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葛生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葛生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歲之后,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歲之后,歸於其室!
譯文
葛藤纏繞著荊樹,蘞草蔓延上山野。
我的愛人葬在此,荒郊野嶺誰同住?
葛藤纏繞著棗樹,蘞草蔓延遍墳地。
我的愛人葬在此,荒郊野外灘同息?
角枕顏色光燦燦,錦被鮮艷亮閃閃。
我的愛人葬在此,荒郊野外獨特已.
夏日炎炎日子長,冬夜漫漫寒難耐。
待到百年身后時,同歸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難耐,夏日炎炎日子長。
待到百年身后時,同歸到你墓穴中。
注釋
。1)蒙;纏繞。楚荊條。
。2)蘞(lian)草名,即白蘞。
。3)予美: 指所愛的人。
。4)域:墳地。
。5)角枕:有四個碩的枕頭,斂尸所用。粲: 色彩鮮明。
(6)錦衾:錦鍛褥子,裹尸用。爛:色彩鮮明。
。7)居:指 墳墓。
。8)室:指墓穴。
賞析
這是迄令我們見到的最早的悼亡詩。對已亡者的不絕哀思,深切各念,在詩中表現(xiàn)無遺。
睹物使人傷感,悼亡更讓人悲勵欲絕。誰都明白死人不可復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無法超越的大限一樣。然而,死者生前留下的一切,在心靈之中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銘心,以至讓人無論如何無法相信眼前的事實。
最無情、最冷酷的恰恰在于:鐵一般無可更改和挽回的事實就在眼前,迫使你必須違背自己的意愿它面這冷酷的事實,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事實與意愿的尖銳沖突讓人捶胸頓足,悲天愴比,撕肝裂肺。
最是悲倫悼亡時。只有在這時,我們才會真切感悟到生命的可貴,余清的難得,時光的無情,內心真誠的懺悔。這份真摯虔誠,足以感天動地,驚泣鬼神。我們會為自己平時的哪怕極微小的過失、傷害而后悔,為平時的不周到、不細致、不體貼而遺憾,為種種的失職而自責。
在悼亡故人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也在清洗自己的靈魂,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凈化和升華,仿佛讓自己變成了圣徒似的。人們常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悼亡者而言,悼亡之時,其心也善,其魂也潔。我們從亡者身上照見自己,自動剖析自己,去領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去思索對死亡的超越。
創(chuàng)作背景
關于《唐風·葛生》的背景,《毛詩序》云:“刺晉獻公也。好攻戰(zhàn),則國人多喪!薄多嵐{》解釋說:“夫從征役,棄亡不反,則其妻居家而怨思!薄犊资琛酚纸忉屨f:“其國人或死行陳(陣),或見囚虜,……其妻獨處于室,故陳妻怨之辭以刺君也!焙笫乐卧娬叱衅渚w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詩集傳》與清方玉潤《詩經原始》都取“征婦怨”說,不言刺義。
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錦衾”為收殮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說。憑“亡此”“于域”“角枕”“錦衾”“其居”“其室”“獨處”“獨息”“獨旦”等詞語證此詩悼亡之旨,是有說服力的。
同時,可直接從文本出發(fā),將詩作的歷史年代、社會背景乃至男詞女詞等不能根據(jù)文本得出結論的問題撇開,在較寬泛的意義上解說此詩,視之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質性的興發(fā)感動力。
后世影響
《唐風·葛生》作為中國傳世文學作品中最早的悼亡詩,對后世的悼亡作品有較大影響。朱守亮《詩經評釋》認為此詩“不僅知為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周蒙、馮宇《詩經百首譯釋》認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詩杰作”,“不出此詩窠臼”。
【詩經葛生賞析】相關文章:
詩經·王風·采葛賞析09-20
葛生原文及賞析09-27
詩經《采葛》10-25
葛生原文翻譯及賞析08-27
葛生原文翻譯及賞析11-30
詩經·葛覃全文06-15
詩經葛覃全文06-16
葛生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9-27
葛生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3-28
詩經葛覃全文及解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