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妃曲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經典]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5篇
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1
明妃曲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其二譯文
明妃(指王昭君)剛被嫁到塞外的時候,華麗的車子上百輛跟隨的卻全是胡人女子。心里有話想找個人說卻孤獨的沒處說,只能彈奏琵琶來表達心意自己說給自己聽。黃金做的桿撥(彈琵琶的工具)配合著一雙彈奏的巧手,邊彈邊看大雁勸著胡酒。漢宮陪嫁的姑娘們一個個低聲哭泣,沙上的行人卻聽到美妙的'琴音而欣賞的佇足觀望。漢的情誼淺薄胡的情誼卻深,人生快樂的事情莫過于有人明白有人關心。可惜的是昭君墳已經蕪沒在黃沙中,可是那哀怨的琴音卻至今依然環(huán)繞。
其一注釋
1、明妃:即王昭君。
2、春風;比喻面容之美。
3、低徊:徘徊不前。
4、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5、丹青手:指畫師毛延壽。
6、著盡漢宮衣:指昭君仍全身穿著漢服。
7、塞南:指漢王朝。
8、氈城:此指匈奴王宮。
9、長門閉阿嬌:西漢武帝曾將陳皇后幽禁長門宮。阿嬌:陳皇后小名字。
其二注釋
①明妃:即王昭君(晉人避司馬昭諱,改昭為明,后人沿用),漢元帝宮女,容貌美麗,品行正直。元帝召幸宮妃,都要先看她們的畫像。王昭君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被畫得很丑,因此始終見不到元帝。后來匈奴與漢和親,她請求前往。臨走時,元帝才看到了她,知道了上述情況,就將毛延壽殺了。昭君到匈奴后,含恨而死。
②杜甫《詠懷古適》五首中詠昭君一首有“畫圖省識春風面”之句。這里的春風即春風面的省稱。
、蹥w來:回過來。丹青手:畫師。
、芤鈶B(tài):風神。
⑤以上四句寫昭君遠嫁匈奴,仍然熱愛祖國,宮衣穿盡,雁信難傳,十分悲慘。
、蕖昂迷凇比涫羌胰税参空丫脑。氈城:指匈奴所居之地。游牧民族以氈為帳篷(現(xiàn)名蒙古包)。咫尺:極言其近。長門:漢別宮名。阿嬌:漢陳嬰的孫女,武帝的表妹。武帝小時很愛她;曾說:若得到阿嬌,就要作一金屋將她藏起。后來阿嬌雖然做了皇后,卻因年久失寵,退居長門官。
、摺对娊洝ふ倌稀o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睂戀F族女子出嫁,陪從很多。這里寫匈奴派了大隊胡姬來接昭君。兩:同輛。
、鄺U撥:彈琵琶的工具。春風手:形容手能彈出美妙的聲音。
、釢h宮侍女:指陪昭君遠嫁的漢官女。
⑩杜甫詩中有“獨留育冢向黃昏”及“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諸句,此用其意。相傳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賞析:
這首詩可能寫于1058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之后。當時王安石任度支判官,政治不得力,后上萬言書之后政壇上卻沒有回音,惆悵之時的創(chuàng)造。
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2
原文: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賞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詠昭君最好的詩,好在立意新。這詩前半部只寫昭君的美,但不是從形象上寫,而是從故事上寫。昭君出來,淚濕鬢腳,自顧“無顏色”,但元帝見了,竟不能自持。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tài)”。而畫師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二句成為千古絕唱。
后半部寫昭君在蒙古仍是關心祖國的,但是,“萬里家人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就是說,安慰來自家人,而非宮廷。宮廷呢?“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才是詩的主題。玩弄、遺棄女子,歷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這樣,王安石就提出一個社會制度問題,雖然他沒有解答。這層意思,比“和親事卻非”的.論點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黃金何日贖娥眉”則簡直不象話。居然有人作考證,說蔡文姬是被俘,可贖;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贖了;真是腐儒。不過,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說“昔日畫圖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贖”,諷刺得痛快。此人大約是清代的蔡尚翔。
這首詩雖然是翻案詩,但是王安石也是借事抒情,用王昭君的經歷表現(xiàn)出自己懷才不遇,在政壇上沒有知音,王安石的《明妃曲》看似做作翻新,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這也就是王安石的詩為何可以破舊立新,突破傳統(tǒng)的世俗,另出新材,也是可以在翻案詩文中站重要地位的原因。
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3
明妃曲二首·其一 宋朝 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角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曲二首·其一》譯文
明妃當時起程出行離別漢宮時,淚濕春風面容鬢腳亦微微低垂。
低怪回看身影間周圍無有此顏色,還讓君王的感情都難以控制。
回過來卻怪罪丹青生圖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實未曾見有。
天仙意態(tài)由自生生筆難以描摹成,當時冤枉殺死生工毛延壽。
從此一去心知更不能回歸,然而,她仍眷眷于漢,不改漢服。
萬里寄語欲詢問家鄉(xiāng)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鴻雁往南飛。
家人雖然在萬里之遙傳來消息,好好安心在氈城不要常將家相憶。
您還不曾見近在咫尺長門里幽幽阿嬌被鎖閉,人生如果要失意無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曲二首·其一》注釋
明妃:即王昭君,漢元帝宮女,容貌美麗,品行正直。晉人避司馬昭諱,改昭為明,后人沿用。
春風;比喻面容之美。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中詠昭君一首有“生圖省識春風面”之句。這里的春風即春風面的省稱。
低徊:幽徊不前。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歸來:回過來。丹青手:指生師毛延壽。
意態(tài):風神。
著盡漢宮衣:指昭君仍全身穿著漢服。
塞南:指漢王朝。
氈城:此指匈奴王宮。游牧民族以氈為帳篷(現(xiàn)名蒙古包)。
咫尺:極言其近。
長門閉阿嬌:西漢武帝曾將陳皇后幽禁長門宮。
長門:漢宮名。阿嬌:陳皇后小名字。
《明妃曲二首·其一》賞析
這首詩描繪王昭君的美貌,著重寫昭君的風度、情態(tài)之美,以及這種美的感染力,并從中宣泄她內心悲苦之情,同時還揭示出她對故國、親人的摯愛之情。
梅堯臣、歐陽修對《明妃曲》的和詩皆直斥“漢計拙”,對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評。王安石則極意刻畫明妃的愛國思鄉(xiāng)的純潔、深厚感情,并有意把這種感情與個人恩怨區(qū)別開來,尤為卓見。
明妃是悲劇人物。這個悲劇可以從“入漢宮”時寫起,也可以從“出漢宮”時寫起。而從“出漢宮”時寫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這個主題。王安石從“明妃初出漢宮時”寫起,選材是得當的。
絕代佳人,離鄉(xiāng)去國,描寫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們的同情!逗鬂h書·南匈奴傳》的記載是:“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官,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江淹《恨賦》上也著重寫了她“仰天大息”這一細節(jié)。王安石以這些為根據,一面寫她的`“淚濕春風”,“徘徊顧影”,著重刻畫她的神態(tài);一面從“君王”眼中,寫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動人。所以“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一句是對她更進一層的烘托!耙鈶B(tài)”不僅是指容貌,還反映了她的心靈。明妃“徘徊顧影無顏色”正是其眷戀故國無限柔情的表現(xiàn)。
至于“殺畫師”這件事,出自《西京雜記》!段骶╇s記》是小說,事之有無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證歷史、評論史實,他只是借此事來加重描繪明妃的“意態(tài)”而已。而且,這些描繪,又都是為明妃的“失意”這一悲劇結局作鋪墊,以加重氣氛。
上面寫“去時”,下面寫“去后”。對于去后,作者沒有寫“紫臺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數十年間之事,概括為“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這兩句間,省略了“然而猶且”,意思是說:“明妃心里明知絕無回到漢宮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漢,不改漢服!
近代學者陳寅恪曾經指出,中國古代所言胡漢之分,實質不在血統(tǒng)而在文化?鬃有蕖洞呵铩肪褪恰耙亩M于中國則中國之”的。而在歷史上尤其是文學上,用為文化的標志常常是所謂“衣冠文物”!蹲髠鳌飞现v“南冠”,《論語》中講“左衽”,后來一直用為文學典故。杜甫寫明妃也是著重寫“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這與王安石寫的“著盡漢宮衣”,實際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設想通過“不改漢服”來表現(xiàn)明妃愛鄉(xiāng)愛國的真摯深厚感情,這種感情既不因在漢“失意”而減弱,更不是出于對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經“心知更不歸”了),不是“爭寵取憐”。因此,感情更為純潔,形象更為高大。接著又補上“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把明妃一心向漢、歷久不渝的心聲,寫到鏤心刻骨。梅堯臣也說“鴻雁為之悲,肝腸為之摧”。王安石寫得比梅堯臣更為生動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萬里傳”來說,以無可奈何之語強為寬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劇氣氛寫得更加濃厚。更妙的是:筆鋒一帶,又點出了悲劇根源,擴大了悲劇范圍。明妃這一悲劇的起點可敘從“入漢宮”時寫起。漢宮,或者說“長門”,就是《紅樓夢》中賈元春所說的“見不得人的地方”,從陳阿嬌到賈元春,千千萬萬“如花女”,深鎖長閉于其中。以千萬人(有時三千,有時三萬)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宮女之凄涼寂寞,可想而知,而況宮女的失寵與志士的懷才不遇,又有某種情況的類似,所以從司馬相如《長門賦》到劉禹錫的《阿嬌怨》,還有《西宮怨》之類,大都旨寫這一題材,表現(xiàn)出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廣大宮女的同情,或者抒發(fā)出“士不遇”的憤慨。
唐人“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寫過了,只是說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卻多少有點怒了。李壁說: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實際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則是受了王回、范沖等人的影響。王回引孔子說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卻忘了孔子也說過“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論語》);特別是誤解了“人生失意無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見來論詩,難以做到公允。
《明妃曲二首·其一》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這組詩作于公元1059年(嘉祐四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之后。當時,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皆寫有和詩。
北宋時,遼國、西夏“交侵,歲幣百萬”(趙翼《廿二史札記》)。自景祐年間(1034—1038)以來,“西(夏)事尤棘”。當時的施宜生、張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遼、夏,為遼、夏出謀獻策,造成宋的邊患。詩人們借漢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4
明妃曲二首
宋代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譯文
明妃當時初起程出行離別漢宮時,淚濕桃花春風面鬢腳微微亦低垂。
低頭回看身影間周圍無有此顏色,還讓我君王的感情都難以控制。
離別歸來卻怪罪丹青畫圖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實未曾見有。
天仙意態(tài)由自生畫筆難以描摹成,當時冤枉殺死畫工毛延壽。
從此一離去心知更不能回歸,可憐還不能穿盡漢朝皇城之宮衣。
萬里寄語欲相問塞南遙遠家鄉(xiāng)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鴻雁往南飛。
家人雖然在萬里傳來親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氈城不要常將家相憶。
您還不曾見近在咫尺長門里幽幽阿嬌被鎖閉,人生如果要失意無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當初嫁給胡人的時候,身旁上百兩的氈車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個人說話但無處可說,只能把心語寄托于琵琶聲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彈出美妙聲音的手撥動黃金做的桿撥,彈起琵琶仰望空中飛鴻勸著胡酒。
隨嫁的漢宮侍女暗中垂淚,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國者頻頻回首。
漢朝之恩實在是淺薄啊,胡人之恩還要更深,人生的歡樂在于心與心相知。
可憐王昭君的青冢已經荒蕪埋沒,還是有悲哀的樂曲流傳至今。
注釋
明妃:即王昭君,漢元帝宮女,容貌美麗,品行正直。晉人避司馬昭諱,改昭為明,后人沿用。
春風;比喻面容之美。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中詠昭君一首有“畫圖省識春風面”之句。這里的春風即春風面的省稱。
低徊:徘徊不前。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歸來:回過來。丹青手:指畫師毛延壽。
意態(tài):風神。
著盡漢宮衣:指昭君仍全身穿著漢服。
塞南:指漢王朝。
氈城:此指匈奴王宮。游牧民族以氈為帳篷(現(xiàn)名蒙古包)。
咫尺:極言其近。長門閉阿嬌:西漢武帝曾將陳皇后幽禁長門宮。長門:漢宮名。阿嬌:陳皇后小名字。
“氈車”句:寫匈奴派了大隊胡姬來接昭君!对娊洝ふ倌稀o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睂戀F族女子出嫁,陪從很多。兩:同輛。
桿撥:彈琵琶的工具。春風手:形容手能彈出美妙的聲音。
漢宮侍女:指陪昭君遠嫁的漢官女。
青冢:杜甫詩中有“獨留青冢向黃昏”及“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諸句,此用其意。相傳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賞析
其一
梅堯臣、歐陽修對《明妃曲》的和詩皆直斥“漢計拙”,對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評。王安石則極意刻畫明妃的愛國思鄉(xiāng)的純潔、深厚感情,并有意把這種感情與個人恩怨區(qū)別開來,尤為卓見。
針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王安石歌頌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現(xiàn)實意義。當時有些人誤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筆法寫詩,轉折很多,跳躍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見來看待王安石,甚至惡意羅織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荊公年譜考略》中千方百計地替王安石辯解,但還未說得透徹。
明妃是悲劇人物。這個悲劇可以從“入漢宮”時寫起,也可以從“出漢宮”時寫起。而從“出漢宮”時寫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這個主題。王安石從“明妃初出漢宮時”寫起,選材是得當的。
絕代佳人,離鄉(xiāng)去國,描寫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們的同情!逗鬂h書·南匈奴傳》的記載是:“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官,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苯汀逗拶x》上也著重寫了她“仰天大息”這一細節(jié)。王安石以這些為根據,一面寫她的“淚濕春風”,“徘徊顧影”,著重刻畫她的神態(tài);一面從“君王”眼中,寫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動人。所以“意態(tài)白來畫不成”一句是對她更進一層的烘托!耙鈶B(tài)”不僅是指容貌,還反映了她的心靈。明妃“徘徊顧影無顏色”正是其眷戀故國無限柔情的表現(xiàn)。至于“殺畫師”這件事,出自《西京雜記》!段骶╇s記》是小說,事之有無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證歷史、評論史實,他只是借此事來加重描繪明妃的“意態(tài)”而已。而且,這些描繪,又都是為明妃的“失意”這一悲劇結局作鋪墊,以加重氣氛。
上面寫“去時”,下面寫“去后”。對于去后,作者沒有寫“紫臺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數十年間之事,概括為“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這兩句間,省略了“然而猶且”,意思是說:“明妃心里明知絕無回到漢宮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漢,不改漢服。”
近代學者陳寅恪曾經指出,中國古代所言胡漢之分,實質不在血統(tǒng)而在文化?鬃有蕖洞呵铩肪褪恰耙亩M于中國則中國之”的。而在歷史上尤其是文學上,用為文化的標志常常是所謂“衣冠文物”!蹲髠鳌飞现v“南冠”,《論語》中講“左衽”,后來一直用為文學典故。杜甫寫明妃也是著重寫“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這與王安石寫的“著盡漢宮衣”,實際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設想通過“不改漢服”來表現(xiàn)明妃愛鄉(xiāng)愛國的真摯深厚感情,這種感情既不因在漢“失意”而減弱,更不是出于對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經“心知更不歸”了),不是“爭寵取憐”。因此,感情更為純潔,形象更為高大。接著又補上“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把明妃一心向漢、歷久不渝的心聲,寫到鏤心刻骨。梅堯臣也說“鴻雁為之悲,肝腸為之摧”。王安石寫得比梅堯臣更為生動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萬里傳”來說,以無可奈何之語強為寬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劇氣氛寫得更加濃厚。更妙的是:筆鋒一帶,又點出了悲劇根源,擴大了悲劇范圍。明妃這一悲劇的起點可敘從“入漢宮”時寫起。漢宮,或者說“長門”,就是《紅樓夢》中賈元春所說的“見不得人的地方”,從陳阿嬌到賈元春,千千萬萬“如花女”,深鎖長閉于其中。以千萬人(有時三千,有時三萬)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宮女之凄涼寂寞,可想而知,而況宮女的失寵與志士的懷才不遇,又有某種情況的類似,所以從司馬相如《長門賦》到劉禹錫的《阿嬌怨》,還有《西宮怨》之類,大都旨寫這一題材,表現(xiàn)出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廣大宮女的同情,或者抒發(fā)出“士不遇”的憤慨。唐人“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寫過了,只是說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卻多少有點怒了。李壁說: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實際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則是受了王回、范沖等人的影響。王回引孔子說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卻忘了孔子也說過“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論語》);特別是誤解了“人生失意無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見來論詩,難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兩句寫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氈車百輛相迎!对娊洝飞嫌小爸佑跉w,百兩(同‘輛’)御(迎接)之”的詩句,可見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禮來迎明妃。在通常情況下,禮儀之隆重,反映恩義之深厚,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筆。其中“皆胡姬”三字,又為下文“含情欲說獨無處”作伏筆。
關于明妃對此的反應,詩中寫她“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梅堯臣《依韻和原甫昭君辭》中也說:“情語既不通,豈止腸九回?”他們意思是說明妃與胡人言語也不通,談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樂。
王安石通過在詩中突出一個細節(jié)描繪來表現(xiàn)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彈琵琶以“勸胡”飲酒,一面眼“看飛鴻”,心向“塞南”。通過這一細節(jié),巧妙地刻畫了明妃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接著,他又用明妃所彈的琵琶音調,感動得“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聽者被感動到這個地步,則彈者之內心痛苦自不待言!鞍摇敝,是從聽者的反應中寫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況與心情的描寫;末四句則是進一步加以分析、議論。這四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漢恩自淺胡自深”——明妃在漢為禁閉于長門中的宮女,又被當作禮物送去“和番”,所以“漢恩”是“淺”的;胡人對她以“百輛”相迎,“恩”禮相對較“深”。這句講的是事實。第二層講“人生樂在相知心”,這是講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應該樂而不哀了。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這就接入第三層:明妃在胡不樂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當時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與常情不同,是因為她深明大義,不以個人恩怨得失改變心意,而況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層,中有兩個轉折,有一個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處(方東樹《昭昧詹言》)。南宋初,范沖“對高宗論此詩,直斥為壞人心術,無父無君”(李壁注解中的話,此據《唐宋詩舉要》轉引),完全是沒有懂得此詩。范沖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貫反對新法的人,挾嫌攻擊,更不足據。其實王安石這樣描寫明妃,這樣委曲深入地刻畫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義,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風俗”的,在當時是針對施宜生、張元之流而發(fā)的,對后人也有教育意義。
《明妃曲二首》體現(xiàn)出王安石注意刻畫人物的特點,從描繪人物“意態(tài)”,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細節(jié)描寫,相當于是把寫小說的一些手法用入詩中。而在“用筆布置逆順”及“章法疏密伸縮裁剪”等方面,則又是把韓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來寫詩。這樣,就使詩歌的藝術手法更加多樣化,詩歌的表現(xiàn)能力更強。由于兩者結合得較好,故雖以文為詩,而形象性并不因之減弱,此詩末四句以形象來進行議論,即其明證。王安石既以小說手法與古文筆法來寫詩,讀者也就應以讀小說、讀古文之法來讀它,才能讀懂詩。
爭議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說,王安石闖了詩禍。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選本皆不錄,不知何故。其詩曰:“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黃金捍拔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蓱z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謂詩禍,當然是指“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一聯(lián)。此語一出,議論洶洶;蛑^“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謂“茍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棄其夫乎?”為王安石辯護的人也只好說,“漢恩自淺胡自深”的“恩”是專指男女關系,無關君臣之義。我想,王安石這里所說的恩,確是指男女關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關系,而是從更高的角度,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也可說,此語即對前一首所提問題的答案,即男女結合應以“相知心”為準則。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資本主義萌芽味道。不過,男女關系也要從政治上看問題,例如我們在大批判中就是這樣,那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還有,王安石這詩的結尾是錯誤的。曾經拜訪過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卻并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詞)。
王安石是歷史上有名的“拗相公”,這兩首詩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現(xiàn)了他“拗”的性格。一則說“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死毛延壽!碧婷訅坶_脫。再則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焙驼J為昭君出塞是悲劇的唱反調。三則說“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敝亍跋嘀倍,這就更進一步了。既然失意無分南北,與其留在漢宮做被困長門的“阿嬌”(其實對王昭君而言,假如她不是自請遣嫁匈奴,根本就沒有機會見到漢元帝,連阿嬌都做不成的),倒不如遠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翻案文章,做到這個地步,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樂”了。
評論
說來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劇還是悲劇,歷來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唱對臺戲的不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圍有很多詩碣,其中一首詩碣刻的詩是:閨閣堪垂世,明妃冠漢宮。一身歸朔漢,萬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wèi)霍同。人皆悲遠嫁,我獨羨遭逢?v使承恩寵,焉能保始終。至今青冢在,絕域賦秋風!靶l(wèi)霍”即漢朝的名將衛(wèi)青和霍去病,詩人把王昭君與“衛(wèi)霍”相提并論,對她可說是高度贊揚了。不過詩中雖沒明言,但顯而易見,詩人筆下的王昭君是抱著“自我犧牲”的精神和番的。是則在昭君的“得意”(詩人“我獨羨遭逢”的“得意”)中也還有怨在。
近人郁達夫也有一首詠王昭君的詩,命意和此詩相類。郁詩道: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愛君深。當年若賄毛延壽,哪得詩人說到今。
寫王昭君是抱著“愛君”(漢元帝)之心,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就命意和技巧來說,這首詩都不能算是佳作。不過這是郁達夫的“少作”,他寫這首詩時,只有18歲。
王安石《明妃曲》在藝術上頗堪注意之處,是對王昭君形象的刻畫。第一部分中描繪王昭君的美貌,不在其面容、體態(tài)上窮盡筆力,而是著重寫昭君的風度、情態(tài)之美,以及這種美得感染力,并從中宣泄她內心悲苦之情。這樣就寫出了呼吸可聞、音容畢現(xiàn)的活生生古代美女形象。第二部分,著重寫王昭君的內心情感。前人于此,往往以抒寫昭君的哀情、怨情和渲染悲劇氣氛為重點,而此詩除描寫其身世可悲之外,還揭示出她對故國、親人的摯愛之情,與推己及人的善良心腸。這樣的王昭君,就不惟可悲,而且可敬。
創(chuàng)作背景
北宋時,遼國、西夏“交侵,歲幣百萬”。自景祐年間(1034—1038)以來,“西(夏)事尤棘”。當時的施宜生、張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遼、夏,為遼、夏出謀獻策,造成宋的邊患。詩人們借漢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5
明妃曲二首·其二 宋朝 王安石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二首·其二》譯文
明妃當初嫁給胡人的時候,身旁上百兩的氈車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個人說話但無處可說,只能將自己的心語寄托于琵琶聲中。
黃金桿撥撥動琴弦,彈出美妙聲音,彈起琵琶仰望空中飛鴻勸著胡酒。
隨嫁的漢宮侍女暗中垂淚,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國者頻頻回首。
漢朝之恩實在是淺薄啊,胡人之恩還要更深,人生的歡樂在于心與心相知。
可憐王昭君的青冢已經荒蕪埋沒,還是有悲哀的樂曲流傳至今。
《明妃曲二首·其二》注釋
“氈車”句:寫匈奴派了大隊胡姬來接昭君!对娊洝ふ倌稀o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睂戀F族女子出嫁,陪從很多。兩:同輛。
桿撥:彈琵琶的`工具。
春風手:形容手能彈出美妙的聲音。
漢宮侍女:指陪昭君遠嫁的漢官女。
青冢:杜甫詩中有“獨留青冢向黃昏”及“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諸句,此用其意。相傳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明妃曲二首·其二》賞析
這首詩描寫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況與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畫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義,塑造了一個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詩語言矜煉深雅,纏綿婉麗,藝術手法多樣,風格鮮明獨特。作品命題新穎,遭致紛紛議論,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廣泛影響。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兩句寫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氈車百輛相迎!对娊洝飞嫌小爸佑跉w,百兩(同‘輛’)御(迎接)之”的詩句,可見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禮來迎明妃。在通常情況下,禮儀之隆重,反映恩義之深厚,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筆。其中“皆胡姬”三字,又為下文“含情欲說獨無處”作伏筆。
關于明妃對此的反應,詩中寫她“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梅堯臣《依韻和原甫昭君辭》中也說:“情語既不通,豈止腸九回?”他們意思是說明妃與胡人言語也不通,談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樂。
王安石通過在詩中突出一個細節(jié)描繪來表現(xiàn)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彈琵琶以“勸胡”飲酒,一面眼“看飛鴻”,心向“塞南”。通過這一細節(jié),巧妙地刻畫了明妃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接著,他又用明妃所彈的琵琶音調,感動得“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聽者被感動到這個地步,則彈者之內心痛苦自不待言!鞍摇敝,是從聽者的反應中寫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況與心情的描寫;末四句則是進一步加以分析、議論。這四句分為三層:
第一層是“漢恩自淺胡自深”——明妃在漢為禁閉于長門中的宮女,又被當作禮物送去“和番”,所以“漢恩”是“淺”的;胡人對她以“百輛”相迎,“恩”禮相對較“深”。這句講的是事實。
第二層講“人生樂在相知心”,這是講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應該樂而不哀了。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
這就接入第三層:明妃在胡不樂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當時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與常情不同,是因為她深明大義,不以個人恩怨得失改變心意,而況胡人也并非“知心”。
四句分三層,中有兩個轉折,有一個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處(方東樹《昭昧詹言》)。南宋初,范沖“對高宗論此詩,直斥為壞人心術,無父無君”(李壁注解中的話,此據《唐宋詩舉要》轉引),完全是沒有懂得此詩。范沖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貫反對新法的人,挾嫌攻擊,更不足據。其實王安石這樣描寫明妃,這樣委曲深入地刻畫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義,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風俗”的,在當時是針對施宜生、張元之流而發(fā)的,對后人也有教育意義。
《明妃曲二首》體現(xiàn)出王安石注意刻畫人物的特點,從描繪人物“意態(tài)”,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細節(jié)描寫,相當于是把寫小說的一些手法用入詩中。而在“用筆布置逆順”及“章法疏密伸縮裁剪”等方面,則又是把韓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來寫詩。這樣,就使詩歌的藝術手法更加多樣化,詩歌的表現(xiàn)能力更強。由于兩者結合得較好,故雖以文為詩,而形象性并不因之減弱,此詩末四句以形象來進行議論,即其明證。王安石既以小說手法與古文筆法來寫詩,讀者也就應以讀小說、讀古文之法來讀它,才能讀懂詩。
《明妃曲二首·其二》創(chuàng)作背景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二首。這組詩作于公元1059年(嘉祐四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之后。當時,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皆寫有和詩。
北宋時,遼國、西夏“交侵,歲幣百萬”(趙翼《廿二史札記》)。自景祐年間(1034—1038)以來,“西(夏)事尤棘”。當時的施宜生、張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遼、夏,為遼、夏出謀獻策,造成宋的邊患。詩人們借漢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明妃曲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明妃曲二首原文及賞析02-26
雨雪曲原文及賞析02-26
啰唝曲原文賞析12-18
蟾宮曲·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12-20
塞上曲二首原文及賞析02-26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原文及賞析12-18
金明池·詠寒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虞美人·曲闌干外天如水原文及賞析11-05
法曲獻仙音·秋晚紅白蓮原文及賞析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