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閱讀答案及翻譯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都要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nèi)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什么類型的閱讀答案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柳宗元》閱讀答案及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柳宗元
王叔文之黨坐謫官者,凡十年不量移,執(zhí)政有憐其才欲漸進之者,悉召至京師。諫官爭言其不可,上與武元衡亦惡之。三月,乙酉,皆以為遠州刺史,官雖進而地益遠。永州司馬柳宗元為柳州刺史,朗州司馬劉禹錫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萬無母子俱往理。”欲請于朝,愿以柳易播。會中丞裴度亦為禹錫言曰:“禹錫誠有罪,然母老,與其子為死別,良可傷!”上曰:“為人子尤當自謹,勿貽親憂,此則禹錫重可責也!倍仍唬骸氨菹路绞烫,恐禹錫在所宜矜!鄙狭季茫嗽唬骸半匏,以責為人子者耳,然不欲傷其親心!蓖,謂左右曰:“裴度愛我終切!泵魅,改禹錫連州刺史。
宗元善為文,嘗作《梓人傳》,以為:“梓人①不執(zhí)斧斤刀鋸之技,專以尋引②、規(guī)矩、繩墨度群木之材,視棟宇之制,相高深、圓方、短長之宜,指麾眾工,各趨其事,不勝任者退之。大廈既成,則獨名其功,受祿三倍。亦猶相天下者,立綱紀、整法度,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yè),能者進之,不能者退之,萬國既理,而談者獨稱伊、傅、周、召③,其百執(zhí)事之勤勞不得紀焉;蛘卟恢w要,炫能矜名,親小勞,侵眾官,聽聽④于府庭,而遺其大者遠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種樹郭橐駝傳》曰:“橐駝之所種,無不生且茂者;騿栔,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為政亦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之。旦暮吏來,聚民而令之,促其耕獲,督其蠶織,吾小人輟饔飧以勞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職此故也!贝似湮闹欣碚咭。(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梓人:木匠。 ②尋引:長尺 ③伊、傅、周、召:指當時的宰相伊尹、傅說、周公、召公。④聽聽:爭辯的樣子。
9.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叔文之黨坐謫官者 坐: 因……獲罪
B.恐禹錫在所宜矜 矜: 憐憫
C.專以尋引、規(guī)矩、繩墨度群木之材 規(guī)矩: 方尺
D.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故: 舊的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欲請于朝,愿以柳易播
B.以責為人子者耳
乃設九賓禮于庭古之學者必有師
C.此則禹錫重可責也
D.指麾眾工,各趨其事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則或咎其欲出者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全是柳宗元諷刺執(zhí)政者“理事不當”的一組是
、倌苷哌M之,不能者退之
、谟H小勞,侵眾官
、鄞倨涓@,督其蠶織
、苁遣恢嗟勒咭
、菸峋余l(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
⑥梓人不執(zhí)斧斤刀鋸之技,專以尋引、規(guī)矩、繩墨度群木之材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柳宗元、劉禹錫都是因為王叔文黨禍受牽連而被貶謫,其實他們都很冤枉。
B.文中通過梓人的故事,生動形象闡明了做宰相的人要宏觀上把握局面,要懂得選賢任能,不必事必躬親。
C.柳宗元善于用寓言或借事喻理的文章表達為政治世的道理,其中郭橐駝就是用種樹的理論闡述為官之道。
D.御史中丞裴度在劉禹錫任職這件事上對皇上進行勸諫,皇上認為他忠心可鑒。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禹錫誠有罪,然母老,與其子為死別,良可傷(3分)
。2)大廈既成,則獨名其功,受祿三倍(2分)
(3)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3分)
《柳宗元,字子厚》閱讀答案及翻譯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24分)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后魏侍中濟陰公之系孫。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鎮(zhèn),太常博士,終侍御史。
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思,與古為伴。精裁密致,璨若珠貝。當時流輩咸推之。登進士第,應舉宏辭,授校書郎、藍田尉。
順宗即位,王叔文、書執(zhí)誼用事,尤奇待宗元,與監(jiān)察呂溫密引禁中,與之圖事。轉尚書禮部員外郎。叔文欲大用之,會居位不久,叔文敗,與同輩七人俱貶。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永州司馬即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堰厄蘊騷之人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十數(shù)篇,覽之者為之凄惻。
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為摯友,胡忍見其若是?”即草奏章,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州。會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xiāng)法。其已沒者,乃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江嶺間為進士者,不遠數(shù)千里皆隨宗元師法,凡經(jīng)其門,必為名士。著述之盛,名動于時,時號“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時年四十七,觀察使裴行立為營護其喪及妻子還于京師,時人義之。
(選自《舊唐書·柳宗元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永州司馬/即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堰厄/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
B、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永州司馬/即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堰厄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
C、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永州司馬即罹竄逐//涉履蠻瘴/瘴崎嶇堰厄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
D、宗元為邵州刺史/在道再貶/永州司馬即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堰厄/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我國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種關聯(lián)的名字。
B、河東,即黃河以東,在文言文中“河”一般特指黃河。
C、元和,唐朝年號,同《琵琶行》中“元和十年”的“元和”。
D、京師,古代指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也可指天子的軍隊。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柳宗元少有才華。他小時候就聰明出眾,富有文采,下筆構思,可與古人相提并論,當時同窗都推崇他。
B、柳宗元受到器重,唐順宗即帝位后,特別看重柳宗元,將他和監(jiān)察御史呂溫引入禁宮之中,一起商議大事。
C、柳宗元重視友情。劉禹錫被調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擔心劉禹錫不方便去蠻地做官,請求與劉禹錫互換任地。
D、柳宗元提攜后輩。柳宗元在柳州期間,一些學子慕名而來,拜他為師,在他門下學習的人,都會成為名士。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為執(zhí)友,胡忍見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宗元革其鄉(xiāng)法。
。3)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之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答案】10、A11、D12、B
13、(1)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遠的訣別,我和劉禹錫是好朋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這種地步呢?
。2)柳州當?shù)赜蟹N風俗,用男孩或女孩作為抵押去借錢,如果過期沒還錢(人質)便被債主沒收為女婢,柳宗元革除了這種風俗。
(3)于是相如的門客們一起勸相如說:“我們之所以離開家眷親人來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
參考譯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是后魏付中濟陰會的遺世子孫。曾伯祖父,是唐高祖時的宰相。父親柳鎮(zhèn)。是太常博士,終于御史一職。
柳宗元小時候就聰明機警超群出眾,尤其精通西漢的文章和《詩經(jīng)》《離騷》。下筆構思,可與古人相提并論。(其文)精心消減、縝密細致,珍貴如同珍珠和貝殼。當時同輩都推崇他?贾羞M士科,又應試宏辭科,被授任為校書郎、藍田縣尉。
唐順宗繼帝位后,王叔文,韋執(zhí)誼看重禮遇柳宗元,將他和監(jiān)察御史呂溫悄悄地引入禁宮之中。和他們商議大事。柳宗元又為尚書禮部員外郎。王叔文準備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時間不長,王叔文就失敗了,柳宗元他和七名同僚一起都被貶了。柳宗元被貶為邵州(今湘南重慶)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柳宗元遭貶逐,經(jīng)歷南蠻瘴癘之地,身處崎嶇險阻的環(huán)境,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壓抑憤恨。他抒情敘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詩文中。作騷體文章十多篇,閱覽的人都為之傷感。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按舊例被調任柳州刺史。那時朗州司馬劉禹錫被調任到播州刺史的任命,詔書下達后,柳宗元同自己所親近的人說:“劉禹錫的母親健在但年齡已大,如今他要到蠻地去做刺史,那里是西南邊陲,來回有上萬里的路程,哪能讓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就是永遠的訣別,我和劉禹錫是好友,怎么忍心看他落到這種地步呢”于是起草奏章,請求把柳州授給劉禹錫,自己到播洲上任。恰巧裴度也上奏說這事,劉禹錫最終改任柳州刺史。
柳州當?shù)赜蟹N風俗,用男孩或女孩作為抵押去借錢,如果過期沒還錢(人質)便被債主沒收做奴婢,柳宗元革除了這種風俗。那些已經(jīng)被債主沒收的,柳宗元自己出私錢將他們贖回,歸還給他們父母。江嶺之間凡是想考進士的人,不遠千里都來跟隨柳宗元;凡是在柳宗元門下學習的人,一定會成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聲震動當時,那時他的號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光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終年四十七歲,觀察使裴行立幫柳宗元辦理喪事并護送他的靈柩和妻子兒女返回京師,當時的人都贊揚他很有義氣。
柳宗元《羆說》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柳宗元《羆說》
羆說⑴
鹿畏貙⑵,貙畏虎,虎畏羆。羆之狀,被發(fā)人立⑶,絕有力而甚害人焉⑷。
楚之南有獵者⑸,能吹竹為百獸之音⑹。寂寂持弓矢罌火⑺,而即之山。為鹿鳴以感其類⑻,伺其至⑼,發(fā)火而射之。貙聞其鹿也,趨而至⑽。其人恐,因為虎而駭之⑾。貙走而虎至,愈恐,則又為羆,虎亦亡去⑿。羆聞而求其類⒀,至則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⒁。
今夫不善內(nèi)而恃外者⒂,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閱讀訓練
1.與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水陸草木之花
A.發(fā)火而射之B.輟耕之壟上C.楚之南有獵者D.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2.下面句中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被發(fā)人立被:同“披”,讀“pī” B.而即之山即:立即
C.因為虎而駭之因為:表因果關系的連詞D.貙走而虎至走:走開
3.翻譯句子:(4分)
今夫不善內(nèi)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
4.這則寓言含義深刻,它有力地諷刺了社會上那些的人。(10字以內(nèi))(2分)
參考答案
1.答案:C.均譯為“的”,結構助詞。(2分)A.之:它,代鹿。 B.之:去,往,到動詞。D.之:助詞,不譯。
2.答案A。(2分)B.即:走近、靠近,可譯為“來到”。C.因為:是兩個詞。因:就。為:吹出。D.走:跑。
3.答案:現(xiàn)在那些沒有真正本領,卻專門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沒有不被羆吃掉的。(4分)
4.答案:不學無術、缺少真本領(意思對即可)(2分)
注釋
⑴羆(pí):哺乳動物,體大,肩部隆起,能爬樹、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膽入藥。亦稱“棕熊”、“馬熊”、“人熊”。
、曝專╟hū):一種像狐貍而形體較大的野獸。
、潜唬╬ī)發(fā):披散毛發(fā)。被,同“披”。
、冉^:極。害:傷害。
、沙褐附窈、湖北一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地屬楚國。
、蕿椋耗7。
、思偶牛呵屐o無聲。罌火:裝在瓦罐中的燈火。罌(yīng):一種小口大肚的罐子;穑喝紵
、虨椋耗7。感:召喚,引誘。
、退牛旱群颉
、乌叄嚎觳叫凶。
、弦颍河谑恰椋耗7。
、型觯禾优。
、讯罕沓薪印
、覓郏▃uó):揪住。搏:搏擊,抓、撲。挽:拿來。
、由苾(nèi):改善內(nèi)部。
譯文
鹿害怕貙,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羆。羆的樣子為頭上披著長發(fā),好像人一樣站著,非常有力氣而且害處非常大。
楚國的`南部有個打獵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種野獸的叫聲。他悄悄地拿著弓、箭、裝火的瓶子和火種來到山上。模仿鹿的叫聲來引誘鹿出來,等到鹿一出來,就用火種向它射去。貙聽到了鹿的叫聲,快速地跑過來了,獵人見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聲來嚇唬它。貙被嚇跑了,虎聽到了同類的叫聲又趕來了,獵人更加驚恐,就又吹出羆的叫聲來,虎又被嚇跑了。這時,羆聽到了聲音就出來尋找同類,找到的卻是人,羆就揪住獵人,把他撕成碎塊吃掉了。
現(xiàn)在那些沒有真正的本領,卻專門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沒有一個不成為羆的食物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唐朝在安史之亂后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藩鎮(zhèn)強大,威脅國家統(tǒng)一,朝廷無力討平,只能采用“以藩制藩”的策略,利用藩鎮(zhèn)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攻伐,結果獲勝的藩鎮(zhèn)更加強大,對國家造成更大的威脅。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zhèn),收效甚微。這篇文章作于柳宗元貶官永州時期,就是針對這個社會局面而創(chuàng)作的寓言性雜文。
鑒賞
這是一篇借物托諷的文言文。這則故事說的是:一個人沒有過硬的本領,卻懷著僥幸的心理,依靠華而不實的手段,是不能獲得成功的,甚至會導致滅頂之災。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把動植物人格化,此篇亦然。文中出現(xiàn)了形象,有鹿、貙、虎、羆,作者一上來就揭示了它們之間的物物相克的關系:“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羆。”三句總領,以此為基礎,構筑出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四者之中,羆是獵人的主要敵人,故作者對其外形及習性作了具體的描繪:“羆之狀,被發(fā)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币蛭镄ば,又預伏下文。獵人是全文的主角,作者對其專長亦有交代:“能吹竹為百獸之音。”戲劇性的情節(jié)及由此而生發(fā)、展開。獵人吹竹為鹿鳴,本意是獵鹿,但愿望與結果相反,先引來貙,吹作虎吼以驚貙,又引來了虎;作羆叫又引來的羆,弄巧成拙,獵人招致了粉身碎骨的悲慘下場:被兇惡的羆“捽搏挽裂而食之”。
獵人的錯誤,在于只從良好的愿望出發(fā),而沒有防備吹竹可能引出的壞結果。正是在愿望與結果相背離這一點上,作者在文末加以點醒:“今夫不善內(nèi)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边@里的“羆”是一種象征,喻指最兇惡的敵人。
全文寓意很深刻,它有力地諷刺了社會上那些不學無術、缺少真本領的人。這種人雖然能依靠欺騙手段蒙混一時,但在緊要關頭,難免原形畢露,以致害了自己。聯(lián)系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篇寓言也暗示著對腐朽無能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諷刺。安史之亂以后,藩鎮(zhèn)勢力日趨膨脹,朝廷為了牽制那些跋扈的強藩,就有意識地扶植另一些節(jié)度使,企圖以藩制藩。結果是甲藩未平,乙藩更強,對中央的威脅更為嚴重。柳宗元不贊成“以藩制藩”論,此文末句“今夫不善內(nèi)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的告誡,道出此文的寓意,譏諷唐統(tǒng)治者不修內(nèi)政、依賴外力的各種政策的弊害,隱喻朝廷如不加強中央集權的實力,而采取“以藩制藩”的錯誤做法,必將招致像文中獵人一樣的覆滅命運。
這篇寓言是對當時重大的政治問題的諷喻,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針對性,可視為政論性寓言。而故事之生動與立論之嚴肅巧妙結合,寓言其表,論說其里,則是其主要特點。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種樹郭橐駝傳》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論色彩的傳記文,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郭橐駝種樹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xiàn)象,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yǎng)樹”的法則,并由此推論出“養(yǎng)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批評當時唐朝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行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xiāng)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币蛏崞涿嘧灾^橐駝云。
其鄉(xiāng)曰豐樂鄉(xiāng),在長安西。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yè)也。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Q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眰髌涫乱詾楣俳。
1.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佝瘺窺看移徙苛且偷生
B.豐碩仰慕憂慮舒展筋骨
C.旦暮撫摸疏密棄之不顧
D.雞豚植樹輟學千絲萬縷
2.下列注釋有誤的一項是()
A.窺伺(守候)實以蕃(蕃盛,多)效慕(羨慕)隆然(高起的樣子)
B.茍(假使)使根拳(拳曲)若(像)子生(活著)枯
C.故(舊)土日以離(背離)他植者(他種的樹)既(這樣)然已
D.自謂(稱)伏(彎腰)行欲舒(舒展)其蒔(種植)
3.下列“之”字意義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能順木之天B.其培之也C.雖曰愛之D.其實仇之
4.下列與“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C.駝所種樹,無不活,且碩茂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5.下列句子中的“雖”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雖殺臣,不能絕也
B.雖雞狗不得寧焉
C.雖日愛之,其實害之
D.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6.下列各句中的“且”,其意義為“況且”的一項是()
A.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7.下列句子中的“焉”',相同的兩項是()
A.而揣惴焉摩玩不已
B.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且焉置土石
D.若甚憐焉
E.萬鐘與我何焉
8.下列通假字說明有誤的一項是()
A.早織而縷(“而”通“爾”,你們)
B.雖趣舍萬殊(“趣”通“趨”,“趣舍”,取舍)
C.既然已(“已”通“以”,以及)
D.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如同)
9.下列加點詞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A.不抑耗其實而已
B.擊木而召之
C.他植者雖窺伺效慕
D.既然已
10.選出下列作品中不是柳宗元的一項是()
A.《捕蛇者說》《梓人傳》
B.《愚溪詩序》《鈷姆潭西小丘記》
C.《永州韋使君新堂記》《鹽鐵論》
D.《進學解》《柳子厚墓志銘》
參考答案
1.A(佝僂,茍且偷生)
2.C(別的種樹人)
3.A(A為結構助詞“的”,余為代詞)
4.C(C與題干中“且”均為“而且”義,A.將要;B.姑且;D.尚且)
5.C(C為轉折連詞,雖然;其他均表假設,即使)
6.A(況且/將近/而且/尚且)
7.DE(A詞綴B介詞兼代詞,在那里C代詞,作賓語,哪里;DE語氣詞,用于句尾)
8.C(“已”通“矣”)
9.C(A它的果實,今為轉折副詞;B敲梆,今為擊打木頭;D已經(jīng)這樣,今為連詞)
10.D(均為韓愈的作品)
二: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D)
A以致其性焉爾(本性)B故吾不害其長而已(生長)
凡植木之性(方法)見長人者好煩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長而已(表因果關系連詞,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詞,舊,這里指舊的土)
D凡長安富豪人為觀游及賣果者(作為)
傳其事以為官戒(作為)
2、下列加點的詞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A)
、倜夜坍敘隈剺I(yè)種樹③早實以蕃
、芷渲堍莘怯心艽T茂之也
、薹怯心茉缍并咦ζ谀w以驗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離矣⑨見長人者好煩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師點評:①③④⑦是n活用為v;②是n活用為意動;⑤⑥⑨是adj活用為使動;⑧是n活用為狀語
3、找出沒有通假字的一句(B)
。良热灰眩饎游饝]B官命促爾耕
。迷缈壎wD字而幼孩
4、翻譯下列句子
(1)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像這樣,(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從事的(種樹行當)難道也有類似嗎?
(2)吾又何能為哉:我又能做(別的)什么呢?
譯文
郭橐駝,不知他原先叫什么名字。(他因)害了駝背病,脊背隆起,俯身走路,有些像駱駝的樣子;所以家鄉(xiāng)人給他起個外號叫“橐駝”。橐駝聽到這個外號說:“很好,給我起這個名字本來就恰當!庇谑巧釛壦鹊拿郑沧苑Q為“橐駝”了。
他的家鄉(xiāng)叫豐樂鄉(xiāng),在長安的西郊。他以種樹為職業(yè),凡是長安城的豪富人家修建觀賞游覽園林,以及賣水果的商人,都爭相雇請他?此N的樹,有時移植,沒有不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實結得早而且多。其他種樹的人即使偷偷察看摹仿,沒有誰能趕上他。
有人問他(種樹的經(jīng)驗),他回答說:“我并不能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繁茂,(只是)能夠順應樹木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長罷了。凡是按樹木的本性種植,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土要用原有的,搗土要結實。已經(jīng)這樣做了之后,不要再動它,不要再擔心它,離開后就不要再看它。如果在種樹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精心,如果放下了,要像丟棄了一樣不管;那么樹木的生長規(guī)律就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會喪失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的生長罷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高大茂盛;只是不抑制、不損耗它的果實的(成熟過程),并不是有能力(使果實結得)又早又多啊。其他種樹的人就不是這樣。(他們種樹)樹根拳曲并且更換新土;他們給樹培土,如果不是過多就是不夠。如果有能與此相反的人,就又愛它太情深,擔心它太過分。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經(jīng)離開了還要回來看,更嚴重的,用指甲劃破樹的皮來檢驗它是活是死,搖動樹根來察看它(栽得)是松是實。(這樣)樹的本性一天天地喪失了。雖說是愛它,其實是害它;雖說是擔心它,其實是仇恨它。所以(他們)趕不上我。我又有什么本事呢?”
問的人說:“把您的種樹經(jīng)驗,移到為官治民上,可以嗎?”郭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罷了,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職業(yè)。但我住在鄉(xiāng)里,看見當官的喜歡多發(fā)他的命令,好像很愛百姓,但以害百姓結束。從早到晚都有差吏來喊叫:‘官府的命令催促你們耕田,勉勵你們栽種,督促你們收割,早點繅好你們的絲,早點紡好你們的線,養(yǎng)育好你們的小孩,喂養(yǎng)好你們的雞和豬!粫䞍呵霉恼倬郯傩眨粫䞍簱舭鹱诱偌l(xiāng)民。我們小百姓不吃飯來慰勞當差的尚且不得空暇,又靠什么使我們?nèi)硕∨d旺并使我們生活安定呢?所以(我們)困苦而且疲倦。像這樣,就與我同行業(yè)的人大概也相似吧?”
問的人高興地說:“不是很好嗎!我問如何養(yǎng)樹,得到了養(yǎng)民的方法!保ㄎ遥┌堰@件事寫成傳,并把它作為官吏的鑒戒。
創(chuàng)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長安任職時期的作品。郭橐駝種樹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xiàn)象而為言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shù)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僅有一點土地的農(nóng)民,除了交納正常的捐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據(jù)《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于是“通津達道者稅之,蒔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民不聊生。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
柳宗元在參加“永貞革新”前兩年,即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見習官,可以和御史一樣“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可以到各地檢查工作,民事、軍事、財政都可以過問,品秩不高而權限較廣。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間寫的,是針對當時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現(xiàn)象而作的。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參加“永貞革新”的先聲。
賞析
本文題目雖稱為“傳”,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傳記。文章以老莊學派的無為而治,順乎自然的思想為出發(fā)點,借郭橐駝之口,由種樹的經(jīng)驗說到為官治民的道理,說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有時打著愛民、憂民或恤民的幌子,卻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仍舊民不聊生。這種思想實際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的老莊思想的具體反映。唐代從安史之亂以后,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養(yǎng)生息,才能恢復元氣。如果封建統(tǒng)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揮,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為名,廣大人民既要送往迎來,應酬官吏;又不得不勞神傷財以應付統(tǒng)治者攤派的任務,這只能使人民增加財物負擔和精神痛苦。
文章先寫橐駝的命名、橐駝種樹專長和種樹之道,然后陡然轉入“官理”,說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為橐駝之傳,目的是為下半篇的論述張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種樹之道的類比和引申,前賓后主,上下相應,事理相生,發(fā)揮了寓言體雜文筆法的藝術表現(xiàn)力。
【《柳宗元》閱讀答案及翻譯】相關文章:
柳宗元文言文閱讀答案及翻譯10-19
《柳宗元傳》閱讀答案及譯文12-26
柳宗元漁翁閱讀題及答案10-19
柳宗元閱讀答案10-17
羆柳宗元閱讀及參考答案10-18
讀柳宗元傳的閱讀及答案10-18
《資治通鑒·柳宗元傳》原文閱讀及翻譯07-13
柳宗元漁翁閱讀答案09-01
柳宗元《梅雨》閱讀答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