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印象
林清玄,1953年出生,臺灣高雄人。筆名秦情、林漓等。畢業(yè)于臺灣世界新聞?茖W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1973 年開始散文創(chuàng)作,1979年起連續(xù)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yōu)秀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酒》《鴛鴦香爐》
《白雪少年》等。
林清玄是臺灣鄉(xiāng)土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以他淳樸靈性的文筆,把我們帶進一個寧靜而溫情、的世界。.其間洋溢著對人世普遍的關愛,閃射出至純至善的人性美的光環(huán)。有評淪家認為,林清玄散文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在于,他把東方審美智慧和佛家宗教情懷熔于一爐,衍生了另一番氣度和境界。其實,林清玄散文宗教情結里。包含的不僅僅是佛,更有著至愛人生的現(xiàn)實精神。
鏈接中考
中考回眸
《梅香》2005年重慶中考卷,《生命的化妝》2005年甘肅蘭州中考卷.《心田上的百合花》2004年重慶市、2006年安徽課改區(qū)中考卷,《好雪片片》2006年浙江溫州中考卷,《紅心番薯》山東威海中考卷;《黑暗的剪影》2008年北京密云中考卷,《松子茶》2010年四川自貢中考卷,《買饅頭》2010年浙江寧波中考卷。
真題回放
買饅頭
①家后面市場里的饅頭攤,做的山東大饅頭非常地道,飽滿結實,有濃烈的麥香。
②每天下午四點,饅頭開籠的時間,聞名而來的人就會在饅頭攤前排隊,等候著山東老鄉(xiāng)把蒸籠掀開。
③掀開饅頭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煙霧陣陣浮出,饅頭--或者說是麥子--的香味就隨煙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時的時間,不管是饅頭、花卷、包于就全賣光了,那山東老鄉(xiāng)就會扯開嗓門說:“各位老鄉(xiāng)!今天的饅頭全賣光了,明天清早,謝謝各位捧場。”
⑤買到饅頭的人歡天喜地地走了。沒買到饅頭的人失望無比地也走了。
⑥山東老鄉(xiāng)把蒸籠疊好,覆上白布,收攤了。
⑦我曾問過他,生意如此之好,為什么不多做一些饅頭賣呢?
⑧他說:“俺的饅頭全是手工制造,賣這幾籠已經(jīng)忙到頂點了,而且,賺那么多錢干什么?錢只要夠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會到市場去排隊,買個黑麥饅頭,細細品嘗,感覺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別有滋味。
⑩有時候,我會端詳那些來排隊買饅頭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婦,有的是小販或工人,也有學生,也有西裝筆挺的白領階級。有幾次,我看到一位在街頭拾荒的人。有一次,我還看到在市場乞討的乞丐,也來排隊買饅頭。(確實,六元一個的饅頭,足夠乞丐飽食一餐了。)
○11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沒有分別地在吃著同一個攤子的饅頭,使我生起一種奇異之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因角色不同而過著相異的生活,當生活還原到一個基本的
狀態(tài),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誕生、吃喝、成長、老去,走過人生之路。
○12我們也皆能品嘗一個饅頭如品嘗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淺,有的粗糙,有的細膩。我們對人生也會有各自的體驗,只是或廣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渾沌。
○13就像饅頭攤的山東人,他在戰(zhàn)亂中度過半生,漂泊到這小島上賣饅頭,這種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時代的期望,其中有許多悲苦與無奈?墒强此(jīng)歷這么多滄桑,每天開蒸籠時,卻有著歡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勢,像白色的煙霧,麥香四溢。
○14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開蒸籠時,我就看見了生命的慶喜與熱望。
○15生命的潛能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是熱氣騰騰的,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選自《林清玄散文作品集,有改動》)
1.通讀全文,你認為作者為什么那么喜歡買山東老鄉(xiāng)的饅頭?請分點概述。
2.將下面一段文字插入原文,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但不論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慶喜的吧!
A. ⑩○11段之間 B.○11○12段之間 C.○12○13段之間 D.○13○14段之間
3.本文語言清新樸實,但不乏生動形象的句子。請賞析第○13段中的畫線句。
4.根據(jù)上文與下面的鏈接資料,說說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資料鏈接:農(nóng)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質(zhì)。窮人買一個饅頭果腹,知道同樣的五塊錢在何處可以買到最好品質(zhì)的饅頭,是生活品質(zhì)。家庭主婦買一塊豆腐,花最便宜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質(zhì)。 (選自《求好》)
答案:
1.①饅頭非常地道.飽滿結實,有依烈的麥香。 ②掀開饅頭的那一刻最感人。 ③饅頭引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
2.C
3.運用對比、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貼切地寫出了老人雖經(jīng)歷悲苦與無奈,但仍對生命完滿慶喜的那份淡定與樂觀,這種情懷還將深深地感染身邊的人。
4.人生應該不斷地追求,要樂觀,并懂得知足、感恩。(關鍵詞是追求、樂觀、知足、感恩,寫出其中三個要點即可)
松子茶 林清玄
朋友從韓國來,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瑩細白,頗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那樣的情懷。
松子給人的聯(lián)想自然有一種高遠的境界,但是經(jīng)過人工采擷、制造過的松子是用來吃的,怎么樣來吃這些松子呢?我想起飯館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詢朋友的意見,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鍋了。
朋友一聽,大驚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臺灣,我們都是這樣吃松子的。”我說。
“罪過,罪過,這包松子看起來雖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樹經(jīng)過冬雪的鍛煉才能長出來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盡失,而且也損傷了我們吃這種天地精華的原意了。何況,松子雖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須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薄澳敲矗勺討撛趺闯阅?”我疑惑地問。“即使在生產(chǎn)松子的韓國,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貴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時候,加幾粒松子在里面,松子會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壺茶頓時津香潤滑,有高山流水之氣!
當夜,我們便就著月光,在屋內(nèi)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說的,極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來了。那種感覺就像是在遍地的綠草中突然開起優(yōu)雅的小花,并且聞到那花的香氣,我覺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負這些生長在高山上歷經(jīng)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東西,但是有時候,極微小的東西也可以做情緒的大主宰。詩人在月夜的空山聽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聲,會想起遠方未眠的朋友,我們對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說是獨嘗異味,塵俗為之解脫。我們一向在快樂的時候覺得日子太短,在憂煩的時候又覺得日子過得太長,完全是因為我們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樣存在我們生活四周的小東西!迸笥颜f。
朋友的話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這個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經(jīng)常遍照的日月來說,太陽給萬物以生機和力量,并不單給人們照耀;而在月光溫柔的懷抱里,蟲鳥鳴唱,不讓人在月下獨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華而生,我們雖然能將它烹茶,下鍋,但不表示我們比松子高貴。
佛眼和尚在禪宗的公案里,留下兩句名言:
水自竹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為水從竹子邊流出來就顯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沒有風從中穿過,就永遠不能為人體知?梢,縱是簡單的萬物也要通過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義,何況是人和松子?
我覺得,人一切的心靈活動都是抽象的,這種抽象宜于聯(lián)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質(zhì)的富人如果不能聯(lián)想,他還是覺得不足;倘若是一個貧苦的人有了抽象聯(lián)想,也可以過得幸福。這完全是境界的差別,禪宗五祖曾經(jīng)問過:“風吹幡動,是風動?還是幡動?”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為一個例證:“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動的一刻,看見的萬物都是動的,人若呆滯,風動幡動都會視而不能見。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時會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嘆:“只道那情愛之深無邊無際,未料這離別之苦苦比天高!倍闹杏猩胶哟蟮氐娜藚s能說出“長亭涼夜月,多為客鋪舒”,感懷出“睡時用明霞作被,醒來以月兒點燈”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聲在夏夜里傳來的微弱蟲聲,一點斜在遙遠天際的星光……它們?nèi)菬o言的,但隨著靈思的流轉,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記得沈從文這樣說過:“凡是美的都沒有家,流星,落花,螢火,最會鳴叫的藍頭紅嘴綠翅膀的王母鳥,也都沒有家的。誰見過人蓄養(yǎng)鳳凰呢?誰能束縛著月光呢?一顆流星自有它來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處。”
靈魂是一面隨風招展的旗子,人永遠不要忽視身邊事物,因為它也許正可以飄動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1.按要求摘取文中的語句,回答問題。
①文中說,看到松子“頗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那樣的情懷”,結合下文,指出“情懷”的含義。
答:
②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兩句名言“水自竹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目的是想闡明一個什么道理?
答:
2. 文中說,“我們雖然能將它烹茶、下鍋,但不表示我們比松子高貴!迸袛嘞旅鎸@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A.極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平凡起來了。( )
B.松子雖小,但和“我們”一樣,吸取了日月精華。( )
C.小松子有時也可以做“我們”情緒的大主宰。( )
D.在人心所動的那一刻,看見萬物都是動的。( )
3.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說“靈魂是一面隨風招展的旗子,人永遠不要忽視身邊事物,因為它也許正可以飄動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請問“那面旗”的具體含義是什么?請按字數(shù)限制填入方框中。
坦然地□□□□,不要在快樂的時候覺得日子太短,在憂煩的時候又覺得日子過得太長,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樣把握存在我們生活四周的□□□。
4. 本文通過如何吃松子這件小事闡發(fā)了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作者闡發(fā)的這個人生道理是: 。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寫一個句子。
例句: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聲在夏夜里傳來的微弱蟲聲,一點斜在遙遠天際的星光……它們?nèi)菬o言的,但隨著靈思的流轉,就有了炫目的光彩。
仿句:
6.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語言華麗,詞藻豐富,且大量地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法,使文章呈現(xiàn)出一種典雅高貴的富態(tài)美。
B.本文行文曲折有致,從對松子食用的錯誤認識到領略人生的真諦,作者的思想經(jīng)歷了一個復雜的變化過程。
C.從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來看,文章倒數(shù)第二段至倒數(shù)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刪去并無大礙,反而更加精煉。
D.“因為它也許正可以飄動你心中的那面旗”句中的“它”指的是“身邊的事物”。
E.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一個深奧的深奧人生哲理闡述得通俗易懂,很好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讓人備受啟迪。
答案:
1. ①“獨嘗異味,塵俗為之解脫”②“縱是簡單的萬物也要通過配合才能勝出不同的意義。”
2.A. ×B. √C. √D×。
3.面對生活 小東西(小事物).
4.人永遠不要忽視身邊的事物。
5.略,意思正確,句式相同,修辭手法一樣即可得分。
6.A、C
品讀演練
心里的天鵝
與孩子讀童話故事“丑小鴨”,才知道天鵝是會飛的,而且是候鳥,可以飛越半個地球。
“那,現(xiàn)在的天鵝怎么不會飛呢?”孩子問我,
我跑到圖書館借了一本書《飼養(yǎng)天鵝的方法》,才知道事實的真相。
歐洲中古世紀的貴族,因為喜歡天鵝的姿態(tài),認為天鵝是鳥類中的貴族,于是就想
把天鵝養(yǎng)在自己的莊園,來炫耀自己的財富和品味。
于是,他們捉到天鵝以后,用三個方法來使天鵝不能飛翔。
一是把天鵝雙翼的羽毛剪掉一邊,使天鵝失去平衡,不能飛翔。
二是綁住天鵝的翅膀,使它無法張開翅膀而不能起飛。
三是由于天鵝起飛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縮短池塘的距離,天鵝失去起跑線,
就飛不起來了。
前面的兩種方法過于殘忍,又會傷害天鵝優(yōu)美的姿態(tài),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種方
法,久而久之,天鵝就失去起飛的能力,甚至忘記自己也會飛翔了。那些能飛越大山大
海的天鵝就成為貴族的寵物了。
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盧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鵝,游到木橋邊向游客乞
討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滿感慨,這些在湖邊乞食的天鵝,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經(jīng)自由的
飛翔嗎?
古書里說:“燕雀安知鴻鴿之志?”意思是說:“像燕子麻雀這種小鳥,怎么能了
解天鵝飛行的壯志呢?”這句話成為一種諷刺,因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飛翔,天鵝
卻由于人類的私心,變成不能飛翔的鳥了。
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鵝,可以任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無邊的飛翔,許多人受到
欲望的捆綁,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飛行的壯志,或由于起飛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
思想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自由的飛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鳥的天賦,不管是天鵝、孔雀或燕子、麻雀。
擁有思想的自由和無邊的創(chuàng)造力,乃是一個人靈性的天賦,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
可惜許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靈臺的清明了。
我想到日本的禪宗之祖道元禪師曾寫過一道悟道詩:
空闊透天,
鳥飛如鳥。
水清澈地,
魚行似魚。
天空多么開闊透明呀!鳥飛得像鳥一樣。水是多么清澈見底呀!魚游得像魚一樣。
這看來簡單的世界,其實隱藏著多么幸福的禪心呀!
鳥飛得像鳥,有鳥的尊嚴;魚游得像魚,有魚的尊嚴;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嚴,
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我喜歡天鵝那優(yōu)美的線條和儀態(tài),但我不希望天鵝是被養(yǎng)在池塘,我希望天鵝能張
開翅膀,從我們的頭上飛過,使我們可以望向廣大的天空。
古代的中國人認為看到天鵝遠方飛來(有鴻鴿飛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發(fā)生,現(xiàn)
代的人已經(jīng)沒有這種好事了! (選自《林清玄散文作品集》)
1、“事實的真相”指的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2、文中說,看到天鵝向游人乞食,“我的心中充滿感慨”。試分析一下作者“感慨”的內(nèi)容是什么。
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是那本書里誰在什么情形下所說的話?表現(xiàn)了說話者的什么思想?
4、談談你對人心里的“天鵝”的理解。
5、文中寫到了道元禪師的詩,請說說引用這首詩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人們有意縮短了水面的起跑距離,使天鵝無法起飛,久而久之,喪失了起飛能力。
2、天鵝曾經(jīng)自由飛翔于天空,但現(xiàn)在卻淪落到乞食的地步,可憐可嘆。
3、這句話見于《史記陳涉世家》,是陳涉在與人傭耕時說的,表現(xiàn)陳涉早就有著不同一般人的遠大志向。
4、人內(nèi)心本有著自由的思想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就像天鵝本有著自由飛翔的能力一樣,但都因為受到各種因素的束縛,從而喪失了自己的思想和飛翔的能力。
5、引用道元禪師的詩,進一步說明鳥飛翔于天空,魚游于水,人自由的思想,這才是文明世界的基本格局,從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
月到天心
二十多年前的鄉(xiāng)下沒有路燈,夜里穿過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時日,都是借著微明的天光,摸索著回家。
偶爾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覺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時候,心里就整個沉定下來,絲毫沒有了黑夜的恐懼。在南臺灣,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輝煌,能使整條山路都清清楚地延展出來。
鄉(xiāng)下的月光很難形容的,它不像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它的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乃至從屋檐、墻垣內(nèi)部微微地滲出,有時會誤以為萬事萬物的本身有著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霧,到處都彌漫著清氣,當螢火蟲成群飛過,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來的精靈。
每一種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里有著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shù)陌l(fā)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涼。
走一段路,抬起頭來,月亮總是跟著我們,照著我們。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我們在路上,月在路上;我們在山頂,月在山頂;我們在江邊,月在江中;我們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門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鄉(xiāng)村都還歷歷如繪。但對于月之隨人卻帶著一些迷思,月亮永遠跟隨我們,到底是錯覺還是真實的呢?可以說它既是錯覺,也是真實。由于我們知道月亮伴隨我們時,我們感覺到月是唯一的,只為我照耀,這是真實。
長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這是為什么禪宗把直指人心稱為“指月”,指著天上的月教人看,見了月就應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顯現(xiàn)時就應舍棄教化。無非是標明了人心之月與天邊之月是相應的、含容的,所以才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即使江水千條,條條里都有一輪明月。從前讀過許多誦月的詩,有一些頗能說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陽明的《蔽月出房》: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確實,如果我們能把心眼放開到天一樣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嗎?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來山就大于月亮了。還有一首是宋朝理學家邵雍寫的《清夜吟》: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都有著清涼明凈的意味,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體會,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們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沒有見到心靈之有月,則月亮只是極短暫的偶遇,哪里談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讓自己光明吧!
1.請說說文中劃線的句子中“沉淀”一詞的妙處。
2.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說說作者童年看月的印象。
3.作者在文中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月,它獨一無二、光明湛然”,你覺得這片“月”指的是什么?
4.作者以王陽明的詩為例,解釋了“心中之月”的境界,結合你的成長經(jīng)歷,請用自己的話說說“心中之月”的境界。
答案:
1.“沉淀”一詞表現(xiàn)出不用摸黑,心中裝著光明、消除黑夜恐懼后的內(nèi)心的平靜和安寧。(意思對即可)
2.在童年的歲月里,我們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種親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燈為我們引路一樣。
3.每個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獨一無二、光明湛然,當月亮照耀我們時,它反映著月光,感覺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
4.心中之月的境界,與心靈的境界一樣大,如果人的心靈寬廣,那么心中之月也就皎潔、明亮、闊大;反之,如果人心靈狹小,那么心中之月也就暗淡無光。
木魚餛飩
林清玄
深夜到臨沂街去訪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見多年前舊識的賣餛飩的老人,他開朗依舊,風趣依舊,雖然抵不過歲月風霜而有一點佝僂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臨沂街,夜里時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點半左右,一陣清越的木魚聲,總是響進我臨街的窗口。那木魚的聲音非常準時,天天都在凌晨的時間敲響,即使在風雨來時也不間斷。
剛開始的時候,木魚聲帶給我一種神秘的感覺,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的望著窗外的長空,心里不斷的想著:這深夜的木魚聲,到底是誰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義?
難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時在我住處附近念經(jīng)嗎?
在民間,過去曾有敲木魚為人報曉的僧侶,每日黎明將曉,他們就穿著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俊,手里端著木魚滴滴篤篤的敲出低量雄長的聲音,一來叫人省睡,珍惜光陰;二來叫人在心神最為清明的五更起來讀經(jīng)念佛,以求精神的凈化;三來僧侶借木魚報曉來布施化緣,得些齋襯錢。我一直覺得這種敲木魚報佛音的事情,是中國佛教與民間生活相契一種極好的佐證。
但是,我對于這種失傳于閻巷很久的傳統(tǒng),卻出現(xiàn)在臺北的臨沂街感到迷惑。因而每當夜里在小樓上聽到木魚敲響,我都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沖動。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著無力的飄閃的小雨,我正讀著一冊印刷極為精美的金剛經(jīng),讀到最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段,木魚聲恰好從遠處的巷口傳來,格外使人覺得吳天無極,我披衣坐起,撐著一把傘,決心去找木魚聲音的來處。
那木魚敲得十分沉重著力,從滿天的雨絲里穿揚開來,它敲敲停停,忽遠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廟里讀經(jīng)時急落的木魚。我追蹤著聲音的軌跡,匆匆的穿過巷子,遠遠的,看到一個披著寬大布衣,戴著氈帽的小老頭子,他推著一輛老舊的攤車,正搖搖擺擺的從巷子那一頭走來。攤車上掛著一盞四十燭光的燈泡,隨著道路的顛躓,在微雨的暗道里飄搖。一直迷惑我的木魚聲,就是那位老頭所敲出來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過是一個尋常賣餛飩的攤子,我問老人為什么選擇了木魚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簡單,他說:“喜歡吃我的餛飩的老顧客,一聽到我的木魚聲,他們就會跑出來買餛飩了。”我不禁啞然,原來木魚在他,就像鄉(xiāng)下賣豆花的人搖動的鈴鐺,或者是賣冰水的小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種再也簡單不過的信號。
是我自己把木魚聯(lián)想得太遠了,其實它有時候僅僅是一種勞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說:“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餛飩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點蔥菜,連大飯店的廚師都愛吃我的餛飩呢!蔽矣谑莵G棄了自己對木魚的魔障,撐著傘,站立在一座紅門前,就著老人攤子上的小燈,吃了一碗餛飩。在風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餛飩,確是人間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魚。
后來,我也慢慢成為老人忠實的顧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遠遠聽到他的木魚,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餛飩,才開始繼續(xù)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選擇木魚做為餛飩的訊號有他獨特的匠心。他說因為他的生意在深夜,實在想不出一種可以讓遠近都聽聞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們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賣粽子的人大聲叫嚷,是他覺得有失尊嚴而有所不為的,最后他選擇了木魚--讓清醒者可以聽到他的叫喚,卻不至于中斷了熟睡者的美夢。
木魚總是木魚,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看它,它仍舊有它的可愛處,即使用在一個餛飩攤子上。
我吃老人的餛飩吃了一年多,直到后來遷居,才失去聯(lián)系,但每當在靜夜里工作,我仍時常懷念著他和他的餛飩。
老人是我們社會角落里一個平凡的人,他在臨沂街一帶賣了三十年餛飩,已經(jīng)成為那一帶夜生活里人盡皆知的人,他固然對自己親手烹調(diào)后小心翼翼裝在鐵盒的餛飩很有信心,他用木魚聲傳遞的餛飩也成為那一帶的金字招牌。木魚在他,在吃餛飩的人來說,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還是一襲布衣、還是敲著那個敲了三十年的木魚,可是老人已經(jīng)完全忘記我了,我想,歲月在他只是云淡風清的一串聲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緩緩推走小小的攤返消失在巷子的轉角,一直到很遠了,我還可以聽見木魚聲從黑夜的空中穿過,溫暖著遲睡者的心靈。
木魚在餛飩攤子里真是美,充滿了生活的美,我離開的時候這樣想著,有時讀不讀經(jīng)都是無關緊要的事。
1.為什么最初賣餛飩老人的木魚聲會給作者帶來“一種神秘的感覺”?
2.請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簡析作者簡筆勾勒的賣餛飩老人的形象。
3.林清玄曾說過“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過心靈,就好像海岸、溪邊的卵石,一切雜質(zhì)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堅實、純凈、渾圓的石心”。結合選文探究這一思想的內(nèi)涵。
4.木魚本是佛門中的用物,是神秘而超凡脫俗的。老人淡然的滄桑感背后飽含著人生的哲 理,從悠遠的木魚聲中你感受到什么深刻的道理呢?
答案:
1.因為作者不知道木魚是誰敲的,不知附近是否有人每天在念經(jīng),更不知木魚聲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2.老人是我們社會角落里一個富有人情美的平凡人;他開朗風趣,勤勞淳樸;有著高貴的人格,處處為他人著想。
3.這一思想的內(nèi)涵有兩個方面:真正的美具有淳樸、本真、自然的特點,感受美要用心體
會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老人生活在社會底層,幾十年如一日地在深夜賣餛飩謀生,過著平淡樸實而又保持自己尊嚴的生活,顯示著大美。作者透過現(xiàn)實生活,感悟到了老人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領悟了人生真諦,明白了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同樣可以凈化人的靈魂的道理。
4.示例:生活里到處都充滿了美,通向生活'之美的鑰匙就是用一顆虔誠的心去看待生活,去追逐生活,去面對生活。每個人只要能做到這樣,便會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一顆寧靜的
心,一顆淡然而又平凡的心。
緊抱生命之樹
深情地抱著一棵樹
感受樹的生命
體會樹的不凡
進入樹的堅強
一旦化入樹的整體
失去擁抱樹的我
就會在樹里
看見自己
在青島的嶗山,巧遇一棵茶花樹。茶花樹的歲數(shù)已無從查考,聽說至少有七八百歲。
只能以“偉大”“非凡”來形容。這棵茶花樹有四層樓高,花開數(shù)以萬計,使得整個庭院甚至整個天空,都是一片深紅,美麗的深紅。
所有的人為了看清楚整棵樹,只好后退到墻邊,仰望。
我走到深紅的茶花樹下,靠近樹干,輕輕地、敬仰地緊抱茶花樹。那一刻,如同觸電,茶花樹把數(shù)百年的心情傳到我的身上。我繞了一圈,又緊靠到樹上去。
茶花樹無言,卻告訴我生命的無常,因為它看盡了王朝的興衰起落。茶花樹無語,卻告訴我每一次的風雨,只要經(jīng)得起考驗,就會變得更強大。茶花樹不動,卻告訴我追求美之必要,它的歲月都是在開最美的茶花。
在嶗山,茶花樹還算是個嬰兒,有許多樹是唐宋時代就有的,還有幾棵從漢朝到現(xiàn)在的老樹。
祭拜之后,我一一去拜訪老樹,并深情地擁抱它們。
我從幼年時代就喜歡擁抱樹木,在心情不佳、處境惡劣的時候,就會跑到離家不遠的桃花心木林,擁抱那棵最高大的桃花心木。樹的堅強與崇高撫慰了我:“安心吧!在你之前,有許多人心情比你更差,也有許多人處境比你更壞;他們不都熬過來了嗎?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你會渡過難關的。”
在城市里,周遭并沒有大樹,我種植了心靈的大樹。那棵樹也是飽經(jīng)風霜和考驗的,但它有鮮明的態(tài)度、正向的思維、堅強的意志,只要我閉起眼睛,貼近大樹,一切的不如意,就風吹云散了。
我擁抱山林的大樹,因為它們看盡了歷朝歷代人間的繁華與凄涼,可以使我們穿越一時一地的困境。
我擁抱心靈的大樹,因為它經(jīng)歷了生命歲歲年年的暗淡與輝煌,使我們超越了一朝一夕的迷思。
我想起許多年前,在黃山的萬峰之巔,靠在一棵老松樹的樹干上,看著腳底的煙云風霧,內(nèi)心感動莫名。這千年老松腳下竟無寸土,它是從石頭逢中生長的。
腳下無寸土,卻能屹立千年,不只青松如此,歷史上偉大的修行人、思想家、創(chuàng)造者,哪一個不是從萬仞崗那毫無寸土的石頭上生長起來的呢?
1、“茶花樹把數(shù)百年的心情傳到我的身上”,這傳給我的“心情”具體是什么?請結合上下文說說你的理解。
2、“我從幼年時代就喜歡擁抱樹木”,作者為什么喜歡擁抱樹木?成年后生活在城市,“我種植了心靈的大樹”,這“心靈的大樹”是什么?
3、閱讀文章最后一段,回答:
(1)最后一句話句式有什么特征?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請你舉一個修行人、思想家或創(chuàng)造者的例子,用這個人具體的事例證明“他們也是這樣生長起來的”。
4、電視節(jié)目中在播放“黃山松”的畫面,下面是播音員的畫外音:
--這千年的青松,站在萬峰之巔,經(jīng)歷風吹雨打,看盡了腳下的煙靄霧嵐,不正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寫照。
請你也給電視臺要播放的“嶗山茶花樹”畫面配一段畫外音:
答案:
1.生命無常;每一次的風雨,只要經(jīng)得起考驗,就會變得更強大;要追求美;
2.因為樹的堅強與崇高撫慰了我,鼓勵我渡過難關!靶撵`的大樹”是內(nèi)心鮮明的態(tài)度、正向的思維、堅強的意志等。
3.(1)反問句。以反問句有力地總結全文,由樹及人,表達作者深深的感悟,同時啟發(fā)讀者深思。 (2)示例:魯迅先生在國力衰弱、民眾麻木的危難時刻,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振臂吶喊,鼓舞革命,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領袖。
4.示例:這百年的茶花樹,歷經(jīng)風雨摧殘,枝葉遮天蔽日,花開色紅如丹,千朵萬朵,看盡了興衰起落,歷經(jīng)風雨摧殘,不正是堅強的心靈催開的美麗笑顏嗎?
學習幸福 林清玄
①人生一定要幸福,怎么才能做到幸福呢?
②第一,要用超越平常的心來看世界。人大概有三個層次:物質(zhì)跟欲望的滿足,文明跟藝術、文化的層次,精神的、宗教的,完全超越物質(zhì)生活意義的層次。境界越高,視野越寬,困難就越小,也就會越來越感覺幸福。
③第二,要有一顆平常的心。平常不平凡,單純不簡單,平常心是很難達到的一種境界。我30歲時已經(jīng)得到了臺灣文學講壇所有的獎項,大家都覺得我是一個很成功的人,只有我知道自己并沒有得到幸福。為了覺悟,我辭掉所有的工作到山區(qū)去住。一天我到山下采購,在一個水果攤旁邊突然有人跑過來對我說,請問這個水果多少錢?我很氣,我這么有氣質(zhì),你居然說我是賣水果的。我又跑到賣肉的地方,有人跑來問我說,老板,豬肉多少錢一斤?這次經(jīng)歷給我很好的啟發(fā):你跟所有人是一樣的,但是內(nèi)在是不一樣的,幸福的感受決定在你的內(nèi)心!霸诩t塵中有獨處的心,在獨處十要有紅塵的懷抱”,這樣你才可以時時用一顆平常心來看世界。
④第三,要有歡喜的心理。其中兩個方法,一是快樂活在當下,一是盡心即是完美。有一位弟子問師傅,你怎么修行?師傅說很簡單,就是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有一位老先生說,他要找一個最完美的女子結婚,結果60年過去了仍在尋找。他說30歲時曾找到一個,但對方說自己也在找最完美的男人!其實,發(fā)現(xiàn)人生的不完美才能快樂。最完美的境界是不存在的,最要你盡力就好了,盡力之后就可以無恨,無憾,無悔。
⑤第四,要有柔和的心。柔和心透過慈悲而來,通過愛己而來。小時侯我喜歡讀偉人傳記,發(fā)現(xiàn)一個真理,偉人都喜歡散步。散步可以養(yǎng)成一種從容的態(tài)度,因為從容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因為尊重你會發(fā)現(xiàn)多元的價值。
⑥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阿,快80歲仍在畫畫。他得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jié)炎,一動就很痛,最后用兩個木板把手綁住,還在畫。家人都不理解,他說,痛苦會過去,但是美會留下來。生命的痛苦、考驗都是臺階,是我們走向智慧的營養(yǎng)。只要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就會不斷走向幸福。
1、作者認為“學習幸!毙枰龅侥膸c?
2、試比較文章第③④兩段論證方法的異同點。
3、文中結尾處寫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阿快80歲仍帶病堅持畫畫,旨在闡述什么?
4、從本文可知,林清玄倡導的“幸福觀”的核心是什么?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讀了本文的感受。
答案:
1.①要用超越平常的心來看世界;②要有一顆平常的心;③要有歡喜的心理;④要有柔和心。
2.相同點:兩段都采用了舉例論證(事實論證)的方法。不同點:所列舉事例不同。第③段列舉的是作者自身的事例,而第④段列舉的則是他人(兩位)的事例。
3.生命的痛苦、考驗都是臺階,是我們走向智慧的營養(yǎng)。只要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就會不斷走向幸福。
4.核心:在于強調(diào)“內(nèi)心"修煉。感受:示例:幸福是一種感覺。境由心造,我們要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平常、歡喜和柔和之心待人接物,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感。
金 鋼 糖
林清玄
路過鄉(xiāng)間小鎮(zhèn),走過一家雜貨鋪,突然一幅熟悉的影像吸引了我。
雜貨鋪的玻璃柜上擺了一個大玻璃瓶,瓶中滿滿的糖果,紅,綠、白相間,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
是“金含”!我?guī)缀跆似饋怼?A)
“金含”是一種我以為早已失傳的糖果,它的形狀如彈珠,大小像桔子或酸李,顏色如同西瓜的皮,有的綠白、有的紅白的間雜著。
“金含”又稱為“金剛糖”,因為它硬如鐵石,如果不咬破,輕輕的含在嘴里,可以從中午含到日落。
“金含”幾乎是我們童年的夢,是惟一吃得到,也是惟一吃得起的糖果。一毛錢可以買兩粒,同時放人嘴里含著,兩頰就會像膨風一樣的鼓起,其他的小朋友就知道你是在吃金含,站在一邊猛吞口水,自己便感覺十分的驕傲和滿足了。(B)
爸爸媽媽很反對我們吃糖,絕對不會買糖給我們,所以想吃金含往往要大費苦心。
在野外割牧草時,乘機提一些蟾蜍或四腳蛇去賣給中藥鋪;或者放學的時候到郊外撿破銅舊錫玻璃瓶簿子紙賣給古物商;或者到溪邊摸納仔到市場去賣……
由于要賺一毛錢是那么辛苦,去買金含來吃時就感到特別歡喜,好像把幸福滿滿的含在嘴里,舍不得一口吃下去。
賣金剛糖的小店就在我去上學途中的街角,每天清晨路過時,陽光正好穿過亭仔腳, 照射在店前的瓶罐上,“金含”通常裝在大玻璃瓶里,陽光一照,紅的、綠的、白的,交錯成一幅迷人的光影,我有時忍不住站在小店前看那美麗的光影,心神為那種甜美的滋味感動,內(nèi)心滋滋的響著音樂。
經(jīng)過三十幾年了,金含的甜美依然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在那個“殘殘豬肝切五角”的時代,因為物質(zhì)貧乏,許多微不足道的事物反而給我們深刻的幸福。
可見幸福并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對現(xiàn)狀的滿足。
(C)我花了五塊錢向看雜貨店的阿婆買了兩粒金含,幾乎是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放入口中,就像童年一樣,我的兩頰圓圓的鼓起,金含的滋味依然甜美如昔,鄉(xiāng)下的小店依 然淳樸可親,玻璃瓶里依然有錯落的光影,這使我感到無比的歡喜。
(D)我踩著輕快的步子,猶如我還是一個孩子,很想大聲的叫出來,告訴每一個人:“我在吃金含呢!你們看見了嗎?” (選自《散文選讀》)
1.本文寫的是金鋼糖,即“金含”?簡要說出全文圍繞“金含”行文的思路。(每空須有“金含”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說“金含”幾乎是我們童年的夢?(用原文回答)
3.文中的劃線句表現(xiàn)了“我”當時怎樣的心情?
4.“可見幸福并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對現(xiàn)狀的滿足!边@句話是從文章中提取出來的,請從文中A、B、C、D四處選出恰當?shù)囊惶,填入此句。你認為應該放在____處。
5.現(xiàn)在的生活好了,卻有許多孩子感覺生活不幸福,嫌菜里的肉太膩,嫌每天的零花錢沒超過十元,嫌假日的生活不夠豐富多彩……而物質(zhì)貧乏的時代,許多不起眼的東西(如 “金含")就能給予我們幸福感。對此,你有何啟發(fā)?
答案:
1.看到“金含” 回憶“金含” 買下“金含”
2.因為(它)是惟一吃得到,也是惟一吃得起的糖果。
3.表現(xiàn)了“我”渴望能買下“金含”,含在嘴里的迫切心情。
4.C
5.提示:滿足便能獲得幸福感。
雪梨的滋味
林清玄
不知道為什么,所有的水果里,我最喜歡的是梨;梨不管在什么時間,總是給我一種凄清的感覺。我住處附近的通化街,有一條賣水果的街,走過去,在水銀燈下,梨總是潔白地從攤位中跳脫出來,好像不是屬于攤子里的水果。
總是記得我第一次吃水梨的情況。
在鄉(xiāng)下長大的孩子,水果四季不缺,可是像水梨和蘋果卻無緣會面,只在夢里出現(xiàn)。我第一次吃水梨是在一位親戚家里,親戚剛從外國回來,帶回一箱名貴的水梨,一再強調(diào)它是多么不易地橫越千山萬水來的。我抱著水梨就坐在客廳的角落吃了起來,因為覺得是那么珍貴的水果,就一口口細細地咀嚼著,沒想到吃不到一半,水梨就變黃了,我站起來,告訴親戚:“這水梨壞了!
親戚雖一再強調(diào),梨削了一定要一口氣吃完,否則就會變黃的;但是不管他說什么,我總不肯再吃,即便水梨的滋味是那么鮮美。我的倔強把大人都弄得很尷尬,最后親戚笑著說:“這孩子還是第一次吃梨呢!”
后來我才知道,梨的變黃是因為氧化作用,私心里對大人們感到歉意,卻也來不及補救了。從此我一看到梨,就想起童年吃梨時令人臉紅的往事,也從此特別喜歡吃梨,好像在為著補償什么。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個舊俗,就是梨不能分切來吃,因為把梨切開,在鄉(xiāng)人的觀念里認為這樣是要“分離”的象征。我們家有五個孩子,常常望著一兩個梨興嘆,兄弟們讓來讓去,那梨最后總是到了我的手里,媽媽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身體弱,又特別愛吃水梨。
直到家里的經(jīng)濟好轉,臺灣也自己出產(chǎn)水梨,那時我在外地求學,每到秋天,我開學要到學校去,媽媽一定會在我的行囊里悄悄塞幾個水梨,讓我在客運車上吃。我雖能體會到媽媽的愛,卻不能深知梨的意義。直到我踏入社會,回家的日子經(jīng)常匆匆,有時候夜半返家,清晨就要歸城,媽媽也會分外起早,到市場買兩個水梨,塞在我的口袋里。我坐在疾行的火車上,把水梨反復地摩挲著,舍不得吃,才知道一個小小的水梨,竟是代表了媽媽多少的愛意和思念,這些情緒在吃水梨時,就像梨汁一樣,滿溢了出來。
記得爸爸說過一個故事,他們生在日本人盤踞的時代,他讀小學的時候,日本老師常拿出煙臺的蘋果和天津的雪梨給他們看,說哪一天打倒中國,他們就可以在山東吃大蘋果,在天津吃天下第一的雪梨。爸爸對梨的記憶因此有一些傷感,他每逢吃梨就對我們說一次這個故事,梨在這時很不單純,它有了國仇家恨的滋味。日本人為了吃上好的蘋果和梨,竟用武士刀屠殺了數(shù)千萬中國同胞。
有一次,我和妻子到香港,正是天津雪梨盛產(chǎn)的季節(jié),很多梨銷到香港,香港賣水果的攤子有供應“雪梨汁”的,一杯五元港幣。在我寄住的旅館樓下正好有一家賣雪梨汁的水果店,我們每天出門前,就站在人車喧鬧的尖沙咀街邊喝雪梨汁;雪梨汁的顏色是透明的,溫涼如玉,清香不絕如縷,到現(xiàn)在我還無法用文字形容那樣的滋味;因為在那透明的汁液里,我們總喝到了似斷還未斷的鄉(xiāng)愁。
天下聞名的天津雪梨,表皮有點青綠,個頭很大,用刀子一削,就露出晶瑩如白雪的肉來,梨汁便即刻隨刀鋒起落滴到地上。我想,這樣潔白的梨,如果染了血,一定會顯得格外殷紅。我對妻子說起爸爸小學時代的故事,妻子說:“那些梨樹下不知道濺了多少無辜的血呢!”
可惜的只是,那些血早已埋在土里,并沒有染在梨上,以至于后世的子孫,有許多已經(jīng)對那些梨樹下橫飛的血肉失去了記憶。可嘆的是,日本人恐怕還念念不忘天津雪梨的美味吧!
水梨,現(xiàn)在是一種普通的水果,滿街都在叫賣,我每回吃梨,就有種種滋味浮上心頭;最強烈的滋味是日本人給的:他們曾在梨樹下殺過我們的同胞,到現(xiàn)在還對著梨樹喧嚷。滿街過往的路客,誰想到吃梨有時還會讓人傷感呢?
。ㄟx自《飛越藍天的白云》,有刪節(jié))
1.文章以“雪梨的滋味”為題,有何作用?
2.在作者筆下,梨已經(jīng)不是一種普通的水果。請簡要概括作者與梨有關的經(jīng)歷及品嘗到的豐富滋味。
3.文中寫爸爸講雪梨故事一段是否離題?為什么?
4.揣摩文章最后一段在內(nèi)容和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一語雙關,一指雪梨本身香甜的味道,二指作者所感受到的凄清、歉意、愛意、思念、鄉(xiāng)愁、國愁家恨等滋味。同時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第一次吃梨時的歉意;踏入社會后體味到媽媽對"我"的愛意和思念;從爸爸的故事里感受到國仇家恨的滋味;在香港喝雪梨汁品嘗到似斷還未斷的鄉(xiāng)愁。
3.不離題。由爸爸的故事引出雪梨隱含的國仇家恨滋味,深化了主題,為后文寫鄉(xiāng)愁,寫對后世子孫忘掉歷史的嘆息以及對軍國主義者制造罪惡的痛恨作鋪墊(埋下伏筆)。
4.內(nèi)容上寫了雪梨所承載的各種滋味,特別表達了作者對日本軍國主義者制造的罪惡的痛恨以及對人們淡忘歷史的遺憾。結構上總結全文,照應開頭,起深化主題(升華主題,或畫龍點睛)的作用。
時到時擔當
林清玄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句大家常用的俗語:“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边@是一句樂觀的、順
其自然的話,大約相當于國語里的“船到橋頭自然直”,或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①由于在家鄉(xiāng)的時候聽慣大人講這句話,深深印在腦海,在我離開家鄉(xiāng)以后,每次遇到阻礙或困厄時,這句話就悄悄爬出來。對了,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有什么大不了。這樣想起來,心就安定下來,反而能自然地渡過阻難與困厄。
幼年時代,我常聽父親說這一句話,有一回就忍不住問父親:“沒米就煮番薯湯,如果連番薯也沒有了,怎么辦?”
父親習慣地拍拍我的后腦勺,大笑起來:“憨囪仔!人講天無絕人之路,年頭不可能壞到連番薯都長不出來呀!”
確實也是如此,我們在農(nóng)田長大的孩子經(jīng)歷過許多風災、水災、旱災,甚至大規(guī)模的蟲害,番薯大概是永遠不受害的作物,只要種下去,沒有不收成的。因此,在我們鄉(xiāng)下的做田人,都會留出一小塊地種番薯,平時摘葉子作青菜,收成時就把番薯堆在家里的眠床下,以備不時之需。在我成長的年月,我的床下一年四季都堆滿番薯,每天媽媽生火做飯時抓兩個丟進爐灶底的火灰里,飯熟了,熱騰騰香噴噴的燜番薯也好了。
即使是中日戰(zhàn)爭最激烈、逃空襲的那幾年,番薯也沒有一年歉收。
在我從前的經(jīng)驗里,年頭真如父親所言,不可能壞到連番薯都長不出來,推衍出來,我們知道生活里有很多的挫敗,只要能挺著,天就沒有絕人之路。
后來我更知道了,像“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心里的慰安比實際的生活來得重要。只要在困難里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沒有走不通的路。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心寬廣樂觀地應對生活,比汲汲營營地想過好日子來得重要,歸根究底不是米或番薯的問題,而是心的態(tài)度罷了。
“時到時擔當”不僅是臺灣農(nóng)民在生活中提煉的智慧,也非常吻合禪宗“當下即是”“直下承擔”的精神。②此時此刻可以擔當,就不必憂心往后的問題,因為彼時彼刻,我們也是如此承擔。假如現(xiàn)在不能承擔,對將來的憂心也都會無用而落空了。
禪的精神與生活實踐的精神非常接近。我們鄉(xiāng)下還有一句俗話:“要做牛,免驚無犁可拖!弊g成普通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只要肯吃苦,絕不怕沒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這往往是長輩用來安慰鼓勵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肯把自己先放在最能承擔的位置,那么還有什么可驚呢?
。ㄟx自《思維與智慧》2010年第14期,有刪改)
1.請具體解說畫橫線句中“心里的慰安比實際的生活來得重要”一句的含義。
2.有人評價林清玄的散文“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你從這篇散文里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呢?
3.根據(jù)具體要求,對下面詞句進行品析。
。1)畫波浪線的①句中“印”字能否換成“留”字,為什么?
。2)請賞析畫波浪線的②句所蘊涵的哲理。
4.結合下面鏈接材料,說說你對“擔當”一詞的理解。
13歲的安徽女孩黃鳳7年如一日地照顧因意外摔傷而高位截癱的爸爸。當時只有6歲的小黃鳳就成了家中的頂梁柱,全癱的父親及失明的奶奶全由她一人照顧。黃鳳用木板、錘子、釘子和輪子,釘出一個木板床,拴上一條布帶子,用瘦弱的肩膀拉著爸爸四處求醫(yī)問藥……2010年4月,武警總醫(yī)院在得知黃鳳的故事后,破例收治她的父親黃志仁住院。“真是奇跡,這個孩子肯定特別用心!边B醫(yī)生都感嘆護理奇跡。因為黃鳳的細心呵護,長期癱瘓臥床的父親沒有出現(xiàn)褥瘡、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目前,黃志仁病情得到明顯改善。
參考答案:
1.示例:在困難面前,人的寬廣、樂觀的心態(tài)對克服和走出困境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種心態(tài)比急切執(zhí)著的心理更利于讓人們渡過阻難與困厄。
2.示例:人要積極樂觀地面對困難與挫折;生活里有很多的挫敗,只要能挺著,天就沒有絕人之路;我們要敢于擔當,只要肯吃苦,絕不怕沒有工作,不怕不能生活。
3.(1)不能。"印"有"深刻地保留"之意,生動地表現(xiàn)了"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這句話對我的影響之深。而"留"則顯得一般,沒有影響深刻之意。(2)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內(nèi)涵深刻,給人以啟迪,揭示了擔當對人的將來的重要影響。
4.示例:"擔當"就是在困難與不幸面前不逃避,不敷衍,勇于面對,用愛心、責任、奉獻直面人生挑戰(zhàn)的行為和心態(tài)。
心靜下來,就聞到了香氣
林清玄
陽明山有一個白云山莊,在仰德大道旁,我下午的時候常常去。
白云山莊有自制的蘭花茶,香氣濃厚,滋味甘醇。點一杯蘭花茶,從大片的落地玻璃窗俯視著因擁擠而相疊的城市 ,心情就會隨著午后常來盤桓的蒼鷹飛翔。與群山綠水一起懷抱著這個因相疊而令人窘迫,因窘迫而冷漠相待的城市。
白云山莊的蘭花茶好,是由于它盛產(chǎn)好的蘭花。
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歡蓮花和蘭花。蓮花的品相莊嚴,蘭花的形貌尊貴;蘭花的香氣清雅,蓮花的香味淳郁。而蘭花與蓮花都一樣被用來象征心的純凈與思想人格的芬芳。
因此,只要上山喝蘭花茶,我總會順道去參觀蘭花園,帶幾盆蘭花回家。
蘭花由于尊貴、美麗的氣質(zhì),給人一種“貴氣”的印象,常會誤以為蘭花是很貴的,其實不然,一盆蘭花大約只有一束玫瑰的價錢,玫瑰花只有三四天的生命,蘭花卻可以在案頭放一整個季節(jié),凋謝了之后,隔年還會再開。
這樣計算起來,蘭花是最美又最便宜的花,比花市里的任何一種鮮花廉價的多。
在白云山莊里,蘭花好,蘭花茶也好,最好的是賣蘭花的人。
蘭花園的主人是一位年過中年的婦女,是那種非常親切非常歡喜的人,即使在五十米之外,她也會露出毫無矯飾的璀璨的笑容。
也許是長期照養(yǎng)蘭花的緣故,她就像一株優(yōu)雅的香水文心蘭,即使是冬天,香氣也會彌漫在冷冽的空中。
蘭花園主人非常有禮謙和,每次見面,都使我想起過世的媽媽,那種古典清雅的風范。
她很愛蘭花,這一點很像媽媽。
她很有耐心,這一點也很像媽媽,每次我們站在盛開的蘭花園,她總是耐心地一盆盆地解釋蘭花,介紹著蘭花的品種、相貌與香氣。
“我喜歡有香氣的蘭花。”我說。
“沒有香氣的蘭花就是比有香氣的美一點,這是不能兩全的。”她說,“有香氣的蘭花可以放在臥室,臥室需要香味。無香氣的就擺在客廳,客廳需要氣派!
“這盆蘭花為什么叫臺北小姐?” 我問。
“呀!叫什么小姐都可以的,美麗的小姐在臺北、東京、巴黎都一樣美麗。美麗的蘭花叫什么名字都可以的!
在我心情最紛亂的時候,外界的風言風語最多的時候,聽到這樣的對白,總使我的心天青月明,外界或者可以給我們很多名字、很多形容,或者,這個世界竟有人不喜蘭花、誣蔑蘭花,都無損于一朵蘭花美麗的存在!
有一天黃昏,我陪懷著身孕的妻子上山喝蘭花茶,那一天,正好是臺灣的所有報紙和電視都拿我們的結婚當頭條新聞大事炒作的一天。
喝完茶,我們像往常一樣去逛蘭花園,園主依然以燦爛的微笑歡迎我們,說:“辛苦你們了!
她向我們介紹新開的幾種有香氣的蘭花,她一邊說,我一邊仔細的嗅聞空氣,卻什么香氣也聞不到。
“好像什么香氣也聞不到!蔽艺f。
她笑著說:“心靜下來,就聞到了香氣。蘭花的香,不是用鼻子聞的!
善解的妻子用力握了我的手。
我收回鼻子,收攝心神,空氣中的香味仿佛立刻蘇醒,原來,蘭花香雖然飄浮與空中,點燃香氣的火柴,名字叫“靜心”。
“心靜下來,就聞到了香氣。”我們載著一盆“臺北小姐”、一盆“香水文心蘭”下山的時候,我品味這句話,并收攝心神,感覺到車廂中被香氣所充塞,甚至溢出車窗,流向山中。
我對妻子說起,在我很小的時候,經(jīng)常跟隨父親到深山里采集野生的蘭花,爸爸曾經(jīng)嚴肅地告誡我,尋找空谷幽蘭,最要注意的就是百步蛇。
“蘭花與百步蛇有什么關系呢?”我問爸爸。
爸爸說,野蘭花與百步蛇生長的高度、緯度、溫度、濕度都是一樣的,因此傳說中蘭花長得最美的深山,也正是百步蛇最多的場所,許多不明就里的采蘭人,就那樣喪生于百步蛇的毒液中。
“所以,找到最美的蘭花時,要先看看腳下!”爸爸說。
“野蘭花和百步蛇”的意象深印在我的腦海,它不只是山野生活真實的告誡,也是實際人生的智慧之言,生命里最美好的事物就如同深山中的野蘭花,往往開在百步蛇環(huán)視的山谷。但是,從來不會有采蘭人因為百步蛇,就失去尋找蘭花的堅持與勇氣。勇氣與堅持都是不隨波逐流的,勇氣與堅持都需要在最紛亂的時候,保持靜心。
保持靜心,心靜下來,就聞到了香氣。
云在青天水在瓶
林清玄
春日清晨,到山上去。
大樹下的酢槳草長得格外的肥美,草莖有兩尺長,淡紫色的花組織盛開,我輕輕地把草和花拈起,摘一大束,帶回家洗凈,放在白瓷盤中當早餐吃。
當我把這一盤酢槳草端到窗前,看到溫和的春日朝陽斜斜落下,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聞到山間凄涼流動的露氣,然后我慢慢的咀嚼酢槳草,品位它的小小的酸楚,感覺到能嫻逸無事的吃著如此特別的早餐,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幸福。
我看著用來盛裝酢槳草的白瓷盤,它的造型和顏色都很特別,是平底的橢園形,滾著一圈極細的藍線;它不是純白色的,而是帶著古玉一樣的質(zhì)感。我一直對陶瓷有一種偏愛,最精致的瓷與最粗糙的陶,都能使我感動。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盤,不是高級到需要供奉,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來用;但它一點不粗俗,只是放著觀賞,也覺得它超越了實用的范圍。
如果要裝一些有顏色的東西,我也喜歡用瓷器,因為瓷器會把顏色反射出來,使我感受到人間的顏色是多么的可貴。白色的瓷盤不僅僅是用來裝食物,放上幾個在河邊小溪撿到的石頭,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頭,洗凈了自有動人之美,那種美,使我覺得隨手撿來的石頭也可以像寶石一樣,以莊嚴之姿來供養(yǎng)。
從手里的白瓷盤,我覺得我們生在這個世界,應該學習更多更深刻的謙卑與感恩。我們住的這個地方,不管任何季節(jié)走進樹林去,就會發(fā)現(xiàn)到處充滿了勃勃生機,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陽光,努力的生長;花朵握緊拳頭,在風中奮斗,然后伸展開放;蟬在地底長期的蟄伏,用幾年漫長的爬行,才能在枝頭短暫悠揚的歌。
不管是什么生命,它們都有動人的顏色,即使是有毒的蛇、蜘蛛,如果我們懂得去欣賞,就會看見它們的顏色是多么活潑。使我們感到生命的偉大力量。
抬起頭來,看到云天浩淼,才感到我們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是多么的渺若微塵,在白色、紅色、蘭色的星星的照耀下,我們行過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這世界有這么豐富的顏色,有如此繁茂的生命,使我們雖渺小也是可以具足,雖卑微而不失莊嚴。 我們之所以無畏,是因為我們可以把生命帶進我們的心窗,讓陽光進入我們的心靈,洗滌我們身心的塵埃;讓雨水落入雜亂的思緒,使我們橙明如云。
我覺得人可以勇邁雄健,那是因為人并不獨立生活在世界的生命之外,每一個人是一個自足的世界,而世界是一個人的圓滿。自性的開啟,不是走離世界,而是進入宇宙之心。我愿學習白瓷盤,收斂自己的美來襯托一切放在盤上的顏色,并在這些顏色過后再恢復自己的潔白。就好像生命的歷程里,一切生活經(jīng)驗都使它趨向美好,但不沉溺這種美好。
我要學習一種介于精致與樸素的風格,雖精致而不離開生活,不要住在有玻璃框的房子里;雖樸素但使自己無暇,使擺放的地方都煥發(fā)光輝。我要學習一種光耀包容的態(tài)度,來承受喜樂或痛苦的撞擊,使最平凡的東西,一放在白瓷盤上,都成為寶貴的珍品。
佛教經(jīng)典常常把人喻成一個“寶瓶”,在我們的寶瓶里裝著最珍貴的寶物,可惜的是人卻不能看見自己瓶里的寶物,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我們的寶瓶里有著最清明的空性與最柔軟的菩提,只可惜被妄想和執(zhí)著的瓶塞蓋住了,既不能讓自性進入法界,也不能讓法界的動靜流入我們的內(nèi)在。
我們的寶瓶本是與佛一樣的珍貴,可惜長久以來都裝了一些污濁的東西,使我們早已忘記了寶瓶的本來面目。不知道當我們回到清凈的面貌,一切事物放進來都會顯得珍貴無比。
打開我們妄想和執(zhí)著的瓶蓋,這是悟!使生活的一切都珍貴無比,在是悟后的世界!試著把瓶里的東西放下,體驗一下瓶里瓶外的空氣,原來是相同的,在是空性!
因此,我不只要學習做白瓷盤來襯托人間事物的顏色,我更要學習做寶瓶,即使空無一物,也能在虛空中流動香氣,并釋放出內(nèi)在的音樂。我要在人群里有獨處的心,在獨處時有人群的愛,我要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樣的自由自在并保有永久的清明。
1.文章中多次提到“白瓷盤”,作者認為它具有怎樣的內(nèi)涵?請結合全文概括。
2.文章的開頭從咀嚼酢漿草寫起,這與后文有什么聯(lián)系?
3.林清玄曾說自己“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在本文中,作者借“寶瓶”表達了哪些開啟時空、啟迪人生的智慧?
4.“云在青天水在瓶”在作者筆下是怎樣一種境界?結合文章具體內(nèi)容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1.深刻的謙卑與感恩;收斂自己的美來襯托外物;具有介于精致與樸素之間的風格;具有光耀包容的態(tài)度。2.引出下文對“白瓷盤”的抒寫,并與后文形成呼應,表明擁有清凈、澄明的內(nèi)心就會覺得世界的一切都非常美好、讓人幸福。
3.①我們的本身就擁有最珍貴的東西,不必去追求外在事物;②回到清凈的面貌,你就會感到世間的一切都珍貴無比;③拋棄妄想和執(zhí)著,你才會擁有清凈的心靈(告訴人們?nèi)绾位氐交驌碛星鍍舻拿婷玻;④即使空無一物,也要讓自己感受美好,并傳達出美好來。
4.在人群里有獨處的心,在獨處時有人群之愛,獨處而不遠離世界;自由自在,追求一種精神超越;保有永久的清明,用簡單的心面對世界,感悟生活之珍貴。
獨樂與獨醒
林清玄
人生的朋友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類型,一種是在歡樂的時候不會想到我們,只在痛苦無助的時候才來找我們分擔,這樣的朋友往往也最不能分擔別人的痛苦,只愿別人都帶給歡樂。他把痛苦都傾瀉給別人,自己卻很快的忘掉。
一種是他只在快樂的時候才找朋友,卻把痛苦獨自埋藏在內(nèi)心,這樣的朋友通常能善解別人的痛苦,當我們丟掉痛苦時,他卻接住它。
一種是不管在什么時刻什么心情都需要別人共享,認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獨悲哀不如眾悲哀,戀愛時急著向全世界的朋友宣告,失戀的時候也要立即告諸親友。他永遠有同行者,但他也很好奇好事,總希望朋友像他一樣,把一切最私密的事對他傾訴。
還有一種朋友,他不會特別與人親近,他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獨自快樂、獨自清醒,他胸懷廣大、思慮細膩,口示優(yōu)越,帶著一些無法測知的神秘,他們做朋友最大的益處是善天聆聽,像大海一樣可以容受別人歡樂或苦痛的瀉注,但自己不動不搖,由于他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對別人的快樂鼓勵,對苦痛促出援手。
用水來做比喻,第一種是河流型,他們把一切自己制造的垃圾都流向大海;第二種是池塘型,他們善于收藏別人和自己的苦痛;第三種是波浪型,他們總是一波一波找上岸來,永遠沒有靜止的時候;第四種是大海型,他們接納百川,但不失自我。
當然,把朋友做這樣的劃分清不是絕對的,因為朋友有千百種面目,這只是大致的類型罷了。
我們到底要交什么樣的朋友?或者說。我們希望自己變成什么樣的朋友?
卡萊爾。紀伯倫在《友誼》里有這樣的兩段對話:“你的朋友是來回應你的需要的,他是你的田園,你以愛心播種,以感恩的心收成,他是你的餐桌和壁燈,因為你饑餓時去找他,又為求安寧尋他!薄鞍涯阕詈玫慕o你的朋友,如果他一定要知道你的低潮,也讓他知道你的高潮吧!如果只是為了消磨時間才找你的朋友,又有什么意思呢?找他共享生命吧!因為他滿足你的需要,而不是填滿你的空虛,讓友誼的甜蜜中有歡笑和分享吧!因為心靈在瑣事的露珠中,找到了它的清晨而變得清爽”。
在農(nóng)業(yè)社會時代,友誼是單純的,因為其中比較少有利害關系;在少年時代,友誼也是純粹的,因為多的是心靈與精神的聯(lián)系,很少有欲望的糾葛;工業(yè)社會的中年人,友誼常成為復雜的糾纏,朋友一詞也浮濫了,我們很難和一個人在海岸散步,互相傾聽心靈;難得和一個人在茶屋里,談一些純粹的事物了,朋友成為群體一般,要在啤酒屋里大杯灌酒;在飯店里大口吃肉一起吆喝;甚至在卡拉OK這種黑暗的地方,尋唱著浮濫的心聲。
從前,我們在有友誼的地方得到心的明凈、得到撫慰與關懷、得到智慧與安寧。現(xiàn)在有許多時候,朋友反而使我們混濁、冷漠、失落、愚癡,與不安。現(xiàn)代人都成為“河流型”、“池塘型”、“波浪型”的格局,要找有大海胸襟的人就很少了。
在現(xiàn)代社會,獨樂與獨醒就變得十分很重要,所謂“獨樂”是一個人獨處時也能歡喜,有心靈與生命的充實,就是一下午靜靜地坐著,也能安然;所謂“獨醒”是不為眾樂所迷惑,眾人都認為應該過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適合我們,那么,何不獨自醒著呢?
只有我們能獨樂獨醒,我們才能成為大海型的人,在河流沖來的時候、在池塘滿水的時候、在波浪推過的時候,我們都能包容,并且不損及自身的清凈。紀伯倫如是說:
“你和朋友分手時,不要悲傷,因為你最愛的那些美質(zhì),他離開你時,你會覺得更明顯,就好像爬山的人在平地上遙望高山,那山顯得更清晰!
林清玄說的這四種人我似乎哪一種都不屬于,呵呵。自己的朋友也有許多,但在生活中大家都是各忙各的,很少能有時間再像以前一樣聚在一起聊天,偶爾發(fā)個短信,連打電話的時間都很少,但這并不說明我們之間的友誼就會因此而變淡,朋友也會在你不經(jīng)意間帶給你溫暖,記得前一段時間自己在qq上的簽名變換比較頻繁,有朋友發(fā)來信息問候,其實自己并沒有覺得什么,而作為朋友的他們的細心和關心還是會讓你有一份欣喜,一份感動,感動的是朋友從未離開,感動的是那份默默的關懷。
能有朋友可以懂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獨樂與獨醒。
記憶的版圖
林清玄
①一位長輩到大陸探親回來,說到他在家鄉(xiāng)遇到兄弟,相對地坐了半天還不敢相認,因為已經(jīng)一絲一毫都認不出來了。
②在他的記憶里,哥哥弟弟都還是剃著光頭,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樣子,這是他離開家鄉(xiāng)時的影像,經(jīng)過四十年還清晰一如昨日。經(jīng)過時間空間的阻隔,記憶如新,反而真實的人物是那樣陌生,找不到與記憶的一絲重疊之處。
③更使他驚詫的是,他住過的三合院完全不見了,家前的路不見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鏟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遠方。
④他說:“我哥哥指著我們站立的地方,說那是我們從前的家,我環(huán)顧四周竟流下淚來,如果不是有親人告訴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話,完全認不出來那是我從童年到少年,住過十七年的地方!
⑤這使他迷茫了,從前的記憶是真實的,眼前的現(xiàn)實也是真實的,但在時間空間中流過時,兩者卻都模糊,成為兩個絲毫不相連的夢境。在此地時,回觀彼處是夢,在彼地時,思及此處也是夢了。到最后,反而是記憶中的版圖最真實,雖然記憶中的情景已然徹底消失了。
⑥這位長輩回來后悵惘了很久,認為是“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注】的緣故,才讓他難以跳接起記憶中淪落的事物,其實不然,有時不必走太遠,不必經(jīng)過太久的時光,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種悵惘。
⑦我有一個朋友,他每次坐在臺北松江路六?蜅5目Х葟d時,總會指著咖啡廳的地板,說:“你們相不相信,這一場塊是我小時候臥室的所在,我就睡在這個地方,打開窗戶就是稻田,白天可以聽到蟬聲,夜里可以聽到青蛙唱歌,這想起來就像是夢一樣了!蹦菈暨不太遠,但時空轉換,夢卻碎得很快。
⑧記憶的版圖在我們的心中是真實的,它就如同照相機拍下的靜照,這里有我走過的一條路,爬過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過泳、撈過蝦的河流;還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緬懷的身影。這版圖一經(jīng)確定,有如照相紙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無法改變,于是,當我們越過時空,發(fā)現(xiàn)版圖改變了,心里就仿佛受到傷害,甚至對時間空間都感到遺憾與酸楚了。
⑨兩相對照之下,我們往往否定了現(xiàn)在的真實,因為記憶的版圖經(jīng)過洗滌、美化,像雨霧中的玫瑰,美麗無方,丑陋的現(xiàn)實世界如何可以比擬呢?
⑩其實,在記憶中的事物原來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當時比現(xiàn)在流離、顛沛、貧困,甚至面臨了逃難的骨肉離散的苦厄,但由于距離,覺得也可以承受了。現(xiàn)在的真實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變了,而我們竟無法承擔這種改變。
○11……
○12我們在生命中所經(jīng)驗的一切,無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現(xiàn)。記憶的版圖,乃是從前的現(xiàn)實;現(xiàn)在的生活,。終將成為未來記憶的版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真實的自我始終沒有改變。
【注】“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語出李煜詞,在文中意為離鄉(xiāng)時間久,距離遠。
1.結合語境,解釋第⑦段中加點詞“夢”的含義。
那夢還不太遠,但時空轉換,夢卻碎得很快。
2.第④段中:“我環(huán)顧四周竟流下淚來”,結合上下文看,“我”流淚的原因有哪些?
3.下面句子中畫線部分很有表現(xiàn)力,請加以賞析。
兩相對照之下,我們往往否定了現(xiàn)在的真實,因為記憶的版圖經(jīng)過洗滌、美化,像雨霧中的玫瑰,丑陋的現(xiàn)實世界如何可以比擬呢?
21.結合全文內(nèi)容,說說作者為什么以“記憶的版圖”為題?
22.聯(lián)系材料,比較兩位作家所表達的人生感悟有什么不同。
【鏈接材料】就讓路途當中出現(xiàn)阻塞吧,讓它出現(xiàn)好了!有障礙,才有生活;要是沒有的話,水便會毫無生氣地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離開毫無生氣的機體一樣。
(節(jié)選自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答案:
1.示例:朋友記憶中的美好生活的情形(或:朋友童年生活的美好記憶)。
2.示例:①為記憶中家鄉(xiāng)清晰、真實的印象消失而留戀;②為現(xiàn)實中家鄉(xiāng)的巨變而感到驚詫;③為記憶中的家鄉(xiāng)與現(xiàn)實中的家鄉(xiāng)毫不相干而傷感;④為找不到記憶中的家鄉(xiāng)而感到迷茫。
3.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經(jīng)過洗滌、美化的記憶比作雨霧中的玫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記憶中的版圖的美麗,表現(xiàn)人們對記憶的版圖的留戀及對現(xiàn)實世界 的否定。(意思對即可)
4.示例:①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②作為線索,貫穿全文,使結構精巧;③提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④容易引起記者的共鳴,聯(lián)想到“版圖”是記憶中的,或許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不同,抒寫人們今不如昔的遺憾之情;⑤引發(fā)作者客觀看待生活變化,并從中發(fā)現(xiàn)自我的人生感悟。(意思對即可 )
5.示例一:林文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變化;普文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林文要我們在生活的變化中看到真實的自我;普文要我們勇敢地對待生活中的困難,迎難而上。
示例二:林文:現(xiàn)實與記憶或許差別很大,我們應該客觀對待這些變化,并從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長。普文:生活中有障礙,生命才會有生氣。
[2013年中考現(xiàn)代文閱讀之林清玄作品]相關文章:
1.林清玄作品語錄
2.林清玄作品摘抄
7.林清玄的作品摘抄
9.閱讀給力現(xiàn)代文答案
10.《父親》現(xiàn)代文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