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秦觀及其后裔史料的補正
引導(dǎo)語:一代詞宗秦觀,大家了解哪些關(guān)于他的資料,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秦觀及其后裔史料的補正,與大家分享。
秦觀在后期生涯中,與蘇軾一起成為殘酷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自北宋紹圣元年(1094)坐元佑黨籍,連遭貶斥。出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監(jiān)鹽酒稅;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編管橫州;元符元年,除名,移雷州;哲宗元符三年(1100)徽宗立時放還,八月至藤州,中暑臥華光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實八月十二日病逝。其靈柩先后暫厝于潭州(長沙)、故鄉(xiāng)高郵,再歸葬廣陵,其后又遷葬無錫惠山。然據(jù)《淮海居士長短句·附錄二·秦觀詞年表》[1](p.261)及《秦觀集編年校注·附錄·新編秦觀年譜》[2](p.919)等記載,誤為“遷葬于無錫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或“遷葬少游于無錫璨山,與徐夫人合墓”(高郵市文游臺景區(qū)內(nèi)陳列室錄秦觀生卒資料據(jù)徐《年表》)。近年又有學(xué)者撰文提到無錫秦園第三代園主所謂秦炔事,并述秦道然為秦炔曾孫秦德藻的長房。秦炔應(yīng)為秦燿之誤,文中所記事跡與之契合;秦道然是秦燿的曾孫秦德藻的長房孫,也是其兄秦德澄的長房孫。筆者近期專訪秦觀第34代裔孫、無錫籍人士秦紹樛同志(現(xiàn)任儀征市廣播電視大學(xué)總務(wù)處主任、工會主席),經(jīng)其口述和來信補充,查閱有關(guān)資料,反復(fù)核實后整理加工,對秦觀及其后裔的相關(guān)史料有以下兩則補正。
補正之一:秦觀靈柩遷葬地不在無錫惠山西三里的璨山,而在惠山二茅峰間。
秦觀與蘇軾等去過無錫,時在北宋元豐二年(1079)。值“烏臺詩案”發(fā)生前兩個月,秦觀將去會稽(今浙江紹興)探視祖父及叔父,適逢蘇軾從徐州遷任湖州知府途中經(jīng)過揚州高郵看望他,遂與偕行,渡大江,登金山,過無錫,游惠山,與蘇軾、參寥子作和唐人韻詩;后又經(jīng)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直到五月端午節(jié)后,才與蘇軾分手,赴會稽。在與蘇軾等游惠山時,秦觀為此山景色迷戀,曾吟有五古《同子瞻賦游惠山三首》。如其一:“輟棹縱幽討,籃輿入青蒼。圓頂相邀迓,旃檀燎深堂。層巒淡如洗,杰閣森欲翔。林芳含雨滋,岫日隔林光。涓涓續(xù)清溜,靡靡傳幽香。俯仰佳覽眺,悠哉身世忘。”其二:“……洞天不知老,金界無棲塵。緬彼人間世,烏蟾閱青旻。詎得踵三隱,山阿相與鄰。”又其三:“岸巾塵想消,散策佳興發(fā)。何以慰遨嬉,操觚繼前轍。”詩中表達了向往這別具洞天福地的世外桃源,至欲隱居此山的愿望。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秦觀卒于藤州,其子湛(字處度)聞噩耗自旅次來奔喪,扶櫬北還;次年(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因黨爭又起,奉靈柩暫停殯于潭州;崇寧四年乙酉(1105)詔除黨人父兄子弟之禁,秦湛奉父喪歸葬于廣陵西山蜀崗(今屬儀征市境內(nèi),其間先厝于高郵);徽宗政和六年丙申(1116),秦湛任常州通判,值其母徐氏卒,復(fù)遷秦觀之柩合葬于無錫惠山二茅峰間。移葬原因有二:一是前述秦觀喜愛惠山美景,生前有隱身此山之愿,而秦湛任現(xiàn)職時無錫縣屬常州府管轄,故將先父靈柩移葬惠山。二是秦觀曾在《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詩中流露祖先本是江南人(會稽),后方遷居高郵:“我宗本江南,為將門列戟。中葉徙淮海,不仕但潛德。先祖實起家,先君始縫掖。……”秦湛移櫬應(yīng)有讓父魂歸江南的意圖。
無錫惠山有三峰,按其高度遞增,分別為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二茅峰海拔300余米,峰間秦觀墓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墓周圍有石砌羅城(無錫語,意“圍墻”)。墓后聳立多株松柏,上有紫藤纏繞,覆蓋成林。墓前有清嘉慶年間后裔秦瀛修墓時重立的青石墓碑(約1.4米),上鐫刻著依稀可辨的楷書“秦龍圖墓”四字(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秦觀被追贈直龍圖閣學(xué)士)。墓前原有甬道、翁仲等;墓后一方池塘,匯聚山間泉水,據(jù)史料載,一年四季未曾干涸;惜皆已不存。墓區(qū)近太湖,原可眺望萬頃煙波,F(xiàn)存墓已經(jīng)無錫市人民政府于20世紀80年代初修繕。1982年,秦觀34代裔孫美籍華人秦家聰(時任亞洲《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陪同其姐秦家德去無錫尋根!稛o錫日報》于次年春轉(zhuǎn)載了他同年發(fā)表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登無錫惠山尋祖終償宿愿》。二茅峰頂有無錫市約建于20世紀60年代后在80年代重建的一座電視發(fā)射塔,1987年后從峰頂?shù)缴侥_又修建了索道纜車。秦紹樛曾于1985年8月隨父秦志汾(時年72歲,1994年謝世)從惠山二茅峰北端拾級而上,登上峰頂,然后向南沿小道而下,約行200米山路即找到先祖秦觀墓地。墓地在現(xiàn)纜車道(沿山下方向行)的左側(cè)。上世紀90年代后期,經(jīng)秦觀33代裔孫、著名書法家、學(xué)者秦子卿先生建議,無錫市政府已在惠山二茅峰南麓修筑公路直達峰間秦觀墓。秦子卿先生曾與秦紹樛先父秦志汾先生共同倡修《秦氏家譜》(1985年成,秦子卿作序)。另據(jù)《無錫史志》載,2002年10月10日,無錫秦氏后裔秦樂山、秦文淦、秦琴珍、秦基、秦志豪等十余人,與無錫市史志辦公室《無錫史志》執(zhí)行主編吳佳佳等登上惠山二茅峰,并在秦觀墓地合影留念。
至于潘寶明《尋找秦觀》(載《揚州文學(xué)》2001年第5期)散文中言“待宋徽宗下詔,處度立即奉秦觀靈柩歸葬廣陵”,“但六年以后,還是遷葬于無錫惠山西三里的璨山”,當(dāng)據(jù)徐培均校注的《淮海居士長短句》一書附錄二《秦觀詞年表》等記載,而該書又據(jù)其附錄三《傳記序跋》所載《泗涇秦氏宗譜小傳》(民國六年重修)中“政和中,遷葬無錫之璨山”的記述。但其記與秦觀靈櫬遷葬惠山二茅峰的實際不符?肌躲魶芮厥献谧V》,該譜在秦氏諸譜中晚出,可信度較差。“泗涇今屬上海市松江縣。其地秦氏,為十七世逢堯公入贅孫氏而由閘港內(nèi)東旌表亭分遷而來。后裔遂輯《泗涇秦氏宗譜》,計有元亨利貞四集。是譜以纂修較晚,多由洞庭、閘溪諸譜匯錄,而于錫山譜甚非議之,亦有抄時改動之處,如元字全集中收陳師道《贈文憲公序》,實即陳作《秦少游字序》也。本書據(jù)民國六年丁巳鉛印本選輯。原版框高二十六公分廣四十一公分。”(秦子卿《泗涇秦氏宗譜》按語)此外,《泗涇秦氏宗譜》所繪泗涇秦氏一支列祖列宗多幅肖像細觀皆完全相同,僅穿戴服飾有異,復(fù)令人生疑。至于該譜小傳載錄秦觀靈柩遷葬地出現(xiàn)失真和訛誤,也就不奇怪了。潘文慨嘆:“可惜我未能找到他的墓,想是墓不大,又無重要的碑記,否則看一看古藤是否還在,為墓冢捧一抔土,獻一支花當(dāng)是欣慰之事。”別無他因,系源于《泗涇秦氏宗譜小傳》、《秦觀詞年表》、《新編秦觀年譜》等先后記載失實,搞錯了秦觀墓葬地的緣故,遂致以訛傳訛相延至今。
補正之二:《尋找秦觀》一文中提到明代無錫秦園第三代園主秦炔,實無其人,應(yīng)為秦燿,其立身行事切合該文中記述的事跡。秦道然也非文中所述為秦炔的曾孫秦德藻的長房,而應(yīng)是秦燿的曾孫秦德藻長房孫,且是其兄秦德澄的長房孫。秦燿七世孫、秦道然子秦蕙田(排行第四)使秦氏家族再度輝煌。
秦燿,字道明號舜峰。他參加科舉會試時的主考官即宰相張居正。燿官至湖廣巡撫,萬歷十九年(1591)因開倉賑濟災(zāi)民蒙冤革職。去官家居時燿效古人追求隱逸之趣,聊抒抑郁,取王羲之“寄暢山水之情”句,改私家秦園“鳳谷山莊”為“寄暢園”。該園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系明弘治六年(1493)進士,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購惠山寺的“南隱房”、“漚寓房”兩所僧舍改建的別墅園林,取名“鳳谷行窩”。秦金是秦觀第17代裔孫。他去世后,園歸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所有。任湖廣按察使的秦梁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回籍奔喪葬父后,不再出仕,即著手整修此園,改名“鳳谷山莊”。秦觀20代孫秦燿為秦梁之侄,被解職返籍后對家園進行了全面改造,花7年時間,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竣工,全園造景點嘉樹堂、清響齋、錦匯漪、知魚檻、涵碧亭等20處。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秦燿將家產(chǎn)分給四個兒子,是園被一分為二,明末清初再二分為四。到了清順治十四年(1657),秦燿的曾孫秦德藻(字以新,號海翁)將此園重新合并。秦德藻與秦德澄(字以時)為嫡親兩兄弟,后為長房,因未生子(22歲病逝),而秦德藻有長子松齡(字留仙,號對巖),在德澄死后遂按族規(guī)過繼于長房。秦松齡生于明崇禎十年(1637),12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19歲時即清順治十二年(1655)中進士,此后便入翰林院,為最年輕的編修,官左春坊左渝德,卒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松齡有長子道然(字雒生,號南沙,1656-1747),道然生季子蕙田(字樹峰,號味經(jīng),1702-1764,庶出)。秦蕙田在生父秦道然三弟易然21歲病逝后第3天出生,即過繼給其叔母家;萏镒杂着c祖父在一起,深受家學(xué)熏陶。秦紹樛是秦蕙田的直系裔孫,蕙田為上溯第8代祖。
寄暢園清初曾改建。順治十四年,秦德藻、秦松齡父子倆慕名造園藝術(shù)家張漣(陳從周主編《中國園林鑒賞辭典》等誤為“張鏈”)的技藝,特聘請其全面設(shè)計,并由其侄張钅式施工改建寄暢園,將原有布局重新作了安排,巧疊山石,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增添了八音澗、七星橋、美人石等若干景點。此次存精刪蕪,全面改造,使園景更趨幽美,更具特色?滴醵曛了氖(1684-1707)圣祖6次南巡,都駐蹕該園,使寄暢園名聲大振。為迎接高宗南巡,秦氏于乾隆十六年(1751)初對該園作了全面整修。其后高宗于當(dāng)年至四十九年(1784)6次南巡,次次來此游園,留下不少翰墨詩章?滴酢⑶∽鎸O二帝也先后題留下了“山色溪光”、“玉戛金樅”匾額。乾隆帝還“喜其幽致,攜圖以歸”,在熙和園內(nèi)萬壽山東麓仿建一園命名為“惠山園”,后于嘉慶帝時改名為“諧趣園”,至今兩園一南一北,互為輝映。一代名家張漣的造園藝術(shù)完整保留在江南者,據(jù)稱惟無錫寄暢園了,F(xiàn)今園林布局仍以清初改建后的原貌為基礎(chǔ)。1988年1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是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昔康熙帝在歷次覽游無錫時,對寄暢園主秦德藻一家留下較好印象。在第4次游園(1703)時向接待他的秦松齡、松期(字邳仙,號漆園)兄弟倆提出,推選一名學(xué)問好的秦氏子弟進宮內(nèi)辦事。秦氏家族當(dāng)場推定其長房長孫松齡長子秦道然隨駕進宮。道然先入直南書房(皇帝讀書之所),后奉旨在九阿哥允禟處教書,繼為大管家,任職期間連續(xù)中舉人、進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官至禮部給事中掌登聞院事。雍正上臺后于次年(1724)貶斥允禟,罪名之一就是任漢人秦道然為管領(lǐng)。秦道然于雍正元年即受宮廷斗爭株連,深遭雍正帝忌恨,被革職逮下刑部獄,并限追銀10萬兩。蕙田往來省視。雍正四年(1726),秦道然被發(fā)回原籍無錫縣交地方監(jiān)獄收管,且被催賠銀,如不完結(jié),永行圈禁催追。然其傾家蕩產(chǎn),把住宅賣掉,也只交納了1萬兩銀,因而包括寄暢園在內(nèi)的家族財產(chǎn)均被沒收入官。秦道然轉(zhuǎn)至無錫縣獄監(jiān)禁時,縣令以收蕙田為義子作為條件,才在獄中另辟一室,予以優(yōu)待。秦蕙田則在無錫增義坊租借一室,取名“味經(jīng)窩”,發(fā)憤攻書,立誓有朝一日買回所有的房屋和田產(chǎn),以重振家業(yè)。乾隆元年(1736)開科舉士,秦蕙田35歲登一甲第三名進士,高中探花,授官翰林院編修,南書房行走。時已逾80高齡的秦道然在獄中氣息奄奄。蕙田遂冒死上疏,愿以功名官職贖父之罪。[3](pp.10501-10502)乾隆帝覽疏動了惻隱之心,“命宥道然”,“未完銀兩亦著豁免”,道然才得以免罪開釋,同時官府發(fā)還寄暢園。秦道然前后被監(jiān)禁約14年,出獄10年后離世。因其曾屬欽犯,死后牌位也不能入無錫的淮海先生祠。
秦觀第26代裔孫秦蕙田,在清代乾隆朝前期居官顯赫,且是治經(jīng)卓有建樹的學(xué)者。他窮畢生精力完成了《五禮通考》(262卷)。作為研究中國古代禮制的參考書,這部巨著當(dāng)時被奉為國家的實用規(guī)范,是社會和行政慣例全書,后來被編入《四庫全書》。秦蕙田精通經(jīng)史、禮法和音樂,又有較高的文學(xué)造詣,著述有《味經(jīng)窩詩文類稿》28卷、《周易象義日鈔》等。
秦蕙田后來仕途上的飛黃騰達使秦氏家族再一次榮耀和輝煌。他入翰林院后不久被指派編纂《大清一統(tǒng)志》。乾隆七年(1742),被任命為通政使司右使,三個月后任禮部侍郎。十七年(1752)任刑部侍郎。二十二年(1757)擢升為工部尚書,署刑部尚書;二十三年(1758)調(diào)任刑部尚書,仍兼領(lǐng)工部,加太子太保。在刑部尚書任內(nèi),秦蕙田為解決一個長期未決的社會問題,上疏建議“請諸行省流丐遞籍編甲收管”。即將無家可歸者和乞丐遣返原籍,在鄉(xiāng)村建立保甲制度,在保甲之內(nèi)各戶相互監(jiān)督,戶長負責(zé)保證本戶成員遵守法紀,避免游民結(jié)成幫伙,危害地方。乾隆對此嘉許采納。[3](p.10502)
乾隆二十九年(1764),秦蕙田以病乞休。乾隆不允,再請,命南還謁醫(yī),不必解任。秦蕙田告病回籍,九月重陽節(jié)那天卒于滄州途中,終年63歲。先歸葬于無錫東門鴨城橋旁,后又遷葬惠山二茅峰麓。謚“文恭”,事跡付中史館列大臣傳。第二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時幸無錫,游寄暢園,賦詩猶道及蕙田。作為秦氏家族在清代最卓越的成員之一,秦蕙田憑著自己的博識和才干,不僅扭轉(zhuǎn)了秦氏家族因他父親而頹敗、衰弱的命運,還受到了后人的推崇。曾國藩《圣哲畫像記》中所崇仰的古今圣哲“文周孔孟,班馬左莊,葛陸范馬,周程朱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凡32位,其中“秦”即無錫秦氏家族中的秦蕙田。青年毛澤東在這一提示下,也認真閱讀了32人的文章,了解秦蕙田在內(nèi)的諸圣哲的事跡和功業(yè)。
位于無錫市崇寧路102號的淮海先生祠,為秦觀后裔秦金在明正德12年(1517)任湖廣巡撫時創(chuàng)建;春l粼ㄩT廳、詠烈堂、碑廊、祧廟等,均系晚清重建。明邵寶《秦淮海先生祠記》碑和清代重刻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直龍圖閣學(xué)士制詞、秦觀像等石刻鑲嵌于祠內(nèi)壁中。約在1955年時該祠被通力印刷廠占用,以后一直作為民居,如今已破落不堪。市政府所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石刻仍嵌在門旁墻上(現(xiàn)擬規(guī)劃保護并在淮海祠周圍建一文淵坊,范圍包括秦邦憲故居在內(nèi))。向西60米左右即為秦觀32代裔孫秦邦憲(博古)故居,同屬市文保單位。淮海祠堂對面為崇寧路91號,也為市文控單位。其門前匾書“宮保尚書第”,為秦蕙田故宅,亦即秦紹樛同志在無錫市的家宅(2002年7月已拆除,納入市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內(nèi))。因秦蕙田歷官至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其父、祖父、曾祖三代皆誥封太子太保,其內(nèi)室分賜或追贈為一品夫人。自秦蕙田后,在無錫的這一秦氏族支后嗣、家道逐漸衰微。
【秦觀及其后裔史料的補正】相關(guān)文章:
秦觀09-20
文天祥后裔下落10-10
文天祥后裔在哪里?10-27
秦觀的蝶戀花10-27
蘭陵王秦觀07-08
秦觀經(jīng)典詩句06-05
秦觀的詩歌10-03
秦觀經(jīng)典詞句05-12
秦觀的詩集10-31
秦觀的故事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