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了《漁父》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后,我拋給同學一個問題:屈原與漁父的精神境界,哪個更高?你更喜歡誰?大家一下子興奮起來,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有的說,屈原是愛國憂民的,深思高舉,最后跟祖國同歸于盡了,他的精神境界更高,我喜歡他。有的說,漁父淡泊名利,與世推移,超然物外,教會我們怎樣為人處世,我喜歡他。我總結說:這兩個人物,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觀、人生哲學。屈原不惜犧牲生命也要堅持理想的人生態(tài)度,是舍生取義的代表,而漁父的處世態(tài)度是深受老莊教誨的,他知天達命、明哲保身,與屈原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對比鮮明。他們的人生選擇,都沒有錯,至于那個精神境界更高,就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比如,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不幸,你該怎么辦?或許我們會把煩惱痛苦拋擲腦后,勇敢地與殘酷的現(xiàn)實作斗爭;蛟S我們會退縮消沉,一蹶不振。 再比如,我們與別人有摩擦、紛爭的時候,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就不要生氣上火,甚至大動干戈。有的人就因為公交車上爭個座位就動手打人,出口傷人,沒有必要啊。這樣,我們就不自覺地用到了屈原的堅持和漁父的超脫的兩種處世哲學。
那么,對于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該學屈原還是學漁父呢?比如,當今中日對于釣魚島的矛盾,這就是國家尊嚴和主權的問題。我們是釣魚島的主人,日本侵略了我們國家,
還要霸占我們的國土,作為“二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中國要毫不退讓,誓死捍衛(wèi)國土主權。也就是說,我們要學習屈原的為真理、為理想果敢決絕的精神,不能學習漁父的知其不可就不為的避讓主義。
當然,漁父與老莊的灑脫淡定的處世態(tài)度,確實能使我們的生活快樂、詩意,給我們的心靈世界開拓一片凈土,正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那樣,適時而動,給我們的人生進退找到理由,不至于活得太累。不過,大家還要看到,大凡功成名就的人,沒有不是慘淡經營、艱難跋涉的,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也在所不辭啊。所以說,生活就是矛盾的,人生是一場苦旅,直面人生需要承受一場又一場痛苦的抉擇。老漁夫見屈原不聽他的忠告是“莞爾而笑”,唱起《滄浪歌》,“鼓枻而去”的超然平和,也許是經過了幾十年的人生歷練,目睹了無數(shù)的風雨滄桑,才變得如此的。
總之,學習《漁父》這篇課文,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為人處世,當我們在苦苦追求的東西擦肩而過的時候,能夠清醒理智地面對得失,不至于走上極端。 現(xiàn)在的孩子心靈大多很脆弱,經不起什么挫折與打擊,迫切需要使心靈逐漸成熟起來。
天涯孤客
[《學屈原還是學漁父》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美術教師隨筆
2.教師工作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關于學最美教師的心得體會
8.2017大學教師思想?yún)R報
9.音樂教師隨筆
10.教師數(shù)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