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江花月夜》有感(精選6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春江花月夜》有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1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是中國最著名的詠月詩之一。張若虛作品不多,卻以此詩一舉成名,流芳千古。這里,我且不談張若虛,就談談這首詩。
我想,寫此詩的時候,一定是個月素風清的夜晚,文弱卻骨硬的詩人來到江畔。春夜,寒氣襲人,游人稀少。詩人舉頭望明月,低頭看江水,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于是詩性大盎然,吟詠出了這篇千古絕唱。
如果細細品味此詩,我絕對是狗尾續(xù)貂。我怎能和一些大家共論此文?所以,我只談自己膚淺的感受——僅僅是自己的。
“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色后的聯(lián)想,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幾乎異曲同工。但“何處春江無月明”,似乎有些滄;蛴懈钸h的含義。我又從“何處”句,聯(lián)想到了“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啊,哪里的黃土不埋人呢?怎么過,都是一生——你追求功名,殫精竭慮,錦衣玉食,是一生;你慕道求仙,拋卻世俗,甘愿淡泊,也是一生。你無論怎樣,都可以過得很不錯,只是看你怎么對待生活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是多么讓人喟嘆的句子。我們可不可以把它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呢?我們的上一代去了,我們這一代也正在去的路上,我們的后代正在蓬勃而起,正如當年的我們。宇宙是永恒的,而永恒的背后,是無盡的死與生的交替。人類的死的悲哀,在不變的宇宙中,只是一個小小的浪花。于我說來,死則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稀里糊涂的死。實際上,當詩人寫這句詩的時候,他的心里也有許多悲涼和感慨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詩也是頗耐尋味的。江月待人,那一定是很浪漫的人了?伤嗫嗟氐,等來的大概是一場春夢。美好的青春年華倏然而過,唯鏡中雙鬢染霜——我那不可再回的青春!幾多苦淚,幾多追悔,幾多頓足!然而,皆是無用,長江送流水,即是無奈也。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真可謂纏綿悱惻。
輕舟一葉,孤燈一盞,有相愛之人陪伴,于漠漠暗夜里悄然遠去,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幸福!皬拇瞬辉偈苣桥劭啵蚱揠p雙把家還”,這種感覺對外人來說是羨慕,對自己來說,那真是一種巨大的解放。
然而,如果不是乘扁舟子的人,而是想乘扁舟子的人,看到此景,除了羨慕,更多的是什么?酸楚。
“何處相思明月樓?”當真揪心。天下最讓人心焦的,就是相思苦了。當初梁;,就是為了解脫相思之苦。他們化蝶成仙,翩然而去,似乎是人間最完美的愛情。但其實,人人都知道,那是最凄楚的現(xiàn)實,也只有把痛苦的現(xiàn)實轉(zhuǎn)換成虛無的幻想,似乎能讓心里好受些。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不僅是人,哪個有生命的生物不是如此?——尤其對男女之愛更為看重。有情人天涯一方,那是怎樣的痛苦?怎么一個痛苦了得!
因此,古今中外,描寫相思的詩篇和音樂汗牛充棟,更可貴的,是大多數(shù)的作品細膩、柔情、委婉、纏綿,極動人。有的時候,我聽著聽著,不覺心酸,一天的心情都很低沉。但怪的是,這種低沉不是一種痛苦,而是略微帶點幻想、贊美和溫柔,頗有點“薄陰的天氣”之感。
讀古詩就怕想象。從文字里往外想象,天馬行空,一而二,二而三,以至無窮,生活百味,糅合一處,酸甜苦辣,逐一品嘗,倒也是精神世界的一個大餐。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2
《春江花月夜》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xiàn),可能是一種偶然。倘若沒有明代的胡應麟拭去歷史的塵埃,慧眼識詩,將其從不計其數(shù)的古代詩作中挑出來選進《詩藪》,或許《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無生機的一堆陳紙當中。幸得有胡應麟這位"伯樂","千里馬"張若虛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學殿堂綻放異彩。有時候,瞬間的綻放,也需要永恒的等待,張若虛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xiàn),也絕非僅僅是一種偶然。偶然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抵擋的必然!洞航ㄔ乱埂繁蛔u為"孤篇壓全唐",主要是其藝術(shù)成就。清王堯衢,王闿運,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等等,對《春江花月夜》贊譽有加!洞航ㄔ乱埂繁緸闃犯f題,舊題多為宮體之作,張若虛將本為五言的舊題上升為七言,將格調(diào)靡靡的宮體視野轉(zhuǎn)向更為高遠的哲學方向,突破了宮體詩作的束縛,轉(zhuǎn)向更為高雅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雖然《春江花月夜》有樂府舊題宮體的痕跡,但在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上藝術(shù)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之于《春江花月夜》的藝術(shù)成就,前人多有論述,此處亦不復贅言。
之前講授《春江花月夜》,思維仍然脫離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籠統(tǒng)講授此文寫了五種景象。今日再觀之,驀然驚覺自身受限于固有思維。雖說比詩內(nèi)容寫及"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實則是要突出"月"這一意象重心。換句話說,《春江花月夜》一詩,是以"月"為核心的。讀此詩,重心應該關注在"月"上。
為何此詩解讀的重心在"月"上?
清朝王堯衢概括總結(jié)此詩的一個特點是:"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二見,月字十五見,夜字亦只二見。"從王堯衢的點評中,直接指出"月"這個意象在詩中所占的分量。當然,王堯衢指出字面上與"月"有關的共十五處。這似乎從數(shù)字上說明了與"月"有關的內(nèi)容在直觀數(shù)字上的優(yōu)勢,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字面上直接體現(xiàn)寫月的內(nèi)容外,還有好些文句是側(cè)面來寫月亮的。
例如"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兩句,按一般生活常識,"流霜""白沙"應該會反射月光,而此處有"流霜"而"不覺飛",有"白沙"而看不見,是側(cè)面寫月光。月光實在是太亮了,以致眼中所見只有月光。又如"江天一色無纖塵"句,江天如何才能成"一色",如何才能有如此空靈潔凈的視覺效果?只能在皎潔的月光之下,萬事萬物籠罩在月色之下,才能表現(xiàn)出這樣充滿美與想象的視覺效果。因此,這句詩歌還是在暗示寫月亮。諸如此類的詩句,詩歌中還有不少。因此,我們可以概括地說,這首《春江花月夜》的核心內(nèi)容在于"月",解讀這首詩歌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月".
既然這首詩歌的核心是"月",那么"春、江、花、夜"的出現(xiàn)又有何作用?我們可以把其余四個意象作為"月"的陪襯。例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水的出現(xiàn)就是為了引出"共潮生"的月亮。換個角度出發(fā),"春、江、花、夜"都是月亮出現(xiàn)的背景,都是為彰顯"月"服務的。
張若虛集中筆力突出"月"的地位,到底為何?通過梳理文本內(nèi)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作用。
一是"借月說理",把"江月"的豐富內(nèi)涵上升到哲學高度。最能體現(xiàn)其樸素的哲學思想的詩句莫過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從人類的變與江月的不變形成對比,思考了人生與自然的關系。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僅是打破了樂府舊題宮體詩的內(nèi)容限制,也極大提升了古人思考的維度,從簡單的即景抒情轉(zhuǎn)向思考天人關系的哲學高度。
二是"借月抒情",以月亮為載體,表達相思之情。借月抒情,難脫"借景抒情"的窠臼,但是張若虛的借月抒情,卻也有其獨特之處。以"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等句為分析范式,會發(fā)現(xiàn)張若虛的"借月抒情",寫月總有獨特之處。月亮本有引起他人相思之意,而且此時月亮照在"離人"的"妝鏡臺"上,猶如人于傷心時又聞傷心曲一般讓人情難自禁,肝腸寸斷。月光于"簾中卷不去",將月光視為有形之物,也算是化無形為有型之技巧。"搗衣"容易引發(fā)人的聯(lián)想,李白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一詞,往往容易引發(fā)人的相思之情。而"拂還來",更言寄予思念之月光揮之不去。揮之不去的,是月光,更是無盡的思念之情。
較之"借月抒情","借月說理"的藝術(shù)高度似乎更高一些。畢竟,寫作的視野及技巧已經(jīng)開始剝離了樂府舊題宮體的桎梏,開始走向有深讀的抒情與反思。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唐詩里沒有說理之類,而是強調(diào)張若虛勇于打破寫作模式的束縛,進而開始進行革新與突破,這一點似乎比詩歌內(nèi)容本身更為重要。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3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睆埲籼撨@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已經(jīng)道盡了人間美景。他雖只有這一首詩流傳至今,但是依舊無愧大師風范。試問自古至今,又有誰能夠?qū)⒋,江,花,月,夜融入的這樣好,描繪的這樣美呢?
作為從小到大在江邊長大的孩子,我見過清晨陽光照射下的長江,平緩的江水緩緩向東流淌,金黃色的碎光鋪在上面,無端讓人有一種歲月靜好的美感;我還見過正午的長江,大大的太陽高高的懸掛在空中,與底下浩浩蕩蕩的長江呼應,太陽給長江披上金黃色的戰(zhàn)衣,長江給太陽搖旗納威,兩人如同親密的戰(zhàn)友,向著前方的戰(zhàn)場義無反顧的沖去;我還見過夕陽下的長江,“半江瑟瑟半江紅”,便像一位古裝仕女一般,端莊賢淑,風資曼妙。我以為,陽光下的長江已經(jīng)夠美了,卻不知道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更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蔽曳路鹂匆娊壅鄣乩@著花草從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滿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察覺。州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多美的景色呢,想想似乎便可以醉了人心,亂了心神。而這美景是由古至今都在,而觀賞的人卻是年年代代不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無端有一種遺憾,也有一種欣慰。
可是春江花月夜最動人心的卻不止是美景,更有其中絲絲縷縷的情。相思之情最是扣人心弦。“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只。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薄伴L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拌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惫沤裢鶃,描述相思之情的詩句數(shù)不勝數(shù),愛情和相思,自古以來是人類文學的永恒的主題,幾乎沒有哪一代人可以避免。而如此明月,如此美景之下,怎么不勾起滿腹情緒呢?似乎只有這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能配得上這凄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只有這樣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加皎潔。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連鴻雁,游魚都不能傳達的消息,更何況交流閉塞的古代呢?只能游子遠眺思鄉(xiāng),離人怨婦深閨哭等罷了。落月點染花樹凄清如許,他們年年歲歲又見證了多少的人間離情呢。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4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古往今來,能像屈原這樣,面對蒼茫大地,迷茫不已進而發(fā)問與日月星辰之間的哲人,實在屈指可數(shù)。大多數(shù)人,或受時代背景束縛,或受自身境界限制,只顧埋身于世間瑣事,無法將自身抽離出來,去思考更廣袤的宇宙人生。
然而在屈子以后的將近千年,初唐時期誕生了一位名叫張若虛的詩人,他帶來了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里有著另一種冠絕天下的天問!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詩看似簡單,但其背后卻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即初唐的背景。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的一頁。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將中國帶上巔峰狀態(tài)。而初唐和盛唐間又有著區(qū)別,初唐是一種蓄勢待發(fā)的狀態(tài),一切都在為盛世做準備。但盛唐在光鮮亮麗的外表后,卻能嗅得一種奢靡的氣息。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我們就能清楚地感知這一點。所謂物極必反,盛唐,就如《紅樓夢》中的賈府一樣,在繁榮中沒落。而張若虛所處的初唐為他營造的是一個廣闊,充滿了生機與力量的時代環(huán)境。大唐中的“大”即是一種胸有萬物,心懷天下的氣象。這種大環(huán)境下的人,更容易有大格局,大視野。張若虛能在江畔追溯發(fā)問人類的起源、宇宙的開始,就一定能隱約感知到一個偉大的時代即將開始。
所謂地利,就是“春”“江”“花”“月”“夜”,關于這五個字怎樣斷句的問題,我更傾向于將它分為五個意象——張若虛在一個春天的夜晚來到江畔,看江水繞芳甸,看明月照鮮花。開頭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币幌伦泳蛯⑷藥胍粋氣勢宏偉,流光溢彩的畫面中去。這樣美妙絕倫的意境最能催生一個人的哲思。但光有這些還不夠,真正深遠地禪境,需要一個空明的'環(huán)境,因此就像蔣勛先生所說,此時此地,這些景色又開始在張若虛的眼里做起了減法。“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痹律绨姿,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動,也似乎是靜止的。這是哲思誕生的準備——靜!敖煲簧珶o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水天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圓月高懸,淡若煙雪,這是哲思誕生的前調(diào)——空。接下來兩句,對天發(fā)問,一切都水到渠成。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開始照耀著人?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評屈原的《天問》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辈还苁乔是張若虛,他們所問出的問題都是無法探解的謎,可也正因為如此,“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才能振聾發(fā)聵,有一種亙古的大宇宙意識。
人和,就是張若需本人的才氣和胸懷,“大家”歷史上從不缺少,而能以孤篇成大家的,實在鳳毛麟角。或許他的作品,只是未被人關注,未必比其他人少。但其作品中,表現(xiàn)的心境和胸懷,力壓眾人卻是無可爭辯的。作品角度能上升到宇宙洪荒的真的不多,而能將追問推向深刻和極致的少之又少。廣為流傳的蘇子《水調(diào)歌頭》中有一句,“明月幾時有”看似問的超然物外,但后一句,“把酒問青天”雖也是問天,但從瀟灑輕松的蘇子口中問出,就缺少了厚重的力道。而《詩經(jīng)》《黍離》里,重復三遍問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余黨緒先生在思辨讀本里評價,“這一問,問的是蒼天,但歸根到底,問的是自己。”好不容易有了思考生命的想法,卻終究問的是自己是誰,與張若虛相比,胸懷格局難免相形見絀。為何?因為張若虛問的,是人類是何時出現(xiàn)在江畔,是朗月何時散發(fā)出光芒,一種回溯人類乃至宇宙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直入心扉。
這樣有力的天問拋出后,一般人很難收尾,因為往后的每一句都可能成為畫蛇添足,張若虛卻很淡定,他馬上筆鋒一轉(zhuǎn),歸于平凡和實際。聞一多先生說他無憂愁也好,李澤厚先生說他有憂愁也罷,都無關緊要了。張若虛自己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復雜的他不知道,但人類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綿延長久的。太廣闊的思考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自然而然地,由月生情思。
如此一來,這一極具價值和內(nèi)涵的天問,就自然地被含在全文里!洞航ㄔ乱埂敷@艷的地方太多,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全詩最令我嘆服的就是這一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5
《春江花月夜》是一幕被精心雕琢過的盛大的舞臺,舞臺上所有景物的擺放都秩序井然,舒服且養(yǎng)眼;這是一幅幽美的畫面,天上孤懸的明月,江邊系柳的蘭舟,把夜色襯托的如此恬靜而自然;這是一席人間的仙境,一切的景物是那么的熟悉和宛轉(zhuǎn);腥舾袅藭r空的桃源再現(xiàn)。
而這一切的締造者,就是那位開啟了初唐雄風,被稱為“以孤篇壓倒全唐”的詩人。沒錯――他就是張若虛。
他僅用五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文字做題即給我們營造了一場感覺上的風暴。他筆下的景物詡詡?cè)缟,讓我們的讀起來猶入桃源夢境。他眼里的春江是如此的溫柔,夜色中的明月是那么的多愁善感,就連花兒也開的那么嬌艷。
他只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短短的十四個字就給我們揭示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無窮的人生,有限的生命。人在自然的面前永遠是那么的渺小,而江月卻依舊照著我們在時間的軌道上不停的奔跑,看著我們一天天的衰老。
他讓我想起了劉希夷,想起了他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同樣的時間易逝,卻不一樣的物是人非。
他向未知的宇宙發(fā)出了呼喊;他對流浪遠方的游子提出了抱怨;他感慨了人生的苦短;他更同情閨婦的幽怨。
他寫盡了月境的幽美,令后世文人對月無語嘆為擱筆。他發(fā)現(xiàn)了月色的多情,使后世文人爭相述寫,不知疲倦。他使唐詩蔚然增色,也使后人在他面前失色黯然。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間的仙境,他讓我們開始迷戀人間。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6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作者是初唐張若虛,開元初,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他留給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標題《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此曲調(diào)創(chuàng)始于陳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艷麗柔靡。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首先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月色中,煙波浩淼而透明純凈的春江遠景展現(xiàn)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表現(xiàn)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可是光陰似流水,一去不復返,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所以接下來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開始敘寫人間游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變。 最后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結(jié)尾,深情緬邈,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語言優(yōu)美、生動、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將真實的生命體驗融入優(yōu)美的興象中,營造出了一個空明純美的詩歌意境。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睅拙涓浅闪饲Ч沤^唱,為后人一直所傳誦!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精選6篇)】相關文章:
又讀春江花月夜有感06-12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5篇)10-29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5篇10-29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6篇)10-15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6篇10-14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4篇05-08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3篇)02-07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3篇01-16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集錦6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