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蘭亭集序真跡去向
唐太宗騙取《蘭亭序》文言記錄為:
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xué)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后訪知在辯才處,三次召見,辯才詭稱經(jīng)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jiān)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懸于屋梁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此帖長安復(fù)命。太宗命拓?cái)?shù)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
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聞辯才弟子元素于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
傳永和九年(353)農(nóng)歷3月3日,王羲之與文友、親族謝安、孫綽等41人, 修禊(一種臨水消災(zāi)的'禮俗)于山陰之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乘醉作序,計(jì)28行、324字。酒醒后再寫數(shù)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稱“最得意書”。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并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智永出家為僧,將祖?zhèn)髡姹緜鹘o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jīng)常臨習(xí),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jié)果。
后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辯才和尚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唐太宗無奈之下派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shè)計(jì)騙取真跡。
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帶著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獻(xiàn)之)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同他交了朋友,兩人經(jīng)常飲酒賦詩,評論二王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于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
蕭翼使辯才視他為“好友”而失去警覺,將蘭亭真跡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間暗檻。一天,蕭翼知道辯才外出,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真跡。
蕭翼偷走蘭亭真跡,來到地方官處,命令
他傳辯才面叩朝廷御史。辯才到后,蕭翼對他說,他奉圣旨來取蘭亭真跡,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手,特喚他來告別。辯才聽后,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
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后,令人摹刻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
因此,這“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
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此事又有余波。據(jù)《新五代史·溫韜傳》,后梁耀州節(jié)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依此記載,則《蘭亭》真跡經(jīng)“劫陵賊”溫韜之手又復(fù)見天日。不過昭陵有21座,是否真盜得也不一定。
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說,《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
然此后《蘭亭》真跡消息便杳如黃鶴,其下落如何,更是謎中之謎了。
【蘭亭集序真跡去向】相關(guān)文章:
尋寶文天祥真跡02-13
蘭亭集序讀書心得08-18
《蘭亭集序》 教學(xué)設(shè)計(jì)02-22
《蘭亭集序》讀書心得11-23
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08-27
《蘭亭集序》課文背景知識12-22
《蘭亭集序》教學(xué)設(shè)計(jì)【推薦】12-17
【推薦】《蘭亭集序》教學(xué)設(shè)計(jì)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