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梁實秋《老年》原文賞讀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散文吧?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你所見過的散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梁實秋《老年》原文賞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時間走得很停勻,說快不快,說慢不慢。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在宴會中總是有人簇擁著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這是離入祠堂之日已不太遠。上下臺階的時候常有人在你肘腋處狠狠的攙扶一把,這是提醒你,你已到達了杖鄉(xiāng)杖國的高齡,怕你一跤跌下去,摔成好幾截。黃口小兒一晃的功夫就竄高好多,在你眼前跌跌跖跖的跑來跑去,喊著阿公阿婆,這顯然是在催你老。
其實人之老也,不需人家提示。自己照照鏡子,也就應該心里有數(shù)。烏溜溜毛毿毿的頭發(fā)哪里去了?由黑而黃,而灰,而斑,而耄耄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濯濯,活像一只禿鷲。瓠犀一般的牙齒哪里去了?不是熏得焦黃,就是裂著罅隙,再不就是露出七零八落的豁口。臉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還平添無數(shù)雀斑,有時排列有序如星座,這個像大熊,那個像天蝎。下巴頦兒底下的垂肉變成了空口袋,捏著一揪,兩層松皮久久不能恢復原狀。兩道濃眉之間有毫毛秀出,像是麥芒,又像是兔須。眼睛無端淌淚,有時眼角上還會分泌出一堆堆的桃膠凝聚在那里。總之,老與丑是不可分的。爾雅:“黃發(fā)、齯齒、鮐背、耇老,壽也!眽圩怨軌,丑還是丑。
老的征象還多的是。還沒有喝完川水,就先善忘。文字過目不旋踵就飛到九霄云外,再翻尋有如海底撈針。老友幾年不見,覿面說不出他的姓名,只覺得他好生面善。要辦事超過三件以上,需要結(jié)繩,又怕忘了哪一個結(jié)代表哪一樁事,如果筆之于書,又可能忘記備忘錄放在何處。大概是腦髓用得太久,難免漫漶,印象當然模糊。目視茫茫,眼鏡整天價戴上又摘下,摘下又戴上。兩耳聾聵,無以與乎鐘鼓之聲,倒也罷了,最難堪是人家說東你說西。齒牙動搖,咀嚼的時候像反芻,而且有時候還需要戴圍嘴。至于登高腿軟,久坐腰酸,睡一夜渾身關節(jié)滯澀,而且睜著大眼睛等天亮,種種現(xiàn)象不一而足。
老不必嘆,更不必諱;ㄓ虚_有謝,樹有榮有枯;笢乜吹剿胺N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桓公是一個豪邁的人,似乎不該如此。人吃到老,活到老,經(jīng)過多少狂風暴雨驚濤駭浪,還能雙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間,應該算是幸事。榮啟期說,“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認為是人生一樂,嘆也無用,樂也無妨,生、老、病、死,原是一回事。有人諱言老,算起歲數(shù)來斤斤計較按外國算法還是按中國算法,好像從中可以討到一年便宜。更有人老不歇心,怕以皤皤華首見人,偏要染成黑頭。半老徐娘,駐顏無術,乃乞靈于整容郎中化妝師,隆鼻準,抽脂肪,掃青黛眉,眼睚涂成兩個黑窟窿!拔锢蠟檠,人老成精!比死弦簿土T了,何苦成精?
老年人該做老年事,冬行春令實是不祥。西塞羅說,“人無論怎樣老,總是以為自己還可以再活一年!笔堑模@愿望不算太奢。種種方面的人欠欠人,正好及時做個了結(jié)。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各有各的算盤,大主意自己拿。最低限度,別自尋煩惱,別礙人事,別討人嫌!坝腥藛柹诳死,年老之后還有沒有戀愛的事,他回答得好,‘上天不準!我好容易逃開了那種事,如逃開兇惡的主人一般。’”這是說,老年人不再追求那花前月下的旖旎風光,并不是說老年人就一定如槁木死灰一般的枯寂。人生如游山。年輕的男男女女攜著手兒陟彼高岡,沿途有無限的賞心樂事,興會淋漓,也可能遇到一些挫沮,歧路徬徨,不過等到日云暮矣,互相扶持著走下山岡,卻正別有一番情趣。白居易睡覺詩:“老眠早覺常殘夜,病力先衰不待年,五欲已銷諸念息,世間無境可勾牽。”話是很灑脫,未免凄涼一些。五欲指財、色、名、飲食、睡眠。五欲全銷,并非易事,人生總還有可留戀的在。江州司馬淚濕青衫之后,不是也還未能忘情于詩酒么?
賞讀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剛要起碇,汪倫老遠的在岸上踏歌而來,那幅情景真是歷歷如在眼前,其妙處在于純樸真摯,出之以瀟灑自然,平夙莫逆于心,臨別難分難舍,如果平常看著你面目可憎,你覺我言語無味,一旦遠離,那是最好不過”“,只恨世界太小,惟恐將來又要碰頭;何必送行!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壽送殯等等一樣的成為應酬的禮節(jié)之一!熬局u尾巴”起個大早,迷迷糊糊地趕到車站碼頭,擠在亂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對象,扯幾句淡話,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鳥獸散,吐一口輕松氣,噘著大嘴回家,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覺得熱鬧,人緣好,沒白混,而且體面,有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著旁邊的沒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種優(yōu)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擻,恨不得對每個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謝。死人出殯,都講究要多少親人執(zhí)紼,表示戀戀不舍,何況活人!行色不可不壯。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別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揚威地與送行的話別,那會增加旅途中的寂寞。這種情形,中外皆然。Max《送行記》,他說他在車站上遇見一位以演劇為業(yè)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話,俄而淚濕雙頰,終乃汽笛一聲,勉強抑制哽咽,向女郎頻頻揮手,目送良久而別。原來這位演員是在作戲,他并不認識那位女郎,他是屬于“送行會”的一位職員,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會”去雇人相送。這位演員出身的人當然是送行會的高手,他能放進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納費無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淺。尤其是美國旅客,用金錢在國外可以購買一切禮節(jié),如果“送行會”真的普遍設立起來了,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術也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車站碼頭報到,握手而別,那么問題就簡單,但是我們中國的一切禮節(jié)都把“吃”列為最重要的一個項目。一個朋友遠別,生怕他餓著走,餞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營養(yǎng)都一次囤積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這種經(jīng)驗。如有遠行而消息外露(多半還是自己宣揚),他有理由期望著餞行的帖子紛至沓來,短期間家里可以不必開伙。還有些思想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攜在手上,親自送到車上船上,好像是半路上你要挨餓的樣子。
我永遠不能忘記最悲慘的一幕送行,一個嚴寒的冬夜,車站上并不熱鬧,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車廂里取暖,但是在長得沒有止境的月臺上卻有一堆黑查查的送行的人,有的圍著斗篷,有的腳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亂動。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來送一位太太的。車快開了,不見她的蹤影,原來在這一晚她還有幾處餞行的宴會。在最后的一分鐘,她來了。送行的人們覺得是在接一個人,不是在送一個人,一見她來到大家都表示喜歡,所有惜別之意都來不及表現(xiàn)了。她手上抱著一個孩子,嚇得直哭,另一只手扯著一個孩子,連跑帶拖。她的頭發(fā)蓬松著,嘴里噴著熱氣,像是冬天載重的騾子。她顧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兩步地就跳上了車,這時候車已在蠕動。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著一點東西,無法交付,可巧我站在離車門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禮物都交給了我,“請您偏勞給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個圣誕老人,抱著一大堆禮物,一個箭步竄上了車。我來不及致辭,把東西往她身上一扔,回頭就走。從車上跳下來的時候,打了幾個轉(zhuǎn)才立定腳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說:“那些送行的都是誰?你丟給我那些東西,到底是誰送的?我在車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些東西聚攏起來打成一個大包袱。朋友們的盛情算是給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東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車的,你當然知道,盼速見告。
計開:水果三筐,泰康罐頭四個,果露兩瓶,蜜餞四盒,餅干四罐,豆腐乳四盒,蛋糕四盒,西點八盒,紙煙八聽,信紙信封一匣,絲襪兩雙,香水一瓶,煙灰碟一套,小鐘一具,衣料兩塊,醬菜四簍,繡花拖鞋一雙,大面包四個,咖啡一聽,小寶劍兩把……”這問題我無法答復,至今是個懸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對于自己真正舍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一剎那像是開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蒙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苦痛最好避免。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縣(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景星學社社員,武學泰斗施承志弟子。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并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后發(fā)展成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學校)、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系主任、所長、文學院院長。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病逝于臺北,享年84歲。
梁實秋不僅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而且是中國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中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一人。
賞析
梁實秋的《老年》以一種平和、幽默又略帶自嘲的筆調(diào),描繪了人進入老年后的種種狀態(tài)和心態(tài)。
文中通過細膩的描寫,如“烏溜溜毛毿毿的頭發(fā)哪里去了?由黑而黃,而灰,而斑,而耄耄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濯濯,活像一只禿鷲”,生動地展現(xiàn)了老年人外貌的變化,讓人感受到歲月的無情。
同時,也列舉了老年的諸多征象,如善忘、耳聾、齒搖、腿軟等,讓讀者對老年的生活狀態(tài)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梁實秋認為,老不必嘆,亦不必諱。他提到桓溫面對柳樹已粗到十圍而感慨落淚,認為桓溫作為豪邁之人不應如此。他強調(diào)人經(jīng)歷風雨能活到老年,本身就是幸事。有人忌諱言老,有人甚至還想扮年輕,而作者覺得這些都無必要,“物老為妖,人老成精”,不必刻意為之。
文中還提到老年人應該做符合自己年齡的事,不必過于勉強自己。引用西塞羅的話,說明老年人希望再活一年的愿望并不奢侈。并且指出,人到老年,應該對各種事情做個了結(jié),有自己的主見。
最后,作者以人生如游山作比,說明年輕人有他們的快樂和困擾,而老年人也并非毫無樂趣,雖不再追求花前月下,但也能有別樣的情趣。就像白居易詩中雖有灑脫卻也略帶凄涼,但人生總還有可留戀之處。
整篇文章既真實地寫出了老年的種種無奈和變化,又傳達出一種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讓人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這種對老年的坦然接受和積極面對的態(tài)度,給讀者以啟示和思考。同時,其幽默的語言也使文章讀來輕松有趣,減少了人們對老年的一些恐懼和焦慮。
【梁實秋《老年》原文賞讀】相關文章:
梁實秋作品《女人》原文賞讀07-02
梁實秋作品《喝茶》原文賞讀02-03
梁實秋作品《粥》原文賞讀06-14
梁實秋《時間即生命》原文賞讀10-21
梁實秋散文《旅行》賞讀05-18
梁實秋散文《罵人的藝術》賞讀06-08
梁實秋《送行》原文09-21
梁文騏《我的父親梁實秋》賞讀10-27
梁實秋《北平的零食小販》賞讀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