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懼怕詩歌原因及建議
高考恢復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作文的規(guī)則要求中,有一句不變的提示:文體不限,詩歌除外。這句話刻進歷屆考生的腦海里。前幾年某些省份破了下規(guī)矩,真的冒出了幾首讓人稱羨的詩歌,也發(fā)現(xiàn)了幾個寫作能手。但后來又偃旗息鼓了。到了今年,除少數(shù)省份外,那句作文提示又回來了: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恰好印合了今年廣東的作文題《回到原點》。
有一個疑問一直想問,高考作文為何如此懼怕詩歌呢?
中國是詩歌大國,打開文學史,是從《詩經(jīng)》開始的。從古風而格律,唐詩宋詞元曲,直至現(xiàn)代產(chǎn)生的白話自由詩。一切都昭示咱們厚實的詩歌底蘊。可是,今人離詩歌越來越遠確是事實,不過遠到把詩歌排除在“文體”之外,倒真的有些讓人詫異。既然是“文體不限”,又為何“詩歌除外”?梢姡斀竦慕逃块T已經(jīng)把詩歌逐出文體之外。
這問題就有些嚴重了。
現(xiàn)在面對廣泛質(zhì)疑,教育界有種種回應,最核心的理由是:很難標準化,很難判卷。
理由貌似成立,但經(jīng)不起細究。
假定我完全承認他們的這兩個理由,那么,問題恰恰也就隱藏在這兩個理由其間。
第一個理由:很難標準化。這倒真是實情,讓一篇文章標準化,確實很難。而且如果真的做到了標準化,那么文章也就死了。過去的八股文大都如此。今天的高考,豈止作文,所有的試卷一律都標準化了,一律都把回答簡化成打勾或打叉。打勾還是打叉,這是個問題。非黑即白式的判斷正在讓我們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思維陷入簡單化、機械化。
這種“理科思維”如果僅僅用在數(shù)理化這樣的工具性學科,似乎弊端還不明顯。但用于人文學科,諸如文史哲,卻是大大的謬誤。文史哲教人的是世界觀乃至宇宙觀,是形而上的。你無法讓思想的表述精確到小數(shù)點,同樣也無法把復雜的思緒納入A或B兩個簡單的選項。所以,我們的歷史課本,鮮有史實,鮮有過程,只有“五大特點、四大原因、三大結(jié)論”之類的教條,讓學生死背。我們的語文教育都花在語法修辭的填空上,卻很少琢磨怎么把語法修辭用于文章。雖然我們有作文課,但我們依然想把文章納入標準化,文章便肢解成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那些奇妙的想象、大膽的字句都被早早地扼殺殆盡。作文成為猜題、押寶的奇怪游戲。
如此標準化的考試模式,怎能不懼怕天馬行空的詩歌?
第二個理由:很難判卷。這又觸到了痛處,但這不是考生的痛,是考官的.痛。
參加過高考閱卷的老師都知道,判一篇作文的時間,平均一分半鐘,也就是九十秒。試想九十秒鐘的時間,那八百個字都無法從頭讀到尾,更沒法品味,只能憑事先擬好的判卷標準(又是標準),一目十行地掃描“關(guān)鍵詞”,這種連普通文章都難以盡閱的判卷方式,怎么能評判得了文字之巔的詩歌呢?今天的教師們,其實都是在這三十年內(nèi)高考獨木橋上走過來的人,他們中有不少人已經(jīng)被標準化訓練得乖乖巧巧,他們中有不少人對詩歌這種“非文體”早就隔膜,恨不得剔除干凈。如果不是教學大綱上還有一點古詩文的背誦要求,他們是不想提“詩歌”這個詞的。所以這個理由只能證明,我們的考官們集體不及格。
我一直有個建議,不知給誰提。
高考語文怎么考?我的觀點是,首先把顛倒的語文試卷比重顛倒過來,作文占七十分,古文閱讀理解占三十分。因為所有的語法修辭,所有的字詞句,都是為寫文章服務(wù)的,學語法是手段,寫文章是目的。寫不好文章,一切語文知識等于零。一篇文章可以把現(xiàn)代語文全部檢閱了。古文閱讀理解,是為考生奠定養(yǎng)分,與傳統(tǒng)文化不割裂。如果排除了那些細枝末節(jié)的語文知識,作文判卷的時間將會成倍增加,作文才能得到應有的關(guān)注。在如此情形下,詩歌才可能走進作文。這也正是回到人文教育的“原點”。
只是不知道,面對這個陌生的“原點”,當今的老師是否比學生更膽怯。
【高考考生懼怕詩歌原因及建議】相關(guān)文章:
給高考生的八個建議01-18
風不再懼怕雨的到來的詩歌07-12
高考考生我想對你說詩歌06-21
高考生的口號04-01
給高考生的祝詞09-09
懼怕近義詞12-23
懼怕的近義詞01-18
原因詩歌12-27
原因的詩歌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