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釣雪散文
初觸《臨川釣雪》一冊,便覺書厚實,幾十元的書價倒顯得輕了。純白的封頁,色如覆雪,一派虛淡沖遠,別無綴飾,愛其清簡。左下有竹,一徑數(shù)竿,亭立如畫,羅羅清疏。右上書“臨川釣雪”四字,側泊一舟,老者垂釣于上,似能撈起此間叢叢煙雨、文聲。目即見雅:“上卷·水點燈”(清歡、清味、清影),“下卷·臨川釣雪”(血緣、天緣、塵緣)……再略略一翻,輕輕一呷,便收得一擔字香。又見紙張間爽然脆利,仿佛有青氣,是油墨初成之新鮮。
上卷清歡、清味、清影三輯中,自然之命題、禪之命題為大宗,詩文或秀、或清、或拙、或巧,行行鋪開又或急或緩,別有生趣。組詩《半杯清涼》裝了一壺茶語深深,從茶之源、具、造、器、煮、飲徐徐道來……落滿淋漓又層疊的香。組詩《禪如雪》則字如洗塵,適合細細品讀,如九曲溪流,又如天心圓月,無聲無息地灑下一片微光潔凈。再看下卷,天緣、塵緣中搖蕩的有鄉(xiāng)愁,有歲月里斑斑的圖景,有浮世里的煙火……然而,我最想談的,卻是“血緣”一輯。
“血緣”中的親情書寫,團團情深難化。有些篇目讀來如嚼酸杏,刺得唇齒一片麻木。如《暖》:“一床棉絮/那是母親身體的蠶繭/正在一絲絲把自己抽干/她說不出話/她的話藏在最后一縷香里/香得那么淡/淡得只能覆蓋我一生的冰雪”;又如《暮》,“炊煙漸淡/哪一縷是她風中的白發(fā)/啃著母愛的骨頭/碗里的五味雜陳/哪一把/是母親的身體煎熬的鹽巴”……在物力維艱的年代,吃口飽飯、穿身暖衣,何事不需細心打算呵,連一針一線都鐘愛切切。那些日子里的苦,又遠又長、又深又重,永久在心上烙印。如不是愛的給付,即使重經歲月洗禮,哪能有如今字間的感恩與溫厚?就像最暖的春風,一定是來自山谷中最冷的冰雪。沒有經受苦難的磋磨,沒有過相依相靠和溫熱的相待,不會被愛雕琢得這么深刻。
再讀《木紋里的暗香(組詩)》中《母親的筷子》:“好像母親這輩子吃過的苦/它也吃盡/好像母親咽下的塵世風沙/它也咽下/……母親這把骨頭/也是留給這雙筷子燒灰/培土的呵/留給筷子第二次入泥/回春/吐芽!逼鋵崳瑝m世的風沙、世間的酸苦,恰有母親如筷子一般,先替兒孫品嘗。那散著苦香的木輪,一點點滲透進了母親的掌紋,蜿蜒成母親一生走過的路,崎嶇的執(zhí)著的……守候著后輩如筍出的新春。只有溫暖與光明才能沒入骨髓的深處,就像只有枯葉與落花般無私的'奉獻與犧牲才能催生愛的代代萌發(fā)、吐芽。
讀懂了愛,就可明白“一棵縮水的樹/活在母親的皺紋里/活在/擦拭大地一片烏云的汗?jié)n里(《木搓板》)”……就應明白“我們的皮與肉/性與靈/不都是從母親身上鋸下來的嗎/我們的身外之物/不都是從母親的愛里摘來的嗎(《紅木箱》)”這樣鋒利又軟熱的句子。字如刀劍,這被刺透胸膛的感覺竟然一面柔軟如錦,一面卻又聞得其間淌出的涓涓血氣。
前幾日,正是清明。恰好讀到《香火》:“清明雨/把墻上的祖父母/淋得更加潮濕 陰暗 陳舊了/厚厚的農歷/只有這瘦瘦的一頁/才能點燃兒孫的思念和綿綿的鄉(xiāng)愁/才能走近祖先的靈位”,再讀《紙錢印板》:“薄薄一頁碑/你在里面/寫出青草/鴉聲/寫出清明的云團或雨滴/我在外面/揣著肉身/踽踽趕路/趕在不知何日猝然走入碑之前/……錢罷 紙罷 淚罷/能點著的都是火呵!蔽也恢,如今你我的思念與鄉(xiāng)愁,還能不能在夢里劃出一道點亮血緣的閃電;我不知道,晃蕩在名利浮云間的人們,在祖輩、父輩的碑石前,會不會被刺得只剩彌散在一炷線香里的愧疚?永遠可以靜靜發(fā)亮的,不是墓前長明的一盞燭光,而是人心里深深開落的花朵。
人的一輩子,會逢著太多的悲歡,好在有親情淳樸如一的相伴。也只有親人真誠的付出,方才有安穩(wěn)的人世,人世才有冷暖可嚼的真味,真味里才有豐潤和悅的喜氣。
【臨川釣雪散文】相關文章:
寒江之上,獨釣胭脂雪散文08-29
釣雪敘事作文06-02
月釣散文04-17
夜釣散文08-14
約釣的散文07-21
野釣散文08-14
描寫雪的古詩《釣雪亭》賞析11-05
《釣雪亭》原文及翻譯03-22
初夏釣鯽魚的散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