潮:智退秦師
結(jié)局:晉師撤離
六、深入探究。
1、第一段詞句講解: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2、分析第一段:
A、秦晉圍鄭,鄭國的形勢怎樣?
危在旦夕,國運懸于一線。
B、秦晉圍鄭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無禮于晉,且貳于楚。
根本原因--稱霸擴張的需要。
C、你認為晉軍和秦軍出兵的理由是否正當呢?
不正當,鄭國的做法是出于為自己的國家安全著想,并沒有不對的地方。
D、第一段交代圍鄭的原因和駐軍位置有何作用?
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
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那么秦國是可以爭取到晉國一邊的;且兩國軍隊分地駐扎,那么鄭國有機會單獨與秦國接觸,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提供了條件。因此開篇交代圍鄭的原因和駐軍位置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第二節(jié)
一、講析第二、三段
1、第二段詞句的講解: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臣之壯也 無能為也已
是寡人之過也
2、分析第二段:
A、佚之狐對燭之武勸退秦師有把握?從哪個字看出?佚之狐為什么對燭之武勸退秦師這么有把握? 這對刻畫燭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必”
因為佚之狐非常了解燭之武的外交才能;佚之狐對鄭、晉、秦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B、分析佚之狐形象?
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fā)現(xiàn)并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杰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皣R樱羰範T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shù)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C、從秦晉圍鄭的原因來看,照常理佚之狐應建議鄭伯派使臣到晉國去,但佚之狐卻建議鄭伯派使臣去說服秦,原因是什么?難道他不怕使臣在途中被晉國殺害?
鄭國曾派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此次如果再派人到晉國游說也是枉然;在秦晉聯(lián)盟中有一個主動者有一個被動者,那么那個被動就可能成為破解聯(lián)盟的關鍵了。
秦晉駐軍并非同一地,而分別為氾南、函陵。因此燭之武才能成功進秦營。
D、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辭”后“受”,有什么作用?
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先“辭”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
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而先“辭”后“受”則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zhì)。
E、“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蓖嘎冻鲆环N什么樣的情緒?為什么燭之武這樣說?作者這樣寫會不會影響燭之武的形象?這屬于什么描寫?
透露出燭之武的不滿、委屈和抱怨。
他之所以會發(fā)牢騷、不滿、委屈和抱怨,主要是因為燭之武年輕時未能被鄭伯重用,像孫悟空一樣只做了一個小馬倌,當他在本文中被舉薦時,已經(jīng)七十多了。燭之武懷才不遇,虛擲青春,而產(chǎn)生悲嘆、不滿、抱怨的情緒很正常。
這樣描寫不會擋住他光輝的一面,反而是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逼真、有血有肉。
直接描寫,表現(xiàn)燭之武自謙,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zhì)。
G、分析鄭伯形象:
善于納諫: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xiàn)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勇于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睂⑦^錯攬到了自己身上。
精于言辭:“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编嵅耆驹跔T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同燭之武后來站在秦伯場勸其退師的說辭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
3、第三段詞句的講解:
夜縋而出 若亡鄭有益于君 敢以煩執(zhí)事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以為東道主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且君嘗為晉軍賜 朝濟而夕設版焉 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
4、分析第三段:
A、“夜縋而出”說明什么?
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
B、燭之武是如何勸退秦師的?
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銳氣,以退為進!扒貢x圍鄭,鄭既知亡矣”。
其次闡明利害,亡鄭利晉,動搖秦君。 先假設亡鄭有益于秦,那就滅了我們鄭國,接下來分析分析亡鄭利晉不利于秦:“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秦在西,鄭在東,中間隔著晉國,秦要跨越晉國,把鄭國的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作為自己的邊邑,這是很難辦到的!巴鲟崱敝,鄭國的土地不為秦所得,反為晉所有,結(jié)果是“鄰之厚,君之薄也”,從而提醒秦國不可“亡鄭以陪鄰”。
再次替秦著想,舍鄭利秦,以利相誘。“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舍鄭”,就是放棄攻打,不滅鄭。這是燭之武從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議。鄭國在秦國的東方,以此可作為“東道主”,那么秦國使者往來,遇到資糧不足,鄭國便可盡地主之誼,給予供給,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
然后引史為例,晉君不可信,挑撥秦晉。20年前,晉公子夷吾流亡時,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幫助他返回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所以說,“君嘗為晉君賜矣”。當時,夷吾曾許諾把晉的焦、瑕二邑給秦國,作為酬謝。但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建工事,與秦國對抗。晉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與之共事,決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這一角度,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
最后推測未來,闕秦利晉,勸秦謹慎,F(xiàn)在晉國把鄭國當做它東邊的疆界,而它進一步擴張的野心不會就此打住,如果它今后不削減秦國,它在哪里獲取它貪求的土地。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C、燭之武打動秦伯的原因何在?即秦伯為什么退兵?
燭之武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見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據(jù)理質(zhì)問,又不苦苦哀求,他深知秦晉圍鄭,除秦晉是軍事聯(lián)盟外,主要是秦伯想從滅鄭中撈取好處,燭之武于是對秦伯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動之以“利”,曉之以“理”,終于使趨“利”而來的秦兵,不僅立即避患而“退”,還反過來“與鄭人盟”,派軍隊留守鄭國,幫助鄭國抗晉。
D、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善于利用矛盾;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講究語言藝術:機智善辯的外交家
E、小組討論,如果我們要說服一個人,應注意哪些方面?
態(tài)度要好,首先不能讓對方反感。
善于根據(jù)說服對象和說話環(huán)境采用合適的語氣。
勸說前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情況,了解對方的心理,找到突破點。
巧用對比手法,陳述利弊,讓對方舍棄原來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
觀點。
F、說秦的結(jié)果是什么?
秦鄭訂立盟約;秦國駐兵守鄭
G、燭之武從臨危受命到智退秦師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什么形象呢?
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叭羰範T
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
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
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
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
愛國志士。
勇士:兩方交戰(zhàn),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后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quán)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后,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zhì),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系;并且用發(fā)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并最終和鄭國結(jié)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辯士”形象!稗q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第三節(jié)
一、講析第五段
1、第五段詞句的講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 吾其還也
2、分析第五段
A、晉文公最后以哪三條理由退兵?
“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
B、晉侯對于撤軍說了三點理由,你認為哪點最重要?
“不仁”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
攻鄭!安恢辈攀菍嵸|(zhì)!安恢本褪遣焕碇抢,就是缺少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缺少冷靜判斷!耙詠y易整,不武”,勝負之數(shù),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C、課文中還有兩處說辭,一是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二是晉伯說服子犯不攻擊秦國,想想這和燭之武說服秦君有何異同? 為什么會有不同?
同:都主要是從利益角度來說的,打動了對方。 異:燭之武說辭委婉,迂回曲折;鄭伯、晉侯說辭直截了當。
原因是說話對象不同。
D、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指出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
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nèi)容。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二、復習鞏固
1、指出下列句中屬于哪種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說出它的意思
且貳于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夜縋而出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 共其乏困 且君嘗為君賜矣
朝濟而西設版焉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闕秦
闕秦以利晉 與鄭人盟 因人之力而敝之
2、特殊句式
A、將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充出來。
辭曰:“臣之壯也…… ” 許君焦、瑕 夜縋而出
敢以煩執(zhí)事 晉軍函陵,秦軍
B、指出下列句子屬于哪種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 且貳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鄭伯
何厭之有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找出本文的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3、下列句中有無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說
失其所與,不知 何厭之有 焉用亡鄭以陪鄰?
4、說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行李之往來 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出行時帶的包裹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共其乏困 古義:缺少的東西;今義:精神不好
5、掌握下列虛詞的用法
以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哪
里)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哪里)
王斌
[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0.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