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散文《賦得永久的悔》賞析
導語:季羨林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qū)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季羨林(1911-2009),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顿x得永久的悔》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佳作,一經發(fā)表,廣為流傳,并且獲得了最高文學獎——魯迅文學獎。
梁實秋先生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婦母的愛,是神圣的。”特別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孝道的國家,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曾幾何時,先是人欲橫行,斗爭哲學深深撕裂了人倫之愛;后是物欲橫行,認錢不認人,再次給人倫蒙上陰影。父子反目,母子反目,夫妻反目的時看得多了,但這終究是烏云遮望月?船F(xiàn)在每到清明,掃墓的人摩肩擦踵,割不斷的還是人間真情。
季先生的《賦得永久的悔》就是寫了自己對母親的熱愛、思念、愧疚、悔恨交織碰撞的深情。整篇文章是一氣呵成的,這一股“氣”也令讀者不可抗御,讓我們看到一代學人是以何種態(tài)度懷念自己母親的,他講到自己的身世,講到母親的家世,窮苦到什么程度,一個六歲的孩子“說不清楚”,“反正吃的極壞,這個是我懂的”。據(jù)季先生回憶: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 “白的”與我家無緣。“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的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
全文用大量的篇幅,回憶了孩提時代吃的東西。為什么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呢?原因并不復雜,民以食為天,窮人家一直過著吃不飽的日子,作為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對關于吃的東西,留下的印象最深,為吃飽肚子,想方設法,無所不用其極。但是更深層的意義是作者寫到自己偶爾也有幾次吃到稍微好一點的東西,但大多是母親從牙縫里省下來,留給他吃的。文中提到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母親的心中應該是懷過希望的,希望將來和兒子生活在一起?勺詈髱Ыo她的是絕望,是后悔:“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作為孝子的季羨林,早就立下誓愿:“一旦大學畢業(yè),找到工作。立即迎養(yǎng)母親”。可是母親沒有等到這一天,永遠永遠地走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怎么不令人肝腸寸斷呢!母親的早逝。使季先生心中留下了永久的'悔。
整篇文章,筆墨中浸透著苦難,飽含著深情,但感覺是舒緩平靜的,及至到了最后,感情迅速推倒了頂點。猶如江河決堤,洶涌浪潮決堤而下;火山爆發(fā),熾熱的巖漿噴涌而出,特別是結尾: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感情真摯,宛如曠野驚雷,天崩地裂,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
正如一位學者說的那樣:“季老這篇文章。乃用‘紅’的‘白’的寫成,‘紅’的是血,心中淌著的血;‘白’的是淚,沾濕稿箋的淚。”《賦得永久的悔》一文,以不事雕琢的樸素文字,展現(xiàn)了季老飽經滄桑,豐富細膩的感情世界,令人嘆為觀止,看來好文章當以感情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