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長在農(nóng)村的,二十幾年前的鄉(xiāng)村生活,恍如昨日。
吃是頭等重要的事,不必說過年時待客非得燒個十八碗二十碗,也不必說春雷響過挖三根春筍來燒一碗油燜筍,單說平日里的菜蔬就已讓人神往:要燒湯了,院邊摘一根絲瓜,雞棚里母雞剛下的蛋還有余溫呢,一會兒一大碗絲瓜雞蛋湯就端上了桌;要吃毛豆,田埂邊見縫插針種的毛豆拔一棵,鹽水煮毛豆是上好的下酒菜;要吃小白菜,自留地離家不過二十米,掐一把,碧綠鮮嫩的,炒炒吃,翻三下鍋鏟就熟……鄉(xiāng)村似乎到處是菜園,番茄、黃瓜、茄子、花生、玉米、豇豆,紅的、黃的,青的、紫的、綠的,看不完的風(fēng)景,變不盡的顏色,自然本色到家。鄉(xiāng)村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摸螺螄、釣甲魚、捉黃鱔,能讓飯桌添一些葷腥。
最想念家里的西瓜。那時父親還健在,他雖生在農(nóng)村,卻也讀過不少書,剛改革開放時,他日思夜想的就是發(fā)家致富,那時的他不年輕了,卻有使不完的勁。跟著父親在瓜田里勞作是辛苦的,晚上還在瓜田的草棚里守瓜。二十幾年前,西瓜還不是平常的吃食,不太有人家種瓜。村里人見你家瓜熟了,摘個吃吃,這能叫偷么?你若守著,村里人就不好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地嘗鮮。想念和父親一起在瓜棚的日子,總喜歡聽他天南海北地聊,蚊蟲叮咬的煩惱都被聊天的樂趣趕跑。那時的天很藍,星星很亮,土地特有的清香我真真切切地享受著。父親故去已整十三年,土地的清香我早已木知木覺。
住在臺門的好處不多,不便卻不少。我家所在的臺門是合圍成正方形的幾戶人家,一律兩層樓,地勢低洼,一到汛期,便水漫金山,于是先搶救要緊的東西,米啊這些先搬上樓,瓶瓶罐罐搬上八仙桌,以防漂浮出去撞破。忙完后大人們看水漲,小孩成群結(jié)隊地玩水,反正幾乎每年要來一兩次,大家都習(xí)慣了,碰上旱年,大家還奇怪怎么沒發(fā)大水。臺門除了漲水,還有就是狹小,幾乎都是每戶人家一樓一底,夏天悶熱無比,到堤上乘涼是每人必做的事,有捧著飯碗就出來的,男人們習(xí)慣點根煙,女人們搖著蒲扇,“劈劈啪啪”趕蚊子的聲音不絕于耳。男人們在雙搶忙完后津津樂道的是稻谷的產(chǎn)量,還會比誰家的孩子會讀書;女人們有的在渠道邊洗洗涮涮,有的抱著幾個月大的嬰兒逗玩著,還不知疲倦地亮著大嗓門。那時奶奶還在,七十來歲了,吃齋念佛,一臉慈祥,農(nóng)忙時她會煮了點心,燒了茶水,送到田埂上,F(xiàn)在一閉上眼睛還能看到奶奶邁著小腳、拎著茶水上田埂的模樣。
臺門的冬天是熱鬧的,家家搬了椅子板凳到院子孵太陽,男人們抽煙、喝茶,女人們織毛衣、補衣服,于是東家長西家短的故事在懶懶的冬日里飛揚了。
臺門早拆了,如今家家戶戶都是三四層樓房,白墻黛瓦,鋁合金窗,再裝幾臺空調(diào),有序地矗立著,一派新農(nóng)村欣欣向榮的景象。在農(nóng)村也難得見到泥土了,哪條道不鋪上水泥?好些人家買了汽車,大家可不想車子開過塵土飛揚。村邊的工廠日夜機聲隆隆,鄉(xiāng)村的寧靜越來越稀罕了。
在農(nóng)村生活了十幾年的我,現(xiàn)在偶爾回鄉(xiāng)也會水土不服。走在鄉(xiāng)間的水泥路上,吃著超市買回的菜,夏天躲在空調(diào)的陰涼里,心中總想起二十年前的璀璨星光和那舊時的芳香。
蔣溪
[感受鄉(xiāng)村 高考優(yōu)秀作文范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