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靜夜思場景模擬
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宋代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由資料可知,此詩作于公元726年(唐開元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的揚州旅舍,李白時年26歲。此前行經(jīng)洞庭湖時,一同出蜀的生死之交吳指南暴亡。
以下推論取概率最大的場景:
約莫寒露之時,秋蟲無聲跡。在揚州有一座大門朝南的旅舍,各房間東西橫向排列,房間的門都位于靠北的館內走廊。房內東側為南北向的床,南面有中開雙頁窗,窗下有桌,房門于西側。
李白開窗坐于桌子西側的椅子上,面向床前一方之地,因思念亡友兼旅途勞累而不慎睡著。醒來時已經(jīng)晚上月出,咋見地上月光,初疑是霜,繼而醒悟,抬頭側扭看見明月及靠近月亮的山頭,又因若有所思而低頭。
場景說明:
因是寒秋靜夜,所以沒有蟲聲。古代房舍門戶一般都朝南坐落,旅館各房間東西橫列易于采光。各房間如果都于南面館外開門戶的話不方便管理,所以房門開在館內,并只能在房間北側,以館內走廊聯(lián)系,方便管理。于風水,東側擺床更好。窗下擺桌是理所當然,也是易于采光。桌側有椅子,可正對窗坐,也可坐于桌子西側,東側有床不能擺椅子。
因脫衣睡眠時,床前光就變成了床下光,并且不易看見,所以李白應該是坐著的。有一種說法認為李白可以先是睡臥,后攬衣而起,但這樣的話人就比較清醒,不會有“疑是地上霜”了。因為坐眠是低頭的,所以醒來第一眼看見地上月光,便有咋疑地上霜的錯覺,也因為開始是低頭,所以后面的“舉頭”就順理成章。這時月在山頭之上,所以看見月亮的同時也看見了山頭。
由于原來打盹并未直接對著月光,所以“望明月”時會有個稍做側扭的姿態(tài),但詩不是記錄文,不會作煩瑣的記錄,所以只寫入最有詩意的“舉頭”。如果打盹時正對月亮,面前就是桌子,沒有床前地上的空間了。若留出空間,人必然要后移,離窗遠了就很難看到高空的月亮,“舉頭”就不自然了。一般也不會背對窗口而坐,所以此時李白所坐位置應該是桌子西側。
一般竹木椅子比胡床穩(wěn)當耐用,而胡床只是易于攜帶,所以旅館內配備的應該是眠床和一般的家用椅子,沒有胡床。
因為“疑是地上霜”是醒后第一感覺,所以寒秋之時不可能坐于館外,而流連于館外的清醒狀態(tài)也不可能產生“疑是地上霜”的感覺,所以床作井欄一說在這里就沒有根據(jù)了。
李白好游山水,也好追求功名,出蜀不還,26歲的他正是極富追求性的時候,所以這里的“思故鄉(xiāng)”更多的是思念一起從故鄉(xiāng)出來并于不久前暴亡的同志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