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古詩詞鑒賞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的古詩詞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的古詩詞鑒賞1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的詩歌賞析: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的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jié)為唐代的'大節(jié)日之一,這一天,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jié)卻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點明了上句詩人問路的對象,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chuàng)造了一幅凄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后兩句則創(chuàng)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后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清明》的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3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號稱杜紫薇。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晚唐人。(來源:中書省別名紫微省,因此人稱其為杜紫薇)晚唐時期。唐代文學家,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栋ⅲèィ┓繉m賦》亦頗有名。
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xiū zhun),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杜甫與李白區(qū)別開來,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
《清明》的古詩詞鑒賞2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注釋
、偬K堤,元佑間蘇軾官杭州刺束時建于西湖。
、诶婊L,古代認為從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荏细瑁瑯仿、歌聲。
、軐佟w于。
、莅矗湃藰O重清明節(jié),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說。該詩意境與周密《曲游春》詞“沸十里、亂弦叢笛?串嫶,盡入西泠,閑卻半湖春色”相似。
⑥蘇堤,宋元佑間蘇軾任杭州刺史時所筑,橫亙西湖。
⑦即事,歌詠眼前景物
、嗬婊L,梨花為第十七番花信風。
、釁俏┬牛种冁,霅川(今浙江吳興)人。南宋后期詩人。
譯文
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
把佳節(jié)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賞析
這首詩對大好春光和游春樂境并未作具體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點染,此詩的構思之絕,就體現(xiàn)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縱情、黃鶯的恣意,從側面措意,促人去展開聯(lián)想。游子尋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歸”,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見西湖勝景令人目不暇接,節(jié)日氣氛使人流連忘返。再看“流鶯”,當人們“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時,它的世界被人類“強占”。現(xiàn)在,“游人去而禽鳥樂也”,被壓抑了一天的'黃鶯,又受了游人情緒的感染,當它重成了綠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難想象,黃鶯匿跡,是因人喧場面的熱烈;而它的再現(xiàn),正說明宜人秀色的魅力。這樣,詩人敘節(jié)日情景,狀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繪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無情之鶯的快樂,由側面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
前兩句寫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熱鬧場面。后兩句說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時節(jié)郊游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苯先抡恰袄婊ㄈf朵白如雪”的季節(jié),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清明》的古詩詞鑒賞3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鑒賞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習俗。
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jié)也是人們春游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這是清明節(jié)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目前普遍認為,這一項清明節(jié)俗是繼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jié)傳統(tǒng)。上巳節(jié)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
但這首詩妙在未寫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不禁讓人要笑問:“可是愁嫁?”
對白居易一向頗有好感,雖然當初《琵琶行》《長恨歌》曾經讓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長大以后細細回味,其名句卻處處可用得,選他這首,是因為意境的清朗,和顏色對比的鮮明卻不刺眼,詩人在夜里聽樂看花,怡然自得,但繞著回廊行而復歇,卻含蓄點出了此閑適后的詩人的真正心意。
《清明》的古詩詞鑒賞4
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簡析】
清明時節(jié)是踏青的時節(jié)。盡管嘩嘩下著大雨,又何妨到河邊觀潮,郊外看花?但這華花的笑似乎變成冷嘲,嘲諷他竟然離鄉(xiāng)客游,他猛醒,自己真是"夢里不知身是客"……清明時節(jié)是插柳的時節(jié)。家家門上插著楊柳以消災。從歌館樓臺醉醺醺出來,他也順便折一枝。一陣春風吹過,他猛醒,哪里是自己的家?柳插何處?他真是處處無家處處家……
【賞析】
提起清明時的雨,大家都會聯(lián)想起那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句,而此詞作者張炎筆下,清明時節(jié)的雨,清明時節(jié)的情又別具一格。
上片清明時節(jié)二句,描寫的清明時的雨,不是毛毛細雨,而成了嘩嘩大雨。恰在此時作者冒雨尋春,卻被大雨所困,見到江邊水急,浪潮翻涌。翻被梨花冷看,二句,作者此時心口難言,無心看花,但作者卻使梨花有感,冷眼旁觀作者雨中的狼狽,責怪作者不思故土暖被,卻對他鄉(xiāng)山水花木如此病情苦戀。作者的此番遭遇有口難言,而其中源由,無限辛酸無限悲恨,盡在不言之中。
下片燕簾鶯戶,云窗霧闊,酒醒啼鴉。燕簾鶯戶,云窗霧闊是指歌妓舞女之所。雨中尋景不成,因而只能到鶯啼燕舞的.珠簾玉戶消磨時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鄉(xiāng)雖好,難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見歸鴉啼鳴,人去樓空。折得一枝楊柳二句,楊柳,古時清明節(jié)中家家戶戶門上插柳以祛邪。歸去的途中,作者也隨手折了一枝楊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羈駐之旅,哪會有自己的家門呢?作者不禁感嘆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一種天涯游子欲歸無處,欲住無家的悲哀,猛然襲向心頭。一枝無處可插的楊柳,滿腹悲怨溢于詞中,幽默中見無奈。詞人用筆舉重若輕,不見著力,是那么自然,用筆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絕。
此詞寫情愁,選景獨出新裁,寫情愁言愁之精妙,表達之條理。這使在詞中平素并不顯眼的詞語,在詞人筆下卻顯得那么幽默,那么有韻味。俞陛云評價作者說:司馬周南留滯,貽笑梨花,幼安遼海無家,空攀楊柳,是善于怨徘者。(《宋詞選釋》)劉熙載說:張玉田詞,清遠蘊籍,凄愴纏綿。(《藝概·詞曲概》)
《清明》的古詩詞鑒賞5
原文: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
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jié),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于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
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注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凈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jié)再起火,稱為“新火”。
賞析:
這首詩所寫的'應該作者早年讀書生活的真實情況,清苦,寂寞,還可能有孤獨。為了前程,也許有興趣或習慣的原因,臨窗攻書,發(fā)奮苦讀,過著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節(jié),沒有像平常人那樣外出踏青,去欣賞山花爛漫的春景,也沒有邀約友朋飲酒作樂。君子慎獨,作為讀書人,沒有忘記民俗傳統(tǒng)——寒食節(jié)禁用煙火。一到禁忌煙火的期限過了,馬上去鄰居那里討來燈火,抓緊時間,在靜靜的夜里繼續(xù)苦苦用功,發(fā)奮苦讀。
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人讀書的用功程度,我們雖然不推崇“興味索然”,但是應該學習古人那種讀書的毅力。
《清明》的古詩詞鑒賞6
清明
黃庭堅〔宋代〕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譯文
清明時節(jié),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驚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春雨充沛,滋潤郊野曠原,使草木變得青綠柔美。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燒死。不管是賢者還是平庸之輩,千年之后又有誰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間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注釋
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蟄(zhé):動物冬眠!叭似颉本洌骸睹稀薄分杏幸粍t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后留下的酒飯;丶液髤s向妻妾夸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笆扛省本洌河么呵飼r介”推寧愿被燒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蓬蒿(hāo):雜草。丘,指墳墓。
鑒賞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fā)了人生無常的慨嘆。
首聯(lián)出句點題:“佳節(jié)清明”,似無新意;繼而寫景,“桃李”春風“野田荒垅”,意象格調迥異,再對舉喜“笑”和悲“愁”,意境頓出。突兀的情感,鮮明的對比,讀來令人悚然。 “清明”對于“桃李”來說,自是“佳節(jié)”,因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綻盡春光,引領季節(jié)的舞臺,緣何不“笑”呢?只是這“笑”越張揚,越能對比出下句的悲涼。 “野田荒垅”似乎更適合于“清明”這個節(jié)日本身。累累埋骨,處處荒冢,忠奸賢愚冤怨節(jié)烈,統(tǒng)歸于黃土,怎會不“生愁”呢?大地無言,只能卻披衰敗荒蕪的外衣,由詩人、世人解讀它的哀傷。由此看來,首聯(lián)起筆寫景,淡定散闊,別有境界;感情平抑內斂,為下文的議論人生蓄勢張本。
頷聯(lián)描寫清明時節(jié)生物的活躍情景。“雷驚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于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到來,于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于春的.氣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說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fā)柔嫩了。
以上兩聯(lián)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lián)的兩個典故,兩種活法!叭似蚣烙囹滄獘D”說的是古代那個專靠到墳塋地里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飽食終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拒官隱居雖被燒死亦不甘心妥協(xié)于社會的正直之士。一樣人生,兩種境界,不置可否的對比中,暗含著詩人對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與贊揚。
尾聯(lián)生發(fā)疑問:蓬蒿荒丘,遺骨一土,千載萬世,誰知誰是賢愚?即便是活在當下,誰又辨賢愚?“知誰是”的反問中,浸透著詩人的滿腔憤懣;以景做結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達。這種通達,是貶謫失意的心灰意懶,是不滿現(xiàn)實的諷刺反擊,是堅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fā),無不得力于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清明》的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清明》古詩詞鑒賞08-10
《清明》古詩詞鑒賞11-20
古詩詞《清明》鑒賞11-17
清明節(jié)古詩詞鑒賞11-17
《清明》古詩詞鑒賞6篇08-10
《鶴沖天·清明天氣》古詩詞鑒賞12-17
古詩詞鑒賞11-18
經典古詩詞鑒賞11-20
經典古詩詞的鑒賞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