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來歷
早在文字產(chǎn)生以前,人們就有“書信”來往了。當時采用的是結(jié)繩、刻符等方式。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劃符號。我國苗族人,也用過刻符。方亨咸《苗俗紀聞》說:“俗無文契,凡稱貨交易,刻木為信,未嘗有渝者”。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書信這一文體,那時稱為“書”。因為那時列國紛爭,政務日繁,為了互通信息,商洽事務,促使了這一文體的形成和發(fā)展。劉勰在《文心雕龍·書記》中說:“三代政瑕,書介彌盛:繞朝增士會以策,子家與趙宣以書,巫臣之遺子反,子產(chǎn)之諫范宣,詳觀四書,辭若對面! 作為書信意義的“函”,最早見于《三國志·魏書·劉曄!纷⒁陡底印罚骸懊坑幸墒,輒以函文曄!弊鳛闀乓饬x的“信”,最早見于唐代元縝《書樂天紙》詩:“半封京信半題詩”。書信在過去還有別的稱,這是根據(jù)所書寫的載體而定的。比如書信寫在竹片上就稱“簡”,寫在小竹片上就叫“箋”,寫在木板上的.就叫“牘”,寫在小木板上的就叫“札”,寫在白絹上的就叫“素”。如“長跪讀素書,書中竟如何”。所謂“尺牘”、“尺素”,就是因為寫信用的木板和白絹通常都是一尺左右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