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蘇軾《前赤壁賦》名句歸納
引導(dǎo)語:《赤壁賦》是蘇軾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是蘇軾思想成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前赤壁賦》在中國文學(xué)上有著很高的文學(xué)地位,并對之后的賦、散文、詩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下面是小編收集這篇文言文的名句歸納以及相關(guān)的知識點(diǎn),歡迎大家閱讀學(xué)習(xí)。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月出于東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前赤壁賦》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簡介:
賦篇名.北宋蘇軾作.有前后兩篇.寫于作者兩度游覽黃州(今湖北黃岡)赤壁(赤鼻磯)時.《前赤壁賦》較有名.賦中憑吊古跡,表達(dá)了作者對江山風(fēng)物的熱愛和曠達(dá)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
譯文
壬戌年冬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fēng)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yuǎn)啊,船兒象凌空駕風(fēng)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里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yuǎn)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yuǎn)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后,余音悠長,象細(xì)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dú)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么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huán)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dāng)他占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shí)現(xiàn)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diào)之中,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shí)際上不曾流去;月亮?xí)r圓缺,但它終于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么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yīng)有的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
寫作背景
《赤壁賦》是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時所作.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后人習(xí)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后一篇為《后赤壁賦》.這里所選的是前一篇.其實(shí),蘇軾所游的并非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dāng)時的傳說,借題發(fā)揮,以抒發(fā)自己被貶謫后內(nèi)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
鑒賞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lǐng)略其間的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jīng)·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yīng),“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fēng)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dú)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shí)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fēng)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nèi)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diào)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dú)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zhuǎn),其悲咽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zhuǎn)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dāng)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yáng),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shí)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fēng)”,通過簫聲傳達(dá)出來.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rèn)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dá)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dá)、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qiáng)求予以進(jìn)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fēng)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fēng)月長存,天地?zé)o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jìn)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zé)o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diào)而暢遂也.”(引自《評注古文辭類纂》)蘇軾通過各種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赤壁賦》是蘇軾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是蘇軾思想成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為了排遣內(nèi)心的苦悶,他除了禮佛參禪,就去赤壁磯頭欣賞自然,暢游長江.佛道思想的影響、天地靈氣的啟迪與對歷史人物的深思,使蘇子逐漸走出心靈的陰霾.而其重要的標(biāo)志,就是這篇震爍古今的名篇──《赤壁賦》.
文章開篇描寫一幅如詩如畫的月夜秋江美景:涼爽的秋風(fēng)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的微波,一輪明月從東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霧如輕紗般籠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無際涯.面對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情個自禁地“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人間的一切煩惱、個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拋于腦后,他進(jìn)人到一種飄飄欲仙的陶醉狀態(tài),“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
而正當(dāng)“飲酒樂甚”的時候,簫聲響起.這“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其實(shí)正是蘇軾心跡的折射.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沒有忘身.“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蘭槳”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蘇軾“扣舷而歌”的喜悅背后隱藏著一抹哀愁──一個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借客之簫聲,他奏響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如潛蛟舞于幽壑,如嫠婦泣于孤舟,從而給原本優(yōu)美的景色涂上一層淡淡的悲哀,為下文的主客問答奠定了基調(diào).
值得注意的是,賦文中的主客未必是兩人,問答本身興許就是蘇軾內(nèi)心的自我剖白.此時此景,作者“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從眼前的赤壁,聯(lián)想到三國的曹操,其用意頗深.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荊州”“下江陵”,曾“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結(jié)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時?“而今安在哉?”兩相比較,自己不過一個“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業(yè)與自己可謂判若云泥.突然間,蘇軾意識到了自己的 “渺小”,仿佛一個寄生在天地之間小蟲兒……字里行間,雖流露出人生短暫的思想,而實(shí)質(zhì)卻是其心理變化的一個轉(zhuǎn)折──消極的思想深處正在醞釀“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內(nèi)心騷動.只是,這“飛仙”與“明月”并非什么“求仙隱逸”,而是文人早年“忠君報國、經(jīng)世濟(jì)時”的理想.“知不可乎驟得”,蘇軾此時才恍然明白,當(dāng)年進(jìn)諫神宗皇帝所說的“欲速則不達(dá)”正印證在了自己的身上.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接下來的這段精辟的闡述,可說是蘇軾走出其心靈陰霾的真實(shí)寫照.通過對水與月“逝者如斯”“盈虛如彼”的深刻觀照,作者捕捉到“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生命本真.于是“哀吾生之須臾”沒有了,“羨長江之無窮”消失了.他最終徹底頓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多么開闊的胸襟!多么曠達(dá)的精神!跳出心靈煉獄的蘇軾開始盡情享受“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
你瞧,這就是陰霾散盡的蘇軾,“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這就是跳出煉獄的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軾《赤壁賦》賞析
蘇軾是宋代的文學(xué)大家,他的文學(xué)主張及其創(chuàng)作實(shí)踐.至今深深地影響著我國的文壇,他的詩文作品屢屢被選為我國中小學(xué)語文教材之中.自小學(xué),初中,高中乃至大學(xué),他的詩文都深受執(zhí)教者和受教者的喜愛.這種現(xiàn)象,在我國歷代作家中.是少有鮮聞的.譬如屈原,其作品意義深遠(yuǎn),影響亦大,但由于與現(xiàn)讀者隔膜濛遠(yuǎn),難以理解,所以其受歡迎的程度自然就低,其余還有那種應(yīng)付之作,因某一特定原因硬塞進(jìn)教材的,自然就更不可用于而語了.當(dāng)然,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博大情深,深受人民喜愛的作家作品.如繁星翰海.但親切如蘇軾者,亦不為多.
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雖經(jīng)過各方討論、論證,專家和權(quán)威部門審定,又有多篇蘇軾詩文選入,此亦可證明蘇軾詩文之不朽!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六課,是蘇軾的《前赤壁賦》,課文題為《赤壁賦》,只在課文注釋中標(biāo)明,此賦為《前赤壁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都是蘇軾游記文中的精品、極品其文學(xué)價值極高,實(shí)為我國古代游記文學(xué)的經(jīng)典之作.
前后《赤壁賦》均創(chuàng)作于蘇軾因“烏臺詩案”謫居黃州期間,兩文都體現(xiàn)了作者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灑脫飄然,寄豪情于山水,蕩胸臆于自然.
《前赤壁賦》(即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所題《赤壁賦》,下文亦同)記敘了作者攜客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農(nóng)歷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起筆不凡,一篇敘事寫景之文,寫的如此清新優(yōu)美,情韻動人,不愧為名家大手筆.
文章先交代時間、地點(diǎn)和人物,接著寫作者與客夜泛舟于赤壁的所見所感.作者運(yùn)用白描的手法,將“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日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巧妙的組成一幅生動真切的畫面.今人讀來,猶有身臨其境之感!接著,作者用極富浪漫色彩的筆調(diào),抒寫了自己與客夜的感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羽化而登仙.”只有飄逸灑脫之人,才能領(lǐng)悟此景,也只有豁達(dá)脫俗之人才會有此感受,千年蘇軾,真是不虛此行此游,其后情景定然更為精彩!
有景如此,對景高歌,方為樂事.中國古代的文豪,大多與酒結(jié)下了深厚的淵源,曹操不是“對酒當(dāng)歌”么,陶淵明不是“把酒東籬下”而“悠然見南山”么?還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蘇軾自然是不會例外的,“于是飲酒樂甚,扣船而歌之”.真乃神仙胸襟,好不令人神馳心漾!而后且飲且歌,歌詞清麗,而客又吹洞蕭而和之,真是良辰美景,詩酒興會,樂亦無窮也.然而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巧妙地將樂轉(zhuǎn)入悲來:“洞蕭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洞蕭之聲渾厚低沉,本是其音色特征,所以由此轉(zhuǎn)悲,實(shí)屬意外之自然.此時作者又以夸張之筆,對舉之句,極寫了洞蕭之悲的感染力:“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文中洞蕭之聲悲,實(shí)則暗喻作者心中之憾,此乃作者因“烏臺詩案”負(fù)“莫須有”之罪名,被貶謫黃州,使其雄才難展,壯志難酬,對一個“此心耿耿,歸于憂國”的有志有才之人來說,實(shí)是人生之大憾.憾則憾矣,但作者并不因此消沉,而是積極的自為開脫,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因此也就有了下文的與客對話;作者問蕭聲悲的原因:“何為其然也”客人對“悲”的解釋:一是想到當(dāng)年赤壁之站的風(fēng)云人物都已一去不返,何況我輩等閑之人呢?二是廣闊的天地和悠悠不盡的長江而感到人生之渺小與短促,于是乎,悲從中來.這段客人的答話,其實(shí)是作者政治上失意后所產(chǎn)生的人生無常的消極情緒的真實(shí)流露.這樣說來,似乎與前文有些矛盾,其實(shí)不然,蘇軾睿智之人,七情六欲自然豐富于常人,對景生情,觸發(fā)因政治失意而產(chǎn)生的一時消極情緒,亦屬自然.最為可貴的是,他能從此消極情緒跳出來,轉(zhuǎn)入理智和超然.此段文字,文氣充沛,感情深沉,為逼出下文主人對客人的勸慰作了充分的準(zhǔn)備.
于是也有順理成章地有了下文主人對客人的勸慰,著重的表現(xiàn)了作者“變”與“不變”的相對主義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念,這是全文的主旨所在,這其中,雖然有作者縱情山水與世無爭的消極思想,但更主要的是一種曠達(dá),一種灑脫,一種理智和超然,這實(shí)在是常人難及的,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者常十八九.盡人事而順自然,這實(shí)在是一種大徹悟、大智慧.正因為蘇軾如此,方成就了千古文豪!直到今天,這依然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的.最后一段,文章以主客開懷暢飲,由悲傷又轉(zhuǎn)到了快樂,和文章開頭相呼應(yīng).
總覽全文,通篇緊緊圍繞著明月江水之景,進(jìn)行敘述、描寫和議論,在敘述中議論,使文章富有思致和理趣,在敘事、描寫、議論抒情,使文章情趣頓生,使全文達(dá)到了情、景、理的完美而和諧的統(tǒng)一.同時文學(xué)構(gòu)思新穎,層次井然,波瀾起伏,首尾呼應(yīng),奔放而又自然,流暢而富于變化,情景交融,如詩如畫,極富美感,具有極強(qiáng)的藝術(shù)感染力!
【蘇軾《前赤壁賦》名句歸納】相關(guān)文章:
蘇軾《前赤壁賦》知識點(diǎn)歸納10-25
蘇軾前赤壁賦賞析03-22
蘇軾前赤壁賦賞析11-16
前赤壁賦原文 蘇軾06-03
蘇軾寫了《前赤壁賦》05-12
前赤壁賦 蘇軾 原文05-15
蘇軾的前赤壁賦全文05-12
蘇軾前赤壁賦譯文05-13
蘇軾 前赤壁賦譯文06-24
蘇軾赤壁賦知識點(diǎn)歸納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