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劉亮程與《走向蟲子》
一、劉亮程簡介
1、關(guān)于劉亮程其人
劉亮程,曾獲“馮牧文學獎文學新人獎”。40多歲,現(xiàn)為《中國西部文學》編輯。
批評家們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劉亮程是中國二十世紀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陽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筆下的塔希提島,但是又沒有那種原始的浪漫情調(diào),在那里夾雜地生長著的,是一種困苦,一種危機,一種天命中的孤獨無助,快樂和幸福。
2、關(guān)于劉亮程的寫作
他的寫作,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人畜共居的村莊里,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和牲畜曬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葉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敘述著一種人類久違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該書在99年引起巨大反響。被譽20世紀最后的文學景觀。
3、關(guān)于《一個人的村莊》
※ 他說:“每一個作家都在尋找一種方式進入世界。我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首先是從一個村莊開始的。村莊是我進入世界的第一站。我在這個村莊生活了三十八年。我用漫長的時間讓一個有著許多人和牲畜的村莊慢慢地進入我的內(nèi)心,成為我一個人的村莊!
第一輯 人畜共居的村莊
狗這一輩子
我改變的事物……
第二輯 荒蕪家園
別人的村莊
一個人的村莊……
第三輯 扛著鐵锨進城
城市過客
沒有鑰匙的男人……
跋 不和你玩
附 來到綠洲
劉亮程的哲學
二、《走向蟲子》
(一)文章結(jié)構(gòu)
三個板塊。遞進關(guān)系。
板塊一塊比一塊大,份量一塊比一塊更重,意蘊一塊比一塊更深入。
如圖:
1~3節(jié)
八條腿小蟲
4~6節(jié)
蜣螂
7~13節(jié)
螞蟻
。ǘ┪恼麓v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
一只八條腿的小蟲,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極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癢癢的。停下的時候,就把針尖大的小頭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見前面沒路了嗎?竟然還走。再走一小會兒,就是指甲蓋,指甲蓋很光滑,到了盡頭,它若懸崖勒不住馬,肯定一頭栽下去。我正為這粒小蟲的短視和盲目好笑,它已過了我的指甲蓋,到了指尖,頭一低,沒掉下去,竟從指頭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第一自然段:所有的文章,都有一個開啟,而本文沒有。一落筆就寫小蟲!耙恢话藯l腿的小蟲,……”劉亮程十分喜歡用描寫。這里用行動描寫,極細膩地描繪出小蟲在手指上爬行的過程--在手背上爬,又爬向手心,形象生動,有動態(tài)感。兩段行動描寫,十分流暢和靈動。在這里,行動描寫不是客觀的描寫,而是充滿主觀意味的。“爬得極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癢癢的!薄拔摇钡囊朁c,我的感覺。從內(nèi)容上講,先講小蟲的爬行,再講自己的猜測--以己心度蟲意,并嘲笑小蟲。笑它的短視和盲目。然而,猜測錯了。小蟲并沒有掉下去,它又開辟了一條新路,此舉出乎“我”的意料,同樣也出乎讀者的意料。這是對“我”--對人的猜測的反駁,作者用行動描寫,把小蟲悠然自得的爬行,展示出來,形成了對“我”--對人的嘲笑的反嘲笑。冷靜地描寫著。意味藏在其中。
這下該我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沒看見指頭底下還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第二自然段:筆觸指向內(nèi)心。散文總是在敘事中,時不時的把筆觸擺向內(nèi)心體驗或自我感受的敘寫,往往在寫作中就形成了一邊敘事,一邊寫展示內(nèi)心體驗或表述自我感受。有的是幾句幾句的轉(zhuǎn)換,有的一段一段的轉(zhuǎn)換。在本文,第一段敘事,第二段專門停下了敘事來寫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寫“我”為自己羞愧。人沒有發(fā)現(xiàn)“走向手心的路”,這句話很有意味,言外之意盡在其中。第一個錯誤過程寫完了。
人的自以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這一步。
第三自然段:緊接著,點出言外之意,人是自以為是的。人是有限的。正因為人的“自以為是” 人的有限,才“使人只能走到人這一步!比撕托∠x的一次較量,就是這樣的一個結(jié)果--人的有限,有的自以為是,人的可笑。這逼著讀者不得不對人重新思考。人,究竟能走到哪一步。發(fā)出了人類反思的問句!
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這是一個過度段。
蟲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蟲一輩子都走不了幾百米,走不出這片草灘以外,我確實不知道蟲走到了哪里。
第四自然段:一方面承接了上一段,另一方面又啟出了下一段!跋x能走到哪里?”是承接“人只能走到人這一步”的,“我”已經(jīng)知道了,人所走是有限,而蟲呢?“我”不知道。這種文意上的承接是顯而易見的。另外,兩個“走”字這樣的重復,也是一種安面的聯(lián)接!白卟怀鲞@片草灘”是啟出。因為下文寫蜣螂,蜣螂就是在草灘上做著自己的功課。這個“草灘”與對下文的“草灘”的啟出。既然是過度段,放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可。不過,放在第二部分,似乎更確切些。因為,第三自然段已經(jīng)是對人與小蟲的較量的總結(jié)性陳辭,若把它再劃分到第一部分,那么。第四段就有點顯得多余了。事實上是,第四段的主要任務是啟出,由這一段的“草灘”引出下一段的“草灘”,這樣一來,第三四段之間的間距,應該比第四五段之間的間距要大。大家也許會說,老師反對劃分段落,自己講文章還要劃分。這要說明的是,劃分是為了理解,不是為劃分而劃分。我們的劃分,讓我們知道,第三四段的間距,第四五段的間距,這樣在閱讀的時候,體會的時候,都會把這種間距空出來。這樣才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
一次我看見一只蜣螂滾著一顆比它大好幾倍的糞蛋,滾到一個半坡上。蜣螂頭抵著地,用兩只后腿使勁往上滾,費了很大勁才滾動了一點點。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勁,糞蛋有可能再滾下去。我看得著急,真想伸手幫它一把,卻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沒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邊那棵草底下,還是右邊那幾塊土坷垃中間。假如弄明白的話,我一伸手就會把這個對蜣螂來說沉重無比的糞蛋輕松拿起來,放到它的家里。我不清楚蜣螂在滾這個糞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沒看出朝這個方向滾去有啥去處。上了這個小坡是一片平地,再過去是一個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從空中運,或者蜣螂先鏟草開一條路,否則糞蛋根本無法過去。
第五自然段:敘寫在一個“草灘”上,蜣螂與人的較量。同樣,人還是個失敗者。對蜣螂用了極細膩的行動描寫。注意,它不但寫出了“做什么”,而且寫出了“怎么做”。這是在敘述描寫中一再強調(diào)的。寫完蜣螂,緊接著就寫人。這個人,也是敘述的對象。他在看,在動,在想。順著人的目光,用人的視點來展開對草灘的描述,寫了草灘的地勢,與此同時,還展現(xiàn)出人在猜測。猜測蜣螂的行為的目的性。人是功利的人,人是有很強的目的意識的人,所以人也總是用功利性和目的意識來猜測蜣螂。
或許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糞蛋滾到哪去。它只是做一個游戲,用后腿把糞蛋滾到坡頂上,然后它轉(zhuǎn)過身,繞到另一邊,用兩只前爪猛一推,糞蛋骨碌碌滾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滾多遠,以此來斷定是后腿勁大還是前腿勁大。誰知道呢?反正我沒搞清楚,還是少管閑事。我已經(jīng)有過教訓。
第六自然段:猜測就是較量。人沒有猜出蜣螂的意圖。因為草灘的地勢怎么也無法與功利性和目的意識聯(lián)系在一起。最后,人只能對自己說,“或許我的想法天真”。人無奈地承認自己有些天真。并離開功利和目的,對蜣螂的行為作出了又一次猜測,“它只是做一個游戲”,游戲人生,在我們?nèi)藖碚f是可怕的,是貶意,而小動物它們可能就是在游戲蟲生,它們很輕松,很快樂。如果真要說有什么目的的話,那可能就是“以此來斷定是后腿勁大還是前腿勁大”。這種目的可能很可笑?其實一點也不。人的猜測對嗎?人對自己的猜測做出了否定--“誰知道呢?”是說這種猜測也不一定對。第二個錯誤過程寫完了。人不敢自以為是。人提醒自己“沒搞清楚,還是少管閑事。”看來人還有了一點兒聰明,不敢自以為是。為什么不敢自以為是呢?回答是“我已經(jīng)有過教訓!弊⒁猓@最后一句話,本可以不寫。寫到少管閑事,一次較量寫完了。這最后一句話的作用從字面上看是要回答不敢自以為是的原因的。但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啟出下文--啟出第三部分,啟出對螞蟻人敘寫。這樣一來,所謂“我已經(jīng)有過教訓”,既是第二部分的不敢自以為是的原因,又是第三部分與螞蟻較量的引子。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敘寫一次與螞蟻與人的較量。
那次是一只螞蟻,背著一條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蟲,被一個土塊擋住。螞蟻先是自己爬上土塊,用嘴咬住干蟲往上拉,試了幾下不行,又下來鉆到干蟲下面用頭頂,竟然頂起來,搖搖晃晃,眼看頂上去了,卻掉了下來,想都沒想,又換了種姿勢,像那只蜣螂那樣頭頂著地,用后腿往上舉。結(jié)果還是一樣。但它一刻不停,動作越來越快,也越來越?jīng)]效果。
第七自然段:同樣,人還是個失敗者。用一個自然段詳盡地描敘螞蟻搬干蟲的過程。具體,生動。注意,描寫不能僅僅為了生動具體,它還有自己的邏輯指向--那就是螞蟻很費力,且一無所獲。
我猜想這只螞蟻一定是急于把干蟲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著這條蟲呢。我要能幫幫它多好;蛘,要是再有一只螞蟻幫忙,不就好辦多了嗎?正好附近有一只閑轉(zhuǎn)的螞蟻,我把它抓住,放在那個土塊上,我想讓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螞蟻正拼命往上頂呢,一拉一頂,不就上去了嗎?
第八自然段:“我猜想”,人又在猜測了!岸蠢镉卸嗌俟吕瞎研≡诘戎@條蟲呢。”人的猜測還很具體,很形象,很有感染力。令人自己都為自己感動。好心的人開始想幫助螞蟻了。他做了一個壯舉:“把它抓住,放在那個土塊上”。他想得十分周到--人的心里的活動十分具體的展示出來,且還有十分鮮活的心里獨白:“一拉一頂,不就上去了嗎?”
可是這只螞蟻不愿幫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塊跑了。我又把它抓回來,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螞蟻的旁邊,我想是我強迫它幫忙,它生氣了。先讓兩只螞蟻見見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許會求這只幫忙,這只先說忙,沒時間。那只說,不白幫,過后給你一條蟲腿。這只說不行,給兩條。一條半。那只還價。
第九自然段:人失敗了。人的失敗是通過螞蟻的不領(lǐng)情得以表現(xiàn)的。先是“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塊跑了”人不甘心,人又抓回了它。人還想體貼入微,以己心度蟲心,讓它們“商量商量”。注意,商量的過程是想象來的,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人的一種功利性的生動移植。成功的移植。螞蟻與螞蟻的對話是用敘述方式寫出來了!斑@只先說……”“那只說……”等等。這樣用敘述來寫對話,既生動展示了交螞蟻交易的畫面,又有著極強的主觀嘲諷意味。而且語句短,承接緊密,靈動,跳躍。這一段對話,如果改寫成這樣:那只說:“幫幫我吧!薄皼]時間!绷硪恢徽f!安话讕,過會給你一條腿。”“不行。給兩條。”“一條半!薄堊⒁猓@樣的改寫,與原作比起來,哪一個好?這樣一改把原做的那些優(yōu)點改沒了。它現(xiàn)在的特點是,有現(xiàn)場感,對話描寫是一種描寫,展示形象的功力很強,讓我們親臨其境地看到兩只螞蟻在討價還價。這是好的一面。但它只是一種客觀性地展示畫面,沒有主觀性,沒有嘲諷,也沒有生動感。且不緊湊,文字背后的東西相對要少許多,有作者的主觀性在其中。
我又想錯了。那只忙碌的螞蟻好像感到身后有動靜,一回頭看見這只,二話沒說,撲上去就打。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來倉皇而逃。也沒看清咋打的,好像兩只牽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著那只騰出一只前爪,掄開向這只臉上扇去,這只便倒地了。
第十自然段:十分具體地描寫兩只螞蟻打架的過程。這樣的大段地行動描寫,表面上看,是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一個動態(tài)的畫面,讓人可見。但是更重要的是,這種畫面描寫的越細,越逼真,越生動,越具體,其對人的批評批判就越強烈越尖銳。為什么呢?。因為,螞蟻的打架,完全是由人造成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生動的打架,讓讀者看得好笑好玩。這種好笑好玩的后面,有人的可悲--人又失敗了。人的一切猜想和努力全是白搭。于是這種好笑好玩后面,確有無盡的深意了。這種寫法真是劉亮程獨有的。中國許多著名散文家筆下都很少見這種寫法。魯迅先生總喜歡用描寫的畫面來達到諷刺的目的。他的諷刺意比較明顯,可劉亮程的比較隱晦一些:人的失敗是通過兩只螞蟻打架得以表現(xiàn)的;人的悲哀是在好笑好玩的后背隱含著的。作者沒有一句的直言,其深意盡在其中。
那只連口氣都不喘,回過身又開始搬干蟲。我真看急了,一伸手,連干蟲帶螞蟻一起扔到土塊那邊。我想螞蟻肯定會感激這個天降的幫忙。沒想它生氣了,一口咬住干蟲,拼命使著勁,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塊那邊去。
第十一自然段:人還不知錯。又做了一次努力,這是第二個動作。第一個動作是把一只放到另一只跟前。第一個動作是錯誤的,前邊已寫清了。但人竟混然不知其錯,又一次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又做了第二個動作--“連干蟲帶螞蟻一起扔到土塊那邊”其結(jié)果,是對人的又一個重重的打擊。螞蟻“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塊那邊去。”螞蟻的固執(zhí)有甚于人。盡管我們不知道它要干什么,但是,我們最起碼知道,它很討厭人的干預。人真是自作聰明!這可能就是本自然段要告訴給讀者的一個意思吧。
我又搞錯了。也許螞蟻只是想試試自己能不能把一條干蟲搬過土塊,我卻認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條干蟲,我會搬它回家嗎?
第十二自然段:于是,人不能不承認自己錯了。至此,第三個錯誤過程寫完了。于是,人不得不重新做一個猜測,這個猜測,是背離了人的慣常視角,脫離了功利的目光,“螞蟻只是想試試自己能不能把一條干蟲搬過土塊”。這種猜測對與不對,不必追問,也不可能有答案。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種猜測是對前邊幾次猜測的否定和校正,是人不能不承認自己的有限性的一種表示!闭堊⒁膺@一句話:“真是的,一條干蟲,我會搬它回家嗎?”它十分生動地把螞蟻的反感、不滿刻劃出來。另外,還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不是作者的話,而是螞蟻跳出來說的話。螞蟻的話,與前文是直接銜接的,其間竟然沒有一點交待,比如“螞蟻想”“也許螞蟻會說”等等。沒有交待,卻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可見讀者完全能夠跟上敘事視角的這種變化。這樣一來,這種表述就十分地靈動了,語言的變化性和跳躍性就凸顯出來了。反之,語言就會顯得很板滯。
也許都不是。我這顆大腦袋,壓根不知道螞蟻那只小腦袋里的事情。
第十三自然段:這一段既是第三部分的收束,也是全文的收束。從內(nèi)容上看,講人與螞蟻的較量,講人的一次失敗。顯然它是對第三部分做出了歸結(jié)。是一種收束。從主題上看,面對人對螞蟻做了功利性的猜測和非功利性的猜測之后,接下來會有一個問題--哪一猜測是正確的?人自己說可能都不正確--“也許都不是”。至此,已經(jīng)不是人承認自己的有限性了,而是人對自己做了一種否定。人否定了自己。這就是全文主旨上的一個升華。人的腦袋雖大,但卻不可能知道小腦袋里的事情。人知道自己錯了,錯就錯在自以為是,自以為大。顯然,從主題上來看,這是全文的收束。這個收束很巧妙。一般人就可能就第三部分先收,然后,另起一段重新收束全文,而本文就沒有專門的結(jié)尾段落,省字約文,結(jié)構(gòu)也不落俗套。
。ㄈ⿴讉特點
1、主題很深刻。本文主題,不是像什么環(huán)保,也不是什么綠色,而是對人的反思和批判。本文寫人對三個小動物的猜測,表面上是普通的邂逅,但實質(zhì)上是人與動物的三次較量。猜測就是較量。每一次猜測都是人與蟲的人與動物界的(蟲是很小的動物)較量。其結(jié)果,都是以人的失敗而告結(jié)束。人屢屢出錯,以至于是讓人不敢自以為是了。這就是說,人失敗了。人的失敗,讓讀者很難受。因為從中我們讀到了對人的嘲諷和人的悲哀。讀出了對自以為“大”之人的消解。太可怕了。人在小蟲面前,這么地無奈,人沒有它輕松,沒有它聰明,沒有它那么自以為是。人的自以為是,在螞蟻的自以為是面前,居然顯得那么渺小。由此,我們不能不反思,長期以來,我們對自己的這種定位是否正確?我們真的很了不起嗎?我們真的就能主宰世界嗎?
2、材料的安排采用倒時序的方式,小蟲--蜣螂--螞蟻。為什么是倒時序呢?因為從文中看,三個材料的發(fā)生順序是:螞蟻--蜣螂--小蟲。一般人在寫作的時候,大都按時序來安排材料,發(fā)生在先者置前,發(fā)生在中者置中,發(fā)生在后者置后。然而本文卻完全顛倒過來。為什么要這樣?細細地看,就會發(fā)現(xiàn),先寫小蟲,寫人的猜測,寫人的失敗,其自以為是的程度相對比后文的要弱一些,人為自己的眼光羞愧著。到了寫蜣螂,人的自以為是的程度比面對小蟲要強一些,人不僅猜測,還躍躍欲試地想有一番作為,想幫幫它,可是人沒有敢?guī)。而再往后寫到螞蟻,人就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家伙,人不僅猜測,還大膽而為,做了兩個壯舉,一是放一只螞蟻,一是把螞蟻和糞蛋一塊扔過土塊。兩個行為的結(jié)果是一個比一個更慘,人受到了重挫。由此看來,三個事件中的人的狀態(tài)很不一樣,一次比一次自以為是,一次比一次受到的打擊要大,且一次比一次的教訓要深。若按時序來寫,那么凸顯出來的是人的進步--人一點一點的醒悟了,人由妄為變成了不敢再妄為,又變成了不再自以為是。反之,則表現(xiàn)出人的反省和懊悔--人為什么會為自己的眼光羞愧,因為人有過一個蜣螂的教訓;人在蜣螂面前為什么沒有敢妄為,因為人在螞蟻面前有過一個妄為的慘敗。這種倒著寫,就把教訓強化了,就把人的反省式的追問凸顯出來,從而最大限度在表達了人的一種惶恐,人的一種反思,人的說之不盡的懊悔。敘事是倒時序的,但感受是逐層遞進的,一層一層地加重了對人的嘲諷,對人的批判,對人的否定,最后達到主題的深化。
3、對一般散文寫作模式的突破。是面目一新的寫作,給讀者的沖擊就很大,人們發(fā)覺,原來散文還可以這么寫。真正地突破模式,也許就是他的散文取得轟動的原因。
從寫法上看,與季羨林、牛漢、宗璞大不同,季牛都還是傳統(tǒng)寫法,寫物--徑、藤,寫人--祖母、小弟,她的呼喚,由此來寫出自己的感受。但本文把自己也放了進去,寫自己與動物的較量,并寫在較量中的失敗,如果用傳統(tǒng)寫法往上套的話,也可以說是寫事,但一般寫事都是一件事,而本文寫了三件事。這是寫法上的新。
從結(jié)構(gòu)上看,結(jié)構(gòu)是三個板塊,沒有采用一主二輔的常見板塊形式!蹲婺浮芬晃脑诮Y(jié)構(gòu)上就比較傳統(tǒng),一主二輔,入題,展開,點題。也許有人說,《幽徑悲劇》也是三個板塊,但是,《幽》每一板塊都像是一個很中規(guī)中矩的小文章,有開頭,有中間,有結(jié)尾,其寫法也都是先引出敘述對象,然后鞏固敘述對象,然后再進一步展開來寫,其每一板塊寫法是傳統(tǒng)的。而本文則不是。沒有開頭,沒有引出和鞏固,一落筆就馬上展開敘事,管它是不是突兀,管它什么結(jié)構(gòu)。這樣一來,文章就寫的相當隨意和灑脫了。
從表達上看,把小說的表達方式引進了散文。一般來說,散文為了表達主觀感受,開篇總有主觀感受的線索的埋設(shè)。而本文卻無,一開篇就寫事。只有敘事線,沒有感受線。另外為了增強主觀性,往往是敘述多于描寫,在敘述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如《哭小弟》),其用描寫大都有兩種情狀,一是少許幾筆,做形象的點綴,二是用一二段來寫,所謂的濃墨描繪,凸顯出畫面感,強調(diào)出氛圍(如《背影》)。散文為什么回避像小說那樣的大段的描寫呢,因為大段的描寫,固然有畫面感,但容易造成情緒線索的中斷,形成客觀性描寫,再現(xiàn)的因素壓倒了表現(xiàn)的因素。然而本文卻大膽描寫,畫面感極強。這兩個似乎都犯了散文的大忌,沒有開篇沒有輔設(shè)情緒線索,全文又都是大段描寫。這樣人覺得,劉亮程的散文筆法上很像小說,很有畫面感,小說的味道很濃。其實,散文的形式是大可以隨便的,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沒有明顯的感受線,并不影響作者感受的表達,大段的描寫也并不會因了再現(xiàn)而影響了表現(xiàn)。一種對人的反思,一種對自以為是的批判,通過三件事的聯(lián)綴,就表現(xiàn)得十分清楚了。更何況,散文總說要散,可作家們就是散文不起來,他們不敢散,總要用那么一個情緒線來連綴各種材料。劉亮程就敢。表現(xiàn)和再現(xiàn)在他這里,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這太難得了,小說和散文在他這里似乎界線沒有了,他的散文像小說,但卻仍是散文,是一種全新的不拘一格的散文,是種自由的散文。
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最難的是突破既有的模式。雖然散文家都知道散文無模式,它是自由的文體,但是,文化的積淀、審美的培養(yǎng),本身也會把模式輸入人的心理。盡管大家都想突破模式,可是,在寫作中,往往會有兩種狀態(tài),要么是什么也不懂,全然一個外行,全然是一種沒有入門的寫作,要么是一個內(nèi)行,他懂文學,知門道,可是卻怎么也無法掙脫那個外行沒知道的為文之竅,那個內(nèi)行的“門道”。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總是不可及的。而劉亮程卻做到了。
4、語言的靈動鮮活。這里不是指的詞匯的運用,而是指的敘事角度的變化,忽而是客觀的描述,忽而是自我經(jīng)驗的言說,忽而是人的獨白,忽而是螞蟻的對話,忽而是螞蟻的獨白,切換的相當自如,語言跳躍的幅度很大。比如:
一只八條腿的小蟲,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極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癢癢的。停下的時候,就把針尖大的小頭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客觀描述)它望見前面沒路了嗎?竟然還走。(人的獨白)再走一小會兒,就是指甲蓋,指甲蓋很光滑,到了盡頭,它若懸崖勒不住馬,肯定一頭栽下去。(自我經(jīng)驗的言說)我正為這粒小蟲的短視和盲目好笑,它已過了我的指甲蓋,到了指尖,頭一低,沒掉下去,竟從指頭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客觀描述)
這種切換,比《幽》要靈活得多,高明得多。
再比如:
我想是我強迫它幫忙,它生氣了。先讓兩只螞蟻見見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許會求這只幫忙,這只先說忙,沒時間。(自我經(jīng)驗的言說)那只說,不白幫,過后給你一條蟲腿。這只說不行,給兩條。一條半。那只還價。(螞蟻的對話)
我又搞錯了。也許螞蟻只是想試試自己能不能把一條干蟲搬過土塊,我卻認為它要搬回家去。(自我經(jīng)驗的言說)真是的,一條干蟲,我會搬它回家嗎?(螞蟻的獨白)
這種跳躍,在小說中多見,在散文中是見不到的,既便是許多現(xiàn)代小說家寫的散文,也沒有這種樣態(tài)。小說家們并不是不會靈動地運用語言,可能是他們害怕自己寫得不像散文,所以格外地要用通行的散文用語方式來寫。
三、劉亮程的其他散文
對一朵花微笑
我一回頭,身后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
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個人笑出聲來。
還有一次,我在麥地南邊的一片綠草中睡了一覺。我太喜歡這片綠草了,墨綠墨綠,和周圍的枯黃野地形成鮮明對比。
……
我活得太嚴肅,呆板的臉似乎對生存已經(jīng)麻木,忘了對一朵花微笑,為一片新葉歡欣和激動。這不容易開一次的花朵,難得長出的一片葉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對一個卑小生命的歡迎和鼓勵。就像青青芳草讓我看到一生中那些還未到來的美好前景。
……
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為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們。
狗這一輩子
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總之,稍一馬虎便會被人燉了肉剝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時候卻連自己都看守不住。
活到一把子年紀,狗命便相對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經(jīng)驗。盡管一條老狗的見識,肯定會讓一個走遍天下的人吃驚。狗卻不會像人,年輕時咬出點名氣,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無人謀它脫毛的皮,更無人敢問津它多病的肉體,這時的狗很像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沒有辦法,只好撒手,交給時間和命。
一條熬出來的狗,熬到拴它的鐵鏈朽了,不掙而斷。養(yǎng)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這條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隨它去吧。狗搖搖晃晃走出院門,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莊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撿到過一根干骨頭的沙溝梁轉(zhuǎn)轉(zhuǎn);在早年戀過一條母狗的亂草灘轉(zhuǎn)轉(zhuǎn);遇到早年咬過的人,遠遠避開,一副內(nèi)疚的樣子。其實人早好了傷疤忘了疼。有頭腦的人大都不跟狗計較,有句俗話:狗咬人你還能去咬狗嗎?與狗相咬,除了啃一嘴狗毛你又能占到啥便宜。被狗咬過的人,大都把仇記恨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腦把責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條狗隨時都必須準備著承受一切。
……
狗這一輩子像夢一樣飄忽,沒人知道狗是帶著什么使命來到人世。
……
在這眾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條老狗,默不作聲。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個村莊轉(zhuǎn)悠到老,是村莊的一部分,它再無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這是條終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們久不再去的僻遠路途,廢棄多年的荒宅舊院,這條狗來回地走動,眼中滿是人們多年前的陳事舊影。
寒風吹徹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我已經(jīng)不注意它們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開始降臨到生活中。三十歲的我,似乎對這個冬天的來臨漠不關(guān)心,卻又好像一直在傾聽落雪的聲音,期待著又一場雪悄無聲息地覆蓋村莊和田野。
我靜坐在屋子里,火爐上烤著幾片饃饃,一小碟咸菜放在爐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線暗淡。許久以后我還記起我在這樣的一個雪天,圍抱火爐,吃咸菜啃饃饃想著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遠而入神。柴禾在爐中啪啪地燃燒著,爐火通紅,我的手和臉都烤得發(fā)燙了,脊背卻依舊涼颼颼的。寒風正從我看不見的一道門縫吹進來。冬天又一次來到村里,來到我的家。我把怕凍的東西--搬進屋子,糊好窗戶,掛上去年冬天的棉門簾,寒風還是進來了。它比我更熟悉墻上的每一道細微裂縫。
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經(jīng)預感到大雪來臨。我劈好足夠燒半個月的柴禾,整齊地碼在窗臺下;把院子掃得干干凈凈,無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違的貴賓--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掃到一邊,騰出干凈的一片地方來讓雪落下。下午我還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轉(zhuǎn)了一圈。我沒顧上割回來的一地葵花稈,將在大雪中站一個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會發(fā)現(xiàn)有一兩件顧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擱一個冬天。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樣用自己那只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
……
娓娓地充滿哀怨地敘事之中,點綴著作者對生命的哲理性言說,這種哲理的火花一閃就又化入了敘事之中。就這么,一閃,又一閃。不同于有些人的隨筆,講出一大堆哲理的話,狠不得把該說的說完。也不同于有些人的藝術(shù)散文,就是寫人敘事,其中沒有更深的東西,或沒有思考的火花,平平的。他就是他,自己的散文特點。
郝小強
[劉亮程作品《走向蟲子》賞析]相關(guān)文章:
2.美文加作品賞析
3.蟲子的剪紙方法
7.《柳毅傳》原文翻譯及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