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登鸛雀樓意思及啟示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意思及啟示,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指的是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是一位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yōu)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包S河遠上白云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雖然王之渙今僅存六首詩,但是他有兩首詩極負盛名。一首是《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昂揚。其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百年來,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這首《登鸛鵲樓》在中國就連三歲的孩子都能背誦。全詩四句二十個字,無一字生僻,無一句難懂,但給讀者展現出一幅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畫面,這不能不說是才子佳作。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也成就了千古名樓鸛雀樓。他的另一首《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此詩短短28個字,詩景恢弘廣闊,壯觀蒼涼,詩風慷慨激昂,沉雄渾厚。此詩當時即被配樂傳唱,流傳甚廣。
賞析
這首詩歌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的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的時候,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凸顯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的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一說,作者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屬河北)縣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但是,根據王之渙及其夫人的墓志銘,則王之渙系垂拱四年(688)生人,后“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薄”,在開元十年(722)與夫人李氏成婚時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職時間一直持續(xù)到開元十四年(726)前后,此后才罷官悠游,而此時王之渙已經年近四十,經過十五年的悠游后約在天寶元年(742)復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學者李希泌推測,鸛雀樓在平陽府蒲州(今山西蒲縣),與王之渙的老家絳州,同屬晉南,故這首詩可能是王之渙在棄官回鄉(xiāng)時所作,創(chuàng)作年代約在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
軼事典故
作者受疑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樓》,其依據是盛唐太學生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秶慵肥乾F存最早的唐詩選本,在這本集子中還選錄了王之渙的詩三篇,唯獨沒有《登鸛雀樓》一詩。倘若朱斌的《登樓》詩是王之渙的作品,這種冒名頂替或編者的張冠李戴必為當時文壇所不容。清康熙年間修纂的《全唐詩》雖收入了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詩”;同時也收入了朱斌處士的《登樓》詩,亦在詩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渙詩”。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注《登鸛雀樓》詩曰:“此詩作者一作朱斌,題為《登樓》!
也有人認為此詩的作者是王文渙。因為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王文渙何許人也,沈括沒說。然而鸛雀樓上確刻有署名“王文渙”的詩篇。當時的彭乘《墨客揮犀》和李頎的《古今詩話》也有相同的記載。
王詩朱領
《登鸛雀樓》剛剛問世之際,人們只覺得此詩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誰。那個年代是一個以詩取士的時期,女皇帝武則天,讀到此詩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問親信大臣李嶠:是哪位才子寫下了這首絕句,朕要好好封賞他。李嶠一聽,心生邪念,當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將朱佐日召來,賞給了彩綢百匹,并賜封了御史官銜,以示對天下才子的嘉獎和恩寵。
而此詩的真正作者王之渙,卻因為無人器重,窮困潦倒到了極點。后人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繹出了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在酒樓伶人中打賭賽詩,最后王之渙拔了頭籌的故事。這就是有名的“旗亭畫壁”,在元代還被編成了雜劇上演。
名樓賽詩
盡管鸛雀樓上面題有王之煥的千古絕句,但后來的詩人總是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與王之煥一比高低,于是,鸛雀樓成了唐代詩人的賽詩樓,留下了許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暢當是河東才子,曾應征從軍,后來中了進士,終為果州刺史,頗富詩名。其詩曰:“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保ㄒ姇钞敗兜躯X雀樓》)
耿濰,字洪源,是唐代河東(今永濟)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其詩曰:“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黃河經海內,華岳鎮(zhèn)關西。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終年不得意,空覺負東溪。”(耿濰《登鸛雀樓》)
司馬札是晚唐詩人,其詩曰:“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煙樹遙分陜,山河曲向秦。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保ㄋ抉R札《登河中鸛雀樓》)。晚唐,政治上宦官專權,藩縝割據,朋黨內訌,裙帶成風。很多有才華的詩人淪為江湖游子,司馬札就是其中的一個,同樣是落魄文人,面對暮氣沉沉的時局,晚唐詩人們早沒有了盛唐詩人的豪氣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們的眼中,鸛雀樓不再是當年“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勝境,而變成了一處煙云籠罩、陰影重重、夕陽日短、草木蕭條的傷心之地。
【登鸛雀樓意思及啟示】相關文章:
關于登鸛雀樓意思08-07
登鸛雀樓意思解析06-08
登鸛雀樓全詩的意思09-30
登鸛雀樓這首詩的意思10-30
登鸛雀樓整首詩的意思04-29
登鸛雀樓古詩解釋意思01-21
登鸛雀樓全詩意思08-15
《登鸛雀樓》全詩意思及賞析11-24
登鸛雀樓全詩的意思優(yōu)秀09-08
王之渙《登鸛雀樓》意思及全詩賞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