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活的美經典散文
最近微信上流傳著一段演講視頻,大家都賞有加,我看后總覺有些不對勁。演講的女碩士面容姣好,在中國最好的法學院讀著學位,伶牙俐齒在大賽上脫穎而出,老天已經足夠眷顧了,年紀輕輕的那來那么多的抱怨之氣?在她的嘴里、眼里為何只有社會的不公?
與這位碩士相比我小時候的生活更為艱辛,冬天在沒有窗戶的教室里任由北風吹著雪花直接打在書本上,我們蜷縮著身子瑟瑟發(fā)抖,雙手凍得沒法寫字。那時社會被嚴格劃分為城、鄉(xiāng)兩個階級,城里人按月能領工資,可以憑票供應糧食、肉和副食品等,而農村人要供養(yǎng)城里人,要繳納公糧、豬雞、蔬菜等,不管自己是不是夠吃首先要完成供應城里的任務。城鎮(zhèn)戶口和農業(yè)戶口猶如印度不同的族姓幾乎不能通婚,農業(yè)戶口嫁給城鎮(zhèn)戶口被認為是烏雞變鳳凰,城鎮(zhèn)戶口娶農業(yè)戶口女孩一般是因為有各種殘缺而不得已的.事。農村人想離開農村唯一的出路只有考學,跳出農門是我們最大的夢想。即便這樣叔叔們仍然羨慕我這一代人,在叔叔上學時還有嚴格的成分劃分,各家被劃分成不同的成分,地主、富農、資本家等這些成分不好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是不能上大學的。叔叔成績優(yōu)良,初中升學考試全縣第二,因為爺爺曾經是國軍軍官,被剝奪了上高中的權利。有個表叔都接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因為舅公被打成右派,終究沒能邁進大學的校門。在那個年代大家的命運被捆綁在政治運動的戰(zhàn)車上,誰都無力掙脫、無力改變,甚至連性命都不由自己掌握。倘使這個女碩士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她該做何感想?
兩年前看的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頭一次聽說生活是藝術,想寫篇讀后感遲遲未能動筆,感觸還是不太深,認為那是有錢又有閑的文人雅士高品位的生活,與我等忙碌碌謀生活的俗人無關。書中提到明末的李笠翁多才多藝,他的傳世經典設計至今仍在我們的生活中使用。他設計的扇面窗,變窗戶呆板的方框為扇面型,還點綴一些圖案,生硬無趣的窗戶霎時成為一幅畫,透過扇面窗,坐在船里往外看風景,或看街景便成為生動的動畫,隨時不同隨影而動,充滿了情趣。如果說李笠翁過的是士大夫的生活,那么清朝的沈復先生與我們是一樣的局促。知道沈復先生的人不多,先生在世寂寂無名,雖然生在衣冠之家,但是半生與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靠著小生意和打工過活。其留下的著作《浮生六記》抗戰(zhàn)前林語堂譯成英文后相繼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的傳世經典!陡∩洝分猩蛳壬浭隽怂头蛉岁愂|的生活點滴,蕓家徒四壁,四歲就沒有了父親,靠自己做女工活供弟弟上學和養(yǎng)活一家三口,她的生活比我們現在大多數人都要艱難。嫁給沈先生過了幾天好日子,后來也和我們一樣清貧度日。沈和蕓沒有半點抱怨,窮也罷、富也罷,生活永遠不失風雅,插花布景各得情趣,品茶會友對句酣暢淋漓,就是去看油菜花也能想到雇餛飩挑子在樹蔭下煎茶煮粥,引得游人羨慕。蕓用花盆種扁豆做成活動的花屏,設計梅花盒裝菜,一盒六色,菜像裝在花瓣中,在清貧的生活中知道省儉而不失雅潔。蕓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生活在貧寒之中,她有靈巧的心靈,用靈巧雙手,使得生活處處充滿雅趣,因此被稱為“中國文學上最可愛的女人”。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會大環(huán)境,很多方面由不得我們選擇,也無力去改變。生活本來就有美與不美,但生活不在于貧與富,幸福是一種感覺,心中是美的生活處處都美好,內心陰郁的人,總感覺生活缺少陽光。自怨自艾是一生,積極達觀也是一生,我們不妨以陽光的心態(tài)去尋找、去感受生活的美。
【尋找生活的美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尋找生活的美散文05-31
關于尋找生活的美散文06-05
尋找生活的美優(yōu)秀散文05-04
尋找生活的美周記08-10
生活的美散文02-20
尋找生活的真愛散文05-02
生活中的美散文06-01
生活之美散文02-26
關于生活美散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