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新選入了一些名家名作,這些作品在過去由于種種原因不大為人們所知,但它們的魅力卻像陳年老酒,歷久彌香。《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之前的學者贊譽的都是梁任公的演講風范和梁實秋對任公的成功塑造,認為他們講的精彩,寫得傳神。其實聽過梁任公演講的人不少,未必都像梁實秋這般迷醉;喜歡任公演講的人更多,卻沒人留下讓人共鳴的文字。只有這二梁發(fā)生碰撞,才產生了這首由名師高徒合奏的知音之曲。就像俞伯牙遇到鐘子期,才留下的千古絕唱:演奏者技藝高超,但曲高和寡;傾聽者悟性超群,遂鑄就經典。
這首名曲可以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起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他的廣東官話是很夠標準的,距離國語甚遠,但是他的聲音沉著而有力,有時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一字,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演奏者的形象絕對不能算美好,但當這個人“步履穩(wěn)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時,外形上的不完美反而成了獨特的魅力了!吧艺吒改福艺啧U叔”,只有知己或者粉絲才能有這種審美能力。而描寫上的反差又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不同凡響,給看官們極深刻的印象。接下來老梁兩句看似隨意的開場白,一般人也許一笑而過,甚至會覺得這老頭有點矯情。但小梁卻聽出了老師隨意中的精心:在“謙遜”的同時不忘來點小“自負”。仔細咀嚼小梁的點評,看官們才恍然大悟,不禁為自己的粗心而汗顏。至于覺得獨具個性的廣東官話也比標準國語效果更好,這就只能說明小梁同學當時對老梁老師已經“五體投地”了。
不管怎樣,看官們讀過這段文字,也都認為老梁先生很有大師風采。師徒第一回合配合默契。
第二樂章:承
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jié),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這段話先是對大師的演奏進行現(xiàn)場直播:古樸的十六字詩,蘊含起承轉合、命運浮沉。然后把音樂的意境描繪出來:茅津渡口,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哀從中來。就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老梁對《箜篌引》的講演有多好,沒聽過他原聲的人無從知道。但二十多年后聽過他演講的人還能“頓時憶起”當時的情形,并活學活用于生活之中,可見這堂課有多成功。不知老梁老師講授的《箜篌引》在其他同學腦海中是否存有同樣深刻的記憶?我想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第三樂章:轉
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后,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這應該是樂曲中的輕松一刻了。大學里確實有許多老師喜歡在課堂背書,但像這位大師這樣背得有喜感的不多見。敢在課堂上背書,一定有充分的準備;沒有準備好的材料,沒有誰會在課堂上出糗。對于背書的教授,而今的學生未必有多敬佩。而投入到老師的背誦世界里,與他同歡喜共焦急的學生就更難找了。這種情形出現(xiàn)在而今的大學課堂里,恐怕會引來哄聲一片。多可愛的一對!因為真實,所以鮮活。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又聽他講杜氏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這是樂曲的高潮部分,演奏者全情投入,與音樂融為一體。傾聽者進入了忘我的境界,完全被樂曲所左右。如果說老師先前還是在講課、在表演的話,此刻已進入了真正的生活中:他由作品中的世界不知不覺進入到了現(xiàn)實世界,情不自禁的表達喜怒哀樂,拳拳愛國之心,令人動容。如果說學生先前還在津津有味的陶醉在老師的講課藝術中的話,此刻已忘記了這是一次演講了,只知道跟著先生笑,跟著先生哭,就像小時候呆在媽媽身邊的孩子。
看官們讀到這里,終于明白老師之所以被學生銘記了。確實,“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的老師,就算他偶爾有背不出書的情形,又什么關系呢?
第四樂章:合
這一篇講演分三次講完,每次講過,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
一堂課改變一個人的興趣愛好乃至人生道路,這應該是對其的最高評價吧。梁任公先生如果泉下有知,知道梁實秋同學對自己的點評,一定會摔琴以謝知音的。
感謝老梁老師和小梁同學,讓我們知道中國教育史上有這么成功的一堂課。
劉緒如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賞析]相關文章:
5.《桃花源記》賞析
6.《小石城山記》原文及賞析
10.《喜雨亭記》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