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琵琶行》教學反思(10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琵琶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琵琶行》教學反思1
反思時間
第4周
教學內(nèi)容
《琵琶行》
教學時間
第5周
在教學中貫徹地教育理念
德育滲透、美育滲透、學科滲透、科學人文滲透
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
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本設計由三個問題組成。即:1、誰解琵琶聲;2、誰解青衫淚;3、誰解風物意。最后作總結(jié)概括。
學生學習收獲知識與能力
1、知識目標:欣賞并學習本詩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shù),了解運用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手法。
2、能力目標:①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②培養(yǎng)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③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一、感知課文,誦讀文段。
二、明確課題,合作探究
三、分析材料,扣題成文
四、發(fā)言交流,完成結(jié)題
情感與態(tài)度
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xiàn)實,激發(fā)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教學中最成功地案例簡述
2、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痹娙税拙右诪楹卧谝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 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賯门赫缭娭性疲骸拔衣勁靡褔@息,又聞此語重卿卿!迸门畱嵓び脑沟那{(diào)本引發(fā)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后,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趥海涸娙瞬湃A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理解詩人的“淚”
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由 此也反映出朝廷動亂的變化。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人悲,己憐,社會的變化、政權(quán)的衰落,匯合在“同”上。表現(xiàn)出他和琵琶女的“淪落”都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
“天涯淪落”有豐富內(nèi)涵,定出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情感體驗,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鳴,成了千古名作。
琵琶女“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當年:艷蓋群芳,藝壓京城, 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 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娼 商婦 怨
琵琶女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對自己的凄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以此控訴了世人的重色輕才、重利寡情,通過民間的變化反映了社會的炎涼、動亂,控訴了黑暗的社會。
但是詩人筆下的琵琶女沒有認識到昔日賣笑承歡、醉生夢死的生活是一種被摧殘的痛苦生涯,相反還抱著炫耀、追戀、惋惜的態(tài)度。她只是悲嘆紅顏易老、繁花早逝,卻沒有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覺醒。
了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京官 謫官 恨
“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A. 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
B. 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C. 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凄涼的寂寞生活。
一個是處于封建社會底層的藝伎,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huán)境下自然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著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時代、階級的局限,成為后世飽經(jīng)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xiàn)實意義)
教學失誤及補救措施
1.雖然沒有表演課的精致與完美,但讓學生體驗到了粗糙中的真實,平實中的真情。
2.“非指示性”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量很大,本節(jié)課一個課時根本不夠,以后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不要在學生專心研讀的過程中“截流”,也不要在學生盡興交流與討論時“快刀嶄亂麻”。既然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就要舍得把時間給他們。沒有讓學生完全放開手腳!
3.靜心想想,發(fā)現(xiàn)學生的發(fā)言面、參與度還不夠廣。雖然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不只是外顯的。歸納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級中的十四五位同學太踴躍了,一有發(fā)言機會他們就搶著說;二是同學與我這位臨時教師不熟悉,內(nèi)向的同學就不發(fā)言了;三是教師提供的自由發(fā)言機會高于隨機指定的發(fā)言機會。以后要使隨機指定發(fā)言的比例與自由發(fā)言比例基本對等。
4.學生的研讀欣賞大多粗糙淺短,不細膩,不深刻。比如“白居易對琵琶聲的描寫生動貼切,讓人身臨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凄涼、失意的心境。讀此文即在讀歌、讀樂,不愧為千古名篇。”(陳虹虹)“作者在描寫琵琶女時運用了動作、細節(jié)描寫,并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將琴聲的絕妙之處寫得淋漓盡致,簡直把這一幕景象寫活了,使讀者看了仿佛身臨其境。”(余潔)研讀欣賞文要寫上兩百字左右,才能寫出細節(jié),寫出情境,才能使自己的研讀欣賞細膩深刻起來。當然這是第一次,訓練多了,引導多了,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要真正提高,還需要課外閱讀,需要文化積淀。所以“非指示性”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學生需要課外閱讀,需要文化積淀,作為教師,則更加需要。這次公開教學,就使筆者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在學生面前,是多么的淺薄,多么的力不從心!
《琵琶行》教學反思2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學到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先讓學生找到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后問學生有幾個淪落人,一為歌女,一為白居易,然后問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經(jīng)歷,怎樣的淪落,學生找到第三和第四段,分別去讀,設計問題,讀出了怎樣的`琵琶女,讀出了怎樣的白居易,在琵琶女這里,同學們可以看到她的少年歡樂與晚景凄涼,但對于她的不幸命運認識不夠深刻,她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即使五陵年少爭纏頭,也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對她并無絲毫尊重,而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看重的是利,琵琶女看重的是情,二人又怎會心靈相通呢?琵琶女凄涼的身世令人慨嘆同情。梁老師也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何說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少年時不應充滿歡樂嗎,可那又是不是真的歡樂呢?
理解白居易的淪落時插入背景介紹,可以讓學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見到琵琶女的驚喜。
提問:是什么讓他們的心靈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樂了。與同學們共同欣賞經(jīng)典音樂描寫。但是要知道,賞音樂是為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服務的。
一句話串起全文,也可謂綴玉連珠了!
《琵琶行》教學反思3
白居易創(chuàng)作《琵琶行》文中他寫道“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一是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調(diào)技藝高超,一是聽到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遭遇有相同之處,所以白居易說“同是天涯淪落人”,與友人送別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心靈觸動、震動,產(chǎn)生共鳴,千頭萬緒,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沖動,為君翻作《琵琶行》。這部流傳千古之篇怎樣來的?生活現(xiàn)實這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本文的創(chuàng)作與作者對琵琶曲的欣賞以及自己的遭遇都是生活的現(xiàn)實,這里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探討學習。
琵琶女訴說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婦,可商人只經(jīng)商,她的家庭沒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藝,商人為利,沒有共同語言,一個愛音樂一個愛錢,結(jié)果她被商人拋棄。我拋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共同語言組合的家庭會怎樣?”,同學們興趣起來,發(fā)表什么意見的都有,我引導學生要從作品中學會做人,選擇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家庭,選擇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這首詩的教學,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課時設置了三個問題,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我設置的三個問題是:(一)誰解琵琶聲;(二)誰解青衫淚;(三)誰解風物意。
這首詩的教學我用了兩個課時完成的,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zhuǎn)化為運用,將領悟轉(zhuǎn)化為能力。
從教學過程及對上面提出的三個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第一,教學設計,應該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圍繞兩條線索展開:其一是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其二是語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為此,我以對聯(lián)導入,以此為突破口。這樣,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層,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文化氛圍。
第二,解讀文本,必須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cè)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cè)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我主要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又為后文聯(lián)語創(chuàng)作提供支點。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提倡積極互動。在上過程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詩歌教學我們必須把握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在教學中貫徹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琵琶行》教學反思4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yōu)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聲樂課的幼教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xiàn)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jīng)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這個環(huán)節(jié)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nèi)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很難產(chǎn)生共鳴。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xiàn)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nèi)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lián)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shù)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yè)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結(jié)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tǒng)文學的無窮魅力。
《琵琶行》教學反思5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nèi)涵與實質(zhì),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lián)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zhuǎn)化為運用,將領悟轉(zhuǎn)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首先,教學設計,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引導學生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以此來帶動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nèi)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cè)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cè)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xiàn)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zhì)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產(chǎn)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diào)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diào)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jié)合運用。
《琵琶行》教學反思6
今天我上了《琵琶行》一課,感觸頗多。現(xiàn)反思如下:
1 首先是讓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準字音,了解故事的內(nèi)容,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礎,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
2 再讓學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有了一個切入點。讓學生解釋“淪落”的意思,并找出淪落人指的是誰,即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3 既然琵琶女是一個淪落人,你找一找表現(xiàn)琵琶女淪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在感知著一段落時,先讓學生讀一下這一自然段,并讓另外一名同學點評一下該同學讀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讀出感情這一點做得怎么樣,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再讓學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樣一個形象,她心中充滿了怎樣的情感,再讓學生去讀一讀,品一品。
當然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談一談你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來大家一起學習一下。這樣自主生成的問題比較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當然主要還離不開琵琶女的形象這一核心問題,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4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個是大男人,一個是小女子,一個是朝廷命官,一個是民間藝人,一個高朋滿座,一個獨守空船。他們同在哪里?
5 他們之間雖然出身、經(jīng)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處:①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②一個是名滿京都的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詩人,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③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相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為如此,詩人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正是為了通過表現(xiàn)琵琶女的悲涼身世來喚起人們對琵琶女的同情;而詩人寫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發(fā)郁積心中的'左遷之愁、貶謫之恨。這正是作者的寫作動機。
琵琶女彈奏完后,為什么滿座重聞皆掩泣?觸發(fā)了人們對于自己坎坷命運的反思,進入了人類共同的情感領域,從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
這兩句是全詩的主題所在。詩人通過淪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來抒發(fā)自己憂國遭貶的政治苦悶。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對被貶謫的滿腔幽憤、對封建社會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織在一起,是封建社會中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這兩句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體驗,又由于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成為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藉的傳誦不朽的千古名句。
6 是什么把琵琶女與詩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音樂。
7 我們就來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寫音樂的?然學生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并談一談精彩在何處?
抓住比喻的修辭 空白的手法(或側(cè)面描寫) 情感的滲透
音樂是心靈的語言,音樂是溝通的橋梁,它把琵琶女與詩人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精神上的知己,產(chǎn)生了感情上的共鳴?梢詫憣β(lián)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為“一曲琵琶傳千古”擬寫上聯(lián)。同學們讀了這首時候有
很多的理解與感悟,請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悟用對聯(lián)的形式表達出來。
8 重讀課文,加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讀出你的感受來。自由的讀、大聲的讀、有感情的讀。
概括一下就是:淪落----淪落人-----琵琶女、詩人-----分別賞析------同在何處、有何相似點-----是什么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音樂------對音樂的描寫(比喻、情感、空白)讓學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談一談、議一議。
二 反思失誤:
1 讀得不夠;詩歌是朗誦的藝術(shù),多讀才能體味出詩中的內(nèi)涵。開頭可以讓學生先伴隨著音樂讀一遍課文,整體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讀一讀感悟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分析完詩人的經(jīng)歷后可以讀一讀體味詩人的情感;最后讀一讀全文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受藝術(shù)的魅力。
2 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不夠。教師自己的講解過多,沒有讓學生動起來。如,可以讓學生讀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問題疑惑,第四自然段問一下你有什么疑惑。關注學生的需要的課堂才能是高效的。
《琵琶行》教學反思7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兩節(jié)半課時。開始半節(jié)課(前半節(jié)課主要講解上一篇課文沒有完成的內(nèi)容)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等工作。第二節(jié)課開始串講課文,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串講完第二段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前奏——輕重音交織——滑澀抑揚——高潮——尾聲”的提示,對第二段進行分層次。在串講第二段時,同樣提到了在“銀瓶乍破水漿迸”之前出現(xiàn)“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句子在文學手法上的需要。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別時茫茫江浸月”和“唯見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寫的句子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第三節(jié)課,前半節(jié)課重點在于講解《李憑箜篌引》并讓學生思考、討論《李憑箜篌引》與《琵琶行》在音樂描寫上的不同點。后半節(jié)課則在于簡單地串講《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教師不能糾結(jié)于一些字詞的講解),而在于理解和體會。所以,這樣的文章對教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是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文章內(nèi)在的`魅力的,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xiàn)實,學生也就不會產(chǎn)生一絲的同情。教師的講解要富有感情,教師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學生需要在教師的語言中讀出同情,學生才能體會同情。這一點上,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不是做得非常好,雖然我盡量用語言去感染學生,但很明顯,感染力不夠,我能體會到學生已經(jīng)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覺得程度不夠,這個責任在老師。
在進行兩篇文章音樂描寫不同點的討論時,我事先準備了大概六個要點,我教授的兩個班級是兩個層次的班級,1班屬于第一層次,10班屬于第二層次(全校共三個層次)。討論并不熱烈,這可能和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有關(需要腦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閉著眼睛就能瞎說),當然這并不出乎意料,我課前曾預計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點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導寫出答案。但上課后的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10班有三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兩個要點;1班有四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五個要點。
看來我對學生的了解還是不夠,個別學生的思想已經(jīng)開始向深入發(fā)展,這是我在以后上課時需要去注意的,特別是1班,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他們思考一些深一點的內(nèi)容。問題的回答人數(shù)單一,總是那么幾個人,其他同學大多沉默,這個問題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在1班就表揚了那幾個發(fā)言的同學,批評了大多數(shù)不發(fā)言的學生。
《琵琶行》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職業(yè)高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民樂,讓學生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讓學生描述音樂感受,在民樂曲當中開始我的教學過程。
一、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品味本詩的意境,我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歌音樂的美好意境。其次,讓學生自己主動鑒賞,學生都喜歡哪些句子,描出在哪里。當然,如果學生對本段誦讀沒有完成好,此環(huán)節(jié)就顯得很矯揉造作,為了趕時間,學生發(fā)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無升華部分,我的點評也只是蜻蜓點水,一筆點過。我在此環(huán)節(jié)處理很粗糙,
二、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過文字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shù)技巧的教學重點,我決定讓學生重點分析詩人寫作是應用的手法,從理論上進行概括總結(jié)!杜眯小芬徽n的教學重點我完成的很牽強,這是我以后應該注意的地方,所謂公開課也是檢驗自己教學能力的一次機會,且不可急于求成
三、另外,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描寫背后的情感,學生很容易的找出詩人情感在詩中的`體現(xiàn)。這樣,我和學生從音樂描寫的意境、手法、情感對課文進行了三重解讀之后,進行延伸拓展,師生共同品味,在比較閱讀中鞏固藝術(shù)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實戰(zhàn)演練,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將自己的感受流入筆端。在一段優(yōu)美的《草原之夜》樂曲中結(jié)束課程。
附原文
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令酒使快彈數(shù)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zhuǎn)徒于江湖間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消不知數(shù)。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艙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清衫濕。
《琵琶行》教學反思9
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
提問前幾天所學的杜甫詩三首,絕大多數(shù)同學掌握得較好,少數(shù)幾個同學沒有記熟。
同學們通過學習資料簡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寫這首琵琶行的背景。簡要介紹歌行體。同學們思考并翻譯小序,分組討論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序中的句子與原文相對應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節(jié)課較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過討論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節(jié)奏較為緊密。
值得注意的是:小組討論的時間有點長;有些同學的參與度不高;當堂檢測的效果不好;還是沒有完全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講授的內(nèi)容依然有點多。
以后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更注意充分調(diào)動學生而非老師講解;注意當堂檢測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注意引導有些同學參與小組討論;進一步明確獎懲措施,保證回顧提問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所收獲。
《琵琶行》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脈絡,分析本課的結(jié)構(gòu)特點;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像能力,背誦本段。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領悟作者關注現(xiàn)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并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diào)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 教學要點: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詩結(jié)構(gòu)特點。
2.鑒賞高超的音樂描寫
(二)過程設計: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學生沉醉其中)
教師:剛才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學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學生們各抒已見,有的說輕快、流暢;有的說悲傷、憂郁;有的說激揚動聽等等,很多同學覺得難以表達出來)
教師小結(jié):從同學們表達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語言來表達音樂的感受可以說是比較難的事,大家知道音樂并不是實實在在,可感的、可觸摸到的實物,它是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的。歷代用詩歌來表現(xiàn)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描寫樂曲的。首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出示多媒體投影:內(nèi)容為白居易簡介,新樂府運動,“行”體介紹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略)。
二.整體感知,糾正字音,學生朗讀全詩。
三.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敘事結(jié)構(gòu),鑒賞整齊兼變化的結(jié)構(gòu)美。
1.《琵琶行》以人物為線索,形成明暗對稱又交織匯聚的雙線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既嚴謹縝密,又錯落有致,顯現(xiàn)出對稱的整齊美,交織匯聚的變化美,明線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線是詩人的感受,兩線重點匯合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句子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詩文如下的結(jié)構(gòu)(多媒體展示),即板書設計(附在后文)。
2.請學生認真讀詩歌的“序”部分,理出“序”與正文的關系。
本詩的序文交代了寫作原因,內(nèi)容上與正文前后照應。例如:序文的第二句與詩的第一段呼應;第三四五句與詩的第二三段呼應;第六七句與詩的第四段呼應。
四.鑒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欣賞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詳細描繪琵琶曲的段落(學生能夠很快找出第二段)。
2.請學生集體朗讀第二段,再請一位同學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感情無甚變化)。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jié)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才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接下來我們仔細地來品讀這段琵琶曲的描寫。課前我們探討過,音樂是無形的抽象的,用文字來表達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發(fā)現(xiàn)白居易用了一種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學生頓時領悟是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3.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形象美,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琵琶女用這些聲音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僅獲得“粗重繁密”、“細幽柔宛”“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也體味到人物情感的變化。
4.師生合作探究:是否能從琵琶曲調(diào)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內(nèi)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年輕的她色藝超群,名噪京華;“間關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zhuǎn)徙于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jié)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xiàn)實的憤怒控訴!
5.學生通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感情有了起伏變化。
6.教師播放名家示范朗讀,讓學生跟讀。
7.學生探討:白居易在談詩歌創(chuàng)作時說:“事物牽于外,情感動于內(nèi),隨感遇而形成于詠嘆。”(《與元九書》)這首詩就是因事興感之作。閱讀詩序,說說琵琶女的琴聲為什么會引起詩人的強烈共鳴?
教師點撥:詩人是通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說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經(jīng)歷的。詩人借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說則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jīng)歷,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詩人有共同點。從序中可讀出詩人在長安期間,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jié)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可以說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8.學生再次朗讀,并嘗試背誦,結(jié)束全課。
【附】誦讀指導:“大弦”以下四句應急讀,有輕快情調(diào);“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業(yè)布置:
(1)延伸閱讀韓愈《聽穎師彈琴》(多媒體顯示)。
(2)讓學生課后試著去找一些琵琶曲來聽,加深體會樂曲節(jié)奏的變化。
第二課時
(一) 教學要點
1. 復習音樂描寫藝術(shù)
2. 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二) 過程設計
1.讓學生試著說說自己聽過的琵琶曲,當然很少學生會熟悉,教師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給學生聽,并結(jié)合課文的樂曲部分一齊感受。
2.請學生根據(jù)樂曲節(jié)奏變化填圖(多媒體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讓學生自己繪制出來。
3.請學生評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4.引導學生在誦讀感知的基礎上品味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鑒賞詩歌意境。首先,讓學生含情頌讀,在學生有了第一感覺時,讓他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品味這些句子的意境,因為詩中寫景的句子是具體可感的,學生大多數(shù)可以找出這些句子,此時教師讓他們將自己找出來的句子進行想象勾畫,用更豐富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例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敘寫江邊送客的句子,有位學生把它豐富為:“秋風瑟瑟,潯陽江頭佇立著兩個神情黯然的人,他們都無語凝噎,木然注視著茫茫江水中的那輪寒月,他們沉重的心緒如楓葉荻花飄轉(zhuǎn)在寒風中一樣”。應該說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將有限的文字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一幅凄美的畫面,非常契合詩歌的意境。顯然學生在鑒賞詩人筆下景物的時候,已經(jīng)調(diào)動了個人的情感(悲情),已經(jīng)做到了意(情感)與境(畫面、景物)的結(jié)合。詩中寫景的句子還很多,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讓學生發(fā)掘美的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慘、空、繞、寒、悄無言,秋月白”等關鍵詞,讓學生聯(lián)系敘事感觸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當然以我校學生的素質(zhì)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學描繪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與景物相結(jié)合就相當不錯了。
5.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1)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琵琶女形象
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學生具體地描摹她的美貌,還要求學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審美體驗。
教師讓學生找出描寫琵琶女形象的語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萬喚”、“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名句,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如“千、萬、始、半遮面”來揣摩,大部分學生能夠體會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態(tài)及復雜沉重的心理。
學生還會通過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節(jié)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還能夠通過具體可感的音樂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樂曲中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詩人形象
詩人在“序”里的自述是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jié)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郁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jié)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濕”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并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主題。
6.學生再次朗讀全詩(此時學生很有感情地朗讀)。
7.課文總結(jié)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shù),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jié)構(gòu),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繪制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8.作業(yè)布置:
(1)聽一首你喜歡的樂曲,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shù)不限。
(2)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1.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本設計由鑒賞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樂描寫技巧的同時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現(xiàn)。
2.教學上能針對學情,挖掘教材的課程資源,形象再創(chuàng)造,調(diào)動想象與情感的審美方法的運用;美文誦讀技巧的學習獲得審美體驗。
3.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如合作探究,個體表現(xiàn)等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驗合作的愉快。
4.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重難點突出,通過圖表形象再現(xiàn)抽象的音樂感受,體現(xiàn)了教學的靈活,有利于學生抽象與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5.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誦讀配樂,既形象可感又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