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消防小學黑板報
火災,是可怕的災難。一場大火,常常造成家毀人亡的悲劇。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發(fā)生,所以消防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小編帶來消防黑板報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學生消防安全知識資料
一、火災發(fā)生后應如何報警
1、撥打"119"火警電話向公安消防隊報警。
2、騎自行車到消防隊報警。
3、大聲呼喊報警。
4、使用有線廣播報警
二、發(fā)生火災時你應注意的事項
1、切忌慌亂,判斷火勢來源,采取與火源相反方向逃生。
2、切勿使用升降設備(電梯)逃生。
3、切勿返入屋內取回貴重物品。
4、夜間發(fā)生火災時,應先叫醒熟睡的人,不要只顧自己逃生,并且盡量大聲喊叫,以提醒其他人逃生。
三、消防栓使用方法
1、打開消防栓箱。
2、延伸水帶。
3、轉開止水閥。
四、干粉滅火器使用方法
1、將安全銷拉開。
2、將皮管朝向火點。
3、用力壓下把手,選擇上風位置接近火點,將干粉射入火焰基部。
4、熄滅后并以水冷卻除煙。
五、逃生中如何避免火,煙之危害
1、以濕毛巾掩口鼻呼吸,降低姿勢,以減少吸入濃煙。
2、于無濃煙的地方,將透明塑料袋充滿空氣套住頭,以避免吸入有毒煙霧或氣體。
3、若逃生途中經過火焰區(qū),應先弄濕衣物或以濕棉被,毛毯裹住身體,迅速通過以免身體著火。
4、煙霧彌漫中,一般離地面三十公分仍有殘存空氣可以利用,可采低姿勢逃生,爬行時將手心,手肘,膝蓋緊靠地面,并延墻壁邊逃生,以免錯失方向。
5、火災逃生過程中,要一路關閉所有你背后的門,它能降低火和濃煙的蔓延速度。
六、吸煙應注意的事項
常見可燃物,如棉,麻,紙,家具等物的燃點只有200℃至300℃左右,而點燃后的香煙溫度則比這些可燃物的燃點溫度高出兩三倍,而且一支香煙持續(xù)燃燒的時間約為10至20分鐘,引發(fā)火險的時間較長,因此,要警示吸煙的同志:
1、不要躺在床上或沙發(fā)上吸煙;
2、不要漫不經心,不管場合,隨手亂扔煙頭和火柴梗;
3、不要在維修汽車和清洗機件時吸煙;
4、不要在吸煙時讓煙灰掉落在可燃物上;
5、不要不看場合地點亂彈煙灰;
6、不要在匆忙時把未熄滅的煙頭塞進衣服口袋;
7、不要把點著的香煙隨手亂放在可燃物上;
8、不要在嚴禁用火的地方吸煙。
七、用電應注意的事項
1、不得超負荷用電,盡可能采用自動空氣開關;
2、空調設備回路應采用單獨回路,插座宜采用阻燃插座;
3、要經常檢查電氣線路,防止老化,短路,漏電等情況;
4、不得用其他導線代替保險絲;
5、不得亂拉電線,亂增加電器設備;
6、不得偷電。
古代的消防思想
面對防范和治理火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和史家,則一向十分看重。 春秋早期在齊國任宰相,并使齊國富強起來,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的政治家管仲,他就把消防作為關系國家貧富的五件大事之一,提出了“修火憲”的主張。春秋晚期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他所作的《春秋》及其后世門人所撰的《左傳》,記載了火災23次,數(shù)量之多,居所記各類災害的前列,開了國史記載火災的先河。尤其難得的是對宋國、鄭國和魯國防范和治理火災所采取的消防措施予以詳加記述,并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這此,都反應了儒家對防范和治理火災的重視。 戰(zhàn)國時的思想家墨子,是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注重實踐,在《墨子》一書中,不僅包含著力學、光學、聲學許多科學原理,而且在防范和治理火災方面,也有許多獨到的主張。他在《備城門》、《雜守》、《迎敵詞》等篇中提出許多防火技術措施,既在設置、建造的具體要求,又有明確的數(shù)字規(guī)定,可以認為,這是我國早期消防技術規(guī)范的萌芽。 黃帝時代的《李經》,是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到戰(zhàn)國時的法家李悝,集各國法之大成,著成《法經》,已經把防范和治理火災的內容列入“法”的條文。《法經》雖然全文已佚,僅存六篇目錄,但這一點則可從以《法經》為藍本的后世成文法典《唐律疏議》中得到證明。 我們祖先在同火災作斗爭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種經驗的科學概括最早見于《周易》:“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睎|漢史學家荀悅在《申鑒。雜言》中進一步明確提出:“防為上,救次之,誡為下”的“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成立迄今四千多年來,歷代王朝都把防范和治理火災的消防工作列為國家管理公眾事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建立了相應的管理體制。在封建社會,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皇帝,直接過問消防治理,并發(fā)布相關的詔書,在發(fā)生重大火災時采取“素服、避殿、撤樂、減膳”等措施,甚至下“罪已詔”以自責,進行“反省”、“修德”,并廣開言路,片聽臣下的批評和建議。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夏四月,漢高祖的陵寢發(fā)生火災,漢武帝當即脫下“龍袍”,穿了五天白色的冠服,反映他對火災心有恐懼,采取了一種虔誠的自我的遣責任的第一道“罪已詔”。以后歷史王朝的皇帝,繼承這一做法。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皇宮三大殿發(fā)生火災后,明成祖在“罪已詔”中以極其沉痛的心情對治國安民的十二個方面進行深刻反省。清乾隆皇帝弘歷有關炎災的“上渝”,僅《中國火災大典》收錄的就達54次,為歷代皇帝之最。在嘉慶二年(1797年)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宮不慎失火,此時弘歷已87歲高齡,身居太上皇位,但他仍承擔了主要責任,在“罪已詔”中說“皆聯(lián)之過,非皇帝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