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生命中的幾扇窗子現代散文

時間:2022-05-08 14:07:17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生命中的幾扇窗子現代散文

  前言:

生命中的幾扇窗子現代散文

  去某班聽某老師講課,突然發(fā)覺靠近龍江公園一側的窗子下半截都被用一些綠色的紙封住了。我很吃驚。

  我們學校與其他學校比起來,最大的好處就是依傍著龍江公園,坐在教室備課室里就可以看見大半個龍江公園。龍江公園北面就是滾滾的龍川江。早年龍川江還沒有改直,還是原生態(tài)的河道。我在教室里給學生講著課,一抬眼,就看見了河流邊的婀娜楊柳和放牧著的水牛。再往北,就看見了廣袤的田園和漸次分布到遠處的很多村莊。我給學生講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等詩文,會讓學生抬眼看看窗子外,龍江公園北面、龍川江北岸的田園和村莊。

  春夏秋季,課間或者課堂上,靠近窗子坐的同學,一抬眼,就看見龍江公園里,櫻花綻放,桃花盛開,游人如織。人聲鼎沸,清晰可聞。楊柳婀婀娜娜,亭亭玉立。荷塘里荷葉田田,荷錢出水,荷花含苞欲放,蓮蓬高舉。石凳上,草地上坐滿了一對對相依相偎的小情人。石徑上,有老人和小孩在放風箏。

  課間、學生在讀書或者做練習的時候,我站在講臺上,也會抬眼往北望,就望見了龍江公園的遠處和龍川江、江北的田園和村莊。因為我上課的班級在四樓,遮住了,看不見近處的舊河道。有時,我也會走近窗子,就可以看見近處的舊河道里,有游船穿行在荷葉間,游船里常常可見一對對小情人在悠悠劃槳。

  現在,江北的田園和村莊徹底消失了,變成了望不到邊的開發(fā)區(qū),高樓林立,汽車如織。一抬眼往窗外看,就看見了奔忙的車流和人們。公園不大,越過公園,還看得清龍川江河埂和江北開發(fā)區(qū)街道上騎自行車三輪車和步行的人的模樣。

  如此,我和我的學生在繁忙的工作學習之余,還可以偶爾把心靈放飛到窗外,也感覺自己離生活、離人們還不太遙遠。

  我聽的是高二年級的一位語文老師的課,她去年剛參加工作,很漂亮很青春的小姑娘,很能吸引學生們特別是正值青春期男生們的目光。她講的是王維的近體詩《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恰好秋雨連綿了近二十天,今天剛剛放晴,天空幽藍純凈,萬里無云。本來,學生們可以抬眼看一看窗子外面秋雨洗過的天空和龍江公園,但是無奈窗子被封住了。小姑娘的普通話很好,課講得聲情并茂,在如此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在如此秋陽明麗的日子,欣賞著這么漂亮的女孩子誦讀和引導自己賞析這么美麗的詩,我感到真是一種享受。我想學生們特別是那些男生們心里肯定也是別提多幸福了。不過,欣賞著這么美麗的詩,卻不能透過窗子看一眼秋雨洗過的潔凈明麗天空和美麗的龍江公園,到底叫人感到很遺憾頹喪。小姑娘長得很漂亮,課也講得迷人,所以雖然窗子被封起來,看不見多大點窗外世界,除了天空的云彩,就沒有什么可看,雖然學生們很想看一眼遠處的秋山和墻外的龍江公園,但是他們照樣聽得津津有味,很著迷,一節(jié)課也不知不覺就聽到下課了。倘若是那些叫人不忍目睹的老倌老奶在講課,講的又是枯燥乏味的化學物理等科目,不敢設想,學生們坐在這樣的教室、這樣的課堂里有多難受多難熬。

  封起窗子,我不知道這是哪一位高級教師的高招,可謂用心良苦,為了不讓學生往窗子外面看,他扼殺了學生多少的想象能力!

  由此,我想起跟我有關的幾扇窗子來。所幸,我擁有過的這幾扇窗子沒有被封起來,透過這些扇窗子,我看到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大腦里記下了一段段人生閱歷和時光,這些景物,或美麗,或不美麗,不過都充實豐富了我的人生,使我的人生經歷充實而且值得回味。

  一、童年的鏤花窗子

  童年時期,生活在鄉(xiāng)下老家,曾經擁有過幾扇鏤花的老窗子,我很懷念。

  老房子修建于清末,是一院落四合院。余家祖籍江蘇江陰,明朝洪武年間到云南。再早,大概生活于北方,所以雖然已經定居云南數百年,仍然鐘情四合院。不過,由于京都在東北方,故鄉(xiāng)又在東方,所以老房子的正房是坐東向西,與故鄉(xiāng)江陰的房向和陽光的走向一致。南北是廂房,西邊是大門和照壁。正房和廂房,靠院心的一面是門,門的兩邊是鏤花的窗子,其實是窗欞鏤花,拼接組合成了六邊形的窗眼和窗欞上的花草圖案。冬季,冷風由鏤空的窗子里襲入,雖然是在四季如春的滇中,其實屋里很有些冷。

  我們家住的是正房偏南的兩格,堂屋里靠廳壁放著高高的貢桌,貢桌大概有將近五尺高。供桌外面靠近門這邊接著放了高高的八仙桌,當然八仙桌比貢桌低多了,大概也有將近四尺高。貢桌和八仙桌都是順著廳壁的方向橫著放。貢桌和八仙桌兩側東西向靠墻豎直擺放著各一條春凳,每條大概有七尺長,兩尺高,一尺寬。貢桌、八仙桌和春凳的四面都雕鏤了石榴等花草水果圖案。

  我在老家生活和讀書那些年,家里經濟條件差,一直沒有為我們兄弟三人做書桌和椅子。我們或者是以春凳為桌子,坐在一個矮小的板凳或者一個草墩上寫作業(yè),或者攢攏春凳,以春凳為椅子,以八仙桌為書桌做作業(yè)。這樣,我們的腿上抵住的,胸前摩擦到的,眼前看到的,前后左右陪伴著的,就都是木頭雕鏤出來的、精美的花草圖案。

  貢桌、八仙桌和春凳都是用上好的木料做成,漆的是上好的土漆,經過上百年的水漬湯浸,有意無意的沖撞,依然精美光亮。

  我們一邊做作業(yè),一邊偶爾看一看雕鏤的精美花草,或者透過雕鏤精美的窗眼,往四合院里看一看。四合院的院子和南北廂房比正房低大概四尺,出門是前廈,下去是高高的石階,我們叫石坎子,每級石階坎子大概都有半尺高。院子里靠近東邊,石坎子兩邊各有一棵合抱粗的高大的老柿子樹,每年春天就會發(fā)出嫩綠的葉子,接著開出淡淡的小花,很小,但是很香。接著結出丁香一樣的小小青柿子來,開初只有指頭頂那么大,風一吹,互相撞擊,落滿一地。風吹動時,靠近屋檐的柿子,就丁丁冬冬拍打在屋瓦上。我一抬頭往窗眼里望,就望見了一抹抹細碎的陽光和一個個小柿子調皮的臉。到了晚秋,一樹樹的柿子葉都在蕭瑟的風中慢慢飄落了,最后只剩下一樹的金黃柿子,貂鼠、松鼠、小鳥就會天天在樹枝間飛來蕩去啄食。于是,我們又看見了這些活潑可愛的小生命。有時,我們經不住誘惑,就干脆放下筆,跑出門外來看。

  靠近照壁,有一棵高大的“火把梨”樹,也有合抱粗,也是曾祖父在修建四合院時就手植下的。“火把梨”是滇中的一種很普通的梨,成熟于土著人彝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火把節(jié)”前后,而且成熟時紅彤彤的,遠遠看,如一樹樹紅紅的火把,因此得名。我們透過鏤花窗子或者門,就可以看見這些小小火把一樣紅艷好看的梨綴滿枝頭和搖晃。視線抬高,越過照壁,可以看見鷂鷹在西邊的天空盤旋,我設想,它可能是看見了山坡林間有野兔或者小鳥的身影,或者看見了麥田里的小動物;可以看見鴿子群在天空盤旋,撒網一般一下子撒落向村子西,一下子撒落向村子南,一下子撒落向村北,引得我猜想它們是要落向哪一片莊稼地或者山林,捕撈些什么食物。很多的時光就那么慵懶閑適愜意無憂無慮地溜走了。

  二、小學的木板窗子

  我讀的村小學,是鄰村沙溪村小學,在一個很高很長的山坡上,面南背北,向著南邊的我們村。

  最初的教室是由一個古廟改造而成,古廟已經年代久遠,四合院子,都是瓦房,屋瓦色彩已經灰暗,屋頂上枯葉灰塵堆積,瓦松等雜草叢生?拷鹤拥囊幻,都是板壁,板壁的上半部分雕鏤了一些縫隙和圖案,圖案內容大多與佛教有關。教室里的墻壁板壁上有很多班駁陸離的彩色圖畫,也大多是佛教內容。

  透過老教室的木縫窗子,矮小的我們,只能看見屋頂瓦溝里的一叢叢瓦松,一縫縫窄窄的天空,看見院子外面、高出屋頂的桉樹臭椿樹山毛櫸樹尖,還看見樹頂上的一個個黑黑的老鴰窩,黑黑的老鴰飛來飛去,秋天,可以看見大雁排成一字或者人字飛過。

  在這個古廟里,我們學習到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習起來很容易。因為古廟改成的學校,院子地面是石頭鋪砌而成,雨季一來,石縫里這兒一叢,那兒一簇,經常會長出蕨菜、車前子、蒲公英、黑刺莓、虎耳草和其他許多荊棘雜草來,幾天不注意,就瘋狂地長了很高。有時也會有蛇爬過石頭班駁殘缺的院子。

  后來,是我二年級的時候,我們搬到了古廟下面山坡上的新教室。所謂新教室,其實也不新,大概是由沙溪村的生產隊辦公房改成,也是瓦房,也是平房,不過略微新一點。窗子是很粗糙的木板窗子,兩扇,大概是只追求可以關合就行,不過相對于當時矮小的我們來說,窗子很高。有幾次,放學時老師拖堂,饑腸轆轆的我二堂哥和三堂哥,就趁老師轉身寫黑板或者還在寫黑板的工夫,偷偷抓起書包,一躍,就跳出了窗子外。他們高大霸道,平時常欺負矮小軟弱的同學,他們跳窗,誰也不敢報告老師。后門釘死了,出不去;如果要出前門,就要經過講臺和正在寫黑板的老師身邊,調皮的堂哥們只好跳窗而出。

  窗外本來是一個窄窄的、很長的曬場,依傍著一排三個教室,收割蠶豆、小麥、油菜籽或者稻谷的時候,沙溪村的村民們就會弄來幾桶稀牛糞,用水調和后,用笤帚漿刷曬場,就象是把平平的曬場當成一口平底鍋,在烙烙餅一樣,一層層把曬場鋪上牛糞的地毯或者說墊子,等到曬干一層,又漿刷上去一層,一直到他們認為曬拌糧食時不會再帶起泥土為止。

  我們坐在教室里,透過窗子和門,看著他們細心漿刷,聞著有點清臭又有點草木香的牛糞味道在陽光里飄逸出來,慢慢變成烙餅一樣的烘烤味道,上著課的我們,就如同嗅到了母親烙烙餅的味道,不覺得反感,反而覺得味道很好聞,會想到食物,會咽一咽口水,心里就很塌實,也很巴望早點放學,好回家吃飯。

  然后,就看見村民們把一捆捆蠶豆、小麥、油菜背回來,或者把一籮籮稻谷挑回來,曬在曬場上。收割回來完了后,就揮舞著連枷,一排排站在曬場上對打糧食,揮動著揚叉,把底下的一面又翻過來曬,然后再揮舞著連枷對打。打干凈后,就端著篩子簸箕揚干凈。或者抬來風柜,搖動著風柜吹揚打下的糧食。

  我們在教室里聽課,透過窗子和門,可以聽到村民們在屋外揮動連枷的聲音,說話聲,甚至蠶豆和其他豆子爆出豆莢的聲音,也可以聞到糧食等在陽光下曬出的香味。下課之后,走出教室,我們會趁農民們不注意時,偷偷撿拾幾粒豆子充饑。

  收割季節(jié)一過,村民們不再晾曬東西了,曬場就成了我們的球場。漸漸的,我們就把村民們漿刷上去的牛屎層踢踏干凈,露出泥土的本色來了。

  只要不是嚴寒的冬季,我們愛打開著木板窗子,在教室里聽著課,就可以通過窗洞看見坡下的整個田壩。由于沙溪村和小學校是在高高的一個向南山坡上,我們可以看見整個田壩,看見煙水朦朦的巨大水庫和岸邊蘆葦水草叢生的溪流,包括遠遠的我們村的一部分田地,視野很開闊。

  夏季,我們坐在悶熱的教室里,聽著課,會偷偷往窗外看遠處煙水迷蒙的溪流和壩塘,想象著在清涼徹骨的溪流壩塘里嬉戲的舒爽,巴望著老師早點放學。

  三、鄉(xiāng)中學的玻璃窗

  十二歲的時候,我進了鄉(xiāng)中學車坪中學,第一次擁有了玻璃窗,雖然沒有我家老宅的鏤花古窗好看,但是很明亮。

  當時,鄉(xiāng)中學的教室也是一溜瓦房,由車坪大隊的辦公房改成,靠院內和院外兩側,都安了大大的玻璃窗。在教室里,向校內一側即西邊看,可以看見校內花木蔥蘢,向外墻一面的窗子看,可以看見大片的山坡地,地里種滿紅薯、苞谷、豆子,還栽種了一片片桑樹,可以見到農民們在莊稼地里忙碌,或者鋤草耘苗,或者采摘桑葉。學校是在關老爺大壩邊的山坡上,學校后邊,莊稼地后邊,東山坡上是大片的山林,大多是麻櫟樹、麻栗樹和云南松。

  翻過山頭,有幾個村莊,村莊附近,有大片的板栗林。秋天,板栗一片金黃,秋風勁吹,樹下落滿金黃的板栗,我們常常會于晚飯后,拿著書,翻過山頭到那里去背書,偶爾溜進板栗林中拾幾個落下的板栗。

  進了鄉(xiāng)中學讀書,我第一次享有玻璃窗,所以很喜歡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往窗外看。

  后窗外偏北,是大片的桑樹林,一直延伸到學校西邊山頭上,桑葉茂盛葳蕤的季節(jié),桑葚紅紅的閃爍在枝頭,十分誘人。在教室里,望見桑林間捉迷藏一般閃爍著、忽隱忽現在枝葉間的桑葚,我們這些半大小伙子年輕的心真的是心癢貓抓。我們有時就會冒著遲到和挨老師批評的風險,趁課前課后或者體育課勞動課飛快地逃出去,采摘一把桑葚來品味。熟透的桑葚非常軟,等到我們汗流滿面急急忙忙跑回教室,滿手都是捏碎了的紅紅桑葚的汁液,淋淋漓漓往下滴。

  當然,最誘惑我們這些半大小伙子的,是窗外高樹上和桑林間忽而一陣、忽而一陣隨風傳來的唧唧唧唧的知了的鳴唱。這小蟲子好象整天不困倦,而且總是有那么多的高興開心,一到陽光明媚的春季,就要開始鳴唱,一直歌唱到深秋,鳴唱誘惑得我們常常在教室里坐不住。捉知了來玩,讓它在我們手里鳴唱,欣賞它那薄薄的羽翼振動,再把它的羽翼扯掉一截,看它還能否振動羽翼鳴唱,是我們非常好玩的惡作劇。但是,它鳴唱起來的時候,常常是我們正在聽課,我們心癢貓抓,卻不敢頻繁伸長脖子往窗外看,那會引起老師的注意,招致批評。這小東西好象知道我們的心思,故意要捉弄我們,等到我們好不容易熬到下課,飛奔出去,躡手躡腳靠近桑間林下,它卻忽然不鳴叫了,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讓我們伸長脖子找得眼花,也找不到它的身影。

  學校在一個緩緩的山坡上,校門外,就是大片的莊稼地,春天就種滿蠶豆小麥和油菜,夏秋則種滿稻谷、苞谷、各種豆子和辣椒茄子等蔬菜。出大門,過了坡下的莊稼地,山洼里就是關老爺大壩,當時是很大的一個壩塘,如今因為附近修建了彝族十月太陽歷公園和天人中學,壩塘里不再蓄水,所以早已經干涸。

  透過面向校內和校門的西窗,我們看不見關老爺大壩,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也很清楚整個大壩的情景。冬天,壩塘里水草密密麻麻長得很長,水汽升騰彌漫,和莊稼地里升起的水汽、霧氣一起籠罩著田壩。那時學校沒有鍋爐燒開水給我們用,我們早起洗臉和晚睡前洗腳,都是到關老爺大壩里。早上洗臉時,大壩邊的水草間浮著薄薄的浮冰,很扎手扎臉。到了夏季秋季,會有水牛和孩子們在壩塘里游泳,順風的時候,開著窗子,孩子們的嬉戲聲會隱隱約約傳進教室來,誘惑得我們也想跑出去,一下子扒掉衣服,一個猛子就扎進沁涼的水中。

  四、高中的窗子

  高中,我真正進城生活了,終于見到了城里透亮的、視野清晰的窗子。楚雄二中,是在楚雄西山半腰,與西山公園毗鄰。

  我八十年代后期考進二中,當時的教學樓還是幾幢紅磚房,在一個山頭下,山頭上亂墳堆很多,雜草樹木密密麻麻。教室面西背東,東邊的山坡下就是楚雄城。紅磚樓房有三四幢,我們高中部每個年級只有兩個班,所以只有偏南的一幢教學樓,有上下兩層,都是教室。

  我們坐在教室里,朝東邊的玻璃窗里往東一望,就可以俯瞰幾乎整個楚雄城和遠處的東山;往北望,可以望見楊柳依依的龍江公園,從楚雄壩子西邊逶迤而來的龍川江,和江北的永安鄉(xiāng)的大片農田;朝南邊望,可以望見城東南的貓貓山、雁塔山和雁塔山上巍巍聳立的明朝雁塔。越過貓貓山、雁塔山,就可以望見城南的大半個廣闊無邊的富民鎮(zhèn)壩子,一直可以望到東南邊的朦朧青山遠黛。

  透過西邊的窗子,只能看見由北向南穿過整個校園的路,大概不足五米寬,之外就是那個山頭。紅磚房緊挨著山崖建蓋,仰頭使勁往上看,只能看見山坡上掛下來的地石榴、野地瓜、葛根等的密密麻麻的、長長的藤蔓,看見山頭上茅草特別是毛錐錐草叢生,樹木密布,看見藍天和白云都掛在山頭上。晚秋時節(jié)天空明麗白云飄逸得誘人,我們偶爾爬上山頭去看看,一不小心,褲腳上就扎滿了一支支小小箭頭一樣毛錐錐草,或者是圓圓的、表面有很多突起的小果果,這大概是秋天執(zhí)意要強迫我們帶回來的盛情和秋意。

  在我們高一年級后期,學校開始推平山頭,建蓋新教學樓。我們順著通往山頭上的石階爬上去,可以看見很多的亂墳堆被推土機推開,一架架的骷髏骨架被推得到處都是,七零八散。膽子大的男生把一個個骷髏頭骨抓在手里嚇唬膽小的同學。

  高三年級的時候,我們搬到了山坡上的新教學樓,是三幢四層的新樓,大概有四十來個教室,不論從東從西向看,都是一個工字形的結構。我們班的教室剛好在最東邊,就是在山崖邊,坐在教室里,透過東邊的窗子,可以俯瞰老教學樓紅磚樓和整個楚雄壩子、整個楚雄城。朝西邊一看,可以看見西山近在眼前,它自西北蜿蜒而來,向南邊延伸而去,山上林木蔥蘢,半山腰上紅墻碧瓦,露出興隆寺的這邊一角那邊一片。晴朗天氣,可以看見西山公園里人影晃動,尤其學校正西的興隆寺、動物園一帶,游人如織,人聲鼎沸;陰雨天氣,可見一抹抹雨云俯浮在山坳里,極盡纏綿溫柔。

  有時,我們也禁不住秀逸西山的誘惑,于晚飯后拿著一本書,到與公園毗鄰的半山坡上去背書。這一個山坡不是先前那個山坡,是更西邊,學校最西邊,緊挨著西山公園動物園的山坡,坡上長滿粗壯古老的洋槐樹和梨樹等。

  圍墻很矮,有時我們一下子就翻過墻去,進公園去看動物園的猴子搶食物,狗熊發(fā)怒,和孔雀開屏。我第一次看見狗熊、馬鹿、猴子和孔雀等等動物,就是這樣翻過楚雄二中與楚雄西山公園動物園之間的圍墻進去看的,看過多少次,我忘記了。不過,有一次,當我正跟著其他同學這么做時,發(fā)覺動物園的坡上有一個成人蹲在關狗熊和猴子的籠子柵欄外盯著我,我猶豫了一下,不過前面的同學毫不猶豫爬過去了,我也就跟著爬進去。其他同學都到山坡上偷摘雪梨吃去了,我不想偷,只想去看看動物,就朝那個人走去。原來是公園的管理人員,他逮住了我,扣留了我的上海牌老手表,并且讓沒有帶錢的我從新爬墻回學校借了五圓錢去交爬墻的罰款。當時還很膽小的我,就象被人逮住了給人看的一只猴子,臉紅到脖頸。

  在教室里,向西南遠望,可以望見學校的圍墻外邊掛在西山腰上的一層層梯田,田里或者菜花豆花芬芳,或者稻谷苞谷一片青綠金黃。在這些田地頂上,毗鄰西山公園圍墻的山坡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壩塘,南北長大概有一二百米,東西寬大概有四五十米。可以看見,熱天的午后,有小孩子會脫得光溜溜地跳進壩塘里洗澡和嬉戲。

  我們那時畢竟也還是些半大毛孩子,也就會在午后或者晚飯前后,翻出圍墻去,到這個小壩塘里去游泳嬉戲,比賽扎猛子。

  五、大學教室的蘇俄式窗子

  我就讀的云南師范大學中文系老教室,大概建成于中國深受蘇俄影響的年代,當時的老教學樓,窗子一律是那種蘇俄式窗子,不是左右開合,而是中間有轉軸,上下扳動開合的百葉窗式的窗子,地板一律是刷成紅色的木地板,走在上面發(fā)出空空的聲音。

  也許是我的認識有局限,也許這樣的窗子本來就是中國傳統(tǒng)木窗子的一種。不過,由于它和紅木地板一起,給我一種古老、嚴肅、莊嚴、深沉的感覺,我竟然固執(zhí)地認為這是一種蘇俄式的窗子。我喜歡甚至還有點敬畏這樣的窗子和這樣的地板。踩在這樣的地板上,就象踩著一個甚至幾個朝代,我開初簡直不敢移動腳步,不敢踩上去,不敢亂動。這樣的窗子,這樣的地板,叫人想到巍峨的蘇俄宮殿,嚴肅的蘇俄人,是叫人嚴肅、肅靜的,放在教室里倒正好合適。教授們在這樣的教室里給學生上課,無端顯得學識淵博和可敬畏起來,沒有多少學生敢嬉戲調皮。

  這樣的窗子雖然古雅,但是采光不好,教室里光線暗淡,而且叫人感到壓抑沉悶,后來大概是校方明白了有學生反感,或者是有人提意見建議,這樣翻新一下。最終沒有實施。

【生命中的幾扇窗子現代散文】相關文章:

《另一扇窗子》閱讀答案10-04

人走茶涼現代散文07-06

塵緣現代散文07-06

現代散文閱讀06-28

現代散文小集06-28

山色的現代散文07-04

英語現代散文07-04

現代散文:春意06-30

除夕的夜現代散文08-27

品梅現代散文07-06