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貼春聯(lián)的來歷及寓意介紹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貼春聯(lián)的來歷
在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貼春節(jié),那么大家知道貼春聯(lián)的來歷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由來
春聯(lián)一開始不叫“春聯(lián)”,而叫“桃符”。據(jù)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qū)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經(jīng)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降住它。后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于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lián)。據(jù)記載,當時后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后,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幅春聯(lián),而在當時還被成為桃符。后來紙張的出現(xiàn),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lián)真正的出現(xiàn)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lián),于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lián)。
意義
為春節(jié)增添喜氣的氣氛。春聯(lián)都是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加之各種紋飾,符合新春的喜慶和歡樂,為春節(jié)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表達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聯(lián)中的紋飾,如魚,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語言,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美好的祝福語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渴望。
民間說法有避兇免難的作用 。這一說法來源于“年獸”的傳說,據(jù)說年獸怕紅,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lián),就是為了驅(qū)除年獸,因此貼對聯(lián)的習俗流傳至今,表達了人們避兇免難的愿望。
春節(jié)對聯(lián)及橫幅
1) 悠悠乾坤共老 昭昭日月爭光 橫批:歡度佳節(jié)
2) 佳節(jié)迎春春生笑臉 豐收報喜喜上眉梢 橫批:喜笑顏開
3)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4)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jié)
5)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6)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7)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8) 百年天地回元氣 一統(tǒng)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9)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10) 一干二凈除舊習 五講四美樹新風 橫批:辭舊迎春
11) 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12) 一帆風順吉星到 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13) 一年四季行好運 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14) 綠竹別其三分景 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15) 紅梅含苞傲冬雪 綠柳吐絮迎新春 橫批:歡度春節(jié)
臘月三十貼春聯(lián)的習俗
閱讀配圖
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guān)。據(jù)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lián)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nèi)。
春聯(lián)俗稱“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雅稱“楹聯(lián)”。古代的漢族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春聯(lián)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以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簡介
新春開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lián)。 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紛紛上街購買春聯(lián),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guān)。據(jù)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貼春聯(lián)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nèi)。
春聯(lián)發(fā)展
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漢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jù)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lián),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lián)一副!背跻蝗仗嫖⒎鲅,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lián)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lián),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閹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lián)。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lián)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lián)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lián)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lián)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shù)形式。
春聯(lián)典故
據(jù)說五代時的后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fā)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jié)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xiàn)在開始用駢體聯(lián)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nèi)涵,不只是避邪驅(qū)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nèi)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xiàn)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qū)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zhuǎn)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nèi)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春聯(lián)”一詞的出現(xiàn),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lián)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lián)。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lián),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lián),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lián):“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睂懲旰缶屠^續(xù)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lián),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lián)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敝煸奥犃朔浅8吲d,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lián)”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京族“哈節(jié)”
節(jié)日時段
哈節(jié)的日期各地不同,巫頭在農(nóng)歷六月初十舉行,歷時3時
■ 節(jié)日來源
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請神聽歌的意思。關(guān)于哈節(jié)有不少民間傳說,其中一個說是古代有位歌仙,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動員群眾起來反抗封建壓迫。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群眾。后人為了紀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傳歌,漸成節(jié)俗。
■ 慶祝方式
各村的哈亭是節(jié)日活動的中心。哈亭雕梁畫棟,飛檐高頂,亭內(nèi)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內(nèi)設(shè)有過去京家信奉的諸神神座。偏殿內(nèi)設(shè)有坐位,聽歌與宴飲時要按長幼次序入座。
節(jié)日活動歷時3 日,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周圍各族群眾亦來共同歡慶,一派升平喜慶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稱哈哥,專司撫琴伴奏,兩位女歌手是哈妹,一個持兩塊竹板,另一個拿一個竹梆,擊節(jié)伴奏,輪流演唱。歌的內(nèi)容有民間傳說、哲理佳話、愛情故事等。鑼鼓聲中,常有妙齡少女登臺獻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頭頂天燈舞。只見少女頭頂瓷碗,碗上迭盤,盤子里點燃蠟燭,兩手端著酒杯,也各有蠟燭一根。載歌載舞時,三根蠟燭閃閃不滅,若是群舞,一片燭光閃爍,煞是好看。
哈尼族苦扎扎節(jié)
節(jié)日時段
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
■節(jié)日來源
苦扎扎節(jié),也叫六月年,在每年農(nóng)歷6月中旬舉行,是紅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猶如漢族過春節(jié)一樣熱鬧隆重。屆時,哈尼山寨到處興高采烈,熱氣騰騰。人們穿上五彩繽紛的節(jié)日盛裝,成群結(jié)隊的相聚到磨秋場,打磨秋戲耍娛樂,歡度節(jié)日。
按照哈尼人的規(guī)矩,磨秋桿必須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們在黎明前扛回來。他們一路唱著山歌,把用堅硬結(jié)實的木頭做成的秋桿抬到寨邊的秋場,將一根木頭栽進土里,頂端削細當軸心,然后再把長長的橫桿從中間鑿凹,架在上面。兩邊的橫桿長短要一樣,還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劃傷手。下午,穿著絢麗服裝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場,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長的傳統(tǒng)習慣,先由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者開秋,他們象征性的甩了幾圈以后,一對對、一雙雙的小伙子們、姑娘們輪流上去轉(zhuǎn)。打磨秋是一項哈尼人充滿情趣的體育活動,它要求磨秋兩邊的人數(shù)要對等,騎坐的人用腳蹬地面,時而飛速旋轉(zhuǎn),時而升降起伏,反復轉(zhuǎn)動,悠悠蕩蕩。甩秋人的速度越來越快,圍觀的人也顯得更加開心,人群不時發(fā)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聲,為其加油助興,氣氛十分熱烈。那些藝高膽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們愛慕的對象。
夕陽西下,磨秋場上響起了一排清脆的槍聲,通知人們前來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樹林里談情說愛的青年男女成雙成對的聚攏來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攏來了。老人們圍坐在場上喝酒取樂,孩子們追逐戲耍,青年人則圍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樂作舞。鑼鼓聲、琴弦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在群山間回蕩,一個不眠的狂歡之夜開始了。
慶祝方式
打秋千、摔交、歌舞
祭灶節(jié)
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jié)日。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shè)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shè)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jīng)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fā)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qū)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shù)亓餍械拿耖g傳說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并存,神靈之數(shù)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赡苁菫榱撕喕y(tǒng)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tǒng)的祭灶節(jié)日。
山西境內(nèi),絕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shù)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lián)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lián)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shè)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qū)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xiàn)在統(tǒng)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貍、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jù)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后,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shè)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shù)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里,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里,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qū)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祭灶節(jié),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qū)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qū),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jié)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jié)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xiāng)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jié)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nèi),俗稱掃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qū)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打發(fā)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一齊貼。體現(xiàn)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nèi)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xiàn)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后,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梢。特別要制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土家族“八月八”嗩吶節(jié)
尚寨位于貴州省鎮(zhèn)遠縣城北部48公里,北通石阡溫泉,南有省級名勝風景漂流區(qū)高掛河。尚寨既是民族鄉(xiāng),又是森林之鄉(xiāng)、桂花之鄉(xiāng),土家風情在這里得到充分展示。每年農(nóng)歷八月初八,是鎮(zhèn)遠尚寨土家族隆重的嗩吶節(jié)。嗩吶及其吹奏曲,是土家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樂器與曲調(diào),尚寨土家族人都有吹嗩吶的習 嗩吶節(jié)土家青年表演上刀梯
慣和技巧,這里寨寨有嗩吶,人人會吹奏嗩吶,尚寨被稱為嗩吶之鄉(xiāng)。嗩吶調(diào)有72種。在立新房、住新房、結(jié)新房、給老人祝愿等喜慶場合,普遍吹《大紅花》等曲調(diào)。曲調(diào)輕松活潑。尚寨現(xiàn)有嗩吶500余支,每5戶1支。嗩吶節(jié)上賽曲調(diào)、賽技巧、賽花樣一人吹一支,一人吹兩支,有一人吹三支;有抱腰式、閃腰式、滾地式;還有獨腳吹、旋轉(zhuǎn)吹、半蹲吹等,別有一番情趣,觀賽者人山人海。
土家人為什么愛吹嗩吶?據(jù)傳說土家人居住深山老林,老弱婦幼常被老虎一類野獸咬死咬傷,為改變被動挨咬局面,一老漢用鐵皮制成長8米、直徑28厘米的圓筒形防獸武器,形似望遠鏡。隨著時間的推移,為攜帶方便,逐步改小,最后演變成現(xiàn)在的嗩吶。
二月二苗寨祭橋節(jié)
農(nóng)歷二月二,黔東南州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祭橋的習俗。祭橋分為架橋和敬橋二種。架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主家無子。無子的人家架橋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來。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災,健康成長。架橋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橋,有的人架木橋,還有的人興架石凳(俗稱坐橋)。架石橋或木橋的多為求子,一般在節(jié)前就請人備好石料,請巫師占卜擇地,只等二月二動工。開工前,有的苗寨還要請巫師燒香燭紙錢,用麻線、背帶、蜘蛛、魚、蛋、酒和幾尺紅布,進行祭祀儀式,方能動工。橋架好后還要由巫師剪符念咒,貼于橋兩側(cè),多數(shù)還興橋頭用石塊壘一土地廟,意為土地神守橋。
架石凳橋多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為。這類架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架橋,而是在水井邊、大樹腳、山坳口休息處,用石塊搭成橋(這類橋禁別人踩),供人休息。架橋者也把此石橋視為孩子們的橋,意為給孩子架個橋,保他平安成長,除病驅(qū)災。
農(nóng)歷二月二這天,孩子們尤其高興。因為小孩子們這一天都得到特別優(yōu)待:不必打豬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干其它活兒,還能得到紅蛋,吃上好飯菜。這天即使犯了過錯,會得到大人的諒解,免遭打罵。
祭橋通常要在節(jié)前備好雞、鴨蛋、泡糯米,準備敬橋。沒有孩子的人家,則準備架橋求子。
節(jié)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飯、煮蛋。蛋煮熟后,染成紅色、綠色或其它色,用精心編織的網(wǎng)套裝上紅蛋,給幼小的孩子們吊在胸前,其余的蛋同魚肉酒放進竹籃。早飯前后,人們帶上香燭紙錢,領(lǐng)著孩子們?nèi)ゾ礃。來到橋旁,在橋頭燃香點燭燒紙,擺上魚、肉、蛋、酒等
貢品,口念敬橋詞,求其保佑孩子。之后,敬橋者在橋旁共享祭品,此時若有人路過碰見,主人須邀其同享祭品,不能吝嗇,怕橋神怪罪敬橋不虔誠。若是此人有事不能停留,主人家就要勸其飲兩杯酒,并送糯米飯、肉或紅蛋,讓其帶走,以示誠意。
然而,三穗縣寨頭的苗族村寨,則把祭橋作為了一種節(jié)日集會來舉行。從初二至初六結(jié)束,這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吹笙跳舞、對歌、斗鳥、剪紙比賽、工藝品展示、賽籃球等活動。二月二這天,他們認為是好日子,通常還有好幾對年輕人在這天舉行婚禮。但他們還是把祭橋作為重頭戲。初二清晨,全寨12房族的男女老少穿著盛裝,抬著豬、拿著鴨或雞來到位于寨頭東北面的一座叫也霧山腳下的一座橋上宰殺,把鮮血淋在橋上,然后把糯米粑、雞蛋、鴨蛋、米酒等貢品擺上,點燃香燭紙錢,燃放鞭炮。接著在橋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鍋灶,把殺死的豬、雞、鴨進行烹調(diào)。以此同時年青的男子就開始吹蘆笙,姑娘們就合著蘆笙的節(jié)奏跳起舞來。烹調(diào)好后,擺上酒菜,開始吃喝劃拳、鬧酒、唱酒歌。因為是12個房族,加上房族中的親朋好友,人多的時候竟達萬人。
架橋敬橋的興起,還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是苗族中有對夫婦,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務扁,夫婦倆勤勞忠厚,吃穿不愁,就是無兒無女。一天,一只喜鵲落在門前樹上叫個不停。垢包和務扁就問喜鵲:喜鵲,喜鵲,你這么高興,知不知我夫婦的苦愁啊?喜鵲回答說:垢包、務扁啊,你們只要給我縫件白色短袖襖,讓我穿上擋擋太陽光,我就告訴你們怎樣才會有娃崽。垢包和務扁說:喜鵲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說縫件短袖襖,就是一百件,我們也心甘情愿。于是,務扁找出自己織的土布,給喜鵲縫了一件白短袖襖。喜鵲穿上非常高興,再也不脫。為答謝垢包和務扁夫婦,喜鵲就說:娃崽從天上來到凡間,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過不來。你們只要二月二到溪邊小河邊去搭橋,娃崽就會到你們家來。
垢包和務扁照喜鵲講的話去搭了橋,果然生了個兒子。為了紀念搭橋生崽,到了第二年搭橋的那天,就去橋邊敬橋。別人很想仿效這夫婦搭橋得了兒子,也在二月初去搭橋。以后得了兒子又敬橋。人人仿效,成了習俗。
其實,農(nóng)歷二月二在我國古代很早就作為春社節(jié)!抖Y記 月令》載:仲春之月?lián)裨眨松。元日,是一個吉利的天干日,《左傳》襄公七年記: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孟獻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農(nóng)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從也。春秋時,魯國用的是周歷,周歷的夏四月即是夏歷(農(nóng)歷)的春二月。啟蟄是指冬蟄之蟲春季破土而出。《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啟蟄而郊,意思是在正月冬蟲出土后舉行郊天之禮.郊天之禮指祭祀上帝。由于周人的始祖是后稷,所以在郊天時要以后稷陪亨!缎⒔(jīng)》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豆騻鳌沸暧洠航紕t曷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后稷被神化為神農(nóng)后,啟蟄而郊便以祀后稷、祈農(nóng)事為主要內(nèi)容、并與傳統(tǒng)的二月祭土神活動復合在一起了。先秦時期的社神不止一個,且分等級,國、邑、鄉(xiāng)各有各自的社神,王者所立的社為大社,諸侯立的社曰國社、侯社,大夫以下立的社曰置社。最基層的組織稱為里,由二十五家組成,里亦稱為社,是最小的祭祀單位!豆沤駡D書集成》引云南《嵩明州志》云:二月初旬,以雞豕祭先農(nóng),鼓樂迎道。祭畢,則老幼男婦,群聚而飲福酒,此即古祈年之禮。事實上,遠古時期,春社之時是氏族內(nèi)部或相鄰氏族間的春季狂歡節(jié),其間曾經(jīng)盛行的群交、雜交、縱欲行為,多同氏族統(tǒng)治者重視人口增殖,壯大氏族集團實力的愿望相關(guān)聯(lián)。俗話說龍不抬頭不下雨,龍?zhí)ь^正是下雨的征兆,從下雨聯(lián)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邏輯的。天地交泰,云興雨作是萬物育焉的必要條件,因而二月二便成為祈子的日子了。從二月二的祈子行為,似可看出遠古狂歡節(jié)的變型樣式延續(xù)下來的痕跡。
貼春聯(lián)的禁忌習俗
禁忌一:左右聯(lián)勿貼錯
貼春聯(lián)時,上下聯(lián)不可貼錯。面對大門,右邊貼上聯(lián),左邊貼下聯(lián);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
之所以這樣張貼,是因為直行書寫都是從右到左,所以念對聯(lián)也是從右向左念。
禁忌二:貼春聯(lián)的時間
民間傳說,春聯(lián)實際是天上的神仙,當春聯(lián)撕破后,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家家戶戶的情況。
為了讓天神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好運,貼春聯(lián)最好是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把舊春聯(lián)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有除舊布新的意思。
禁忌三:單數(shù)才吉利
中國人一般講究“好事成雙”,雙數(shù)意味著心想事成。可是春聯(lián)的字數(shù)卻要講究單數(shù),單數(shù)才象征吉祥,與供奉神明的數(shù)目相同。 單數(shù)1、3、5為陽,偶數(shù)2、4、6為陰,容易招陰。因此,在大門口貼春聯(lián)時,一定要記得貼象徵吉祥的單數(shù)。
此外,家門口不要單貼「春」字,可以貼福、招財進寶等 ,因為古代,只有聲色場所會在大門口貼春字,此舉也容易招來爛桃花。
禁忌四:福字不可隨意貼
在中國,新春貼春聯(lián)的同時,也有很多中國人喜歡貼“福”字,而且喜歡把“!弊值官N。但貼“!弊植⒉皇嵌家怪N。
1、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正貼
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焙汀凹{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2、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貼
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會一直來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3、特殊情況
如一年中家中有意外發(fā)生,希望轉(zhuǎn)運的朋友可以將福字倒貼。
禁忌五:門神貼反
貼門神要注意兩張門上的人物臉是相對的,不要貼反了。
老式建筑的大門都是對開的兩扇門,門神正好一邊貼一張,而現(xiàn)在的住房都是單扇門,兩張門神只能貼在同一扇門上,粘貼時要注意位置的美觀大方。
禁忌六:在舊春聯(lián)上貼新春聯(lián)
有的中國人貼春聯(lián),為貪圖方便直接將新春聯(lián)貼在舊春聯(lián)上,這是不對的。
把舊春聯(lián)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再把新的春聯(lián)貼上去,才能達到除舊布新的意義。
禁忌七: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近些年出現(xiàn)了不少客制化、有個性的春聯(lián)。一些人在春聯(lián)中加入個人喜好、期望或心情。
然而,無論是自己寫或在外面請人代筆,都應注意別將滅、絕、死、亡等不吉利字眼寫進去,另外,也應避免讓上述的同音字、同義字出現(xiàn)。
禁忌八:喪事不到一年貼春聯(lián)
家中若有喪事不到一年就不適合貼春聯(lián),避免有慶祝意味;
另外,有些地方還講究不包粽子,因有象徵「包中」一個接一個,非常不吉利。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xiàn)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jīng)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于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xiàn)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lián)
貼春聯(lián)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lián)專著《檻聯(lián)叢話》對楹聯(lián)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qū)、橫披、春條、斗方等!伴T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qū)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與“!弊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4汗(jié)貼“!弊郑侵袊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狻⒏_\,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shù)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diào)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中國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chǎn)的爆竹花色多,品質(zhì)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lián),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xiàn)代,不拘泥于傳統(tǒng)。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fā)’之意。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習俗
正月初一
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不倒垃圾準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chǎn)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不能動刀剪等鋒利之物是怕傷到人,如有人受傷、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會惹怒井神,帶來災害。
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正月初三
這一天的漢族傳統(tǒng)年俗有燒門神紙,谷日忌食米飯等。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正月初四
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yè),婦女不用針線。
正月初五
這一天俗稱破五。漢族民俗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nèi)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mào)易。破五習俗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六
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正月初七
這一天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jù)《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
這一天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jié),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一些商場或店鋪在今天開業(yè),主要是取“發(fā)”之意。愿生意興隆,四季發(fā)財。
正月初九
俗稱天公生,漢族傳統(tǒng)農(nóng)歷節(jié)日之一。是天界神只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的神,他是統(tǒng)領(lǐng)三界內(nèi)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這一天的漢族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十
這一天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jié)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這一天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jié),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
這一天就是“元宵節(jié)”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鬧花燈,猜燈謎。
【貼春聯(lián)的來歷】相關(guān)文章:
貼春聯(lián)的來歷及寓意介紹07-04
春聯(lián)的來歷01-30
貼春聯(lián)的作文05-07
貼春聯(lián)的作文08-27
貼春聯(lián)的時間01-30
春聯(lián)的貼法01-30
貼春聯(lián)的講究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